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微波波段的划分及其特点 1.1.1 微波波段的划分 1.1.2 微波的特点 1.2 微波的应用与现代微波技术的发展 1.2.1 微波的应用 1.2.2 现代微波技术的发展 1.3 天线的分类与现代天线技术的发展 1.3.1 天线的功能及其分类 1.3.2 现代天线技术的发展 1.4 微波技术与天线的应用实例 1.5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2章 规则传输系统中导波的基础知识 2.1 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方程与互易定理 2.1.1 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方程 2.1.2 互易定理 2.2 柱形传输系统中导波的电磁场 2.2.1 纵向场法 2.2.2 电磁矢量位法 2.3 导波的分类及其传输特性 2.3.1 导波的分类与传输参量 2.3.2 导波的电磁场与传输特性 习题 第3章 传输线理论 3.1 传输线的分布参数及其等效电路 3.2 一般形式的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3.2.1 一般形式的传输线方程 3.2.2 均匀传输线方程的解 3.2.3 传输线的等效电路参数和工作特性参量 3.3 均匀传输线的阻抗和反射特性 3.3.1 输入阻抗 3.3.2 反射系数 3.3.3 输入阻抗与反射系数间的关系 3.3.4 无耗传输线上导波的多重反射 3.4 均匀无耗传输线终端接不同负载时的工作状态 3.4.1 行波工作状态 3.4.2 纯驻波工作状态 3.4.3 行驻波工作状态 3.5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传输功率与回波损耗 3.5.1 传输功率 3.5.2 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 3.6 均匀有耗传输线的特性 3.6.1 线上电压、电流和传输功率 3.6.2 特性阻抗和传播常数的实验确定 3.6.3 有耗传输线的基本特性 3.7 圆图 3.7.1 阻抗圆图 3.7.2 导纳圆图 3.8 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3.8.1 阻抗匹配的概念 3.8.2 A/4阻抗变换器 3.8.3 支节调配器 3.9 均匀传输线与四端网络的等效 习题 第4章 微波规则传输系统 4.1 金属波导 4.1.1 平行板波导 4.1.2 矩形波导 4.1.3 圆形波导 4.1.4 同轴线 4.1.5 脊形波导 4.1.6 径向波导简介 4.1.7 金属波导的激励与耦合 4.2 集成传输系统 4.2.1 TEM模和准TEM模传输线 4.2.2 非TEM模传输线 4.2.3 开放式介质波导 4.2.4 半开放式介质波导 习题 第5章 微波谐振腔 5.1 传输线谐振器和金属谐振腔的基本特性 5.1.1 传输线谐振器的基本特性与等效电路参数 5.1.2 金属谐振腔的基本特性及其基本参量 5.2 金属谐振腔 5.2.1 矩形谐振腔 5.2.2 圆柱形谐振腔 5.2.3 同轴形谐振腔 5.2.4 应用实例——波长计 5.2.5 金属谐振腔的微扰 5.3 集成谐振腔 5.3.1 微带谐振腔 5.3.2 介质谐振腔简介 5.4 谐振腔的等效电路、耦合与激励 5.4.1 孤立谐振腔的等效电路 5.4.2 谐振腔的激励与耦合 习题 第6章 微波网络基础 6.1 等效原理 6.1.1 规则色散传输系统等效为均匀传输线 6.1.2 阻抗、电压和电流的归一化 6.1.3 不均匀性区域等效为网络 6.2 阻抗、导纳和转移矩阵 6.2.1 阻抗和导纳矩阵 6.2.2 转移矩阵 6.3 散射矩阵 6.3.1 散射参量的定义 6.3.2 [S]同[z],[.y]及[n](或[Z],[y]及[A])间的转换关系 6.3.3 散射矩阵的性质 6.3.4 参考面移动对网络散射参量的影响 6.3.5 散射参量的测量 6.4 传输矩阵 6.5 基本电路单元的网络参量 6.6 二端口网络的工作特性参量 6.6.1 电压传输系数 6.6.2 相移 6.6.3 插入衰减和功率(工作)衰减 6.6.4 输入驻波系数 6.6.5 功率增益 6.7 多端口网络的基本特性 6.7.1 二端口网络 6.7.2 三端口网络 6.7.3 四端口网络 6.8 广义散射参量 6.8.1 广义散射参量的定义 6.8.2 广义散射矩阵与一般散射矩阵间的关系 习题 第7章 微波无源元件 7.1 终端和连接元件 7.1.1 终端元件 7.1.2 连接元件 7.2 衰减和相移元件 7.2.1 衰减元件(衰减器) 7.2.2 相移元件(移相器) 7.3 模式变换元件(模式转换(接头)) 7.3.1 模式激励的基本理论 7.3.2 模式转换接头 7.4 阻抗匹配和变换元件 7.4.1 用不均匀性实现的元件 7.4.2 阻抗调配元件 7.5 滤波元件(滤波器) 7.5.1 微波滤波器的基本参数与综合设计程序 7.5.2 低通原型滤波器 7.5.3 频率变换 7.5.4 阻抗和导纳倒置变换器 7.5.5 滤波器电路的微波实现 7.6 分路元件(功率分配(合成)器) 7.6.1 E—T接头 7.6.2 H—T接头 7.6.3 微带两路功率分配器 7.7 耦合元件(定向耦合器) 7.7.1 波导双T和魔T 7.7.2 定向耦合器 7.8 非互易元件(铁氧体器件) 7.8.1 相对张量磁导率和铁磁谐振 7.8.2 法拉第旋转效应 7.8.3 几种常用的铁氧体器件 习题 第8章 天线 8.1 电磁波辐射的基本理论 8.1.1 电磁波辐射的基础知识 8.1.2 基本辐射单元的辐射 8.1.3 天线的基本参数 8.1.4 对称振子天线 8.1.5 天线阵 8.1.6 接收天线的理论基础 8.2 线天线 8.2.1 直立振子天线及其变型结构 8.2.2 水平对称振子天线 8.2.3 螺旋天线 8.2.4 引向天线 8.2.5 非频变天线 8.3 面天线 8.3.1 平面口径的辐射 8.3.2 喇叭天线 8.3.3 旋转抛物面天线 8.3.4 双反射面天线 8.3.5 隙缝天线 8.3.6 微带天线 8.3.7 渐变槽线天线简介 习题 附录 A标准矩形波导参数和型号对照 B同轴线参数表 C微带线的不连续性、等效电路、等效参量的经验公式及其应用范围 D各种电路单元的网络参量 E阻抗圆图 参考文献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版)》,这本书在天线设计与分析部分给我的启发尤为深刻。我之前在实际工作中也接触过一些天线设计,但很多时候都是在模仿和套用,对于天线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优化,总感觉隔靴搔痒。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详细讲解了各种常见天线(如偶极子天线、八木天线、喇叭天线等)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更重要的是,它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对这些天线进行建模和仿真。我特别欣赏它对“阻抗匹配”和“方向图”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不仅给出了理论公式,还结合了实际工程中的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多径效应、如何减小旁瓣等。书中提供的一些设计指南和优化技巧,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绍缝隙天线时,详细分析了缝隙的形状、长度、宽度如何影响其辐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缝隙的馈电方式来调整阻抗。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天线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会用”的层面,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设计”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对于从事通信、雷达等领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箱,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
