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知名教育學者楊東平**教育演講錄,教育演講代錶作。
內容簡介
作者從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齣發,圍繞應試競爭、傢庭教育、生活教育、大學精神、高考製度改革、教育的曆史文化傳統、教育變革的路徑和動力等不同問題,探討現代教育的價值,迴答什麼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其清晰的思想、清新的風格和深入淺齣的錶達具有獨特的魅力。
作者簡介
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國傢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國傢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關注中國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生態環境保護並參與實際行動。
目錄
自序
輯一
“中國式教學”靠什麼戰勝瞭英國
尋找馬小平式的教師
孩子會輸在起跑綫上嗎
傢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麵嚮未來的教育
高考改革的理想與現實
教育改革的動力
輯二
重新認識陶行知7
中國教育的文化哲學
中國教育的現代化之路
教育之道:讓人成為人
教育公平:一個現實的理想
現代大學的精神
颱灣教育的重建
走嚮公共生活的教育研究
精彩書摘
“中國式教學”靠什麼戰勝瞭英國
一
BBC的 集教育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堅強嗎?中國式教學》,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英國都引起強烈反響,其餘波激蕩至今。對一個電視節目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
二
對“中國式教學”成敗得失的討論,事涉教育評價。就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評價而言,一種是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測評,例如PISA就是對15歲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測試;此外,是對學生綜閤素質和全麵發展的評價,它涉及教育目標、什麼是好的教育、學習的動力來自何處等更為基本的問題。也就是說,學生成績的高低與是否“好的教育”並不是完全吻閤的。“中國式教學”的成功主要是在狹義的學業成就上。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高強度、長時間的課堂教學,對於提高成績的作用最為顯著,在美國將這種教學模式稱為“直接性教學”。電視裏中國實驗班的成功也驗證瞭這一點。
然而,“中國式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課堂教學,背後還有一整套製度和文化。例如,全國大一統的教學標準和教材,頻繁的統一考試,考試成績與老師和學校的績效評價掛鈎,對學生的考試排名,等等,從而形成學生之間、學校之間、地區之間激烈的教育競爭,這對於整體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無疑是非常有效的。比較而言,英美國傢大多沒有統一教材,許多老師甚至不使用教材而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教育管理分散化,決策和管理權在基層的學區,自行考試和評價;沒有專門的教學研究係統,沒有自上而下強力推行的教學改革和教師培訓,等等。總之,是一種低控製、多樣化和社區化的教育模式。兩種教育的利弊得失均由此而産生。
客觀地評價“中國式教學”,其好處如楊振寜所言,這種大一統、標準化、外在強製的教育,能夠幫助許多資質平平的學生獲得較高的平均教育水平,卻不利於天資優越的人纔冒尖。這就是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所言中國培養的人纔“高均值、低方差”的現象。我們相信教育就是訓練和考試,是標準答案,是分數和文憑,相信教育是為瞭改變個人和國傢的命運,相信學習的動力來自競爭而非內在的興趣。在這個文化係統中,發齣不同聲音、質疑和審辨、多元化、個性發展、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等等是沒有價值和不受鼓勵的。自由寬鬆的西方教育的得失則正好相反。在英國實行以學生為本的小班教學,尊重學生興趣和個性發展,實行問題導嚮的自主學習、閤作學習。在知識經濟和互聯網時代,為未來培養人纔,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成為學校教育最核心的目標。英國學者說,我們從小鼓勵學生探討、質疑、解決問題,認為教育是全麵發展,是發展學生的個性、社交、情智及學習。英國百福教育CEO馬良這樣比較中英教育:中國人重視望子成龍,英國人重視當下快樂、個性發展、互相尊重;中國人注重教化,我說你聽,英國人注重體驗,我不說,你自己感受;中國人強調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成功的人”,英國人強調“良好心態、幸福生活”;中國人希望“先苦後甜”,英國人力爭“先爽再說”。
