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6)kV~500kV互感器管理规范

110(66)kV~500kV互感器管理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互感器
  • 高压互感器
  • 电力设备
  • 管理规范
  • 运行维护
  • 试验检修
  • 电力系统
  • 电气设备
  • 安全规程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1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8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管理规范中的一本,本书主要内容为110(66)~500kV电压互感器技术标准、110(66)~500kV电流互感器技术标准、110(66)~500kV互感器运行规范等。110(66)~500kV电压互感器技术标准、110(66)~500kV电流互感器技术标准、110(66)~500kV互感器运行规范等。

前言/序言


变电站运行与维护:高压开关设备操作与安全规范 本书摘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电力系统中高压开关设备(如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等)的运行、操作、维护及安全管理规范。全书内容聚焦于设备生命周期内的各项关键技术要求与实践操作,旨在为电力行业的技术人员、运行人员以及安全监督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技术参考手册。本书强调在复杂电网环境下,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确保高压开关设备的高可靠性运行,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人身及设备事故风险。 第一部分:高压开关设备基础理论与分类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高压开关设备的电气原理、结构特点及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内容涵盖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特别是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各类开关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油断路器等主流技术类型。 1.1 概述与分类: 详细阐述了高压开关设备的定义、功能,并根据操作方式、灭弧介质、结构特点进行系统分类。重点分析了在不同电压等级下,选择特定类型开关设备的技术经济性考量。 1.2 核心技术指标: 深入解析了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开断能力、关合能力、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工频耐受电压等关键技术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在运行中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参数超差或误选可能带来的运行风险。 1.3 机械特性解析: 探讨了操作机构的类型(液压式、弹簧式、电动式)及其动态特性。详细分析了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特性、不同期性、波形同步性等机械性能指标,这些是判断设备健康状态的基础。 第二部分:运行规程与日常操作管理 本章是本书的实践核心,详细规定了高压开关设备在正常运行、事故处理及检修前的标准操作流程和管理要求。 2.1 运行状态监控: 阐述了对高压开关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的关键参数,如机构箱的温湿度、油压/气压、操作电源的电压稳定性、分合闸回路的电阻监测等。建立了设备健康状态的初步判断标准。 2.2 正常操作票执行: 严格遵循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详细规范了高压开关设备的拉、合闸操作票的编制、审核、执行流程。强调了“一票三查”、监护人制度以及与调度、值班员的联络确认程序。 2.3 异常工况下的应急操作: 针对操作电源丧失、机构卡涩、灭弧室泄漏、异响或异常指示等突发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区分了紧急跳闸与非紧急操作的优先级,确保在危急时刻能够快速、正确响应。 2.4 试验操作规范: 规定了在设备投入或大修后进行交接试验及定期试验时,对操作机构进行带电(或模拟电)动作试验的标准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要求,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可控。 第三部分:维护技术与状态检修策略 本部分着重于如何通过科学的维护策略,延长设备寿命,降低故障率,实现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 3.1 预防性维护标准: 详细界定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使用年限下,对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等关键部件(如导电回路、密封系统、操作机构)的年度/半年度维护检查内容和技术标准。 3.2 状态评估与诊断技术: 引入了先进的状态检修技术。重点介绍了高压开关设备的关键状态监测手段: 机械特性测试: 包括分合闸时间特性、不同期性、接触电阻、弹跳时间等参数的测量与基线对比分析。 电气特性分析: 针对SF6设备,讲解了SF6气体压力、湿度、纯度在线监测及色谱分析在早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局部放电检测: 阐述了对套管、主回路连接点进行高频信号检测,以发现绝缘缺陷的维护方法。 3.3 检修作业安全与质量控制: 规定了高压设备停电、验电、挂接地线、上锁挂牌的“五防”闭锁管理流程。对现场检修人员的资质要求、工具使用规范、作业面安全距离控制等进行了严格要求,确保检修质量符合设计和规程要求。 第四部分: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 本章从管理制度层面入手,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4.1 五防系统管理: 详细解析了变电站五防(防误分合断路器、防误关合隔离开关、防带电挂接地线、防带接地线合开关、防其他人合接地线)的原理、设置、校验与运行维护。强调了联锁逻辑的正确性是保证人身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4.2 关键操作人员资质与培训: 明确了从事高压开关设备操作、维护、试验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必要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了定期的轮岗、考核和复训制度。 4.3 事故调查与教训总结: 分析了历年来高压开关设备导致的典型误操作、设备故障案例,提炼了事故发生的共通原因(如规程执行不严、培训不到位、设备缺陷管理缺失),并将经验教训固化到运行和维护规程中,实现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本书内容严格遵循国家电力行业现行标准、运行规程和技术规范,具备极强的操作指导性和专业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铁腕”气息,充满了对高压设备“不容有失”的敬畏感。我猜测它在“安全规范”和“应急处置”方面的论述必然是重头戏。在涉及500kV这样的超高电压等级时,任何一个微小的管理疏忽都可能被放大成系统级风险。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极为详尽的、近乎“教条式”的紧急拉闸、隔离和故障隔离流程图谱。这里的“教条式”并非贬义,而是指在极端压力下,操作人员必须依赖最直接、最无歧义的指令链来行动。更进一步,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对外部环境因素的管理,比如如何协调异地电力部门进行联合检修、如何应对突发天气对户外互感器绝缘的影响,以及在进行高压试验时,现场的安全警戒范围和隔离措施是如何量化的。它应该提供的是一个从“事后复盘”到“事前预防”的完整安全文化构建蓝图,让每一位接触到这些设备的人都深刻理解“敬畏自然,严守规范”的含义。

