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按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以培养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管控能力为重点,总结编者多年从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和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写的。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理论知识上注重职业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在实践技能上突出生产性和应用性,内容编排上强调直观性和适用性。教材内容共分7个模块16个项目33个工作任务,包括识别园林植物病虫害、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与测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及措施、园林植物害虫及其防治技术、园林植物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技术、园林植物其他有害生物及其防治技术。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由工作任务、知识准备、任务实施、知识拓展、自测题和自主学习资源库6个部分组成。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广泛吸纳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规范和研究成果,采用大量彩色图片,直观展现了园林植物病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表现,方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等专业,也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类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从事园林和农林业植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
模块1 识别园林植物病虫害
项目1 识别昆虫
任务1.1 识别昆虫成虫
任务1.2 识别昆虫卵、幼虫和蛹
任务1.3 识别园林昆虫常见目
项目2 识别园林植物病害
任务2.1 了解园林植物病害相关概念
任务2.2 识别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任务2.3 识别园林植物真菌病害
任务2.4 识别园林植物其他微生物病害
模块2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
项目3 园林植物害虫发生发展规律
任务3.1 观测昆虫个体发育过程及其行为和习性
任务3.2 分析影响昆虫生活的环境因子
项目4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任务4.1 判断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模块3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与测报
项目5 采集、制作与保存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
任务5.1 采集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
任务5.2 制作与保存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
项目6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及预测预报
任务6.1 调查园林植物病虫害
任务6.2 预测预报园林植物病虫害
模块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及措施
项目7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任务7.1 植物检疫
任务7.2 园林栽培防治
任务7.3 生物防治
任务7.4 物理机械防治
任务7.5 化学防治
项目8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
任务8.1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模块5 园林植物害虫及其防治技术
项目9 杀虫剂
任务9.1 掌握杀虫剂作用原理及应用
项目10 园林植物害虫及其防治
任务10.1 鉴别及防治园林植物地下害虫
任务10.2 鉴别及防治园林植物食叶害虫
任务10.3 鉴别及防治园林植物钻蛀害虫
任务10.4 鉴别及防治园林植物吸汁害虫
模块6 园林植物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项目11 杀菌剂
任务11.1 杀菌剂的作用原理与应用
项目12 园林植物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
任务12.1 鉴别及防治园林植物叶部病害
任务12.2 鉴别及防治园林植物枝干部病害
任务12.3 鉴别及防治园林植物根部病害
模块7 园林植物其他有害生物及其防治技术
项目13 园林植物有害螨类及其防治技术
任务13.1 识别及防治园林有害螨类
项目14 园林植物线虫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任务14.1 识别及防治园林植物线虫病害
项目15 园林植物其他有害动物及其防治技术
任务15.1 识别及防治园林其他有害动物
项目16 园林寄生植物、杂草及其防治技术
任务16.1 识别及防治园林寄生植物、杂草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4号公告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附录2:最新国家禁用和限用农药
彩图
前言/序言
园林绿地中外来植物大量引种、植物配置和布局不合理、植物生长环境持续恶化(污染严重、光照不足、透气性差、缺水、缺肥)等因素的影响,使园林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大大削弱,从而导致一定区域内园林植物病虫种类不断增加,病虫害发生更加频繁,危害更加严重,极大地破坏了园林植物的美化效果,阻碍了园林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造成园林植物成片死亡,严重威胁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果。“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园林绿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全国绿化委员会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90.8万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39.7%和35.8%。