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是美國司法史上最為重要的經典判例,也是美國法院締造司法的關鍵戰役。大法官的判決與總統的命令,在一起訴訟中狹路相逢,既沒有槍杆子也沒有錢袋子的法院,依靠什麼樹立自己的威信,贏得民眾的尊重。答案盡在《大法官與總統的對決——馬伯裏訴國務卿麥迪遜案》這本書中。
內容簡介
1800年美國建國之初,在第二任總統亞當斯與第三任總統傑斐遜之間展開的總統競選殘酷而激烈。黨爭近乎撕裂瞭剛成立不久的閤眾國,“二次革命”的危機悄然逼近。敗選的亞當斯不甘將閤眾國的命運交給新選齣的、由民主共和黨人控製的政府。他在聯邦法院的人事問題上孤注一擲,希冀讓法院成為聯邦主義者的政治堡壘,延續聯邦黨人的既定國策。剛剛施行不久的閤眾國新憲法,顯然對這一局麵缺乏應對之道。危局之中,約翰·馬歇爾挺身而齣,帶領法院有力地迴應瞭這次挑戰。
《大法官與總統的對決——馬伯裏訴國務卿麥迪遜案》圍繞馬歇爾大法官筆下一則裏程碑式的著名判例——馬伯裏訴麥迪遜案——展開。通過該案,法院手中的司法權大大加強;但更重要的是,原本隻存於國父們腦海中的三權分立理想,最終照進瞭現代國傢的政治藍圖。通過引人入勝的細節、勾心鬥角的政爭以及精彩紛呈的人物,本書精彩淋灕地展現瞭美利堅閤眾國建國之初民主革命的精彩歲月。
作者簡介
剋利夫·斯隆 (Cliff Sloan),曾在美國法院擔任法官助理(Supreme Court clerk),也曾是政治評論刊物《石闆》雜誌的齣版人。他目前是美國世達律師事務所(Skadden, Arps, Slate, Meagher & Flom LLP)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閤夥人。他在多傢媒體發錶過關於法院的作品,包括《新聞周刊》《華盛頓郵報》以及《石闆》雜誌。他目前住在馬裏蘭州切維蔡斯鎮。
戴維·麥基恩(David McKean),目前任約翰·肯尼迪圖書館基金會主席。他曾任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助理總管,並在1999—2008年任約翰·剋裏參議員(馬薩諸塞州)幕僚長。他是兩本暢銷政治人物傳記的作者——《朝中有人:剋拉剋·剋利福德沉浮錄》以及《托米·“科剋”:從羅斯福到裏根時代的首都說客》。他目前住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譯者簡介:王之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法學院(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aw School)博士研究生。他曾於上海交通大學取得法學學士、碩士學位,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取得法學碩士(LL.M.)學位。他是一名商法與法社會學研究者,微信公號“微思客”法律版編輯之一。他也是一名美國憲政史愛好者,目前常住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
精彩書評
“無論讀者是否為職業法律人,他們都會愛上斯隆與麥基恩這本引人入勝的作品……這段故事的節奏與劇情都令人激動,它於我們今日生活的意義絲毫不亞於200年前。”
——詹姆斯·斯托德,華盛頓地區律師
“斯隆與麥基恩……繪聲繪色地描寫瞭聯邦主義者與傑斐遜主義者之間的激烈政爭。作者嫻熟的筆功將這本曆史作品演繹成瞭扣人心弦的政治懸疑故事。在他們豐滿而生動的描述下,我們得以看見法院是如何在一個紛亂而躁動的年代誕下一則裏程碑式的判例。有感於今日政治觀念分歧的細心讀者,自然不會錯過書中曆史故事的隱喻以及今昔對比的深義。”
——戴維·弗雷德裏剋,《華盛頓郵報》
“剋利夫·斯隆與戴維·麥基恩用犀利的筆調與詳實的細節,凸顯瞭時代與人物的特性。他們揭示瞭曆史背後的故事。”
——《裏士滿時報》
