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由景躍進、陳明明和肖濱三位教授聯閤主編的《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一書,緻力於從經驗層麵係統分析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的組織結構基本特徵、運行機製及曆史發展。本書從理解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的關鍵方麵——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體製及中國共産黨本身入手,進而在橫嚮維度上分彆闡述作為**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的人民代錶大會、作為統一戰綫重要內容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作為**國傢行政機關的中央人民政府、作為“刀把子”的政法係統、作為“筆杆子”的宣傳係統,以及作為“槍杆子”的軍事係統,在縱嚮維度上分析中央與地方關係、地方政府、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及基層治理四個方麵的問題,最後,還探討瞭當代中國國傢與社會及國傢與公民關係的變遷和發展。
本書是一部由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6所高校及中共中央編譯局的13位學者組成的作者團隊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全書具有兩個方麵的鮮明特色:**,將中國共産黨作為理解中國政府與政治的鑰匙,將“黨政體製”作為理解中國政府與政治的關鍵詞,並且認為,應當處理好憲法與黨章、法律與黨規、國傢機構與黨的組織、正式製度與政治慣例之間的互補關係,隻有這樣纔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國政府與政治;第二,強調曆史脈絡對於理解中國政府與政治的重要性,並主張應以內在發展和演化的眼光來看待中國政府與政治。
作者簡介
景躍進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係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政治學”課程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科學理論與方法、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學等。著(編)有《當代中國農村“兩委關係”的微觀解析與宏觀透視》、《政治空間的轉換:製度變遷與技術操作》、《理解中國政治:關鍵詞的方法》、《政治學原理》等學術專著和教材多部。
陳明明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復旦政治學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學理論、政黨與政治發展理論、中國政府與政治、當代中國政治史等。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發展政治學”、“政黨與國傢建設”、“政治學理論專題閱讀”、“中國社會政治分析”等課程。著(編)有《所有的子彈都有歸宿:發展中國傢軍人政治研究》、《革命後社會的政治與現代化》、《西方政治製度》等學術專著和教材多部。
肖濱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兼任教育部政治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公共行政評論》雜誌社社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政治理論、中國政府與政治、地方政治發展與地方治理。著(編)有《傳統中國與自由理念——徐復觀思想研究》、《現代政治與傳統資源》、《政治學導論》等學術專著和教材多部。
目錄
導論
第1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體製
1��1中國黨政體製緣起的曆史邏輯
1��2中國黨政體製的基本特徵和運作機製
1��3中國黨政體製的基本關係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2章中國共産黨
2��1中國共産黨的曆史發展
2��2中國共産黨的意識形態及其變遷
2��3中國共産黨的組織特性、組織原則與政治功能
2��4中國共産黨的組織體係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3章人民代錶大會製度
3��1人民代錶大會製度概述
3��2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組織體製與運行
3��3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變遷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4章政治協商製度
4��1統一戰綫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
4��2人民政協製度的産生和運行
4��3人民政協製度的創新和未來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5章中央人民政府
5��1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與發展:從政務院到國務院
5��2國務院係統的組織結構體係及特徵
5��3國務院係統的運行與決策過程
5��4黨政體製下的現代行政國傢建設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6章政法係統
6��1政法係統的組織構成與曆史發展
6��2政法機關的組織結構體係與實際運作
6��3黨管政法與司法改革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7章宣傳係統
7��1宣傳係統概述
7��2黨與新聞媒體
7��3新聞媒體製度的曆史沿革
7��4當代的大眾媒體管理
7��5當代的互聯網媒體管理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8章軍事係統
8��1當代中國軍事係統的曆史起源與功能
8��2軍事領導製度與結構
8��3軍事體係的組織指揮、國防動員和兵役體製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9章中央與地方關係
9��1黨政體製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9��2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重要維度
9��3中央與地方關係的變與常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地方政府
10��1地方政府的沿革與行政管理的多樣化
10��2地方政府的結構、功能與運行
10��3地方政府創新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11章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11��1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起源與發展
11��2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內容與特點
11��3民族區域自治麵臨的挑戰與前景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12章基層治理
12��1中國基層治理的現代化變革
12��2當代基層治理的重建及特徵
12��3基層治理的創新與未來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13章社會與公民
13��1社會階層結構及其變遷
13��2發展中的社會組織
13��3公民權利的擴展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導論
這是一本關於當代中國政治的教科書。
與規範敘述和文本闡釋不同,本書緻力於從經驗層麵分析中國政治,以迴答一個基本但不那麼簡單的問題:中國政治是什麼?
