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第2版)

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希恕传授段治钧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伤寒论
  • 胡希恕
  • 越辨越明
  • 医学
  • 经典
  • 养生
  • 中医临床
  • 学术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9233
商品编码:11893457625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胡希恕 传授;段治钧 编著 定  价:68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42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23923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条至第30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1条至第131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2条至184条)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5条至267条)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8条至277条)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8条至285条)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6条至330条)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31条至387条)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8条至398条)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9条至405条)
后记
方剂索引

内容简介

胡希恕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伤寒思想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其经方学说尤其注重“谨守病机”,开创了以“八纲气血”为核心的“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作为“谨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脏腑经络派”代表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目前的三座高峰。 胡希恕 传授;段治钧 编著 胡希恕,(1898-1984)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率先提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经方医学是不同于《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遗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其“六经、八纲、方证”的辨证体系疗效卓著。作为“谨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脏腑经络派”代表的刘渡等
《医林集要:辨析伤寒与辨证施治的现代视角》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仅仅是伤寒论的学术考据,更是一部融汇古今、探究病机、精进辨证、优化疗法的医学实践集成。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剖析《伤寒论》的核心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对历代医家对其辨证、用药、治法的争鸣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辨析。全书旨在揭示伤寒病机变化的内在规律,阐明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为临床医者提供一套既遵循经典理论,又富于时代精神的辨治体系,以期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实现“辨证愈精,疗效愈明”的医道追求。 序言 伤寒,作为历代医家最为重视的病症之一,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成熟。张仲景《伤寒论》所确立的六经辨证,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于医学史的长河。然而,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伤寒论》的解读与应用,始终伴随着纷繁的学说与争议。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临床经验,都赋予了这部经典更为多元的理解与诠释。 本书的诞生,正是源于对伤寒学发展脉络的深刻体察,以及对临床实践中辨证准确性与疗效提升的持续探索。我们并非要另起炉灶,另辟蹊径,而是力图在继承《伤寒论》精髓的基础上,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梳理历代医家围绕伤寒辨证、用药、治法的诸多论述,辨其异同,析其精微,化繁为简,推陈出新。 我们深知,任何一部医学著作的价值,最终都体现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上。因此,本书在深入探讨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辨证逻辑的梳理与临床应用的指导。我们试图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让读者在理解伤寒病机变化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把握辨证的脉络,从而在实际诊疗中做到“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的辨证不出错,以及“毫厘之差,功效迥异”的用药不偏颇。 本书的编纂,秉持着“求真务实、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原则。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名家医案,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某些成果,对伤寒学说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与阐发。我们关注《伤寒论》的文本解读,更重视其背后所蕴含的病机演变规律;我们借鉴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更强调其在现代临床中的转化与应用。 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帮助广大医者: 深化对伤寒病机变化的理解: 洞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六经等核心病机概念的内在联系与动态演变,掌握疾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精进辨证施治的技能: 学习如何运用四诊合参,精准把握脉象、舌象、症状等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辨证,避免陷入“似是而非”的困境。 优化方药配伍的策略: 在明辨证候的基础上,掌握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从而实现“审证求因,审因施治”的用药之道。 拓展伤寒学的临床应用: 将伤寒六经辨证的思维模式,灵活运用于其他内科杂病,甚至其他医学领域,拓展其理论的广度与深度。 《伤寒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医学遗产,其所蕴含的智慧,历久弥新。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典的智慧与现代的实践,为伤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广大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第一章 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的建构与历史演变 1.1 伤寒学说的渊源与张仲景的划时代贡献: 追溯伤寒病在《黄帝内经》等早期医学典籍中的记载,探讨其早期认识与治疗方法。 详细阐述张仲景《伤寒论》的出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将伤寒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深入剖析“六经辨证”的提出,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2 六经辨证的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 太阳病: 阐述太阳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以及太阳病的主要病机(卫气营血、表里)。重点梳理太阳病的不同证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等。 阳明病: 阐述阳明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以及阳明病的主要病机(实邪郁滞、胃肠积热)。重点梳理阳明病的不同证型,如胃实证、肠实证、热盛证等。 少阳病: 阐述少阳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以及少阳病的主要病机(邪滞半表半里、胆胃不和)。重点梳理少阳病的不同证型,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 太阴病: 阐述太阴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以及太阴病的主要病机(阳虚寒凝、脾阳不振)。重点梳理太阴病的不同证型,如腹痛、腹泻、呕吐等。 少阴病: 阐述少阴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以及少阴病的主要病机(阴阳两虚、心肾俱衰)。重点梳理少阴病的不同证型,如心烦、脉微细、四肢厥冷等。 厥阴病: 阐述厥阴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以及厥阴病的主要病机(阴阳错杂、寒热真假难辨)。重点梳理厥阴病的不同证型,如消渴、吐蛔、胸腹疼痛等。 1.3 历代伤寒学家的贡献与争议: 早期注解与发挥: 介绍晋唐宋时期对《伤寒论》的注解与发展,如《伤寒杂病论》的传世与争议,王叔和、成无己等名家的贡献。 