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195-2004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DL/T 5195-2004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水工隧洞
  • 设计规范
  • DL/T 5195-2004
  • 土木工程
  • 隧道工程
  • 水利工程
  • 规范标准
  • 工程设计
  • 地下工程
  • 岩土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1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16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字数:1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新建和改建的水电水利工程的水工隧洞设计。  本标准适用于大、中型工程开挖于岩体中的1、2、3级水工隧洞的各设计阶段。
  本规范对换流变压器监造的模式,流程,工作内容等做了规定,本规范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招标采购的监造工作。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DL/T 5195-2004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内容的图书简介: ---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核心原理及工程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骨干,其高效、安全、可靠的运行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系统阐述支撑现代轨道交通高效运行的各项关键技术,尤其侧重于系统集成架构、先进控制策略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在轨交领域的深度融合。 第一部分:轨道交通系统基础架构与集成概述 本部分首先对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成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涵盖了从土建结构、车辆装备到信号、供电、通信等子系统的物理布局和功能划分。重点分析了不同子系统间如何实现数据和业务的互操作性与协同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层级结构: 详细解析了控制层、管理层、信息层构成的三层结构,并阐述了它们在工程实践中的接口定义与信息流转机制。 集成化设计理念: 探讨了从传统的“分散控制”向“集中、集成、智能化”控制模式转变的驱动因素和设计原则。对比分析了集中监测系统(CMS)、综合视频安防系统(CVAS)等集成平台的架构特点。 标准体系与互操作性: 梳理了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如CENELEC EN 50126/128/129/161系列),强调了不同设备供应商产品间实现无缝集成所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接口协议。 第二部分:先进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驱动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核心控制技术,特别是针对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的最新进展。 列车自动运行(ATO)技术: 深入讲解了ATO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自动启动、精确停车(PSD)、坡度补偿以及节能运行控制算法。重点分析了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的核心技术,如移动式闭塞(Moving Block)原理、定位与测速技术,以及它们如何显著提高线路容量和运行弹性。 列车动力学与牵引/制动优化: 阐述了列车在不同运营条件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牵引制动控制策略实现能源效率最大化,同时保证乘客舒适度。涉及变频调压/调频技术、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机制。 行车调度与运营管理(TMS): 详细介绍了运输管理系统(TMS)的功能,包括行车计划编制、实时追踪、故障诊断与应急处置流程。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优化算法解决运营中常见的晚点补偿、交路调整等复杂调度问题。 第三部分:信息通信技术(ICT)在轨交中的深度融合 现代轨道交通是高度依赖信息通信技术支撑的复杂系统。本部分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视为提升系统韧性和智能化水平的关键。 高速列车数据传输网络: 探讨了用于车载设备(如TCMS)与地面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冗余通信网络架构,包括基于LTE-R、WLAN或光纤骨干网的构建和安全防护机制。 乘客信息系统(PIS)与人机交互: 详细介绍了站台、车厢内PIS的集成设计,包括实时到站信息发布、多媒体信息推送、以及无障碍服务信息的可视化与听觉化设计。探讨了下一代人机界面(HMI)在驾驶室和控制中心的应用趋势。 系统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 鉴于控制系统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加,本章重点分析了轨道交通控制系统(CBTC/ATP)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包括网络分区、入侵检测系统(IDS)在轨交环境下的部署与应用,确保关键业务不受网络攻击影响。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轨道交通工程实践中的系统集成管理和后期的维护策略。 集成调试与验证: 详细介绍了跨系统接口的集成测试方法(如Co-Simulation、HIL测试),以及不同子系统在联调阶段必须解决的冲突点和兼容性问题。强调了基于风险分析的系统调试流程。 预测性维护(PdM)与大数据应用: 介绍了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列车运行中产生的海量状态数据(如车辆关键部件的振动、温度、电流数据),建立健康评估模型,实现设备故障的早期预警和主动维护,从而减少非计划停运时间,降低运营成本。 韧性设计与应急响应: 探讨了在极端事件(如自然灾害、设备重大故障)发生时,如何通过预先设定的集成控制策略,快速实现系统降级运行、安全疏散乘客,并高效组织恢复工作。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专业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使用。它不仅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侧重于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思路和技术路径。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规范时,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解决我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那些“灰色地带”问题,那些教科书上点到为止、但在现场却至关重要的细节。而这本书在“施工监测与安全控制”方面的论述,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我曾参与一个大型引水隧洞的围岩变形监测项目,当时对报警阈值的设定非常纠结,生怕过于保守导致工期延误,过于宽松又可能危及安全。规范中对于变形监测的频率、测量控制点的布设标准,以及如何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初期支护的二次衬砌时间,都有着非常明确的量化指标和流程建议。这种对过程控制的重视,远超我预期的规范性文件范畴。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指导我们如何将设计意图有效地转化为可执行的施工步骤,并设立反馈机制。特别是针对软弱围岩和断层破碎带穿越时,它提供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与支护优化方案的结合点,体现了对现代隧道施工技术进步的紧密追踪,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工程师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评估一部规范的价值往往在于它在设计理念上的先进性和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兼容性。这部《水工隧洞设计规范》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它不像一些陈旧的标准那样墨守成规,而是紧跟了近年来水工结构抗震设计和耐久性研究的前沿。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隧洞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部分,书中对混凝土材料的抗渗等级要求,以及针对腐蚀性介质(如高硫或酸性水体)的特殊防护措施,给出了比以往标准更为严格和细致的规定。这对于我们规划超长寿命水工结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前瞻性指引。再者,在结构抗震分析方面,它对动力特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地震作用下的内力组合,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尤其是在地震区水工隧洞的“非线性响应”处理上,虽然没有完全展开复杂的理论推导,但其推荐的设计原则无疑为结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最后一道防线。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其背后研究团队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水工结构安全评估的学者,我发现该规范在提供“标准”的同时,也留下了足够的“弹性”空间给专业人员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优化。它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限制设计自由度。例如,在“洞室衬砌结构配筋”的章节,规范列举了多种受力模型和配筋原则,但并未完全锁定某一种最优解,而是侧重于如何通过计算验证所选设计的可靠性。这对于那些希望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例如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或使用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基准。更重要的是,规范中对“设计工作深度”与“设计安全裕度”的平衡探讨,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工程哲学——即设计必须在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施工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这种对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和风险的综合考量,使得这部规范在指导具体设计工作之余,也提升了设计人员的宏观决策能力。