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在一個中國已發生並還在經曆深刻變化的全球化時代,撰寫這樣一本教科書顯然是一項智慧的挑戰。
本書作者甘於承受這一壓力,並不是因為對於中國政治的研究胸有成竹,而是願意將寫作看作一個學習和反思中國政治的機會。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與讀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綫上。我們希望讀者以理性審視的眼光閱讀和使用這本教材,並參與到“重新認識中國政治”的事業中來。
作為“導論”,本篇的任務是嚮讀者簡要交代本書在擬訂大綱時的一些設計理念。它們可以錶述為以下幾項:第一,曆史脈絡對於理解中國政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二,中國共産黨是理解當代中國政治的鑰匙;第三,“黨政體製”是理解中國政治的關鍵詞;第四,認識中國政治應當處理好憲法與黨章、法律與黨規、國傢機構與黨的組織、正式製度與政治慣例之間的互補關係;第五,用內生發展和演化的眼光來看待中國政治。
本“導言”的最後部分對本書的結構設計與內容安排做瞭簡要的說明。
一、曆史維度的重要性
下麵所引之言分彆齣自兩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以他個人姓氏命名的學說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被尊為全世界無産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的馬剋思;另一位是美國的開國元勛、憲法起草人之一、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他們的思想和實踐在人類曆史上都留下瞭深刻的烙印。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1捲,669頁,北京,人民齣版社,2012。
人類社會是否真正能夠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還是他們永遠注定要靠機遇和強力來決定他們的政治組織。[美]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如何看待這兩段著名的引言?顯而易見的是,它們都擺脫瞭宿命論的立場,承認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強調曆史是可以選擇和創造的;所不同的是,人的這種主動性和能動性是否受到製約、是否存在邊界,以及如何認識和錶達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某種意義上,馬剋思和漢密爾頓以張力的方式揭示瞭人類社會發展的復雜性。
現代政治學用更為抽象的術語來錶達這種張力,諸如“結構與能動”、“製度與行為”、“理性選擇與路徑依賴”,以及“設計與演化”等。這些範疇以對子的方式呈現,其中彼此關聯的二元要素分彆強調不同的側麵。時至今日,這種分野依然存在於不同的學派或研究取嚮之中,成為學術爭論的基本來源。
必須承認,在方法論層麵産生的分歧是很難通過邏輯分析和經驗證據來解決的,因為它們各有道理,並能從經驗世界找到相關的證據。打一個比喻,太陽為地球送來瞭光明,同時以黑暗作為贈品,光明和黑暗如影隨形。研究者強調的是光明還是黑暗,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
這種道理也適用於如何看待人的創造性和曆史製約性之間的關係,處置兩者之間的張力並不存在某種普遍有效的方法,但是,承認這一點並不意味著我們隻能在兩者之間搖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個實用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從抽象的方法論思考沉降到經驗世界,在具體的曆史語境和問題脈絡中尋找齣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一個社會所擁有的曆史越長,文明越悠久,傳統越深厚,那麼“路徑依賴”的作用就越大,人們創造曆史所受到的環境製約也越大。也許這正是馬剋思生活的“舊歐洲”與漢密爾頓所處的“新大陸”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彆。
用這種眼光來看待中國,想必讀者已經有瞭自己的答案。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傳統的文明國傢,撇開遠古傳說和不斷更新的考古發現不說,就政治製度而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瞭中央集權和大一統的基本格局。這一戰略性選擇影響瞭此後兩韆多年的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曆史中,中國雖經曆磨難,內憂外患,分閤數度,但終究得以保留和延續至今。與人類曆史上先後齣現但最終消散的其他文明大國相比,中國的命運是獨特的。這種曆史延綿的意義超越瞭時間的維度,體現瞭中華文明的廣博與深邃。即使近代以來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依然明顯地體現於日常生活之中,並為人們所感知。這種特定的發展方式,意味著傳統的因素常常在新形式的包裹下得以存續,顯示齣頗為強勁的路徑依賴效應。
對於當代中國政治來說,曆史的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引發瞭韆古未有之大變局。清朝皇權被推翻之後,中央權威衰落,地方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中國社會呈現齣一種總體性危機的格局。在應對內部崩潰和外部威脅的雙重危機中,組織起來、剋服一盤散沙,成為最有力的政治邏輯。在這一曆史競爭和選擇中,用馬剋思主義武裝起來、實行民主集中製原則的中國共産黨最終戰勝瞭國民黨,統一瞭中國,重建瞭中央權威。隻有在這一曆史脈絡內,我們纔能理解,為什麼“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之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積極探索符閤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留下瞭豐富的遺産,其中既包括成功的經驗,也包括失敗的慘痛教訓。正是在認真和係統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走上瞭改革開放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後30年既體現瞭某種重要的轉摺,但又不是完全斷裂的兩個階段。
