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象科學觀:易、道與醫、兵(增訂本 套裝上下冊)》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提齣中西文化的發展存在兩種不同的路徑,兩種文化是並立共存的,沒有優劣之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有其獨特性,是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另一種形式的科學——象科學。所謂“象科學”是指中國文化傳統主流選取的是“象”的層麵,主要利用意象思維,通過采取整體觀察、整體比較、取象比類、因應調試等方法,以獲取自然整體之現象的規律。
《中國象科學觀:易、道與醫、兵(增訂本 套裝上下冊)》作者肯定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科學,是象科學,並把象科學的思維方式運用於易、道、醫、兵學中,對易、道認識論及中國醫學、兵學的哲學基礎做瞭新的闡述。
作者簡介
劉長林,1941年生,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同年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後改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員,2002年退休,現任麯阜孔子書院副院長。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哲學。主要著作有《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1982)、《中國係統思維》(1990)等。
目錄
上冊
導言
(一)科學與科學方法是兩個概念
(二)現象的意義和價值
(三)現象層麵的規律及實質
(四)中華傳統是研究象科學
一 中國思想原點——以時為正
二 中西方不同的認知取嚮
(一)西方實體求原
(二)中國觀物取象
三 抽象思維與意象思維
(一)關於抽象思維的認識方式
(二)《周易》的意象思維
1.《周易》意象思維的基本要點
2.八卦是意象思維的認識模型
3.與時間密切相關的六對範疇
4.氣與象
(三)老子的意象思維
1.老子提齣有兩類認知體係
2.“為道”與“為智”的區彆和比較
3.以“為道”之知統攝“為智”之知
4.道的時象性
四 《周易》時空觀
(一)中國式的生命時空體係
(二)《周易》時空的相對性和規律性
(三)《周易》時空的價值性和不均勻性
(四)往者屈,來者伸
(五)開放環形時間和宇宙演化
五 老子論有無相生
(一)存在論之“無”——“有生於無”
1.“無”是萬物之本始,是無限
2.“無”是無形之隱,蘊涵無限創造——兼評二程的“百理俱備”
3.何謂“無無”,何謂“有無”
4.一多互涵,使無限更完美
5.以氣釋“無”
(二)方法論之“無”——“無為而無不為”
1.“無為”是以“無”為特徵的行為
2.“無為”——長盛不衰之道
3.“法自然”——贊化萬物,應對復雜——兼談莊子之“逍遙”
4.“日益”“日損”——突破有限之訣
(三)時間性價值觀——“鎮之以無名之樸”
六 《周易》執無禦有
(一)易、道、神、器——時間化的宇宙結構
1.“易”為宇宙本根
2.《易緯》對“易”的詮釋
3.《易傳》中的易與道
4.形而上下是無和有的統一——兼評程頤的“道非陰陽”
(二)因時而變——易的復雜性及應對
1.天地至賾,垂衣而治
2.與時偕行,唯變所適
3.陰陽不測,感而遂通
4.範圍天地,麯成萬物
(三)生命倫理
1.萬物皆有生的權利
2.坤陰的二重地位
七 《周易》萬生求久
(一)求久理想的提齣
(二)順則能久
(三)節以緻久
(四)通圜可久
八 《易傳》論德
(一)從重生到重德
(二)利者義之和
(三)見仁見智的統一
九 太極八卦和係統演化
(一)卦爻象模型
(二)係統演化的理論
1.宇宙係統從何而來
2.氣和形的轉化
3.係統演化的特點
(三)有機復雜係統的原始控製理論
十 生以關係——萬物之緣
(一)道由關係生物
(二)易卦剛柔立本
十一 中和圜道——天地之規
(一)“中”指精守常道,順時而動
1.中道的二重涵義
2.中與正相互補白
3.孔子之“中庸”本義為何
4.硃熹注“中庸”的嚴重失誤
(二)“和”:協同關係,生物創新
1.“和”是天道本性
2.“和”主柔,為生物建業之本
3.“和”貫天道全程
4.“和”是神之機,新之源
(三)易道中的平衡與不平衡
1.中和是開放式圓圈
2.平衡寓於圜道之中
3.不平衡在圜道和創新中的作用
十二 論通
(一)通是道的本性
(二)順性而通
(三)物物相通
(四)言意之辯與通
(五)以通為美
(六)通與醫道
十三 意象邏輯及象規律的特徵
(一)意象思維的基本邏輯規律
1.意象思維與形式邏輯基本規律
2.時行律——“與時偕行”
3.易簡律——“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二)象規律的三種形式
1.感應式規律——附論取象比類
2.境域式規律
3.常守式規律
十四 象科學與體科學的關係——兼談現代係統科學的性質
(一)象規律與體規律之比較
1.自然狀態與預設狀態
2.個彆與類彆
(二)象科學與體科學對稱互補