评分

这部《水工隧洞设计规范》着实让我这个初涉水工领域的新手摸着石头过河时,找到了一个稳健的立足点。我记得刚开始接触类似项目时,面对那些复杂的岩体分类、围岩压力计算以及支护设计的条款,脑子里简直是一团浆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它不像有些规范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背后的工程原理。比如,关于“隧洞的平面线形选择”那一章,作者没有仅仅给出几个角度要求,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线形对水力特性和结构受力的综合影响,配图也清晰地展示了转弯半径与水流均匀性的关系,这对我后续在复杂山区的勘察设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信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涌水和防渗处理给出了详尽的指导,这在我国南方多雨、岩溶发育的地区尤为关键,书中对注浆加固的参数选取和监测指标的设定,可以说是实践经验的结晶,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无数工程血泪教训的沉淀。翻阅时,总感觉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我身边耐心讲解,这种“手把手”的引导,极大地缩短了我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转化周期。

评分

翻阅此书,我体会到一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工程态度。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跨部门协作的设计人员来说,不同专业间的接口定义清晰度是衡量一部规范是否“好用”的关键指标。这部《水工隧洞设计规范》在协调水力学、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这三大领域的术语和参数接口上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当岩体分类的结果如何直接影响水力学计算中粗糙系数的选取时,规范给出了清晰的转换路径。此外,书中对工程信息化的要求,例如在图纸表达和技术文件归档方面的规范,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在规范“如何记录和传承”。总而言之,它像是一份详尽的、经过多方论证的“行业共识”汇编,对于规范行业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减少设计争议,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指导价值。它的存在,让水工隧洞的设计工作有了一个可靠的基准线,让复杂的设计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化和可预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