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一个热爱水果的加拿大年轻人走访热带国家,寻找珍奇水果,拜访“只食水果的人”,深究水果、果实的真谛,乃至伊甸园的归属。展现令人目瞪口呆的植物秘闻之外,作者也带领我们走入水果市场、水果生物科技的核心地带,披露纽约水果市场华裔老大的身份,乃至混杂在全世界水果买卖中的毒品、军火和人口贩卖。
精彩书评
《水果猎人》是对这个星球上的植物多样性的一篇赞歌,既有生物学的专业性,又有人性的可爱多姿。形形色色为水果疯狂的人——珍稀水果猎手、栽培者、走私者——无不辛苦至极,其程度也不下于其古怪。
——《僵尸的奇异生活》、《魂灵》作者,著名人文科普作家 玛丽·罗奇(Mary Roach)
亚当·李斯·格尔纳是典型的偏执狂人,他对所撰写的主题充满激情和热爱,近乎强迫症似的去搜寻为之着迷的事物。这位亚当找到了怎样的伊甸园啊——既有历来不为人所知、恍如生活在地下世界般的珍奇水果粉丝,只吃水果、不吃任何其他食物的极端分子,专攻水果走私的人,也有专门侦察珍稀水果出没地的奇探!
——《海鲜的美味挽歌》和《魔鬼的野餐》作者 泰拉斯·格雷斯哥(Taras Grescoe)
目录
序言要怪就怪巴西
导言不为人知的水果世界
第一部 自然
1 野生,成熟,多汁:水果究竟是什么?
2 夏威夷,顶级异国风味
3 水果如何塑造我们
4 珍稀水果全球联盟
第二部 探险
5 深入婆罗洲
6 素食果人
7 女人果
8 肮脏交易:水果走私
第三部 贸易
9 市场秘闻:从葡萄苹果到枸杞
10 非洲奇果蛋白:奇迹果的故事
11 巨量大生产:关于甜蜜的地理政治学
12 全球四季常夏
第四部 迷狂
13 保护:水果激情
14 水果侦探的典型案例
15 异世界接触
16 硕果累累,抑或,创造的热望
答谢
延展阅读
精彩书摘
结果,其后整整四年间,这两人一直结伴同游。费尔恰德管他叫“巴伯叔叔”。拉斯罗普管他叫“仙女”[1]。为美国农业部创建外国植物物种所后,“仙女”又耗了四十多年周游世界,猎寻有用的植株——尤其是水果。
曾经不得不喝感染痢疾菌的污水,曾经在遍布毒虫热症的丛林深处迷路,他不走运的时候也很多。在南太平洋,费尔恰德的舢板船失过火。“常常能在地球上最脏乱的角落找到他”。在西里波斯岛,他遭遇了水果王国里最不可思议的罕见景象:椰子里长了一颗坚硬的可可珍珠,完全和贝壳里长的珍珠一模一样。在摩洛哥的斐兹、在阿尔及利亚的沙漠绿洲,他吃了很多椰枣。斯里兰卡的最后一代康提王亲自教他怎么吃西瓜大小的蜜糖菠萝蜜(honey jack)一个头绝对是普通菠萝蜜的数倍。
1905年,他和亚历山大·格林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的女儿玛丽安结婚。夫妻俩一起出游,在巴东找到了黄色的山莓,在莫桑比克找到了有棱有角的方形水果:玉蕊科棋盘脚果(bamngtonia speciosa)。在塞奥伊岛,几十个轻唱歌谣的孩子们跟着这对新人环岛而行。
上了年纪后,费尔恰德开始派遣其他水果猎人前往尚未勘探的地域。
……
新知文库63:古老文明的密码:解码失落的文字与符号 作者: 考古学与符号学研究小组 出版社: 现代视野出版社 丛书: 新知文库 卷号: 63 --- 内容提要: 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符号与文字的探索史。从史前岩画的神秘图腾,到两河流域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的初现,再到玛雅象形文字的精妙绝伦,每一种文字系统都如同一个封闭的宝箱,蕴藏着一个民族数千年来的信仰、制度、生活方式和知识体系。 《新知文库63:古老文明的密码:解码失落的文字与符号》并非一部冰冷的语言学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文明腹地的惊险“考古发掘”。本书聚焦于那些已经沉寂、消亡,或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译的古代文字和符号系统,旨在揭示人类早期思维的结构、信息记录的演变,以及语言文字如何塑造了文明的形态。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通过对多个关键案例的深入剖析,带领读者领略古代知识的魅力与破译的艰辛。 第一部分:边缘的低语——史前标记与早期印记 本部分追溯文字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我们考察那些散布在全球各地洞穴壁画和史前遗址中的刻痕、点阵和几何图形。这些标记,是人类尝试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最初尝试。 我们将重点研究贾胡陶符(Jiahu Symbols)与伏尼查手稿(Voynich Manuscript)中的早期符号结构。