以學業成績為唯一追求的教育評價,如同GDP評價一樣,是僅僅“以成敗論英雄”的功利主義評價,忽視瞭教學過程,模糊瞭對好的教育、教育理想的追求。於是,重視和善於紙筆考試的東亞國傢和地區占據瞭PISA排名的“第一梯隊”。其實,上海對自己“教育第一”的態度是比較低調的,因為它同時還獲得瞭另一個世界第一:課業負擔最重。上海學生每周作業時間平均為13.8小時,高於OECD國傢的平均7小時,是香港、澳門、颱北的兩倍多,是韓國、芬蘭、捷剋的四倍多。加上校外輔導和私人傢教,上海學生每周校外學習時間平均為17小時左右,遠遠高於OECD的平均值7.8小時。這一調查同時揭穿瞭另一個似是而非的偏見,即認為儒教文化圈的東亞國傢都一樣,日本、韓國的應試教育甚至比中國更嚴重。事實上,情況已大不一樣,日、韓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競爭強度已經大幅低於上海。
為此,美國俄勒岡大學教授趙勇與數十位歐美教育傢一起,嚮OECD組織的“PISA之父”安德烈斯?施萊辛特寫公開信,質疑PISA誤導世界教育,正在摧毀全球的教育和學術,要求廢止PISA考試。如同大學排行榜一樣,對教育績效、學業成績的追求,掩蓋和模糊瞭教育真正重要的目標:為未來而教的創新性。趙勇等學者擔憂的是在嚮中國學習的過程中,美國捨本而逐末,將丟失自己真正可寶貴的優勢。重視個性、自由和民主的英國人同樣擔憂焦慮。《衛報》的著名評論傢西濛?詹金斯撰寫的《中國是考試工廠,為何英國卻要效仿》稱:從長遠來看,在一個有活力的國傢和有批判性精神的開放社會,強迫而機械的競爭教育無法引領學生有創造力、挑戰力和幸福。將教育建立在考試之上是愚蠢的,它對英國政府卻擁有緻命吸引力的原因很簡單:它讓政府掌握瞭最簡單的中央控製手段。這是對數字的獨裁。中國正在意識到這一點,但是英國沒有。
“標準答案”已經齣現瞭:教育的理想是在東西方之間,雙方取長補短。如馬良所言:英國教育在以“自由快樂”為榮的同時,如何“保證成績”;中國在以“保證成績”為榮的同時,如何使教育“自由快樂”?當然,這僅僅是理想。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中國式教學”真的可以輸齣嗎,如同英國教育部所希冀的那樣?BBC節目其實已經提供瞭部分迴答。片中那個跑步落後的英國學生的眼淚,擊中瞭“中國式教學”的軟肋。中國通行的給學生“貼標簽”區彆好學生和差生、給學生按分數排名、激勵競爭的做法在英國是行不通的。中國老師的撒手鐧——請傢長來學校,也如同遇到魔障一般失靈。母親說她的兒子必須喝茶,12小時不讓喝茶事涉人權!由於事涉學生權利和教師權益,對學生的加時學習、教師的加班加點是不被允許的,勢力強大的傢長會和教師工會在旁邊伺候著呢!這正是中國模式難以在歐美復製的深層原因。或許,隻有教師培訓製度以及狹義的教學技巧,例如“九九乘法錶”之類是可以藉鑒的。
毫無疑問,如同中國經濟那樣,中國教育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世界。大量中國留學生進入瞭英美校園,這纔是真正重要的“文化輸齣”。在中國學生最為集中的學校,“中國式教學”的成果已經蔚成大觀,低頭不語的學生、作弊和校園霸淩事件,使人認識瞭“中國式教學”的另一麵。
三
對教學模式的討論很快就進入瞭社會批判的層麵。
伊頓公學前教務長奧利弗?剋雷默評論認為英國在公辦學校裏實行低水平的快樂教育、放羊式的教育,在學生主要來自富裕傢庭的私立名校奉行的是與中國一樣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因而,快樂教育其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剋雷默同時認為“中國的教育體製,從主觀上,不分階層,不分身份,不分貴賤。實際上是為所有的孩子提供瞭類似英國精英纔能享受到的高質量基礎教育”,“教育的結果可以因為天分而不一樣,但是起點卻是公平的,這就是教育平等”。他涉及兩個重大問題:“快樂教育”是麻痹勞動人民的陰謀嗎?中國教育比英國更公平嗎?
……
四
認為中國沒有像英國那樣集中瞭權貴子女的私立學校,實行大一統的應試教育,因而中國教育比英國教育更為公平的評論,暴露瞭評論者對中國教育的無知。
與英國完全不同,中國的“貴族學校”存在於公辦教育體製之中,教育分層主要是在公辦教育係統內進行的,建立在由戶籍製度分割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重點學校製度之上。認識中國教育公平的狀況,必須更多依據農村教育的現實。據一項實證研究,對1980—2008年間城鄉學生高等教育機會演變軌跡的考察,進入小學未進入初中的學生,93.1%為農村學生;進入初中未進入高中的學生中,78.6%為農村學生;進入高中未進入大學的學生,57.4%為農村學生。即教育階段越低,被淘汰學生的城鄉特徵越明顯,傢庭經濟狀況的影響越明顯。高等教育機會是在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三次教育分流中積纍形成的。將這三次入學機會相乘,可以發現總體上城市學生高等教育機會是農村學生的2.56倍,1999年擴招之前為2.28倍,擴招之後這一差距擴大到2.77倍。
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城市重點學校、城市普通學校、農村重點學校、農村普通學校的生源明顯同質化,城鄉二元、重點和非重點二元的學校製度,構成凝固階層差距的重要機製。政府著力扶持的少數公辦重點學校,學生主要來自社會優勢階層,成為研究性大學的主要生源地。有評論說英國7%的私立學校,占據瞭牛津、劍橋等大學50%以上的學位;那麼中國的情況如何?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這樣的學校,農村學生的比例約在15%左右,其生源主要來自數以百計的重點學校。如果要類比的話或許可以這麼說:不到5%的高中,占據瞭90%以上頂尖大學的學位!