而且,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相关建设要求,我国城乡园林绿化建设事业在“十三五”期间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为了维持和巩固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社会急需能够对园林绿地进行科学管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正是培养这类技术人才的重要支撑。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良好载体。为了培养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规范和研究成果,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在注重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同时编排操作性强的实训任务,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的特征。本教材由7个学习模块16个学习项目33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主要特色包括:
(1)突出生产应用性。教材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技术规程为依据,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典型工作过程(病虫害识别诊断一发生规律与测报一制订防治方案一组织实施)为主线编排教材内容,体现工作过程,突出实践应用。
(2)强调学做合一。内容的解构和重组体现“学做结合”的特点,实训内容与理论知识同步编排,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学即用,用即学”原则。
(3)职业特色显著。教材从“园林植物保护工、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等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人手,融入职业资格技能考核要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教材由陈友、孙丹萍任主编,赵俊侠、黄翠琴、王琳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教材前言、绪论、附录和全书的统稿工作由陈友负责,陈友和孙丹萍编写模块1和模块2,范晓龙和杨忠文编写模块3,汤春梅和段明革编写模块4,赵俊侠和罗长维编写模块5,王琳和胡慧芳编写模块6,黄翠琴编写模块7。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参编单位和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教材参考并引用了大量文献和图片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古道遗风:探寻江南园林的诗意栖居》 前言 江南,一个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浸润了千年诗意与雅致的名字。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精神上的符号,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梦想与寄托。而江南园林,便是这诗意栖居的具象化表达。它们宛如一颗颗镶嵌在水乡大地上的明珠,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哲学。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园林百科,亦非一份详尽的技术手册。相反,它是一次怀着敬畏之心与探寻之情的旅程,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尘埃,深入探究江南园林的灵魂所在。我们将不仅仅关注其亭台楼阁的巍峨,假山叠石的精巧,水榭廊坊的玲珑,更将追溯那些隐藏在每一处景致背后的文化底蕴、生活情趣以及时代印记。 从吴门雅士的私家园林,到皇家离宫的宏大规模,从寺庙庭院的清幽静谧,到文人书斋的咫尺天地,江南园林以其千姿百态的面貌,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极致。每一方池水,都可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传说;每一棵古木,都可能见证过一段历史的兴衰。它们是物质的艺术,更是精神的载体,是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最浪漫的想象与实践。 本书将侧重于挖掘江南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探讨其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深入剖析园林设计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东方哲学理念,欣赏园林如何通过移步换景、虚实相生、曲径通幽等手法,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和诗情画意。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具体园林及其背后故事的解读,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在园林中所追求的那份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第一章:烟雨江南,园林之始 在本章中,我们将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追溯江南园林萌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囿”和“苑”,到汉唐时期园林建筑的初步发展,再到宋代文人阶层兴起,园林开始成为他们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重要场所。我们将重点关注宋代江南园林的发展,探讨其在吸收前代精华的基础上,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早期园林雏形: 简述古代“囿”和“苑”的功能与形制,及其与早期居住环境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的寄情山水: 探讨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如何将自然山水引入生活,园林作为一种初步的“人工山水”开始出现。 唐代园林的辉煌与演变: 分析唐代园林在大气磅礴与精致典雅之间的过渡,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江南:园林艺术的黄金时代: 重点阐述宋代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促进园林艺术的繁荣。探讨宋代文人笔记、画卷中对园林的描绘,以及“叠山理水”等技艺的成熟。 第二章:叠石理水,咫尺山林 江南园林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自然的模拟与创造。叠山理水,便是将自然的山水浓缩于方寸之地,营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意境。