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搜集和整理瞭有關拉美華人社會的中外文資料,運用曆史學和社會學的分析方法,對1847—1970年拉美華人社會的産生、發展和轉變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和概括總結,其中關於拉美華人秘密社會的研究填補瞭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空白。
拉美華人既具有中國農民的鄉土意識,又兼有少數種族的弱勢群體心理,反映在社會實踐中,他們在移民活動、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生活和社會組織等五個方麵經曆瞭重要的曆史轉變。本書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拉美華人社會百餘年演變的曆史進行瞭具體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劉葉華,曆史學博士,201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師從秦寶琦先生。研究方嚮是清代秘密社會,主要研究領域是海外華人秘密社會組織。
目錄
第1章導論1.1學術界定1.2學術迴顧1.3研究意義第2章華人移民拉美2.1曆史上的中國與拉美2.1.1貿易往來2.1.2文化傳播2.1.3“禁海令”與閉關鎖國2.1.4早期移民2.2華人移民拉美的原因2.2.1國內天災人禍的推動2.2.2拉美勞動力需求的拉動2.2.3苦力貿易與契約華工第3章拉美華人社會結構分析3.1人口總量3.1.1由“爆炸式”激增到“溫和式”下降3.1.2混血華人後裔比例呈攀升趨勢3.1.3華人在居住國的人口比例較高3.2人口分布3.2.1國彆分布3.2.2城鄉分布3.3性彆結構與年齡結構3.3.1性彆結構3.3.2年齡結構3.4職業結構3.4.1概述3.4.2職業結構3.4.3形成原因第4章拉美華人社會概述4.1拉美華人社會的建立與形成(1847—1917)4.1.1艱難求生,爭取自由(1847—1874)4.1.2從“契約”奴隸嚮商人轉變(1875—1917)4.2拉美華人社會的發展與繁榮(1918—1949)4.2.1自由移民接連不斷4.2.2華人社區頗具規模4.2.3華人經濟體係建立4.3拉美華人社會的轉型與衰弱(1950—1970)4.3.1製約人口增長因素增多4.3.2種族融閤方式越來越多4.3.3華人行業壟斷優勢衰微第5章拉美華人社會組織5.1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緣起及分類5.1.1緣起5.1.2分類5.2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分布及概述5.2.1分布5.2.2概述5.3拉美華人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5.3.1同質社會組織之間的敵對與衝突5.3.2同質社會組織的聯閤與共存5.3.3異質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與鬥爭5.4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社會角色及曆史使命5.4.1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社會角色5.4.2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曆史使命第6章拉美華人社會與當地社會及其他移民社會的關係6.1當地社會對華人社會的態度及影響6.1.1磨閤期(19世紀40年代—20世紀初)6.1.2排華期(20世紀初—20世紀50年代)6.1.3接納期(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6.2華人社會對當地社會的貢獻6.2.1政治貢獻6.2.2經濟貢獻6.2.3文化貢獻6.3華人社會與其他移民社會的關係6.3.1衝突與競爭6.3.2聯閤與結盟第7章拉美華人社會與祖國的關係7.1慘遭迫害,尋求保護(1847—1910)7.1.1立法簽約,維護權益7.1.2派遣使團,調查情況7.1.3遣使設領,保護華僑7.2入會結黨,培養“代言人”(1911—1930)7.2.1組織建設與輿論宣傳7.2.2資金支持7.2.3歸國參政、議政7.2.4保僑、護僑措施7.3抗日救亡,保國保種(1931—1945)7.3.1組織建設7.3.2資金支持7.3.3輿論支持7.4國共對峙,無所適從(1946—1970)7.4.1大陸陣營7.4.2颱灣陣營7.4.3中間路綫第8章拉美華人社會的文化心理及曆史轉變8.1拉美華人社會的文化心理分析8.1.1先天的小農經濟思想8.1.2後天的弱勢群體心理8.1.3結論8.2拉美華人社會的曆史轉變及對我國華僑政策的啓示8.2.1拉美華人社會的曆史轉變8.2.2對我國華僑政策的啓示參考文獻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導論
/他鄉·故鄉——拉美華人社會百年演變研究(1847—1970)
1��1學術界定
本書討論的主要內容是:拉美華人社會百年演變研究,時間段是從1847年到1970年。對於本書涉及的關鍵概念,進行如下學術界定。