說明教育公平狀況的另一個事實,就是在中國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齣現瞭兩個新的教育邊緣化群體: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傢長進入城市的“流動兒童”,以及農民工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這兩個總數達1個億的弱勢群體,其教育權利和教育機會仍缺乏製度性的保障,成為當前最為突齣的教育公平問題。
認為大一統的考試評價更為公平的觀點,也是值得辨析的。統一考試固然體現瞭“分數麵前人人平等”,但在日益加大的社會差距之中,這種形式上的平等正在貶值。麵對具有更多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優勢傢庭的子女,農村學生越來越難以“公平競爭”,這就是近年來研究性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不斷降低的原因。這種高難度的“拼時間、拼命”的應試訓練,也迫使許多農村學生過早地退齣瞭教育,初中階段於是成為輟學高峰。所謂“讀書無用論”的流行,實質是農村學生對“無用的教育”的“用腳投票”。由斯坦福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機構閤作的“農村教育行動”(REAP)的調研,跟蹤瞭西部地區25000名學生的入學信息:初一入學時以100人計,初三畢業時還有69人;高一入學時為46人,高三畢業時僅有37人。嚴酷的應試教育,追求標準答案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即便對稟賦優秀的城市學生也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和青春浪費,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赴英美留學,是城市學生對“中國式教學”的“用腳投票”。
行文至此,美國《新聞周刊》“全球最好國傢”的調查最新齣爐。該雜誌對全球100個國傢在教育、健康、生活質量、經濟競爭力等方麵的綜閤幸福感進行排名,北歐國傢整體居於前列,芬蘭、瑞士和瑞典分列前三位,美國列第11位,中國居第59位。教育方麵的評價主要是讀寫能力和學校平均教育時間等。芬蘭名列第一,韓國96.72分,居第2位;中國教育得分為78.07,居61位。這恐怕是比PISA更為重要的評價。
教育不是競技體育,也不是雜技訓練。21世紀的學校不應成為教育工廠,不應以知識灌輸為目標,不是為瞭生産統一規格的標準化産品,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纔是這個時代真正重要的資源。這些理念在中國已經成為共識,中央政府已經明確宣示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構建一種能夠幫助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對以分數論成敗的高考製度的改革,以及對應試教育弊端的改革正在進行之中。理想和目標已經清晰,如何現實地改變教育,纔是對中國教育的真正挑戰。
……
前言/序言
自序.重建和演化
這本小書匯集的是我近年的幾個講座稿,其實稱不上是演講。我認為演講和講座的區彆還是很明顯的。在我的學者朋友中,能寫的很多,這不稀奇;稀奇的是特彆能講、述而不作的“侃爺”,自稱“口力勞動者”。當然,也有既能寫又能講、口纔和筆纔一樣好的。就我而言,兩者都不夠好,口纔要更差些,從小說話都要臉紅的。這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結果,如同啞巴英語一樣,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把口頭錶達能力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而在國外,它被視為一種基本生存技能。在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環境中,沒有口纔是不可想象的。
盡管如此,我還是經常做講座、講課,而且,好像還受到一點兒歡迎。我知道,這主要不是來自口纔,而是……勇氣?實話實說?內容為王?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最短缺、需求最大的其實是講真話。當然,隻有勇氣是不夠的。我意識到,我的錶達區彆於純學院派高深的理論編織,也不同於那些自視掌握瞭獨門秘籍、一鳴驚人的發現。我相信古今中外、大師聖賢的教育理想是大緻相同、也十分樸實的,如同對美好社會的想象。重要的是如何立足現實去“揭示真相”,揭穿那些似是而非、雲裏霧裏的說辭,甚至混淆視聽、忽悠公眾的奇談怪論,對教育建立一種理性的、清晰的認知。這成為建設性的前提。
至於“教育的重建”,好像也說得太大瞭,其實,我想說的隻是改善、改革或者創新。所謂的重建,隻是在教育哲學、教育現代化的意義上。它指嚮的是改變已經不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的陳舊傳統、學校教學和教育體製。這可能不是一個改天換地、摧枯拉朽的革命,而是一個如同季節變換、花落花開那樣的生長、演化過程。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不可阻擋的進程之中,施加著或正或反、或積極或消極的不同影響。這本小書也一樣,如果它能夠對教育變革施加一點兒積極的影響,則可以自慰瞭。
楊東平
2015年12月16日
教育的重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教育的重建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