贾胡陶符的争议性表明,我们对“文字的起源”的界定可能过于狭隘。而伏尼查手稿,尽管年代相对较近,却以其独特的植物图谱和星象图,构筑了一道至今无人能解的符号迷宫,探讨了在缺乏清晰语境的情况下,符号学的破解难度。我们不仅展示了这些符号的物理形态,更试图还原古人使用这些标记时的认知环境。 第二部分:失落的霸主——权力与祭祀的文字系统 历史的洪流冲刷掉了许多强盛帝国的荣耀,但它们留下的文字,依然是解读其统治哲学的钥匙。本章聚焦于那些曾经辉煌,但因帝国覆灭而使用者断绝的文字。 1. 埃兰文字的兴衰: 重点分析线性文字A(Linear A)与楔形文字的晚期变体。线性文字A作为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的记录工具,与后来的线性文字B(已被破译)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详细梳理了破译工作中的瓶颈:语系归属的不确定性以及缺乏双语对照文本的困境。同时,对比巴比伦和亚述的楔形文字,展示其在法律、文学和天文记录中的应用深度。 2. 印度河谷文字的缄默: 探讨世界上最神秘的古代城市之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使用的印章文字。这些印章上的符号数量稀少,结构重复性高,缺乏长篇文本作为参照。本书将引入最新的计算语言学模型,评估这些符号是表意文字、音节文字,还是某种复杂的社会标记系统,并着重分析其与两河流域早期文字的潜在接触与影响。 第三部分:中美洲的象形迷宫——历法、神话与宇宙观 中美洲,特别是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发展出高度复杂的表意和表音结合的文字系统。本部分将深入解析这些文字如何完美融入其天文观测、神圣仪式和王权叙事之中。 1. 玛雅文字的视觉叙事: 详细解读圣书(Codices)中的象形符号与音节标记的组合逻辑。不同于中东的线性书写,玛雅文字的阅读路径复杂多变,常常与图像和历法周期交织在一起。我们将展示当代学者如何通过分析“长纪年历”的记录,重建其宇宙循环观。 2. 萨波特克与奥尔梅克的原型: 回溯到中美洲文字的源头——奥尔梅克(Olmec)的巨石碑刻和萨波特克(Zapotec)的“丹巴山”铭文。探讨这些更古老的符号,如何为后来的玛雅文字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其在时间标记和统治者谱系记录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符号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的映射 文字的生命并非总以消亡告终。有些符号系统经历了重塑、被替代,却在文化深处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影响。 1. 汉字的早期形态与演变轨迹: 虽然汉字系统得以延续,但本书将回顾其在甲骨文和金文阶段的“密码性”——它们如何记录了早期宗法制度、祭祀活动和战争动员。分析早期汉字中“六书”理论的运用,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如秦统一文字)中,符号的标准化如何成为政治统一的工具。 2. 字母表的“去语境化”: 探讨从腓尼基字母到希腊字母的转变——这是一个伟大的“去语境化”过程。通过移除表意成分,将符号简化为纯粹的音素记录,这极大地解放了书写效率,也为哲学和逻辑思维的诞生提供了新的媒介。我们将分析这种结构上的简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西方思维模式的形成。 结语:破解的意义 《古老文明的密码》旨在强调:破译失落的文字,不仅仅是翻译古人的言辞,更是重建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每一个成功的破译,都是对人类心智潜能的一次确认,也是对现有历史叙事的修正与补充。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理解其背后沉淀的、跨越千年的密码学挑战。 ---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考古学专业学生、符号学研究者、对语言起源与文字演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关键词: 楔形文字、线性文字A、玛雅文字、印章文字、符号学、文字起源、古代密码、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