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286—2013 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

DL/T 1286—2013 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DL/T 1286-2013
  • 火电厂
  • 烟气脱硝
  • 催化剂
  • 检测技术
  • 规范
  • 环保
  • 电力
  • 工业标准
  • 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90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
字数: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检测内容及使用的设备和方法等。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火电厂烟气脱硝蜂窝式、平板式催化剂的检测,波纹式催化剂可参照执行。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DL/T 1286—2013 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电力行业其他关键领域展开,并力求详细和专业。 --- 《现代火力发电厂高效水处理与循环系统优化设计》 导言:能源转型的基石与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环保标准日益严苛的背景下,火力发电厂作为能源供应的基石,其运行效率与环境友好性成为了衡量技术先进性的核心指标。在所有影响发电厂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子系统中,水处理及循环冷却系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水,作为蒸汽循环的核心介质,其质量直接决定了锅炉、汽轮机及凝汽器的运行寿命、效率和安全性。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大型火力发电厂(包括超超临界机组)中复杂的水循环系统,聚焦于水质的精细化控制、关键设备腐蚀与结垢的防治、以及整个水处理流程的集成优化,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理论指导与工程实践参考。本书内容完全脱离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检测范畴,专注于水、蒸汽、金属接触界面的化学平衡与物理控制。 第一篇:火电厂水化学基础与水循环系统概览(约 350 字) 本篇首先构建了火电厂水化学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水在发电系统中的循环路径,从原水处理到高压给水、蒸汽侧的化学参数控制标准(如 CN/T 10975 等标准体系)。重点解析了溶解氧、pH值、电导率、钠离子、硅酸盐、铜、铁等关键污染物的行为模式及其对设备的影响机理。 深入讨论了“零泄漏”及“低杂质”运行理念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中的具体应用。详细对比了不同压力等级汽水系统的腐蚀倾向,如汽轮机低压缸的氢脆与应力腐蚀开裂(SCC),以及锅炉水冷壁的垢下腐蚀问题。此外,本篇对当前主流的电厂水处理流程,如: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深度处理(反渗透、EDI/混床)以及除盐水制备的能耗与水耗进行了系统的量化分析。 第二篇:给水与锅炉水化学精细化控制(约 500 字) 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专注于保障蒸汽动力循环的心脏——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给水处理优化: 详细介绍了膜处理技术(RO、纳滤)在去除有机物和微粒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并着重讨论了反渗透膜的清洗、抗污染策略及运行寿命延长技术。对蒸汽凝汽器泄漏监测技术,特别是电导率在线监测与有机物(TOC)分析在早期预警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锅炉水侧化学控制: 聚焦于当前最先进的“全挥发性处理(AVT)”和“亚共晶处理(APST)”的应用实践。对磷酸盐处理法在老旧机组中的优化使用进行了分析,强调了 pH 值控制对沉积物溶解度的敏感性。特别辟出一章,系统研究了锅炉水冷壁和省煤器区域的沉积物形成动力学,包括硅酸盐的挥发性、沉积速率模型及其防止措施(如定期循环冲洗)。书中还包含了针对不同运行工况(启动、低负荷、满负荷)下的化学参数动态调整图谱和应急预案。 第三篇:凝汽器与循环水系统防腐蚀与防垢(约 450 字) 凝汽器和循环水系统是影响机组真空度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本篇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水化学手段控制这些大型设备的腐蚀和污堵问题。 循环水处理技术: 针对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深入分析了微生物滋生、泥沙淤积及钙镁垢沉积的控制技术。详细对比了传统的氯处理、溴处理与非氧化性杀菌剂的效能、环境影响及应用剂量。重点介绍了缓蚀剂的选择原则,特别是针对不同材质(碳钢、铜合金)的协同缓蚀剂配方设计及其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性能衰减规律。 凝汽器管束的维护与诊断: 详细介绍了铜合金凝汽器管束的常见腐蚀类型,如点蚀、均匀腐蚀和氨性选择性腐蚀的机理。书中提供了冷却水旁路加氨/联氨除氧技术在控制汽侧酸性环境中的应用案例。此外,还收录了凝汽器泄漏的无损检测技术(如氦质谱法)以及管束的化学清洗工艺流程,包括清洗液的配方、反应动力学控制和清洗后设备的钝化保护措施。 第四篇:系统集成、自动化与经济性分析(约 250 字) 本篇将前三篇的技术内容进行整合,探讨现代电厂水处理系统的集成化管理。 详细介绍了水化学在线监测系统的架构设计,包括传感器选型、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与DCS系统的集成。重点阐述了预测性维护(PdM)在水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如何利用趋势分析和异常事件数据库,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结垢或腐蚀风险。 最后,本书从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角度,对不同水处理方案(如膜系统 vs. 传统离子交换)的初期投资、运行成本(药剂、电耗、人工)和维护成本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性评估模型,旨在指导电厂管理者做出最优化的技术和经济决策,确保在满足最高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化和机组运行效率的最优化。 --- 目标读者: 火电厂运行与维护工程师、水处理系统设计与采购人员、电力设计院专业人员、相关高校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 关键词: 循环水、给水化学、锅炉水垢、凝汽器泄漏、超临界、腐蚀控制、膜处理、水处理自动化。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刚接触电力环保领域的新人来说,面对堆积如山的专业文献,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很多资料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针对特定厂家的小册子。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中立性和全面性。它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实验室的精密分析和电厂现场的实际工况。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类型催化剂(比如钒基、非钒基)的适用检测方法都有所侧重和区分,这表明编写者深刻理解到“一刀切”在工程实践中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它对检测设备维护和溯源性的要求,体现了一种长远的眼光——今天的准确测量,是为了十年后的数据依然可靠。这种对质量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审慎考量的态度,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它不是在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框架。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们实验室的SOP(标准操作程序)文件时,发现很多旧有的文件在术语使用上存在模糊地带,这在需要跨部门沟通或面对外部审计时,总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对“催化剂活性损失率”、“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效率”等核心概念给出了教科书式的、不可辩驳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失效模式判定”那一节的处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是结合了实际运行中的温度波动、硫化物侵蚀等多种复杂工况,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这对于我们这些具体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提供了一把清晰的尺子,让我们能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迅速定位问题根源,而不是凭经验去猜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行业“黑话”的系统性扫盲,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团队内部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从阅读的体验感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这一点在技术规范类书籍中至关重要。大量的表格和流程图被巧妙地穿插在文字描述中,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描述变得直观易懂。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技术点旁添加的“注解”或“提示”部分,这些小小的说明往往是经验的结晶,比如某个温度点上湿度控制的重要性,或者在某种污染物浓度下需要调整滴定剂用量的建议。这些细节,是编写者在无数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避坑指南”,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的人来说,价值千金。它们确保了即使在设备状态不理想或环境条件突变时,操作人员也能做出最接近标准的反应,避免了因为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测试失败或结果偏差。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也非常具有时代意义。随着国家对“双碳”目标的日益重视,火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已经进入了精细化管理的深水区,对脱硝效率的监测要求也水涨船高。这本书恰逢其时地提供了最新一代的、符合当前环保法规要求的检测基准。我查看了其中关于废气流速和烟气成分复杂性对检测结果影响分析的那部分内容,它似乎已经考虑到了更苛刻的运行负荷变化,比如机组的启停过程中的瞬态变化对催化剂状态的影响评估。这说明编写团队紧跟行业前沿,并未停留在旧有的标准之上,而是吸收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运行反馈,将其固化为可执行的标准。对于我们负责技术升级和合规性审查的人员而言,这本书就是我们确保当前工作流程与国家技术导向保持同步的权威参考依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大气,一看就知道是份量很足的行业标准参考资料。我特意翻阅了目录,虽然我对具体的脱硝技术细节还处于学习阶段,但光是看到其中对检测流程的严谨划分和对设备校准要求的细致程度,就让人对编写者的专业素养肃然起敬。特别是关于“现场取样规范”那一章节的描述,那种对每一个步骤精确到小时和温度的把控,体现了电力行业对安全和准确性的极致追求。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指引,不同检测机构出具的结果很可能南辕北辙,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比对和质量控制。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工程师手中必备的“兵法宝典”,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实验和沉淀,为确保火电厂环保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操作基石。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行业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的有力推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