“曾任法院大法官助理與《石闆》雜誌發行人的斯隆以及擔任多年政治幕僚的麥基恩令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起案件再煥生機……兩位作者嚮我們呈現瞭馬伯裏案的曆史背景,並揭示瞭最終塑成此案的人物、政治與相關法律之間的復雜關係……作者用充滿激情而又簡練清晰的筆調,精彩重現瞭馬歇爾大法官的著名論斷:‘解釋法律正是司法機關的職權與責任所在。’當年確立聯邦法院司法審查大權的著名判例,在這本書中獲得瞭擲地有聲而豐富多彩的闡釋。”
——柯剋斯書評
“法院判例馬伯裏訴麥迪遜案是理解美國政府三權分立體製的關鍵所在。本書精彩重現瞭這段曆史。書中不僅呈現瞭精彩多樣的個性人物,也揭示瞭決定我們今日世界樣貌的政治權謀。”
——沃爾特·艾薩剋森,《本傑明·富蘭剋林:一個美國人的一生》作者
“建國之初十年裏對憲法的輕衊與無視,令我們格外有必要重述那一則將法治永遠納入美國精神遺産的偉大判例。過去有關這一著名判例的作品如汗牛充棟,但無人能像斯隆與麥基恩一般,將這則判決在當時的政治激流與民意衝突下的關鍵意義揭示的如此入木三分。”
——勞倫斯·H.卻伯,哈佛大學法學院“卡爾· M.勒布”校級講席教授
“這是一本極具可讀性的作品,拜作者文筆所賜,讀者們在一起他們可能已經知曉結果的判例之外將會讀到扣人心弦與對峙激烈的政治博弈。”
——《書單》雜誌,星級書評
“誰能把馬伯裏訴麥迪遜案寫得如此引人入勝?當然,它的確是一起裏程碑式的判例——但在華盛頓某處燈光灰暗的小屋裏能拍齣一部政治懸疑劇?而且演員還是諸如‘老培根臉’塞繆爾·蔡斯大法官以及一臉邋遢相的托馬斯·傑斐遜這類曆史名人?剋利夫·斯隆與戴維·麥基恩的新書的確做到瞭這一點——它精彩地揭示瞭那個決定法院有權宣布國會立法違憲的著名判例是如何誕生的。作者從報紙與日記中摘齣瞭寶貴的史料,他們甚至訪談瞭約翰·保爾·斯蒂文斯大法官,讓後者從保存已久的法學院筆記中找到瞭對這一判例的珍貴迴憶。這些努力給我們帶來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故事。”
——簡·剋勞福德·格林伯格,ABC新聞法院派駐記者
“本書揭示瞭影響這一意義深遠的判決的各種力量——社會團體、政治傢與知識菁英,並對它們做齣瞭精細而詳盡的分析。”
——《紐約法律雜誌》
“本書是對我國最為關鍵的曆史時刻之一的精彩迴顧……一本名副其實的上佳之作”
——WHRW新聞
目錄
目 錄
導言
序幕
第一章 百廢待興
第二章 亞當斯敗選
第三章 錶親相爭:新首席與新總統的較量
第四章 午夜法官
第五章 傑斐遜上颱
第六章 戰幕徐啓
第七章 馬伯裏提告
第八章 危機爆發
第九章 法庭鏖戰
第十章 深思熟慮
第十一章 一錘定音
第十二章 深遠意義
後記
附錄1 馬伯裏訴麥迪遜案判決
附錄2 斯圖爾特訴萊爾德案判決
注 釋
緻 謝
譯後記
前言/序言
導言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憲法大道上,白宮與國會大廈之間,矗立著一座光芒隱現的白色大理石建築,巨大的多立剋圓柱拱繞四周,壯觀得如同一座聖殿——這就是美國國傢檔案館。讓整座檔案館引以為榮的“自由憲章”圓形大廳,就位於它的二樓。每個開放日,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大廳外的繩欄後,排著長長的隊伍耐心等候,隻為親眼一睹那些象徵著美國精神的國傢聖物。
走進大廳之前,等候已久的遊客會經過一份13世紀的《大憲章》抄本。這份來自大不列顛的敕令簽署於1215年,宣告政府必須保護人民的“自由”和“權利”。步入燈光略暗的大廳,兩幅描繪《獨立宣言》簽署場景的巨幅油畫迎麵而來。隨後,遊客們便會看到環繞半個大廳擺放的一個個獨立展櫃,陳列著美利堅的國傢珍寶。展櫃內恒溫恒濕,以便妥善保護這些藏品。
首先呈現的珍貴文獻是《獨立宣言》的原件,它鏗鏘有力地宣告瞭人民生而享有“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權利”。
緊隨其後的是《美國憲法》原件,它大義凜然地宣稱,“我們人民”締造瞭聯邦,並且史無前例地創立瞭三權分立、相互製衡的政府模式。
繼續往前,遊客們會看到《權利法案》的原件。繼憲法頒布後,美國又迅速通過瞭《權利法案》,以保障諸如言論、齣版以及宗教信仰等基本人權與自由。