盡管人們將改革比喻為一場革命,但改革畢竟不是革命。改革以接受及利用當下的基本秩序為前提,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就此而言,改革是對國情製約的一種承認。人們無法摧毀舊的世界,然後在一張白紙上描繪美麗的圖畫,因為人們無法擺脫曆史,一如無法抓著頭發使自己脫離地麵。改革實踐是這樣,認識活動亦是如此。理解中國現實政治,必須理解中國的文明史,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和革命鬥爭史,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人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史,以及中國作為其中一部分的世界文明的發展史。
二、中國共産黨是理解當代中國政治的鑰匙
一旦我們將研究的立足點放在經驗世界,那麼關於中國政治的第一個事實,也是最為顯著的事實就是,中國共産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核心,是當代中國政治體製的中軸。
中國共産黨的這種政治地位是在曆史中形成的。在革命戰爭年代,黨以軍事鬥爭的方式,發展和鞏固根據地,建立人民政權,並通過各種外圍組織滲透和動員社會力量。統一戰綫、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成為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根據地時期政權建設的曆史經驗被嵌入建國實踐之中。已故的著名政治學者鄒讜先生曾將中國政治結構比喻為一個由不同層級的同心圓組成的金字塔,中國共産黨居於這個同心圓的中央,在縱嚮維度,自上而下一以貫之;在橫嚮維度,具有強大的嚮心控製力。參見[美]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10~11頁,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02。雖然鄒讜先生沒有采用“金字塔”的比喻,但這是他所錶達的意思。這種結構的雛形便形成於抗戰時期的延安政權。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中國共産黨不斷地汲取曆史教訓,豐富執政經驗。從鄧小平時期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江澤民同誌時期的“三個代錶”、鬍錦濤同誌時期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全麵從嚴治黨”;從當年的“黨的一元化領導”,經由“黨政分開”,到現在的“黨統領全局”;詞匯錶達雖有變化,但中國共産黨的自我定位始終未變。一如《中國共産黨章程》開篇第一句話所示:“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自誕生以來,中國共産黨一直是貫穿中國政治的一條紅綫。離開瞭黨,我們就無法理解近百年的中國政治,無論是曆史,還是現實;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無論是改革,還是開放。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和對外影響的擴大,中國共産黨人也開始自覺地嚮全世界傳達這一信息。2014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丹麥齣席瞭“歐洲學者眼中的中國共産黨”國際研討會,發錶瞭題為《認識中國共産黨的幾個維度》的講話。劉雲山同誌指齣:“中國的崛起是當今世界的大事件,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展現齣的生機活力吸引瞭全世界的目光,也吸引瞭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對中國的研究中。還有的學者談到,要研究好中國,就應該研究好中國共産黨。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的執政黨,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領導核心。當今中國的發展成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取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就是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也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國,當然要研究中國共産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然也要研究中國共産黨。研究好中國共産黨,實際上就抓住瞭研究中國的核心,就找到瞭解答當代中國從哪裏來、嚮哪裏去的‘鑰匙’。”劉雲山:《認識中國共産黨的幾個維度》,見http://cpc.people.com.cn/n/2014/0710/c6409425263821.html,20140710。
三、“黨政體製”是理解中國政治的關鍵詞
作為一本緻力於從經驗層麵描述中國政治的教材,我們需要尋找一個關鍵詞,它的功能是以最簡練的方式凸顯中國政治的基本特徵,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中國現實政治。
由於諸種原因,我們認為,比較政治學用來描述中國政治的既有術語不能令人滿意,無論是“極權主義”、“威權主義”,還是“黨國體製”,都被賦予瞭過多的負麵色彩我們曾考慮對“黨國體製”(Party�睸tate System)一詞進行改造,使其“脫敏”,一如馬剋斯·韋伯對“官僚製”一詞所作的處理。但考慮到各種條件的製約,這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至少眼下如此,因而改變思路,決定另選他詞。,而國內政治學中的“國體”和“政體”範疇(同一層次的類似概念)基本上屬於規範層麵的敘事,無法滿足經驗描述的需求。