明清时期的发展与创新: 梳理明清时期伤寒学的发展,如“温病派”的兴起及其对伤寒辨证的挑战与融合。重点介绍吴鞠通、叶天士等在温病学上的成就,以及他们对伤寒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近现代伤寒学的发展: 探讨近现代医家在继承与创新伤寒学方面的努力,如关于六经辨证的现代诠释、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等。 对经典条文的不同解读: 选取《伤寒论》中的经典条文,如“太阳病,发汗后,身灼热,而反畏寒者,白虎汤主之”等,梳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治法、用药的不同理解,分析争议的根源与价值。 1.4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伤寒学: 探讨现代病原学、免疫学、生理学等知识,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伤寒病机的本质。 分析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与中医望闻问切的互补性,如何在临床中结合运用。 讨论现代药物学对伤寒方药的药理学研究,以及其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第二章 伤寒病机演变规律的深入解析 2.1 外感病邪的侵袭与人体正气的抗争: 阐述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入人体后,首先作用于肌表,引起肌表营卫失调的病理过程。 分析人体正气(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如何对外邪进行抵御,以及正邪相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 2.2 六经传变的内在逻辑与外部表现: 由表入里: 详细阐述太阳病向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传变的具体途径与机制。 不同证候之间的转化: 分析表实证转化为里实证,寒证转化为热证,虚证出现实证表现,实证夹杂虚证等复杂情况。 “汗、吐、下”法与病机转化的关系: 探讨汗、吐、下三法的适宜时机、禁忌症,以及不当应用如何导致病机传变恶化。 2.3 寒、热、虚、实、阴、阳六个基本病机要素的相互关系: 寒热的辨别与转化: 区分真寒与假寒,真热与假热,以及寒热错杂的病机。 虚实的辨别与转化: 区分脏腑之虚与邪气之实,以及虚实夹杂的病机。 阴阳的辨别与转化: 阐述阴阳失调在伤寒病中的表现,以及阳气衰竭与阴液耗伤的病机。 复杂病机的辨析: 深入分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阴阳两虚等复杂病机的形成原因与临床表现。 2.4 少数证、变证、夹杂证的病机特点: 少数证: 探讨《伤寒论》中少量提及但极为重要的证候,如“白虎加人参汤证”等,分析其病机与治法。 变证: 阐述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按常规的病变,如“太阳病,发汗过多,阳气虚,出现里虚寒证”等。 夹杂证: 分析一种主要病证中夹杂有其他病证的复杂情况,如“阳明病夹有水气”等。 2.5 辨析“误治”与“变证”的因果关系: 详细论述医者在诊疗过程中,因辨证不准、用药不当而导致的病情恶化,即“误治”。 分析“误治”如何直接导致病机传变,形成各种“变证”,从而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第三章 伤寒辨证施治的现代实践与策略 3.1 四诊合参在伤寒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关注面色、神志、舌苔、舌质、形体等,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闻诊: 倾听声音、呼吸,嗅闻气味,为辨证提供重要线索。 问诊: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胸腹疼痛、饮食、大小便等症状,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 切诊: 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滑涩等,是伤寒辨证的关键。重点分析不同脉象所代表的病机。 3.2 六经辨证在常见外感病中的应用: 感冒(流感): 如何通过六经辨证,准确判断是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还是温病初起,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如桂枝汤、麻黄汤、银翘散等)。 肺炎/支气管炎: 结合现代诊断,分析肺炎、支气管炎在中医辨证中可能归属于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并探讨相应的治法。 急性胃肠炎: 如何运用伤寒理论,辨析是太阴病(脾阳虚寒)、阳明病(胃肠积热),还是少阳病(胆胃不和),并选择有效的方药。 其他内科杂病: 探讨将伤寒六经辨证的思维模式,灵活应用于其他内科杂病(如头痛、失眠、眩晕、胸痹等)的辨证思路。 3.3 方证对应的精准用药: 经典方剂的解析与应用: 太阳病篇: 详细解析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等经典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禁忌,以及其对应的病机与辨证要点。 阳明病篇: 重点分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剂的辨证应用。 少阳病篇: 深入解析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黄连阿胶汤等方剂的辨证应用。 太阴病篇: 重点分析理中丸、真武汤、四逆汤等方剂的辨证应用。 少阴病篇: 深入解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白通汤、桃花汤等方剂的辨证应用。 厥阴病篇: 重点分析乌梅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等方剂的辨证应用。 方剂加减的原则: 在明确基本方证的基础上,如何根据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进行加减,以求最佳疗效。 中西医结合在伤寒用药中的思考: 探讨现代医学对某些方药的药理学研究,如何指导临床用药,以及如何避免中西药之间的不良反应。 3.4 治则治法的灵活运用: 汗、吐、下三法的现代应用与辨析: 详细论述汗、吐、下三法的现代适用范围、禁忌症,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谨慎选择与应用。 温、清、补、泻四法的辨证施用: 结合六经辨证,阐述温法、清法、补法、泻法在不同证候中的应用要点。 特殊治法的探讨: 如“发汗不欲数,汗出,但微恶风者,不可复发汗也”等,深入理解仲景治法的精妙。 3.5 医案精选与临床实践指导: 选取历代名医与作者自身的经典伤寒医案,进行详细的辨证、论治分析。 通过医案,直观地展示伤寒辨证施治的思维过程与临床应用技巧。 指导读者如何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强调“审证求因,审因施治”的核心理念,鼓励医者不断反思与总结,提升临床疗效。 结语 伤寒学,作为中医学的瑰宝,其价值不应仅止于书本的研究,更应体现在临床的实践与创新中。本书的编纂,是我们对伤寒学理论的一次梳理与整合,也是对临床实践的一次探索与升华。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启发广大医者,以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视角,理解伤寒的病机变化,精进辨证施治的技能,从而在日新月异的医学领域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人民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对于《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第2版)》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胡希恕先生的学识,那是中医界公认的瑰宝。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伤寒论的解读,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触及核心。这次看到这本书出了第二版,内心是无比激动和期待的。我之所以特别关注“越辨越明”这个副标题,是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学习中医,特别是伤寒论,辨证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很多时候,看似相似的症状,其背后隐藏的病机却大相径庭,用药的差异更是天壤之别。如果不能“越辨越明”,那么中医的疗效就无从谈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能够真正掌握辨证的关键,不被表象所迷惑,直击病机的本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胡老先生的思路,在伤寒的海洋中,找到那条通往明晰的道路,让自己的中医智慧得到升华。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中医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深信《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经典基石,但同时我也深知其学习的艰深之处。近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求能够真正帮助我“透彻理解”伤寒论的途径,而《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第2版)》这本书,在我眼中,无疑是这样一部承载着深厚智慧的著作。胡希恕老先生的学术造诣,在伤寒论的研究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者鲜。我听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条文解释,更注重的是其背后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临床应用。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书中领略到老先生是如何“越辨越明”地解析伤寒的,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临床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进一步夯实我的伤寒基础,提升我的辨证论治能力,最终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的中医人来说,绝对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评分