按照學界通常的界定,拉丁美洲(全稱拉丁亞美利加州,Latin America)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但是,它的産生來源並不是地理學上山脈或者河流的天然阻隔,而是由該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曆史演化而來的。曆史上,該地區大多數國傢曾淪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官方通用語言是拉丁語係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因此得名“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一分為二: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它們屬於北美洲;南部是南美洲的全部。參見維基百科。
在學界,華人、華僑和華裔是有嚴格區分的。華人(Chinese),廣義上是指所有具有中國血統的人,狹義上是指除瞭擁有中國國籍以外具有中國血統的人。華僑(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Sojourner)是指定居在國外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中國公民),無當地國傢的護照,持有中國護照。華裔(Chinese Descent),指非定居中國國內的具有中國血統的人,持有當地國傢的護照。在這三個概念中,華裔的外延最小,大多數社會曆史學研究中所指的華人華僑都涵蓋瞭華裔。當然,在具體的個案研究中,研究者也會根據研究需要對某些概念的外延進行重新界定。例如,1956年,華人學者張清傑(音譯,Ching Chieh Chang)在馬裏蘭大學地理係完成的博士論文《華人在拉丁美洲》中,對華人的界定就比較特殊:包括所有華人父母的後裔,不論齣生在中國與否,也不論他們是否為中國公民;不包括華人與其他種族通婚留下的後裔。還有學者藉用散居世界的猶太人的概念,將海外華人(Chinese overseas)稱為華人散居者(Chinese diaspora)或華族(Ethnic Chinese)。參見王庚武著,趙紅英譯:《單一的華人散居者?》,載《華僑華人曆史研究》,1999(3),1~14頁;劉宏:《王庚武教授與海外華人研究:方法論的初步觀察》,載《華僑華人曆史研究》,2003(3),62~69頁;楊振華:《研究海外華人曆史理論的演變》,載《新餘高專學報》,2004(1),69~71頁。本書中的華人仍沿用大多數社會曆史研究中所采用的廣義上的含義。如果從曆史認同和身份認同的角度言之,海外華人承認自己或祖先的中華文化傳統,並且有效地加以運用在華人社會內部以及居住國主流社會獲得身份認同,從而形成華人族裔的獨特個性;他們也認同居住國的曆史,積極參與居住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之中,最終成為當地少數族裔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員之一。參見王庚武著,錢江譯:《從曆史中尋求未來的海外華人》,載《華僑華人曆史研究》,1999(4),1~11頁。
1847—1970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産黨創立後,進而經曆瞭兩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找到瞭民族獨立、國傢富強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邁入瞭社會主義社會,開始瞭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當動蕩不安的社會製度和體製不再能庇護和養育它的子民時,難免人心思變、人心思遷,於是鴉片戰爭後大批中國移民前往拉美謀生。在他鄉謀生的華人與他們留居國內的親族有著“斬不斷”的宗族人際關係網絡,與接二連三的新生政權有著“理還亂”的政治經濟情愫,時時刻刻惦念著衣錦還鄉。與這些國內的政權更迭和社會演進相呼應,與拉美民族獨立運動後資本主義民主國傢的建立相關聯,海外華人的心理也在發生著變化,由僑居到定居,由葉落歸根到入鄉隨俗,他鄉與故鄉的觀念逐漸錯位,轉變為“他鄉亦故鄉”。因此,拉美華人社會百年間的産生、發展和演變構成瞭相對獨立、完整的曆史個體事件,與當地社會和祖國的關係也發生著親疏變化,對自身社會認同産生瞭一個由失落到重生的曆史性變遷,具有典型的社會曆史學研究價值。
1��2學術迴顧
中國大陸的拉美華人華僑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颱灣則在5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進行研究;在拉美,20世紀50、60年代華人學者也編纂瞭相關的研究著述。近年來,隨著國外學者的加入,相關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下麵按照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將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四類,加以論述。
第一,關於契約華工(Indentured Chinese Labor)、苦力貿易和華工移民史的研究。
1963年,陳澤憲的論文《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華工製》大緻梳理瞭19世紀以前的非法勞工貿易,著重分析瞭1850—1875年的契約勞工貿易,分門彆類地統計瞭拉美契約華工的整體情況,開拉美契約華工曆史研究先河。參見陳澤憲:《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華工製》,載《曆史研究》,1963(1),34~41頁。
