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骑士(套装共2册)(1996年老版名著)

十字军骑士(套装共2册)(1996年老版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亨利克·显克维奇 著,易丽君,张振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战争
  • 骑士
  • 中世纪
  • 十字军
  • 西方文学
  • 经典名著
  • 冒险
  • 史诗
  • 老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7806113169
商品编码:11959097790
包装:平装
开本:32
页数:92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十字军骑士》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奇五部享誉世界的历史小说中的最后一部,于一九○○年在华沙出版。这部作品以澎湃的爱国激情、五彩缤纷的历史画面、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峰回路转的奇妙布局、严丝合缝的结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跌宕遒丽的文辞组成了一曲赞美力量和正义的颂歌。作品中反映的是波兰历史上一个比较强盛时期的反侵略斗争,通篇洋溢着波兰作为欧洲泱泱大国的民族自豪感和面对顽敌的必胜信念,展示了一个具有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昔日的辉煌,弘扬了波兰民族的铮铮铁骨和浩浩雄风。

作者简介:

亨利克·显克维奇于1846年5月5日出生于俄占波兰的伏拉·奥克尔热斯卡,父母的约瑟夫·显克维奇和斯苔芳妮娅·显克维奇来自一个军事传统很强的中下阶层家庭。1866—1871年间,他就读于华沙大学,接触了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思想。他未毕业就离开大学,于1872年从事新闻工作,1875年成为《波兰报》常任撰稿中。1876—1879年间他在美国和西欧旅行,回到华沙后重新为《波兰报》撰稿。1882年他又成了一份新的日报《斯多瓦》的编辑。与此同时,他于1881年娶了玛丽娅·显克维奇,生有两个孩子。不幸的是玛丽娅染上了肺结核并于1885去世。此时,显克维奇作为小说家的文学生涯开始获得广泛承认。1891年到1892年间,显克维奇从紧张的写作中抽出时间广泛访问了埃及和中部非洲。 