排在《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之後展示的國傢寶物,是美國最高法院於1803年作齣的一個判決——“馬伯裏訴麥迪遜案”。與其他重要文獻不同,馬伯裏案對許多人來說並不知名。根據展品介紹,這份判決是“美國憲政製度的基石之一”,也是美國曆史上聯邦最高法院第一次宣布國會的立法因違憲而無效。
馬伯裏案為何會被視為美國法律史上最偉大的判決?它的內容究竟如何,又有著怎樣的背景?這一判決對這個國傢到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關於此案的來龍去脈,很少有人完全知曉。事實上,這起案件意涵豐富,情節跌宕,堪稱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傳奇:案件初發時,新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與新任首席大法官、傑斐遜的錶親約翰·馬歇爾正鬧得勢同水火;案件審理之際,在總統與國會大選中一敗塗地的聯邦黨人與在傑斐遜領導下大獲全勝的民主共和黨人也相鬥正酣;而本案的高潮之處,正是馬歇爾以一記大膽的“擦邊球”,既擴張瞭最高法院的司法權,提升瞭司法權威,又避免瞭在弱勢的最高法院與強勢的總統之間産生無謂對抗,同時既嚴詞抨擊瞭傑斐遜的行為違法,又不給他留下反戈一擊的任何機會。本案從此被奉為美國司法審查製度的象徵,並成為最高法院後世諸多偉大判決的靈感之源。
馬伯裏訴麥迪遜案不為公眾所熟知,或許是因為它缺乏經典法庭辯論的戲碼:自始至終,本案原、被告本人都未齣庭過招。雖然被尊為美國國父之一的麥迪遜廣為人知,但馬伯裏究竟何許人也,少人知曉。在該案中齣場的各號人物,也似乎並未因本案判決結果而遭受任何實質影響。原告馬伯裏也一直對此案三緘其口。但無可置疑的是,這起案件確是兩派陣營之間的一場經典對決。美國公民社會在奠基之際經曆瞭一係列重大考驗,而這場判決決定瞭這個國傢能否妥善應對言詞激烈的政見交鋒。
美國的國父們在1789年的製憲會議上創設瞭最高法院。它被構想為政府的一個獨立分支,與總統和國會平起平坐。但至少在馬伯裏訴麥迪遜案之前,實情遠非如此。因此,這個故事絕不僅僅有關一個案件;它提示的是身處19世紀黎明的美國,政治時局、法治狀況與偉大人物如何共同作用,將憲法締造者最初的夢想化為現實。
馬伯裏案的判決之所以被譽為國寶,緣於它是美國法治精神獨一無二的生動象徵。但它的豐富意義遠不止此。它也能解讀為約翰·馬歇爾對抗托馬斯·傑斐遜,首席大法官對抗總統,司法係統對抗行政當局,聯邦黨人對抗民主共和黨人,聯邦至上的擁護者對抗州權神聖的支持者,等等。因此,對於新生的美國憲法而言,馬伯裏訴麥迪遜案無異於公共政治領域一場意義深遠的生死大考;捲入其中的各種政治理念,至今仍然影響甚至割裂著美國人民。
最高法院受理此案時,正值美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總統與國會競選落下帷幕。這個時機,絕非巧閤。此次大選的競選雙方深懷敵意,在報紙上相互攻訐,參眾兩院陷入瞭嚴重的黨派紛爭。空氣中彌漫著分裂的氣息,年輕的閤眾國眼看就要分崩離析。在1801年的大選之後,美國政權第一次從執政黨轉移到反對黨手中,而敗選的約翰·亞當斯總統齣於政治算計,直到搬齣白宮的前夜仍在不停委任政府官員。若非處於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馬伯裏訴麥迪遜案或許根本就不會發生。
此案對當時的美國堪稱生死攸關。可以說,正是馬伯裏訴麥迪遜案的判決,塑造瞭閤眾國的政治史與司法史;但更為重要的,是達緻這一結果的方式。閤眾國在何去何從的命運關頭,仰賴區區6名大法官以該案為美國奠定瞭長治久安的基石。這些大法官都非經民選,而由任命産生,其中一位甚至病得無法從下榻的旅館走到法庭。對於這個尚在獨立之初苦苦奮鬥的國傢來說,這實在不像決定未來的一種明智方式,但它竟然成功瞭!
大法官與總統的對決——馬伯裏訴國務卿麥迪遜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大法官與總統的對決——馬伯裏訴國務卿麥迪遜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