編輯推薦
《博雅經典:書史》主要是分析原文的主旨,強化對原文的理解,具體操作上既有對注釋、譯文的補充解釋,也有在此基礎上的發揮,並盡力做到旁徵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證書中所列事典,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米芾《博雅經典:書史》的內容,並認識其價值。
孫過庭編著的《書譜/博雅經典》是書法史上罕見的書文並茂的作品,在書法創作、書法理論兩個方麵都為後世立下標杆。《書譜/博雅經典》對這一經典著作進行注解、翻譯,並配以相關圖片,孫過庭《書譜》墨本亦附每節後。《書譜/博雅經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內容簡介
《書史》,北宋米芾著,記錄自己親身賞閱的書法作品。該書雖非“史”的寫法,但為“親見”而非“耳聞”,故可視為真實可靠的基礎史料。《博雅經典:書史》對於其中的人物典故加以注釋、翻譯和解析,以勾勒齣一個以米芾為中心的北宋書畫鑒藏圈子。分析原文的主旨,強化對原文的理解,具體操作上既有對注釋、譯文的補充解釋,也有在此基礎上的發揮,並盡力做到旁徵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證書中所列事典,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米芾《書史》的內容,並認識其價值。
《博雅經典:書譜》重在論文,以闡述《博雅經典:書譜》奧賾為旨,對孫氏書法藝術成就不作過多分析,書中所附《書譜》原文妙跡俱在,無須再置一喙,僅於書中討論有關行筆“遲速”以及“兼通”“精熟”等問題時,適當引用《博雅經典:書譜》墨跡以闡釋孫氏相關理論。孫過庭編著的《書譜/博雅經典》是書法史上罕見的書文並茂的作品,在書法創作、書法理論兩個方麵都為後世立下標杆。《書譜/博雅經典》對這一經典著作進行注解、翻譯,並配以相關圖片,孫過庭《書譜》墨本亦附每節後。《書譜/博雅經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趙宏,1965年齣生。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師從歐陽中石教授攻讀碩、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書法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市書法傢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協會員。長期從事書法教育,擅長篆、隸、行、楷書,並精於篆刻。發錶有《繆篆考辨》《論梁武帝的“崇鍾抑獻”及其影響》等論文二十馀篇,著有《秦漢篆刻史》《篆書津梁》《篆刻教程》《說文部首書注》等專著,齣版書法教學光盤五套,作品被中國國傢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等多傢機構收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符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祖籍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瀾州一今江蘇鎮江一。曆仕秘書省校書郎、臨桂尉、雍丘縣令等,後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官”。善詩、能畫,工書法,尤擅行書,長於臨摹,可以亂真,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四傢”。傳世墨跡有《嚮太後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等,著有《海嶽名言》《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硯史》《山林集》等。
孫過庭,初唐著名書法傢、書法理論傢。字虔禮,自稱吳郡人,一說富陽(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說陳留(今屬河南開封)人。曆任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等職,生前並不得意。師法王羲之、王獻之,擅楷書、行書,尤工於草書。所作《書譜》風格俊拔剛斷,為草法極則,內容議論精闢、宏美,為中國的書法理論奠定瞭基本框架。故可以說,《書譜》從書法創作到理論,都為後世立下瞭標杆。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書史
參考文獻
導讀
書譜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王獻之《送梨帖》雲:“今送梨三百顆,晚雪,殊不能佳。”上有黎乾“黎氏”印①,所謂南方君子者。跋尾半幅雲:“因太宗書捲首見此兩行十字,遂連此捲末,若珠還閤浦②,劍入延平③,太和三年三月十日,司封員外郎柳公權⑤記。”後細題一行日:“又一帖十二字連之。”餘辨乃右軍書,雲:“思言敘卒何期,但有長嘆念告。”公權誤以為子敬也。縫有“貞觀”半印、世南、孝先字跋(孝先是本朝王曾⑥丞相字)。劉季孫⑦以一韆置得。餘約以歐陽詢⑧真跡二帖、《王維⑨雪圖》六幅、正透犀帶⑩一條、硯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劉見許。王詵藉餘硯山去,不即還,劉為澤守,行兩日,王始見還,約再見易而劉死矣,其子以二十韆賣與王防。唐太宗書竊類子敬,公權能於太宗書捲辨齣,而復誤連右軍帖為子敬,公權知書者乃如此。其跋馮氏《西升經》⑩,唐經生⑩書也,乃謂之褚書者非也,蓋能書者未必能鑒。餘既跋定之,蘇子瞻⑩於是跋詩日:“傢雞野鶩同登俎,春蚓鞦蛇總入奩;君傢兩行十二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蓋以《晉史》“太宗贊”貶子敬也。然唐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也!
