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力學(下冊 第二版)》是在*一版的基礎上修訂完成的。*書分為上、下兩冊,共17章,其中上冊8章,下冊9章。
《水力學(下冊 第二版)》在整體安排上與*一版相比做瞭較大的調整。其中上冊主要為水力學的基本理論和管流水力學問題,內容包括緒論,水靜力學,水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液流形態和水頭損失,有壓管道恒定流,有壓管道非恒定流,液體三元流動基本理論和邊界層理論基礎。下冊主要為明渠水力學和工程水力學問題,內容包括明渠恒定均勻流,明渠恒定非均勻流,明渠恒定急變流——水躍和水跌,明渠非恒定流簡介,堰*溢流和孔流,泄水建築物下遊水流銜接與消能,滲流基礎和動床水力學基礎,並增加瞭計算水力學基礎的內容,使學生在掌握水力學基本理論的同時,對水力學數值計算方法有一定的瞭解。
《水力學(下冊 第二版)》可作為高等學校水利類、熱能動力類、土建類及環境工程類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高等職業大學和成人教育學院師生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明渠恒定均勻流
1.1 概述
1.2 明渠的底坡和橫斷麵
1.3 明渠均勻流的水流特性
1.4 明渠均勻流的水力計算
1.5 水力最佳斷麵和允許流速
1.6 復式斷麵明渠均勻流的水力計算
1.7 斷麵周界上粗糙係數不同的水力計算
習題
第2章 明渠恒定非均勻流
2.1 概述
2.2 明渠水流的三種流態
2.3 明渠恒定非均勻流的微分方程
2.4 棱柱體明渠恒定非均勻漸變流的水麵麯綫分析
2.5 水麵麯綫分析的一般原則和步驟
2.6 控製斷麵發生的位置
2.7 明渠恒定非均勻漸變流水麵麯綫的計算
2.8 天然河道水麵麯綫的計算
2.9 彎道水流
習題
第3章 明渠恒定急變流——水躍和水跌
3.1 概述
3.2 水躍——急流到緩流的過渡
3.3 棱柱體水平明渠的水躍方程
3.4 棱柱體水平明渠中水躍共軛水深的計算
3.5 棱柱體水平明渠中水躍方程的驗證
3.6 棱柱體水平明渠中水躍的長度
3.7 棱柱體水平明渠中水躍的能量損失
3.8 斜坡上的水躍
3.9 非棱柱體明渠中的水躍
3.10 水跌——緩流到急流的過渡
習題
第4章 明渠非恒定流簡介
4.1 概述
4.2 波速和波流量
4.3 明渠非恒定漸變流的基本方程
4.4 明渠非恒定漸變流的特徵綫法
習題
第5章 堰頂溢流和孔流
5.1 概述
5.2 薄壁堰的水力計算
5.3 實用溢流堰
5.4 寬頂堰
5.5 流綫型寬頂堰流量的計算
5.6 孔口齣流
5.7 管嘴齣流
5.8 閘孔齣流
習題
第6章 泄水建築物下遊水流銜接與消能
6.1 概述
6.2 底流消能的水力條件
6.3 消力池的水力計算
6.4 挑流消能
6.5 麵流消能
6.6 消力戽消能
習題
第7章 滲流基礎
7.1 滲流的基本概念
7.2 滲流的基本定律——達西定律
7.3 滲流運動的微分方程
7.4 地下河槽中恒定均勻滲流和非均勻漸變滲流
7.5 承壓含水層中滲流的穩定運動
7.6 地下水嚮集水建築物——井的運動
7.7 均質土壩的滲流
7.8 利用流網法求解平麵滲流
7.9 滲流的實驗方法
7.10 岩體滲流
習題
第8章 動床水力學基礎
第9章 計算水力學基礎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2011年《水力學》(上、下冊)齣版瞭第一版。通過4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水力學教材中一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對本教材進行瞭以下方麵的修訂:
(1)對原教材中的章節順序做瞭調整,新增加瞭計算水力學基礎。修訂後的內容順序上冊為:第1章緒論,第2章水靜力學,第3章水動力學的基本原理,第4章液流形態和水頭損失,第5章有壓管道恒定流,第6章有壓管道非恒定流,第7章液體三元流動基本理論,第8章邊界層理論。下冊為:第1章明渠恒定均勻流,第2章明渠恒定非均勻流,第3章明渠恒定急變流一一水躍和水跌,第4章明渠非恒定流簡介,第5章堰頂溢流和孔流,第6章泄水建築物下遊水流銜接與消能,第7章滲流基礎,第8章動床水力學基礎,第9章計算水力學基礎。
(2)對部分內容進行瞭修訂。主要包括:上冊第1章對第1.3.1.7小節中的汽化、空化和空蝕重新做瞭改寫,以使概念更加清楚;第2章將第2.6.1小節中的靜水壓強分布圖放在第2.4.4小節,使得內容更加緊湊,增加瞭例題2.26;第3章在第3.13.6小節中增加瞭紊動阻力相似準則。下冊第2章第2.7.3小節中的水力指數法計算公式部分由於查錶計算繁瑣而全部刪除;第3章的第3.4.2小節中的梯形斷麵水躍共軛水深的計算、第3.6節中棱柱體水平明渠中水躍的長度計算、第3.9節中非棱柱體明渠水躍共軛水深的計算均應用瞭簡化計算公式;第6章的第6.3.1小節中的降低護坦高程所形成的消力池、第6.3.2小節中的在護坦末端修建消力坎形成的消力池、第6.3.3小節中的綜閤式消力池的水力計算均應用瞭研究成果。
(3)對原文中的部分文字、公式、圖錶、例題、習題進行瞭校核和修正,新增參考文獻12篇。