  《你往何处去》于1896年出版。由于该书的成功,其后五六年时间内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喜爱,名声盛极一时,并有“显克维奇时代”之称。波兰人在1900年甚至组织了一次募捐,为他购下了前奥勃勒戈克家族的房宅,作为庆典上给他的礼物。1904年他第三次结婚,妻子是玛丽亚·巴甫斯卡。这次结合十分长久。第二年显克维奇便获诺贝尔奖,虽然此时他的国际声望已开始走下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自我流亡到瑞士,从事救助波兰的战争受害者的工作。1916年11月15日死于动脉硬化症。
译者
张振辉
,男,出生于1934年7月27日,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学者,波兰文学翻译家。1960年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该所长期从事波兰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铁与血的誓言:历史长河中的十字军传奇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野心、荣誉与背叛的故事,一个跨越欧亚大陆的宏大史诗,一个影响世界进程的时代缩影——十字军东征。当虔诚的宗教热情与现实的政治利益交织,当遥远的东方传说撩动着西方世界的目光,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军事行动就此展开,留下了至今仍被探讨和解读的深远印记。 序幕:圣城之殇与教皇的号召 11世纪末,基督教世界的目光聚焦于遥远的耶路撒冷。这座被视为圣地的城市,自公元638年被穆斯林征服以来,一直掌握在伊斯兰教徒手中。对于虔诚的基督徒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无法容忍的冒犯。拜占庭帝国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为了抵御塞尔柱突厥人的东扩,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出了援助请求。然而,教皇看到了一个更宏大的契机。 1095年,在法国克莱蒙召开了盛大的宗教会议。乌尔班二世站在高处,口若悬河地向聚集的欧洲贵族、骑士和普通民众描绘了圣城的惨状,控诉了穆斯林对朝圣者的欺凌,并宣称,所有响应号召,前往东方收复圣城的人,其罪过都将被赦免,他们将获得进入天堂的永恒荣耀。这番话语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欧洲社会积压已久的宗教激情、对财富和土地的渴望,以及贵族们寻求荣耀的野心。在“上帝的旨意”和“神圣使命”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人响应了号召,一场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被赋予了神圣光环的十字军东征,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一波浪潮:狂热与秩序的碰撞 1096年,第一批十字军踏上了征程。他们并非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是由怀着不同动机的人们组成的庞杂集合。一支由法国农民彼得· the Hermit(隐士彼得)领导的“农民十字军”,在缺乏组织和补给的情况下,仓促出发。这支队伍更像是饥饿的难民,他们沿途劫掠,带来了混乱和恐惧,最终在小亚细亚遭遇了塞尔柱突厥人的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由欧洲各国贵族组成的“骑士十字军”陆续抵达。这支队伍阵容更为强大,包括来自法国的洛林的戈弗雷、他的弟弟布永的鲍德温,普罗旺斯的雷蒙德,以及意大利的博希蒙德等。他们拥有相对完善的军事组织和经验。在经历艰难的跋涉和数次艰苦的战役后,这些十字军于1099年终于抵达了耶路撒冷。在经历了长达一个月的围困后,这座圣城被攻破。然而,胜利的喜悦伴随着的是血腥的屠杀。据史料记载,城内所有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无一幸免。这场被称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战役,虽然成功收复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几个十字军国家(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却也为日后长期的冲突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第二波浪潮:复兴与失落的循环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成功,在西方世界激起了巨大的回响。然而,建立的十字军国家地处穆斯林世界的腹地,生存环境极其艰难。他们需要持续的外部援助来维持其统治。 1144年,埃德萨伯国被赞吉王朝的摩苏尔总督伊马德丁·赞吉攻陷,这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恐慌。教皇尤金三世呼吁发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这一次,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亲自率军出征。然而,这次东征却以惨败告终。由于指挥失当、士气低落以及穆斯林军队的顽强抵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几乎损失了全部兵力。这次失败,极大地打击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心。 第三波浪潮:萨拉丁的崛起与圣城的再失 12世纪下半叶,伊斯兰世界迎来了另一位杰出的领袖——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缔造者萨拉丁。他统一了埃及和叙利亚,并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集结了强大的穆斯林力量。1187年,萨拉丁在赫廷战役中,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耶路撒冷国王盖伊,并俘虏了国王本人。不久后,耶路撒冷再次落入穆斯林手中。 圣城的再失,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应运而生,这次由欧洲最有权势的三位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狮心王)和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率领。然而,这次东征同样充满了波折。年迈的腓特烈一世在渡河时意外溺亡,腓力二世在与理查一世发生矛盾后,提前返回法国。最终,只有理查一世孤军奋战,在与萨拉丁的多次交锋中,虽然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未能收复耶路撒冷。最终,理查一世与萨拉丁达成协议,允许基督徒朝圣者不受阻碍地前往耶路撒冷,但圣城的主权仍归穆斯林。 后续的十字军:理想的衰落与现实的泥潭 此后,历史上又陆续发动了多次十字军东征,但每一次的声势和影响都在减弱。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本应是攻打埃及,却因为威尼斯共和国的操纵,最终转向攻打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洗劫了这座基督教的中心城市,导致拜占庭帝国元气大伤,为日后其灭亡埋下了伏笔。 随后的几次十字军,如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分别由不同国家的君主和贵族领导,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有些以更加狼狈的失败告终。这些东征往往伴随着内部的纷争、资源的枯竭以及穆斯林军队的日益强大。理想主义的色彩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政治算计、经济利益和权力斗争。 十字军的遗产:深远的影响 尽管十字军东征以其血腥和破坏而闻名,但它对欧洲和中东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 十字军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根基,削弱了部分贵族的实力,增强了王权。同时也促进了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为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 十字军将东方的知识、科学、艺术和商品带回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对欧洲的文艺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上: 十字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但也加剧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仇恨,这种仇恨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地理大发现: 十字军东征刺激了欧洲人对遥远土地的探索欲望,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奠定了基础。 十字军东征,是一段由信仰驱动,却又被野心玷污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追逐理想的决心,也暴露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那些远征的骑士们,怀揣着对上帝的虔诚,踏上了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旅程。他们的故事,是历史长河中一段无法被遗忘的篇章,关于荣耀、关于牺牲、关于在铁与血的交织中,对信仰的坚守与对世俗的追逐。这场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宏大戏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回响至今仍在历史的尘埃中若隐若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开篇印象极为深刻,那种突如其来的紧张感,一下子就把人拽进了那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年代。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介绍方式,而是直接将读者抛入一个关键的冲突点,通过人物的反应和环境的描写,让我们自行去拼凑出世界的轮廓。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角色设定背后,隐藏着复杂到令人心碎的动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文化冲突的描写,它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展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信念与生存之间微妙的平衡点。读完第一册,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续的发展,那种被故事紧紧抓住的感觉,很久没有体验过了。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实体版本时,那种厚实感本身就带来了一种仪式感,仿佛捧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装帧设计虽然朴素,却透露着一种经久不衰的质感,符合内容本身的厚重。我更倾向于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浓茶,沉浸在这套书的文字海洋里,慢慢品味。它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集中精神去阅读,但回报也是巨大的——你会发现许多被现代文学简化或忽略的情感层次被重新挖掘出来。它教人理解“责任”的重量,理解“信仰”的双刃剑效应。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一种对人类复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深刻体悟,是那种能让人回味许久、并愿意向朋友强烈推荐的精品之作。

评分

这套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细节的执着追求。随便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从中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无论是关于盔甲的材质、行军的路线,还是宗教仪式的繁琐流程,都经过了大量的考证。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显得无比厚重和真实,绝非泛泛而谈的“英雄故事”。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很多背景知识的穿插处理得非常自然,既充实了情节,又普及了常识,没有丝毫的生硬感。这种对史实的尊重与艺术加工的完美结合,是区分平庸作品与经典之作的关键。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骑士团组织结构和他们内部权力斗争的描述,非常精彩。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类篇幅较长的经典文学时,我还有些担心会读不下去,毕竟信息量大,语言风格也偏向古典。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流畅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即便是在描写冗长或复杂的政治谈判时,也能通过犀利的对话和角色的情绪变化来保持张力。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陷入纯粹的军事或政治描写,而是着重探讨了“骑士精神”在那个逐渐变革的时代中,如何被扭曲、被坚守,以及最终如何演化的问题。这让我思考良久,一个理想主义的标签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究竟能支撑多久?这种引发深层思考的能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小说。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尤其是作者对历史场景和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栩栩如生。我常常觉得,自己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呼吸着中世纪特有的空气,感受着骑士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荣耀。叙事节奏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时而波澜壮阔,犹如史诗般展开宏大的战争场面;时而又细腻婉转,将角色的情感纠葛描摹得入木三分。那种跨越时空的代入感,是很多当代小说难以企及的。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品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对白。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信仰与战争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沉思的宁静。

评分

旧版,不错,下次还买

评分

老版本,印刷一般但价格实惠。

评分

书籍质量有保证,价格很实惠,内容很精彩。

评分

確實是老書,不過質量還不錯

评分

96年的老版本,书已经有霉味了,纸质印刷也不比当下。

评分

老书,品相还可以,能买到就很好

评分

很早看过,买来再复习

评分

书是老书还不错,价格也不高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