當既有概念或術語無法滿足本書設定的目標時,我們有必要迴歸現實本身,從經驗現象中來觀察和思考,從而形成恰當的概念。一個好的術語應當既能充分反映中國政治的經驗事實,又具有最大程度的簡潔性。在目前的情況下,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概念,隻能來自對中國政治經驗的提煉和概括,而且在方法上必定是歸納的。因此,我們邀請讀者一起來做這樣的嘗試。
下麵三句話分彆引自官方媒體的報道和重要領導人的文選,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案例。(1)2015年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分彆看望或委托有關方麵負責同誌看望瞭江澤民、鬍錦濤等老同誌。(2)2014年12月13日,我國迎來首個國傢公祭日,在南京舉行國傢公祭儀式,黨和國傢領導人齣席活動。(3)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題為《黨和國傢領導製度的改革》的講話。
上述三例,有的術語錶達是“黨和國傢領導人”“黨和國傢領導人”是中國政治中的一個特有術語,一般為中央層麵的高級領導人的統稱,常見於媒體報道和政府公文。其指涉範圍包括中共中央、國傢機構、全國政協的領導人,一般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為首,至全國政協副主席為止(參見百度百科)。,有的采用“黨和國傢領導製度”,其共同特點是“黨和國傢”的並列搭配,且詞的組閤次序是“黨”字在前。
我們所要枚舉的第二類案例相對程式化一些,它們與官方文件聯係在一起。(1)中共中央、國務院發齣《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3)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上述三個文件的印發單位雖有名稱和地位的區彆,但這三個文件都是黨和政府機構的聯閤發文
按發文主體的標準,中國的官方文件可以分為三類:(1)黨的文件;(2)政府文件;(3)黨和政府聯閤發布的文件。一般而言,黨中央的文件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統領性,涉及戰略、路綫、方針和基本政策;政府文件更具操作性,與執行層麵聯係更緊;黨和政府聯閤發布的文件介於兩者之間。,體現的是“黨和政府”的搭配,學界則用“黨政關係”來描述這一現象。在中國政治生活中,這種搭配的齣現頻率甚或高於“黨和國傢”。
從上述兩類案例中,能得齣哪些有啓發意義的結論呢?在我們看來,“黨和國傢”、“黨和政府”的錶述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齣現頻率如此之高,既不是隨意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摺射齣瞭術語指稱對象——中國政治體製——的某種結構性特徵。
一個簡單的對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在西方政治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並不存在。多黨製和輪流執政意味著執政黨是一個變量,而不是常量。執政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將黨的綱領和競選許諾轉化為法律和政策,以及為政府機構輸送人纔,而黨組織本身隻是一個選舉工具。顯然,中國共産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西方執政黨,甚至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政黨。中國共産黨是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承擔著某種曆史使命的無産階級先鋒隊。在中國政治的結構中,它是一個常量,而不是變量。所謂常量有兩個含義:第一,在當代中國的政治製度設置中,它是一個長期執政的黨,其他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不存在輪流執政的問題;第二,與長期執政相聯係,中國共産黨本身已成為一個嵌入政治結構的等級組織,具有與國傢機構相對應的科層製結構。
在這個意義上,“黨和國傢”或“黨和政府”的錶述乃是中國現實政治經驗的反映。在這種並列錶達中,將“黨”置於前麵的構造方式,承載瞭這個國傢所經曆的曆史。對此,《憲法》有著明確的錶述:“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曆瞭長期的艱難麯摺的武裝鬥爭和其他形式的鬥爭以後,終於推翻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按照同樣的邏輯,經由1949—1954年的摸索,中國共産黨確立瞭我國的基本政治製度(政府形式)。
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建立瞭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瞭中國的基本政治製度,並在這一過程中,將自身嵌入政權結構之中。因此,作為描述中國政治的關鍵詞,其基本要素既離不開黨,也離不開黨所建立的政治製度(國傢和政府是其最高錶現形式)。
在想到的諸多可能選項中——“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體製”、“黨和國傢領導製度”、“黨的一元化領導體製”、“政黨國傢”、“黨政體製”等,本書傾嚮於“黨政體製”。之所以做齣這一選擇,是因為“黨政體製”一詞兼具以下五個優點:(1)包含瞭“黨”與“政”的要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係列教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係列教材)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