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瞭十五章內容:風暴及風緻破壞的特性,設計風速和結構安全性預測,強風特徵及湍流,基本鈍體空氣動力學,共振動力響應和等效靜力風荷載分布,內壓,強風及風荷載的實驗室模擬,低矮建築,高層建築,大跨屋蓋和露天運動場,塔、煙囪和桅杆,橋梁,輸電綫,其他結構物,風荷載規範和標準。
目錄
譯者序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風暴及風緻破壞的特性1.1引言1.2與氣象有關的問題1.3風暴的類型1.4風災1.5風緻殘骸1.6風災損失預測1.7總結1.8後續章節和附錄參考文獻第2章設計風速和結構安全性預測2.1引言2.2極值分析原理2.3極值風估計的極值I型分布2.4閾值法2.5風速母體分布2.6風荷載與結構安全性2.7總結參考文獻第3章強風特徵及湍流3.1引言3.2平均風速剖麵3.3湍流3.4風速的地形修正3.5地形變化3.6其他資料3.7總結參考文獻第4章鈍體空氣動力學基礎4.1鈍體周圍的繞流4.2風壓和風力係數4.3平闆和牆4.4矩形柱4.5圓柱體4.6脈動風力和風壓4.7總結參考文獻第5章共振響應與等效靜力風荷載分布5.1引言5.2共振響應的基本原理5.3隨機振動或頻譜方法5.4等效靜力風荷載分布5.5氣動彈性力5.6風荷載引起的疲勞5.7總結參考文獻第6章內壓6.1引言6.2迎風牆上開單個洞6.3迎風牆和背風牆開多個洞6.4名義上封閉的建築物6.5內壓的模擬6.6總結參考文獻第7章強風及風荷載的實驗室模擬7.1引言7.2風洞7.3自然風的模擬7.4結構風效應模擬7.5局部風壓的測量7.6結構的整體荷載和響應的模擬7.7阻塞效應及其修正7.8計算風工程7.9總結參考文獻第8章低矮建築8.1引言8.2研究曆史8.3低矮建築風荷載的一般特性8.4坡屋蓋建築8.5多跨建築8.6女兒牆對低矮建築的影響8.7建築長度的影響8.8內壓8.9總結參考文獻第9章高層建築9.1引言9.2研究曆史9.3高層建築的繞流9.4覆層風壓9.5整體荷載和動力響應9.6順風嚮和橫風嚮響應的組閤9.7扭轉荷載及響應9.8乾擾效應9.9阻尼目錄
結構風荷載9.10個案研究9.11總結參考文獻第10章大跨度屋蓋和體育場10.1引言10.2大跨度屋蓋結構周圍的流場10.3拱形屋蓋和穹頂屋蓋10.4等效靜力風荷載分布10.5風洞試驗10.6試驗案例10.7總結參考文獻第11章塔、煙囪和桅杆11.1引言11.2研究曆史11.3塔截麵的基本阻力係數11.4細長塔的順風嚮動力響應11.5細長塔的橫風嚮響應11.6冷卻塔11.7拉綫桅杆結構11.8風力發電塔11.9案例研究11.10總結參考文獻第12章橋梁12.1引言12.2橋梁的基本風力係數12.3大跨度橋梁的動力響應特性12.4風洞試驗技術12.5橋梁拉索的振動12.6案例研究12.7總結參考文獻第13章輸電綫13.1引言13.2結構響應和風荷載計算13.3輸電綫係統的風險模型13.4總結參考文獻第14章其他結構14.1引言14.2牆體和廣告牌14.3開敞式屋蓋和穹頂14.4建築的附屬物14.5天綫14.6照明燈架和泛光源14.7工業綜閤體和海洋平颱14.8總結參考文獻第15章風荷載規範和標準15.1引言15.2總條款15.3基本風速或風壓15.4風速修正因子15.5建築物外壓15.6建築物內壓15.7屋蓋風壓係數15.8其他形狀和截麵的力係數15.9動力響應計算15.10展望參考文獻附錄附錄A術語附錄B符號錶附錄C與風工程有關的概率分布C1引言C2基本定義C3母體分布C4極值分布C5其他概率分布參考文獻附錄D極值風氣候——全球數據D1強風的強度等級係統D2各個國傢和地區統計數據參考文獻附錄E結構固有頻率的一些近似公式參考文獻附錄F等效靜力荷載法在簡單結構中的應用F1引言F2風壓數據F3總升力和總阻力的等效靜力荷載F4討論F5結論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結構風荷載》第1版已經齣版5年多瞭。在此期間,大幅增加的災難性風暴對世界很多地方造成瞭巨大的影響,結構抗風設計的重要性日趨顯著。特彆是2004年和2005年在美國南部沿海連續兩年發生的前所未有的颶風季,更進一步強調瞭結構抗風設計的意義。 盡管第2版沒有改變第1版各章節的主題,但幾乎每一章及每一附錄都有所修改。在過去的5年中,風工程研究者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雷暴所緻強風的重要性。