〔注釋】
①黎乾(?~779):字貞固,戎州((今四川宜賓)人,祖籍壽春。以善星緯數術進,待詔翰林。纍擢諫議大夫、桂州刺史、兵部侍郎,封壽春郡開國公。唐代宗在位間,曾兩任京兆尹。德宗立,被賜死藍田驛。見《舊唐書》捲一二二、《新唐書》捲一五八。“黎氏”印: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捲三有“故禦史大夫黎乾‘黎氏’印”的記載。
②珠還閤浦:《後漢書·循吏傳·孟嘗》載:“閤浦郡海齣珠寶。原宰守並多貪穢,采求無度,珠遂徙於鄰境交址郡界。及孟嘗赴任,革易前弊,未逾歲,去珠復還。”後遂用“珠還閤浦”比喻失而復得或去而復還。
③劍入延平:據《晉書》捲三六“張華傳”,晉武帝時,張華令豫章人曹煥為豐城令,曹通曉緯象,掘獄屋基得龍泉、太阿雙劍,一劍與華,留一自佩。後張華被誅失劍,曹煥卒,其子持劍行經延平津,寶劍墮水,二劍化龍而去。後遂用“劍入延平”以喻得而復失。延平,也稱建溪、東溪,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為閩江上遊。
④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太和為唐文宗李昂年號。
⑤司封:官名。唐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主爵郎中為司封郎中,主管封爵、襲蔭、褒贈等。員外郎:官名。員外本指正員以外之官。晉武帝時始設員外散騎常侍郎,簡稱員外郎。隋時尚書省二十四司各設員外郎一人,侍郎不在,代行曹事。唐以後,各部均設,位郎中之次。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元和初進土,以善書,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書禁中,曆任翰林院侍書學士、中書捨人、翰林書詔學士、太子太保,封河東郡公。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曾有“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筆諫故事。擅楷書,與顔真卿齊名,後人譽為“顔筋柳骨”。文宗稱其字“鍾繇王羲之復生,無以加焉”。
⑥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少年孤苦,善為文辭,宋真宗成平(998~1003)中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連中“三元”的狀元。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後判大理寺,遷翰林學士,又官拜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著有《九城圖》、《契丹誌》、《王文正公筆錄》。見《宋史》捲三一〇。
(三)書法的創作論
書法創作是一個將主體情感物化為一件作品的過程,創作理論研究的就是如何能夠使書法創作進入一種興會淋灕、不可遏止的創作狀態,從而進入藝術創作的自由王國。書法創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下麵從此過程中的構思、條件、方法、效果等方麵,以逐步遞進的方式來看孫過庭對書法創作問題的思考。
1.書法創作的構思
構思指的是書法創作前心物交融,在情意層次上的藝術思維想象活動。這與文學理論所強調的“馳神運思”“神與物遊”“與心徘徊”“隨物宛轉”(俱見劉勰《文心雕龍》中《神思》、《物色》諸篇)十分接近。孫過庭亦雲: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縴縴乎似初月之齣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這裏所列舉的眾多“自然之妙有”的意象活動,正是書法創作時物我融閤的過程。
2.書法創作的條件
這個條件既有一次臨時性的,也有長期積纍性的。書法學習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豈是那種“任筆為體,聚墨成形”者隨意就能創作齣來的?孫過庭就曾經曆“誌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鍾、張之馀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誌”的漫長歲月,也有“右軍之書,末年多妙”之說。故從長期性條件而言,孫過庭針對書法學習的過程提齣瞭著名的“三時論”: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可見一個書傢幾乎要窮其一生的精力,纔能達到“通會”的境界。而達到“通會”的錶現之一就是“精熟”。隻有達到“心不厭精,手不忘熟”的地步,纔能做到“規矩罔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蕭灑流落,翰逸神飛”。而“精熟”又與“心手”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書譜》多處提到“心手雙暢”“心手會歸”“無間心手”“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等。孫過庭追求的心手關係是一種在極精熟之後對筆墨技巧的自如應用,當能夠真正做到心手之間不再有距離,心中有所想,即可用手完美地錶達齣來,自然也就達到瞭“精熟”的程度。
……
博雅經典叢書:曆代書論 書史+書譜(套裝共2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博雅經典叢書:曆代書論 書史+書譜(套裝共2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