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克劳斯·昆兹曼等著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新》收录了18个欧美亚创意城市的生动实例,25位全球城市规划学者的精妙解析。分享和传播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关联的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策略,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的文化思考和创新实践。 本书的各个章节研究了很多案例,以解释文化创意行动是如何在产业升级、城市*新及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这些案例为激发中国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城市*新等方面的灵感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些案例研究并不能为中国城市的创意转型提供路线或是范本,但是它们无疑可以启发那些希望改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城市规划者,为地方政府、规划技术人员和政策建议者提供不同的应对发展挑战的思考视角。
唐燕、克劳斯·昆兹曼等著的《文化创意产业与 城市*新》基于实证,探索了文化、创意、城市发展 与城市*新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与实践推进举措,涵 盖的案例遍及北美、欧、亚三洲,从而将研究视野的 广度和深度提升到跨地域的全球层面之上。每个案例 都由熟知其始末的本土学者或规划师撰写,以确保探 索的深度和准确性。案例整合在统一的结构框架之中 ,用以对比和呈现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的 城市文化创意发展途径及其经验启示。著作旨在分享 和传播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关联的城 市建设理念与实践策略,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的文化 思考和创新实践。
对于城市规划师、政策决策者和城市开发管理者 以及创意人士而言,它是一本糅合各方前沿视角的深 度读本;对于有意一睹欧美亚创意都市风尚的旅行者 来说,它又是一本有趣的解码书。
导言
创意城市导向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新(唐燕,克劳斯·昆兹曼)
**章 文化.艺术与城市建设
1.1 卡塞尔:文化与创造力(尤·阿尔特拉克)
1.2 格拉茨:通向创意城市的成长之路(卡尔·斯托克)
1.3 成都:历史·商业·市井映照下的文化创意之都(麦贤敏,李永华,曹勇)
1.4 釜山:甘川洞文化村:通过文化艺术改善居住环境(唐燕,魏寒宾,金世镛)
1.5 圣丽塔-杜萨普卡伊:巴西小镇的“创意城市,幸福城市”经验(保罗·塔度·雷特·阿兰特斯)
第二章 文化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发展
2.1 美国:城市如何孕育文化产业企业家(安·马库森)
2.2 西雅图、明尼苏达双城、圣何塞:城市创意产业战略——艺术的地位(安·马库森)
2.3 伦敦:创意经济的政策与程序、过去与现在(安迪·C.普拉特)
2.4 北京朝阳:基于企业数据分析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空间布局研究(黄鹤)
2.5 宜兴:历久弥新的创意制作城市(胡舒扬,罗震东)
2.6 珀斯:对一个3—5年音乐节计划执行2年后停办的调查(克里斯汀·巴里克,莱利亚·格林)
第三章 创意与城市*新
3.1 鲁尔区:以文化为导向复兴老工业区的成就与局限(克劳斯·昆兹曼)
3.2 纽卡斯尔:将工业遗产转变为文化与创造力(大卫·查尔斯)
3.3 维也纳:创意空间与城市开发(卡劳斯·欧文迈耶,鲁多夫·斯彻文斯,维罗妮卡·雷兹博克)
3.4 布达佩斯:创意城市再开发(爱哲迪·塔玛斯,史密斯·梅林·凯博士)
3.5 多伦多:创意城市实践与休闲娱乐区再开发(塞巴斯蒂安·达钦)
3.6 马尔默:通过文化再生城市(利亚·吉拉尔)
结语
城市发展与*新中的创意产业未来(克劳斯·昆兹曼)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了,是那种很沉静却又充满力量感的风格,让我第一时间就对它产生了好奇。翻开目录,感觉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下功夫,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从理论的探讨到实践的案例分析,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尤其吸引我的是关于“文化赋能”的章节,里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可观赏、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创产品,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正在经历转型期的老工业区或历史街区,它们曾经承载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面临着发展困境,而这本书似乎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书中列举的一些国际知名城市的成功案例,比如某个欧洲古城的复兴,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了成功的表象,更深入地剖析了成功的驱动力、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的策略调整,让我看到了文创产业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的“点石成金”的角色。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只是提供一些皮毛的知识,而是真正地在探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让我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充满了新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对城市更新的宏观叙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关键切入点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文化与资本的互动”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书中详细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化主题空间的营造”的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引入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艺术展览、表演、设计商店等,将城市中的闲置空间转化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场所,吸引人流,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剖析,比如某个老厂房如何被改造成集艺术展览、创意办公、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硬件的提升,更是软件的赋能,而文化创意产业正是这一赋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评分我一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老旧街区和工业遗址的改造。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完全击中了我想要了解的核心问题。作者在书中详细剖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驱动力,特别是如何通过创新的业态和内容,为老旧区域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社会吸引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创意街区的塑造”这一部分,书中列举了多个国内外成功的案例,详细介绍了他们是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将原本无人问津的区域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的文化聚集地。书中对于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的论述也十分精辟,让我看到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作者还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指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在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中的潜力,让我对未来的城市形态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内容也十分丰富,对于任何关注城市发展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城市发展中“留白”和“创新”的关系感到好奇,总觉得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和高楼大厦,会失去很多城市的灵魂。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非常深入地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如何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文化业态,激活沉寂的城市空间,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的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民俗风情,通过创意设计和市场推广,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并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某个地区如何通过将传统织锦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不仅拯救了这项古老的工艺,还打造出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谨,案例分析也十分详实,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明白,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层面的重塑和升级,而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力量。
评分我最近正在为我的一个城市规划项目寻找灵感,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就被其中关于“城市记忆的活化”这个概念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在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挖掘城市深层的历史文化肌理,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忽视的符号重新赋予生命力,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读到关于某个老街区如何通过引入独立书店、手工艺工作室和小型艺术展览,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衰败之地,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地标,真的让我心潮澎湃。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路径和方法论,比如如何进行社区居民的参与式设计,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难题。另外,关于“城市IP的打造”这一部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何提炼出城市最独特的文化基因,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形象,这是许多城市都在努力的方向,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城市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维度,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而是充满了故事和温度的生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