1.認知中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2.兩種整體觀:象整體和體整體
3.象科學與現代係統科學
4.象科學與體科學的不同功能
十五 漢語與意象思維
(一)“言不盡意”說的由來
(二)漢語的兩大特長
1.以簡禦繁
2.顯隱相成
(三)漢字對漢語的補足和加強
(四)漢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五)漢語漢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六)一顯多隱與象科學編碼
……
下冊
精彩書摘
《中國象科學觀:易、道與醫、兵(增訂本 上冊)》:
那些按照西方科學傳統和現代科學模式為科學規定的定義和條件,無疑也包含關於科學的一般內涵。科學哲學傢們之所以在這個一般內涵的基礎上還要嚮前延伸,非要把西方科學傳統和西方科學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也加到科學的定義和條件中去,是因為自歐洲文藝復興至今,西方科學傳統取得瞭無與倫比的成就,幾乎統治瞭全世界,而且“科學”這個詞,也源於拉丁文。於是給人一種似乎無可辯駁的印象,一談科學,自然就是西方科學;一談認識論,自然就是西方的認識傳統。科學和西方二者之間被人為地畫上瞭等號,西方科學和西方認識傳統也就成瞭唯一的科學認識路徑。這樣,將西方科學傳統和現代科學所采取的基本方法置於科學的定義和科學必要條件之中,就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之事。
可是,持這種觀念的人又犯瞭一個錯誤,就是被近現代至多兩三百年的短暫時光遮蔽瞭眼睛,而忽視瞭人類近萬年的文明史。一個眾所公認的事實是,東方的中國在曆史上曾經領先世界科學連續長達一韆餘年之久,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中國思維與西方思維是如此的不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崛起盡管吸收和利用瞭眾多東方文明的成果,但顯然是古希臘科學精神的提升,絕不是東方思維傳統的張揚。
這一曆史事實說明,東方和中國有自己的與西方不同的科學史,因而也就必定有與自己的科學史相應的特殊的認識論。迄今沒有任何事實和理由證明,天下所有的科學史是乾篇一律的認識過程,世界各民族的認識過程走的是同一條思維路綫。同時也沒有任何事實和理由證明,中國傳統的科學史已經完結,中國發明的認識論已經失去生命,不能再起作用。我們可以舉齣與西醫迥異的中醫為例。近百年來,中醫學幾經大難不死,且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轉而快步走嚮世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信賴和喜愛。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猖獗,中醫療效明顯優於西醫,令世人不得不颳目相看。而中醫學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係中國認識論的産物,至今不能被現代科學做齣解釋。還有以孫子為代錶的中國兵學,現今不僅被許多國傢學習采納,作為現代軍事戰略決策的一種高智理論,而且已經被廣泛應用到社會管理、經營決策等活動之中。在工程技術方麵,創建於約二乾三百年前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不是像西方那樣建攔河大壩,而是順水分流,不破壞環境,其水利灌溉效益一直延續至今,沒有停止,近年還在成倍擴大,堪稱人間一大奇跡。其中蘊含的指導思想和工程理論,遠不是西方學術所能容納。僅此足以說明,中國傳統的科技史和認識論,並沒有終結,也不能被代替。
可見,把科學歸屬於西方,宣告科學認識活動隻屬於西方的認識論傳統,不能成立。然而有人堅持說,“科學”是一個專有名詞,它是西方近代科學方法及其成果專門提齣來的稱謂,因此“科學”僅屬於西方科學和沿西方認識傳統而形成的現代科學,其他類型的認識活動既然與西方路數不同,就不能稱為科學。你們可以稱作“道”“術”或彆的什麼,但不要叫“科學”,以免混淆。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卻缺乏對科學概念的基本分析,同時也忽視瞭科學本身的發展。
不錯,科學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西方人提齣來的。但是,單從西方科學本有的意義上看,科學這個概念也有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兩個層麵。其本質屬性就是前麵提到的關於科學的一般內涵,即科學是獲取正確知識和規律性知識的認識活動及其形成的知識體係。而所有關於如何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和條件,則是科學的非本質屬性,係科學的附屬內容。誠然,科學方法是獲得科學知識的保證,但是歸根結底科學方法是為獲取科學知識服務的,永遠處於從屬地位。在科學認識活動中,科學方法可以是多樣的,變化的,科學形態則隨著科學方法的改變而不斷更新,但科學的本質是確定的,不變的。因此,那種將科學與一定的科學方法和科學形態捆綁在一起的做法,必定遮擋科學的視野。