《水力學》(上、下冊)(第二版)由張誌昌主編,李國棟、李治勤為上冊副主編,魏炳乾、郝瑞霞為下冊副主編。其中張誌昌編寫上冊第1章、第3~5章和第8章、下冊第2章、第5~6章和第9章,李國棟編寫上冊第6~7章,魏炳乾編下冊第3章和第8章,李治勤編寫下冊第1章和第4章,郝瑞霞編寫下冊第7章。
本次修訂內容由張誌昌、魏炳乾、李國棟、李治勤、郝瑞霞等提齣,由張誌昌執筆。新增加的計算水力學基礎由張誌昌編寫、李國棟和左娟莉審核。
本書的齣版得到瞭陝西省國傢重點學科建設專項基金的資助。
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書中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5年7月
好的,這是一份《水力學(下冊 第二版)》以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約為1500字。 --- 《現代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應用》 第一章:基礎理論與材料演化 本書係統闡述瞭現代土木工程材料的微觀結構、宏觀性能及其在工程實踐中的演化規律。我們首先深入探討瞭水泥基材料的膠凝過程與水化動力學,重點分析瞭早期強度發展與長期耐久性的內在聯係。通過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和X射綫衍射技術,揭示瞭納米級孔隙結構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機製。 隨後,章節內容拓展至聚閤物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詳細介紹瞭高性能環氧樹脂、聚氨酯等在結構加固、防水密封和粘結技術中的應用原理。特彆關注瞭這些高分子材料在不同溫度和濕度環境下的老化行為和長期穩定性評估方法。此外,書中還引入瞭先進的縴維增強復閤材料(FRP)理論,包括其在橋梁修復和抗震設計中的受力分析與施工工藝。 第二章:高性能混凝土與綠色建材 本章聚焦於新一代高性能混凝土的設計與製備。內容涵蓋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細觀力學模型、材料設計與配閤比優化。詳細解析瞭UHPC中縴維的選型、分散技術及其對拉伸韌性的影響。我們不僅關注其高強度特性,更強調其在極端環境下的抗侵蝕能力。 在綠色建材方麵,本書對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的性能進行瞭深入研究,探討瞭再生骨料的預處理技術及其對新拌混凝土流變性能和力學性能的影響。同時,對地聚閤物混凝土(Geopolymer Concrete)的化學反應機理、早期強度發展及其在碳中和目標下的應用潛力進行瞭全麵的評估。書中提供瞭大量的室內試驗數據和現場監測案例,以驗證這些新型材料的工程可行性。 第三章:結構工程與材料行為 本章將材料科學與結構工程緊密結閤,探討瞭材料在復雜應力狀態下的本構關係與失效模式。針對鋼筋混凝土構件,我們采用瞭基於縴維的非綫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精確模擬瞭裂縫的萌生、擴展與最終破壞過程,並與ACI和Eurocode規範中的設計方法進行瞭對比分析。 針對既有結構的修復與加固,本章詳細介紹瞭粘鋼、粘貼FRP闆以及無損檢測技術(如超聲波、紅外熱成像)在評估材料損傷程度中的應用。重點闡述瞭結構在長期荷載作用下的疲勞性能與蠕變效應,特彆關注瞭海洋環境和寒冷地區對結構材料的腐蝕機理與防護策略。 第四章:新型結構與智能材料係統 本章展望瞭未來土木工程領域的前沿材料技術。內容包括形狀記憶閤金(SMA)在自復位結構中的應用,其熱力學驅動機製和循環加載下的本構模型。此外,還深入探討瞭自修復混凝土的微膠囊技術和細菌誘導沉澱技術,分析瞭其在提高結構服役壽命和降低維護成本方麵的潛力。 智能材料部分重點介紹瞭壓電材料和光縴傳感技術在結構健康監測(SHM)中的集成應用。詳細說明瞭如何通過分布式光縴傳感技術實時監測橋梁和隧道內部的應力分布、溫度變化和裂縫發展,從而實現對基礎設施的預測性維護。書中提供瞭完整的係統集成方案和數據處理流程。 第五章:材料的測試、標準與質量控製 本章是工程實踐的指南,詳細介紹瞭土木工程材料的各項標準試驗方法。內容覆蓋瞭對水泥、骨料、鋼筋、瀝青以及新型復閤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測試規程。重點闡述瞭如何根據國際標準(如ASTM、ISO)和國傢標準進行材料的質量驗收。 在質量控製方麵,本書強調瞭現場取樣、製樣與室內試驗結果的相關性分析。針對預製構件和現場澆築混凝土,介紹瞭從原材料入場到養護過程的全麵質量保證體係。此外,還包括瞭對材料性能衰減的加速老化試驗方法和長期性能預測模型,確保工程結構的安全與耐久。 --- 目標讀者: 土木工程、結構工程、材料科學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工程師、設計人員以及一綫技術管理人員。本書兼具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