盡管這方麵的工作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開始瞭,但本書第1版並沒有包含這部分內容。本次再版在第1章和第3章中增加瞭龍捲風和下擊暴流的內容,第5章增加瞭風緻結構瞬態動力響應的內容,第7章增加瞭龍捲風和內壓的風洞實驗室模擬。 第8、9、11、12和14章也有所修改或增加,第10、13章未做任何改動,並重新編寫瞭第15章“風荷載規範和標準”。由於第1版涉及的6個主要標準和規範中的4個都在過去5年間進行瞭較大的修訂,其中美國規範ASCE��7還被修訂瞭2次,因此完全重寫是很有必要的。不過,這一章很快又會滯後的。 附錄D增加瞭16個國傢或地區的極端風基本信息。在此,我對提供這些信息的人深錶感謝。 有些大學采用本書的第1版作為研究生教材,感謝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提齣瞭有益的建議。在第2版中,日本東京工藝大學的Matsui博士提供瞭圖11.6,我的女兒Lucy和Julia提供瞭大部分新圖和索引。感謝Integra軟件服務有限公司高效的編輯和齣版工作,感謝Taylor&Francis;齣版社對本書再版的支持,並滿足瞭我的大多數要求。 第1版前言在過去的30~35年裏,許多國傢在結構風荷載的研究方麵取得瞭重大進展,在該領域的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中發錶瞭幾韆篇論文。在許多國傢,風荷載是結構設計的控製荷載。雖然這方麵資料很多,但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風工程工程師並不多,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一,該學科是綜閤性很強的——涉及概率與統計學、氣象學、鈍體流體力學和結構動力學,這對於那些擅長靜力結構設計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個障礙。其二,大學的設計課程中有時會涉及風荷載的規範和設計標準,但除瞭大學本科最後一年或者研究生的課程外,一般不會安排風工程學科的內容。其三,像許多其他學科一樣,風工程專傢和學者所用的專業術語對於外行人來說也是個障礙。 本書是基於我在風工程領域多年的工作經驗,針對結構工程師編寫的。同時也希望本書能應用於大學的高年級課程中。盡管這個學科中已有一些相關教材,但在本書中我盡力去彌補它們的不足之處: 給齣瞭所有結構類型(不僅僅是建築)的風荷載概述;包含瞭等效靜力風荷載計算方法的細節(主要在第5章),這種處理脈動和動力風荷載的方法得到結構工程師的廣泛認可,他們習慣於等效靜力分析;較為詳細地討論瞭內壓(詳見第6章)。 本書給齣瞭世界範圍內的極端風速及設計風速的概況(附錄D),這可能是首創的,但卻是重要的一步,並且在以後需要進一步發展。如今的項目與設計者經常不在同一個國傢,這種需求將隨著國際貿易(包括工程服務)的不斷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盡量少用數學方麵的知識,把重點放在物理原理上,但有些章節(如第5章)必須使用一定數量的數學公式,希望這些數學公式沒有掩蓋其物理原理。在第一遍閱讀時,讀者可以跳過這些內容。 30多年裏,這個領域許多傑齣的學者和同行所做的工作也深深地影響著我,無法在此一一列舉,但大多數可在每章的參考文獻中找到。他們對本書的齣版給予瞭幫助:K.C.S.Kwok教授撰寫瞭15��9節的大部分內容;John Ginger博士、Michael Syme、Ignatius Calderone 博士 和 Jannette Frandsen 博士校核瞭部分手稿;Heather Fordham、Paul Bowditch、Maryjeanne Watt 和 Harry Fricke 繪製瞭書中的圖錶;Shob Narayan 輸入瞭準入信息,Elizabeth Gray協助整理瞭索引,對他們的幫助深錶感謝!同時感謝E.F.and N.Spon 的工作人員耐心等待手稿的交付。 我非常希望收到讀者建設性的評論和建議。 John D.Holmes澳大利亞 Menton
結構風荷載(翻譯版 原書第2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結構風荷載(翻譯版 原書第2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