……
前言/序言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沒有科學?近百年來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我的迴答是:有。但文化是多元的,科學也是多元的。中國傳統的科學在主流方法和形態上與發源西方的科學不同,是科學的另外一元,可以暫時稱之為“象科學”,即探究自然狀態下現象層麵規律的科學。
我思考這個問題是從中醫開始的。醫學麵對人的生死,讓人心存敬畏,所以從沒有想過要去學它。可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瞭躲避思想理論領域的“階級鬥爭”和“全麵專政”,我這個學哲學的人不得不動念改行。思來想去,想到瞭中醫或許有可行性。接著的問題是,中醫真的能治病嗎?讀中學時,一些大師激烈指責中醫的言論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現在,既然想作中醫,當然要先瞭解一下,不能從一種恐怖轉入一種虛幻。於是訪問瞭不少接觸過中醫的人,迴答竟然無一不肯定中醫確有明顯療效,甚至還能醫好許多西醫束手無策的病。這使我眼前一亮,就在河南省息縣五七乾校開始瞭自學中醫。
感恩中醫書給瞭我啓迪。它讓我驚訝地發現,盡管中醫與西醫是兩套迥然不同的概念體係,對生命、疾病和治療各有自己的認識和辦法,卻都具有真理性。這說明,對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理解,原來世界是復雜的,真理是多重的。而人們之所以對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概念體係,一定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所造成。
後來,多種原因使我最終沒有改行。而思維習慣卻推著我跑到傳統哲學中去探尋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以求解明為什麼會齣現中西醫兩種醫學模式。中西哲學和文化的比較讓我知曉,不僅醫學,文化學術的其他門類,哲學、科學、藝術、宗教、道德等,中西方都有閤於規律的本質性的差異。這規律就是各自文化的不同門類,都受各自同一天賦主流思維方式製導和決定,因而有一種本質相同的趣嚮。
所謂思維方式錶現為諸多方麵,可以依次羅列若乾,但歸結起來,邏輯上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我認為就是“時空選擇”:看待世界,是以空間為本位,還是以時間為本位?西方傳統主流為前者,中國傳統主流為後者。從時空選擇齣發,就不難順理成章地逐一說清中西方文化各個門類的根本特徵與差彆。而中醫學與西醫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更是充分顯示瞭這兩種時空態度所帶來的不同後果。
不錯,人類文明有多條源流,但中國和源於古希臘的西方文明在時空選擇上分彆正中地站到瞭時間本位和空間本位這兩條綫上,成為人類文化對稱的兩極,因而在眾多文明中是具典型性和生命力的兩支。其他文明則介乎其間。這說明,地球上的各種文化其實是一個陰陽互補的復雜整體。人類文明理當永遠多樣,唯多樣纔最有利於文明的存在與發展。但時間、空間是事物最基本的屬性,是對事物屬性的概括,故依時空選擇劃界,可以對文明類型做齣深層類分,並對不同類型文明的路徑和特性做齣一定的解釋和預判。
最近總是在想,中華文明既然是時間本位文化的代錶,而對於世界的存在和人類的生存,時間、空間同等重要,那麼從理論上說,時間本位文化應當成為人類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麵。可是為什麼近二三百年來,尤其是近百年來,中華文明幾乎沒有進步,反而衰退瞭呢?有目共睹,在科學技術、哲學人文各個領域,近二三百年西方世界有多少創造發明,以緻多次改變瞭人類的生存方式,而屬於中華文明的新貢獻能列齣幾項?
麵對這些,不能不讓人感到一絲晦暗。甚至有人因此認為,世界全盤西化已是無可爭辯的方嚮與事實。但我沒有動搖。
我想,說到底,科學文化發展的規律也就是信息進化的規律。信息內容的增長和深化,信息存在和運行方式的提升,即信息進化,其條件和追求的目標就是“自由”。而人是世界上信息運動高的體現者和主導者,所以嚮往自由,在不妨害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不受限製,不斷超過,是人之天性。從原始人類個彆的簡單的語言交流,到今天互聯網覆蓋全世界,從古代人狹小閉塞的生存空間,到今天世界性人口的快速流動,直至所謂“地球村”的形成,這種信息進化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阻擋不住的追求“自由”之人性使然。
中國象科學觀:易、道與醫、兵(增訂本 套裝上下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象科學觀:易、道與醫、兵(增訂本 套裝上下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