本章将深入解析江南园林中叠山理水的艺术手法、材料选择以及背后蕴含的审美追求。 叠山艺术: 选材之道: 探讨苏州地区的太湖石、黄石等常用石材的特点,以及不同石材在营造山形时的效果。 堆叠之法: 介绍“假山”、“石林”、“峰峦”、“怪石”等不同的叠山形式,以及常用的堆叠技法,如“掇”、“嵌”、“拄”、“插”等。 山形与意境: 分析叠山如何模仿自然山脉的走势,营造出雄浑、奇峻、秀丽、幽深等不同的意境。 理水艺术: 池沼的营造: 探讨园林中池沼的设计原则,如“曲”、“活”、“透”,以及如何通过引水、蓄水、排水等技术,使水体生动自然。 水的形态: 分析“湖”、“溪”、“潭”、“涧”等不同水体的营造,以及如何通过水岸线的处理,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 水与石的呼应: 探讨水体与假山之间的巧妙配合,如何通过水的映照、回环,增强山体的立体感和灵动性。 “借景”与“框景”: 分析江南园林如何巧妙地运用周围的自然景致(如远山、古木)或建筑(如邻近的塔、寺)来丰富园林空间,以及如何通过窗户、门洞等构景手法,将园外的景致引入园内。 第三章:亭台楼阁,移步换景 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并非孤立的景观,而是与山水、植物紧密结合,成为构成整体意境的重要元素。本章将聚焦于江南园林中的各类建筑,探究其造型特点、功能布局以及在营造视觉美感和空间体验方面的作用。 主体建筑: 厅堂与轩: 分析厅堂的开阔与轩的雅致,以及它们作为游憩、会客、观赏景色的主要场所的功能。 楼阁与塔: 探讨楼阁在高处的视野优势,以及塔作为标志性建筑所带来的空间纵深感。 附属建筑: 廊与榭: 介绍廊的蜿蜒曲折与连通功能,以及榭的临水而建,为人们提供亲近水景的休憩空间。 亭: 分析亭在园林中的点缀作用,以及其小巧玲珑、方便游人休憩的特点。 桥: 探讨桥梁在连接空间、分隔景致、丰富水面景观方面的作用,以及不同形式的桥(如拱桥、平桥、曲桥)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空间布局与视觉引导: 详细分析建筑如何与山水植物相互配合,通过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布局,引导游人视线,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体验。 第四章:花木扶疏,四季生辉 植物在江南园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为园林增添了色彩与生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本章将深入探讨江南园林中常见的花木品种、配置原则及其象征意义。 乔木与灌木: 松、竹、梅、兰、菊: 重点解析这些“四君子”和“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园林中的应用,如何象征高洁、坚韧、隐逸等品格。 垂柳、梧桐、枫树: 探讨这些植物在营造江南水乡意境、表现季节变化方面的作用。 花卉与草本植物: 荷花、桂花、桃花、梨花: 分析这些花卉在江南园林中的代表性,以及它们所唤起的诗意联想,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暗香浮动月黄昏”。 藤本植物: 探讨紫藤、凌霄等攀援植物如何丰富景致,营造出古朴或浪漫的氛围。 植物配置的艺术: 四季景致的营造: 分析如何通过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组合,使园林四季皆有景可赏。 色彩与形态的搭配: 探讨植物的色彩、形态、质感等如何与建筑、山水相互衬托,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美。 “植物雕塑”与“植物屏风”: 介绍如何通过修剪、造型等手法,将植物打造成具有艺术性的景观元素。 第五章:文人雅韵,诗意栖居 江南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映射。本章将深入探究江南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学、哲学、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共同营造出的“诗意栖居”的理想生活状态。 园林与哲学: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探讨园林设计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隐逸”与“超然”: 分析园林如何成为文人逃离尘嚣、寄情山水、寻求精神自由的场所。 园林与文学: 诗词歌赋中的园林意象: 梳理历代文人如何以园林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及这些诗篇如何反过来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散文笔记中的园林描绘: 赏析古人的游记、笔记中对园林景致的生动描绘,及其对后世园林设计的启示。 园林与绘画: “山水画”在园林中的实践: 探讨园林设计如何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笔法和意境。 园林成为画家创作的灵感源泉: 分析历代绘画作品如何记录和展现了不同时期江南园林的风貌。 园林中的生活美学: 品茶、赏画、抚琴: 描绘文人在园林中的雅致生活场景,揭示园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 “咫尺之内辟宫殿,壶中别有天地”: 探讨园林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营造出超越现实的理想空间。 第六章:古韵今风,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江南园林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本章将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江南园林的文化精髓,并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江南园林的保护现状与挑战: 分析当前面临的自然、人为等方面的保护难题。 文化遗产的传承: 探讨如何通过学术研究、公众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江南园林。 当代园林设计的思考: 借鉴江南园林的传统精髓,思考如何在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融入东方美学,创造更具人文关怀和诗意栖居的现代空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 总结江南园林对当代社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结语 江南园林,是一部凝固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更是中国人对理想生活永恒的追求。它们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穿越历史的烟尘,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希望本书能成为读者走进江南园林,感受其诗意栖居的引路人,唤醒心中那份对自然、对艺术、对生活最美好的向往。让我们一同沉醉在这烟雨江南的诗意画卷之中,探寻那份属于东方的、永恒的雅致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