这本《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第2版)》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从书名和一些零散的了解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的价值充满了期待。胡希恕老先生在伤寒论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学术思想深邃而独到。我一直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感到有些困惑,总觉得在理解条文时,有些地方难以融会贯通,尤其是在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和方证关系时,常常感到雾里看花。这本书的“越辨越明”这四个字,恰好戳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能够更准确地辨识疾病的证候,从而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我已经准备好了笔和笔记本,打算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疑问、感悟以及老先生精彩的论述都一一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帮助我拨开迷雾,真正做到“越辨越明”。

评分

我对于《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第2版)》这本书,与其说期待,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胡希恕老先生的名字,在中医界,尤其是在伤寒论的研究领域,就是一个金字招牌。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伤寒论,光靠死记硬背条文和方剂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内在的思维逻辑和辨证体系。这本书的“越辨越明”这个标题,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一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辨证方法,能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辨证,为什么是这样的用药,而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从“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张仲景的伟大思想,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我的中医之路增添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更灵活的实践指导。

评分

对于《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第2版)》这本书,我还没有机会亲手翻阅,但我从其书名以及胡希恕先生在医学界的崇高声望,就足以判断出这是一本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我一直认为,学习《伤寒杂病论》最难的便是“辨”,也就是辨识疾病的证候。很多时候,我们被纷繁复杂的症状所迷惑,难以抓住疾病的核心。而“越辨越明”这四个字,恰恰点出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暗示着这本书将提供一种更清晰、更深入的辨证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那些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的条文和方剂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看到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传变下的细微差别,从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启发我、点亮我的关键之处,让我的伤寒学习更上一层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