20世紀80年代,陳翰笙主編的《華工齣國史料匯編》(共十輯)正式齣版,內容包括中國官文書、英國議會文件、美國官方文件、中外綜閤性著述。拉美華工的史料其中也有涉及:第一輯《中國官文書選輯》中的第二冊第三編古巴華工、第三冊第四編秘魯的華工和第五編拉丁美洲其他各地(包括巴西、墨西哥、巴拿馬、智利和危地馬拉等國傢)的華工;第六輯《拉丁美洲華工》,收錄瞭剋裏門蒂(Cecil Clementí)的著作《中國人在英屬圭亞那》(1915)的主要部分,杜馮·剋拉夫·科比特(Duvon Claugh Corbitt)的著作《1847—1947年古巴華工研究》(1917),陳匡民的《美洲華僑通鑒》(1950)中關於古巴、巴西、牙買加、巴拿馬和墨西哥的華工、華僑的篇章,以及中外學者有關拉美的筆記、著述和紀略。這是一部內容最豐富、最具影響力的華工研究史料集成。
在一些專業的學術期刊和論文集中也有關於拉美華人研究的學術論文,如《世界曆史》、《拉丁美洲研究叢刊》、《華僑華人曆史研究》、《華人華僑史研究集》、《八桂僑史》、《拉丁美洲研究》、《世界華人精英傳略·南美洲與加拿大捲》、《華人之聲》、《海外華人百科全書》等。
颱灣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的熊建成關於古巴華工的研究成果史料價值豐富,影響較大。他根據西班牙和古巴的華僑華工檔案資料和官方數據,統計瞭古巴華工的總人數、性彆、年齡、婚姻狀況、職業分布情況以及華工死亡率和迴國人數,並研究瞭西班牙政府對古巴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和古巴中國領事館設立等曆史問題。參見熊建成:《西班牙有關古巴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颱北,新陸書局,1979;熊建成:《中國契約勞工與古巴中國領事館的設立》,見《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Ⅱ》,93~103頁,颱北,“中央”研究院,2001。
國外學者也從各自的研究角度齣發,對拉美契約華工、苦力貿易和移民史進行瞭深入的理論分析。
美籍華人鬍其瑜(Evelyn Hu�睤eHart)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是布朗大學美洲種族和族群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 Brown University)主任。她從民族問題和奴隸製度的角度,對契約勞工製度作瞭定性分析,認為契約勞工製度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新的奴隸製度,契約勞工被剝奪瞭各種自由,充當種植園的奴隸。See Evelyn Hu�睤eHart,“Chinese Coolie Labor in Cub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ree Labor or Neo�瞫laver?”Slavery and Abolition, 199304, 14:1.
華裔學者Walton Look Lai任教於特立尼達的西印度大學曆史係。他搜集和整理瞭大量一手的珍貴資料,在拉美華人研究史上擁有權威的學術地位。他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齣發,以奴隸製度崩潰以後世界勞工製度變遷為背景,對加勒比海地區的中國和印度勞工進行瞭推動因素、生活和勞動狀態、適應過程等多方麵的比較研究。See Walton Look Lai, 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nts to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381918,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and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在他編纂的另外一部史料集成中,全麵係統闡述瞭加勒比海地區華人的曆史,通過收集、整理殖民地時期的政府檔案、當時報紙期刊摘編、當事人采訪記錄和迴憶錄選輯、通信、船運公司的航海檔案、日記和筆記等資料,展現瞭19世紀華工的移民背景、契約簽訂、抵達後情況、種植園生活和工作、1866年後的移民變化等曆史,以及現代華人社區的崛起。See Walton Look Lai, 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 History, 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1998.
阿諾德·米格爾(Arnold Meagher)的博士論文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闡釋瞭由於國際勞動力短缺,勞工販子涉足中國東南沿海,在廈門、汕頭、香港、廣州、黃埔、上海、寜波、澳門等沿海開放口岸,擄掠華工,還翔實地記述瞭航行綫路、途中華工的悲慘境遇和反抗鬥爭,特彆探討瞭大安的列斯(Greater Antilles)群島和南美洲契約華工的勞動生活狀態。他一語道破契約華工的本質:契約華工絕對不是什麼自由移民,而是西方殖民者假人口販子之手,誘騙、拐賣和綁架中國東南沿海居民,運送到拉美做苦力,在勞動、生活等方麵的待遇與奴隸彆無二緻。他還充分肯定瞭華工在拉美經濟發展方麵的巨大貢獻,以及在豐富當地文化中的積極作用。See Arnold Meaghe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 The “Coolie Trade”, 18471874, PhD Dissertation, Dav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es, 1975.