评分

我对技术规范类书籍的期待点往往在于其对“细节的把控深度”。市面上很多标准读物,要么过于理论化,抽象得让人抓不住重点,要么就是简单堆砌国家标准条文,缺乏实战经验的提炼。这本书,从它的标题来看,似乎试图架起一座理论指导与一线操作之间的桥梁。我希望它能对互感器在不同运行模式下(比如季节性负荷变化、电网故障穿越后)的暂态响应和长期稳定性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基于这些分析,给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比如,对于CT的饱和问题,它是否能提供超越常规的补偿算法或现场调整的经验数据?又或者,在GIS设备内部的互感器,其特殊安装环境对绝缘监测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即把高深莫测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管理动作,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部凝聚了资深工程师集体智慧的“实战经验集锦”。

评分

我注意到书名中并列提到了“管理规范”,这暗示着这本书的落脚点可能更偏向于行政和流程管理层面,而非纯粹的电气工程原理。对于我这种更关注组织架构和流程优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如何将复杂的、技术密集的维护工作,转化为清晰、可追溯的行政管理流程。例如,它是否提供了一套针对互感器运行状态的KPI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平衡“检修成本”与“可靠性指标”?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有关于“知识沉淀与传递”的章节。高压互感器的运行经验往往掌握在少数资深专家手中,如何通过规范化文档和流程设计,有效地将这些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显性资产,确保即使核心人员退休或调动,管理水平也不会断崖式下跌,这是所有大型电力企业都在努力解决的难题。如果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成熟的“制度化管理”工具箱,帮助我们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跨越,那么它的价值将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当时在书店里被它吸引,主要是因为它标题中透露出的那种涵盖面极广的专业性——涉及110kV到500kV这样电力系统核心电压等级的互感器管理,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厂家或者设计院都能吃透的领域。我翻开目录的时候,发现它似乎在着重探讨运行维护中的“标准化”和“风险管控”这两大主题。比如,它应该详细阐述了在不同气候、不同负荷条件下,如何制定一套统一的巡检流程,确保即便操作人员流动,设备状态的记录和判断标准也不会出现偏差。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设备状态检修策略的部分,那种从“定期维护”向“预测性维护”过渡的理论和实践案例,毕竟,面对这些价值连城、对电网稳定性至关重要的精密仪器,一旦发生故障,后果不堪设想。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应该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落地执行、经得起高压考验的“管理心法”,而不是简单罗列技术参数,它更像是一本指导高压运行部门管理者如何保持体系平稳高效运转的“葵花宝典”。

评分

从一个追求效率和合规性的企业管理者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如何帮助我们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隐性成本。互感器作为电能计量和保护装置的核心组件,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费结算的公正性以及电网保护的及时性。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科学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那就太棒了。这个模型应该包括从采购选型阶段的可靠性评估,到安装调试阶段的验收标准,再到长期运行中的劣化趋势预测。我尤其好奇它在“人员能力培养”方面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毕竟,再好的规范,也需要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员去执行。书中是否涵盖了针对不同层级(技术员、工程师、值班长)的培训模块建议,以及如何通过管理手段确保人员对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到位,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签字盖章”文化。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闭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那它对提升整个运维部门的效能将是巨大的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