评分这本书在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方面的阐述,可以说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之前在学习微波电路时,总觉得理论公式与实际电路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很难将抽象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可工作的电路。但《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版)》在这方面的内容,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微波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如阻抗变换、匹配网络设计、滤波器设计等,还结合了实际的电路元件特性,例如分布参数元件(如微带线、枝形线)的建模和设计。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仿真软件的使用介绍,它通过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在ADS、HFSS等软件中进行微波电路的仿真和优化。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实际电路板上“试错”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能够帮助我们在设计初期就预测电路性能,减少昂贵的物理样机制作和测试成本。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设计微波功分器(power divider)的例子,它不仅给出了理论设计公式,还详细展示了如何在仿真软件中建模,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调整,最终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功分器。这种从理论到仿真再到设计的完整流程,让我对微波电路的设计过程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性的认识。
评分《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版)》这本书对于微波通信系统整体的分析和讲解,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之前更多的是关注微波领域的某个细分技术,比如天线或者某个器件,但很少有从宏观的系统角度去理解微波技术在整个通信链路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让我对微波通信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它详细介绍了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发射端、接收端以及中间的传输链路,并且深入分析了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信号的衰减、噪声的引入、干扰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来克服这些问题。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自由空间损耗和多径效应时,不仅给出了理论计算公式,还结合了实际的通信场景,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而且,它在讨论天线与传输链路的匹配时,也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现代微波通信技术,比如MIMO天线系统在微波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波束赋形来提高通信容量和鲁棒性。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微波技术在不断发展,并且在未来的通信领域中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想要了解微波通信系统整体运作原理,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级设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版)》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对基础概念的梳理,简直是把我当初学得云里雾里那些部分都打通了。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微波领域的时候,脑子里全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物理模型,感觉就像在看天书。但这本书的开篇部分,用一种非常直观而且循序渐进的方式,把电磁波的产生、传播以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解释得明明白白。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的教材,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步步引导你去理解。比如,在讲到波导理论的时候,我一直对横电波(TE)和横磁波(TM)的区别感到困惑,但这本书通过详细的图示和类比,清晰地展示了它们在电场和磁场分布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传播特性。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比如在介绍微波器件时,会提到实际电路中的损耗、失配等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分析方法。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有深度,更有广度,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甚至觉得,对于那些正在迷茫于微波技术入门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亚于一位优秀的导师,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初期的学习障碍,培养对这个领域的兴趣。
评分《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版)》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微波测量方面的详尽介绍。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测量手段去验证和评估,很多东西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微波测量仪器,如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功率计等,并清晰地阐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我之前对网络分析仪的一些操作一直感到有些神秘,特别是S参数的测量和解释,总觉得里面有很多玄机。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一步步地演示了如何设置测量参数、如何解读测量结果,并且还讲解了如何利用测量数据来诊断电路问题,优化设计。比如,它在讲解如何测量天线的回波损耗时,不仅给出了具体的网络分析仪设置步骤,还详细解释了回波损耗的含义以及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更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高级的测量技术,比如微波器件的线性度测量、噪声系数测量等,这些内容对于我后续进行更精密的系统设计非常有帮助。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教授了理论,更赋予了实践的能力,让我对微波技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