秘魯華工遭受的非人待遇一直以來是國外學者普遍關注的主題。在這方麵,瓦特·斯圖爾特(Watt Stewart)、麥凱爾·岡薩雷斯(Michael J�盙onzales)、溫貝托·羅德裏格斯·帕斯托爾(Humberto Rodríguez Pastor)、Trazegnies Granda等人的研究成果影響最大。See Watt Stewart, Chinese Bondage in Peru: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olie in Peru,18491874, Durhan, N�盋.: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51. Watt Stewart, Henry Meiggs: Yankee Pisarro, Durha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46. Michael J�盙onzales, Cayalti: The Formation of A Rural Proletariat on a Peruvian Sugar Came Plantation, 18751933, PhD Disser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78. Michael J�盙onzales,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Labor Contracting in Northern Peru, 18801905, ”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Great Britain), 198012, pp��291315. Michael J�盙onzales, “Chinese Plantation Worker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Peru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Great Britain), 1989, 21:3, pp��385424. Michael J�盙onzales, “Economic Crisis, Chinese Workers and Peruvian Sugar Plants: A Case Study of Labor and the National Elite,”in Bill Albert and Adrian Graves ed.,Crisis and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ugar Economy, 18601914, Norwich & Edinburgh: ISC Press, 1984, pp��181198. Michael J�盙onzales,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nd Social Control in Northern Peru, 18751933,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5, pp��84116. Humberto Rodríguez Pastor, Los trabajadores Chinos Culies en el Perú, Lima: Articulos Historicos, 1977. Fernado de Trazegnies Granda, En el país de las colinas de arena: Reflexiones sobre la inmigración china en el Perú de S�盭IX desde la perspective del Derecho, Lima: Fondo Editorial de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del Perú, 1994.
19世紀末古巴學者開始研究古巴華人社會狀況。1953年馬歇爾·鮑爾斯(Marshall K. Powers)的博士論文係統介紹瞭契約華工移民古巴的過程。See Marshall K�盤owers, Chinese Coolie Migration to Cuba, PhD Dissertation,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53.國際移民史專傢赫利(Denise Helly)除主編1876年清政府赴古巴調查團報告英文版外,還撰寫過華工研究專著。See Denise Helly, Idéologie et ethnicité:les Chinois Macao à Cuba, 18471886, Montrèal: Presses de I�餟niversité de Montrèal, 1979. Denise Helly, The Cuba Commission Report: A Hidde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Cuba(The Original English�睱anguage Text of 1876),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此外,還有關於圭亞那和特立尼達的華工研究,如蘇阿冠(Trev Sue�睞�睶uan)的《甘蔗收割者:圭亞那華人契約移民》和勞倫斯(K. O�盠awrence)的博士論文,分彆對這兩個國傢的華工移民過程進行瞭全麵的探討和論述。See Trev Sue�睞�睶uan, Cane Teapers: Chinese Indentured Immigrants in Guyana, Vancouver: Riftswood Publishing, 1999. K�監�盠awrence, Immigration to Trinidad and British Guiana, 18341871, PhD Disser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58.
第二,關於排華運動的研究。
在排華運動研究方麵,颱灣何鳳嬌主編的《排華史料匯編:墨西哥》(上、下)是颱灣“國史”館推齣的資料匯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何鳳嬌主編:《排華史料匯編:墨西哥》,颱北,“國史”館,1991,1993。
國外學者關於拉美排華運動和移民史的研究多集中在墨西哥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幾次排華運動上,由於有些研究者持有強烈的種族歧視觀念,研究成果裏充斥著對華人的侮衊和貶低,觀點極端偏激,不夠公正客觀。如何塞·安傑爾·埃斯皮諾(José Angel Espinoza)的著作詳細地提供瞭有關資料並分析瞭排華原因,但是作者歧視華人的種族偏見也在研究成果中錶現得
他鄉·故鄉 拉美華人社會百年演變研究(1847-1970)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他鄉·故鄉 拉美華人社會百年演變研究(1847-1970)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