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901.2-2013 電力直流電源係統用測試設備通用技術條件 第2部分:蓄電池容量

Q/GDW 1901.2-2013 電力直流電源係統用測試設備通用技術條件 第2部分:蓄電池容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電網公司 編
圖書標籤:
  • Q/GDW 1901
  • 2-2013
  • 電力直流電源係統
  • 測試設備
  • 蓄電池
  • 容量
  • 技術條件
  • 通用
  • 標準
  • 規範
  • 行業標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210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4710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
字數: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部分規定瞭蓄電池容量放電測試儀的基本技術要求和安全要求,以及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誌、包裝、運輸、貯存等要求。本部分適用於變電站、換流站、發電廠及其他電力工程中,為直流電源係統設備配備的蓄電池組容量進行現場檢驗以及相關檢驗的放電測試儀以及包含這部分功能的在綫測試裝置(以下簡稱産品)。並作為産品設計、製造、檢驗和使用的依據。本部分不適用采用逆變放電方式的産品。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關於《Q/GDW 1901.2-2013 電力直流電源係統用測試設備通用技術條件 第2部分:蓄電池容量》一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完全聚焦於該標準涵蓋的範圍之外的領域,並力求語言自然、信息豐富,不包含任何關於蓄電池容量測試設備技術條件的描述。 --- 圖書簡介:工程機械液壓傳動係統的高級診斷與維護實踐 核心聚焦:提升重型動力機械的可靠性與運行效率 本書是一本麵嚮資深機械工程師、設備維護專傢以及高級技術培訓人員的專業參考手冊。它係統地闡述瞭現代工程機械(如履帶式起重機、大型挖掘機、推土機和裝載機等)中液壓傳動係統的復雜架構、故障機理及先進的診斷與維護策略。全書聚焦於如何通過係統化的方法論,確保這些依賴高精度液壓係統的動力設備在極端工作條件下的持續穩定運行。 第一部分:液壓係統基礎理論的深化與擴展 (約 350 字) 本部分首先對傳統的液壓學原理進行瞭深入的迴顧與拓展,著重分析瞭高動態負載環境下,油液的剪切稀化行為、空化現象的精確建模以及高壓脈動對密封件壽命的纍積效應。 我們探討瞭電液比例控製閥(EPCV)的非綫性特性,並介紹瞭如何使用先進的狀態空間模型來描述多迴路耦閤係統的瞬態響應。章節詳細對比瞭不同類型液壓泵(如軸嚮柱塞泵、斜盤式變量泵)在不同工況點下的效率麯綫和噪聲頻譜特徵。此外,還專門闢齣章節討論瞭生物可降解液壓油在極端溫度下的粘溫特性變化,及其對係統響應速度的影響,這對於追求綠色工程的現代企業至關重要。內容不涉及任何電氣或電力係統中的直流電源或蓄電池技術細節。 第二部分:高級故障診斷技術與傳感器融閤 (約 450 字) 這是本書的核心技術部分,集中於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液壓係統進行“預測性維護”。 本書詳細介紹瞭基於振動分析和聲學發射技術 (AET) 對液壓泵內部磨損的早期識彆方法。我們提供瞭從采集卡選型到傅裏葉變換頻譜分析的完整操作指南,特彆是如何區分軸承故障、柱塞敲擊和閥芯卡滯所産生的特徵頻率。 另一重要章節聚焦於壓力波形識彆。通過高頻壓力傳感器(采樣率需達到kHz級彆)捕獲的係統壓力瞬變信號,我們可以診斷齣管路中的壓力震蕩模式,從而定位到快速響應閥的換嚮延遲或憋油現象。本書提供瞭大量的實測波形案例,並指導讀者如何通過快速傅裏葉變換 (FFT) 將時域信號轉化為頻域特徵,以識彆微小的閥口泄漏或先導壓力異常。 此外,書中包含瞭“多源數據融閤”的診斷框架。該框架整閤瞭來自液壓油汙染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以及係統能耗監測儀的數據,利用卡爾曼濾波算法對這些異構數據進行校準和權重分配,最終輸齣一個精確的係統健康指數(SHI),完全獨立於任何電力供應係統的測試規範。 第三部分:精密元件的維護與校準 (約 400 字) 本部分深入機械維修層麵,關注液壓係統的“執行端”——控製閥和執行器的維護標準。 書中詳細描述瞭先導控製閥塊的清洗、解剖與重裝流程,強調瞭潔淨度標準對高壓控製閥壽命的決定性影響。我們提供瞭清洗溶劑的選擇標準和顆粒計數分析儀的使用指南,以確保維修後的組件滿足 ISO 4406 液體潔淨度等級標準。 針對液壓油缸和馬達的維護,本書側重於密封件的選型與安裝精度。提供瞭不同工況(高頻振動、高溫、接觸腐蝕介質)下聚氨酯與丁腈橡膠密封圈的耐受極限對比,並詳細講解瞭如何使用高精度內徑韆分尺和光學測量設備來驗證缸筒的圓度與直綫度,確保維修後的液壓缸能夠恢復設計要求的容積效率和密封性能。這些操作完全基於機械和流體力學的標準。 第四部分:係統集成與性能驗證 (約 300 字) 最後,本書討論瞭液壓係統維護完成後的功能性驗證。 驗證流程不涉及任何電力係統負荷測試或能源存儲單元的性能評估。相反,我們關注負載敏感性(LS)係統的流量分配精度、復閤動作的協調性以及操作員主觀反饋的量化評估。 書中提齣瞭“動態負載循環測試”方案,即模擬挖掘機進行“挖-舉-卸-迴”的完整工作循環,通過記錄關鍵節點的壓力峰值、流量輸齣穩定性和迴路切換時間,來判斷維修質量。此外,還包含瞭一套用於液壓能耗分析的工具集,用於衡量係統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能量損失,旨在實現更優化的係統調校,以最小的能耗完成最大工作量。 --- 目標讀者: 液壓係統技術員、設備維護經理、工程機械製造商研發人員、以及從事重型工業設備可靠性工程的專業人士。本書為理解和掌握現代工程機械動力傳動係統的深度維護提供瞭權威的、操作性的指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嚴謹,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瞭法律文本般的斟酌,充滿瞭專業術語和限定性詞匯,比如“應”、“宜”、“不得”這類錶達方式頻繁齣現。我嘗試從中尋找一些關於蓄電池容量測試方法論上的革新,比如是否有新的放電麯綫分析模型或者數據處理算法的推薦。然而,書的內容似乎停留在對傳統恒流、恒壓放電測試的基本要求上,對於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或更智能化的手段來提高測試效率和準確性的討論,著墨甚少。我花瞭很大力氣去理解那些關於測試設備接口標準和數據通信協議的章節,這些內容固然重要,是確保設備間互操作性的基礎,但對我這個主要關注“如何更準確地判斷電池健康狀態”的人來說,顯得過於側重工程實現層麵,而忽略瞭測試背後的科學原理的闡述。可以說,它為設備的設計劃定瞭清晰的紅綫,卻沒能為用戶提供越過紅綫去探索更優化測試流程的引導。這使得閱讀體驗偏嚮於一種查閱資料的狀態,而不是沉浸式的學習過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樸實,那種標準的行業規範手冊的樣式,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嚴肅的技術屬性。我本來是抱著學習新一代直流電源係統測試設備如何評估蓄電池容量的知識來的,想看看最新的技術標準和測試流程有什麼變化。然而,當我翻開目錄時,我發現內容似乎完全聚焦在設備的技術指標和通用要求上,比如那些關於測量精度、環境適應性、甚至是電磁兼容性的硬性規定。我真正期待看到的,比如實際應用場景中,如何根據不同類型的蓄電池(比如鉛酸、鋰電或者鎳鎘)來調整測試方案的深度分析,或者說,一些資深工程師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那些“潛規則”和疑難雜癥的解決思路,在這本書裏幾乎沒有體現。它更像是一部給設備製造商看的“齣廠標準說明書”,而不是給一綫維護人員或係統集成工程師準備的“實戰寶典”。我需要的是如何應對現場復雜工況的策略,這本書提供的卻更多是“必須達到的靜態指標”。因此,對於希望從實戰角度提升蓄電池容量測試技能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可能顯得有些不足,它更像是技術規範的堆砌,而非知識的升華。那種期望中的深入探討和案例剖析,完全沒有找到。

評分

從排版和圖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設計是典型的政府或行業標準文檔的風格,黑白為主,圖錶多為簡潔的流程圖和參數錶格,缺乏必要的視覺輔助來解釋復雜概念。例如,在討論到蓄電池的終止電壓判定準則時,我期待看到更詳盡的、不同類型電池的電壓-時間麯綫對比圖,或者不同放電倍率下的容量衰減示意圖,以便直觀地理解為什麼標準會設定特定的參數閾值。但這本書提供的多是枯燥的數字錶格和公式,這對於理解那些微妙的性能差異造成瞭很大的障礙。對於非設備設計人員的讀者,這種純粹依賴文字和數值的錶達方式,無疑增加瞭理解的認知負荷。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示意圖來輔助理解設備內部邏輯的工作流程,但這些都付之闕如,使得對整個測試係統的宏觀把握變得比較睏難,需要讀者具備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纔能將這些零散的技術要求串聯起來。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模塊化,每一章似乎都獨立地針對某個技術模塊進行描述,比如電源輸入要求、信號采集模塊、數據存儲規範等。這種結構便於按需查找特定信息,但卻使得整個技術體係的連貫性和邏輯遞進性有所欠缺。我試圖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從測試需求的提齣,到測試方案的設計,再到最終報告的生成過程中,測試設備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但書中更多是孤立地描述各個子係統的技術參數。例如,在介紹數據處理能力時,它規定瞭報告的格式和必須包含的信息項,但沒有闡述這些信息是如何從電池實際放電數據中一步步提取、計算和驗證的。這種“隻告訴你結果是什麼,而不告訴你如何得到這個結果”的敘事方式,使得本書更像是一本技術詞典的集閤,而不是一本深入剖析測試流程的指導手冊。缺乏對測試流程端到端(End-to-End)的係統性論述,使得讀者難以形成一個全麵的認知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重點似乎完全放在瞭“通用技術條件”上,也就是確保所有閤格的測試設備都必須滿足的最低門檻。這導緻全書的論述都圍繞著“閤格”展開,而非“優秀”或“領先”。我本來希望能深入瞭解在極端環境(比如高海拔、極低溫或高濕度)下,如何對測試設備進行特殊校驗和修正,因為電力係統設備往往需要在各種非理想環境下運行。但是,書中關於環境適應性的描述,更多是羅列瞭測試項目和允許的誤差範圍,比如“工作溫度應在-10℃到+45℃之間”,但對於測試設備如何在這種溫差變化下保持其測量核心部件的精度穩定性,缺乏深入的機理分析或解決措施的介紹。這讓我感覺,這本書隻是定義瞭“能用”的標準,卻沒有指導我們如何“好用”或“可靠地使用”在最苛刻的現場條件下,對於需要進行高可靠性係統驗證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安全邊際感稍顯不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