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雪凡 著
图书标签:
  • 纳米材料
  • 贵金属
  • 表面增强荧光
  • 光谱学
  • 生物传感器
  • 纳米光学
  • 组装体
  • 荧光增强
  • 光物理
  • 分析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8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29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字数:4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对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从荧光光谱法基本概念和原理人手,阐述了表面荧光增强现象、机理、理论基础;特别关注了能够作为具有优良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组件的金、银纳米颗粒制备,着眼于不同尺寸和形貌金、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探讨了不同构造子以不同组装方式构建不同结构组装体;阐述了拥有多级结构和形貌的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能够有效调控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典型实例,展现了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多样性应用。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可作为化学、材料、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荧光光谱概述
1.1 荧光现象
1.2 荧光光谱特点
1.3 荧光光谱产生原理
1.4 荧光光谱法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2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2.1 概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光的偏振特征
2.2.2 光散射基本知识
2.2.3 经典Mie光散射理论
2.2.4 Gans理论
2.3 理论模拟
2.3.1 时域有限差分法
2.3.2 离散偶极近似理论
2.3.3 边界元方法
2.3.4 三种方法的比较
2.4 金属纳米粒子LSPR效应的影响因素
2.4.1 金属纳米粒子种类的影响
2.4.2 金属纳米粒子尺寸的影响
2.4.3 金属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
2.4.4 金属纳米粒子所处介质微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3 表面增强荧光效应
3.1 表面光谱增强现象
3.2 表面荧光增强现象
3.3 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机制
3.3.1 LSPR增强荧光辐射
3.3.2 RP模型
3.4 与表面拉曼增强现象的比较
3.4.1 表面拉曼增强现象
3.4.2 与表面拉曼增强现象的比较
参考文献

4 用于表面荧光增强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及其组装体制备
4.1 贵金属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光谱特征
4.1.1 贵金属纳米颗粒制备概述
4.1.2 Au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谱特征
4.1.3 Ag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谱特征
4.1.4 贵金属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谱特征
4.2 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策略
4.2.1 纳米颗粒组装策略
4.2.2 Au纳米颗粒组装体制备及其光谱特征
4.2.3 Ag纳米颗粒组装体制备及其光谱特征
参考文献

5 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
5.1 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耦合LSPR现象概述
5.2 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耦合LSPR机制
5.2.1 金属纳米组装体的“热点”现象
5.2.2 杂化等离子体理论
5.2.3 金属纳米粒子低聚物耦合LSPR
5.2.4 复杂结构金属纳米粒子自身耦合LSPR
5.2.5 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耦合LSPR
5.3 耦合LSPR对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影响
5.3.1 发生表面增强荧光效应适宜的距离
5.3.2 耦合LSPR对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距离的影响
5.3.3 发生表面增强荧光效应适宜距离的调控
5.4 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常见体系
5.4.1 以平板为基质的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
5.4.2 以微球为基质的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
5.4.3 水溶胶体系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
参考文献

6 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应用研究
6.1 在生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6.1.1 DNA相关检测
6.1.2 蛋白质相关检测
6.1.3 重要生理物质的检测
6.2 在单分子荧光检测的应用研究
6.2.1 单分子检测概述
6.2.2 单分子MEF效应检测应用研究
6.3 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方面的应用研究
6.3.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概述
6.3.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促使粒子表面局域电磁场激增,进而引起金属纳米颗粒表面产生类似“光学天线”的效应,并产生表面增强光谱这一奇妙的物理现象。基于这一原理,可实现金属纳米颗粒表面探针分子光谱信号的显著增强,从而极大地提高光谱分析的灵敏度。与此相关的研究已经成为纳米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书所阐述的表面增强荧光光谱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
  本书在系统论述荧光光谱法、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金属增强荧光(MEF)效应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具有优良MEF效应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组件的Au、Ag纳米颗粒制备,尤其介绍了对MEF效应密切相关的Au、Ag纳米颗粒尺寸和形貌的调控方法、不同结构纳米贵金属组装体构建方法;从组装体结构与LSPR关联性,阐述了纳米贵金属组装体MEF效应的优势及多样性应用。
  本书分为6章。第1章概述了荧光光谱,包括荧光现象、荧光光谱特点、荧光光谱产生原理以及荧光光谱法发展与应用。第2章介绍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系统介绍了包括光的偏振、光散射、经典Mie光散射理论、Gans理论在内的LSPR效应相关理论基础,比较分析了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离散偶极近似理论(DDA),边界元方法(BEM)等三种常用理论模拟方法;详细讨论了金属纳米粒子种类、尺寸、形貌以及所处介质微环境对于LSPR效应的影响。第3章着重介绍了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及其产生机制,并将其与表面拉曼增强效应进行了比较。第4章从胶体化学角度不仅论述了制备具有不同LSPR效应的多种尺寸和形貌无机纳米颗粒的方法,而且阐述了拥有多级结构和形貌的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典型实例。第5章介绍了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深入分析了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耦合LSPR机制及其对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影响,全面讨论了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适宜距离调控策略和常见研究体系。第6章介绍了贵金属纳米颗粒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应用研究,包括生命分析、单分子荧光检测以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上述各章节内容的介绍中,引用了国际相关专业主流学术期刊的研究工作,尤其是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题组的工作。在内容撰写过程中,尽量遵从原文,避免过多的主观分析和推断,便于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体会研究工作本身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感谢西安石油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博士启动资金[2015BS(5)]资助出版,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1505103)资助,感谢西安石油大学“快速分离分析新材料及新技术”学术创新团队的大力支持。
  本书的撰写自始至终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道道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吴道澄教授和吴宥伸博士、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智平教授的指导与关怀,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选用了参考文献中的部分图表,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自筹备之日起即得到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秦芳玲副教授的鼓励与帮助,方能有幸与科学出版社结缘,在此特别感谢这位良师益友。科学出版社的祝洁编辑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极强的敬业精神,对于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了莫大的帮助与推动,在此对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们,没有他们长期以来的鼎力扶持,我无法专注地倾入学术研究。尤其是我的母亲无私而忘我的付出成全了我的专业诉求,我的爱人朴素而真挚的爱让我邂逅了我所追寻的自己,我的儿子稚嫩而珍贵的理解化作了我排除万难的动力。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 本书深入探讨了纳米贵金属组装体在表面增强荧光(Surface-Enhanced Fluorescence, SEF)现象中的关键作用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SEF是一种高效的光谱学技术,通过利用金属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来显著提高荧光分子的发光强度。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这一新兴领域的全面理解,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全方位内容。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原理 在开篇,本书将详细阐述表面增强荧光的基本概念。我们将从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聚焦于金属纳米结构如何通过LSPR效应与入射光发生强烈耦合。读者将了解到,当入射光的频率与金属纳米结构的LSPR频率匹配时,会在纳米结构表面产生高度局域化的增强电磁场。这种增强的电磁场能够极大地提升周围荧光分子的激发效率和荧光出射效率,从而实现显著的荧光信号增强。 本书将系统介绍不同几何形状(如球形、棒状、星形、尖刺状等)和尺寸的金属纳米颗粒如何影响LSPR特性,以及这些纳米颗粒如何通过自组装或有序排列形成纳米组装体,从而进一步优化SEF性能。我们将深入剖析表面等离激元诱导的增强电磁场在空间和频率上的分布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与荧光分子的空间位置和发射光谱相互匹配,以达到最大的增强效果。 此外,本书还将详细讨论影响SEF效应的关键因素,包括贵金属材料(如金、银)的选择及其表面等离激元特性、纳米结构的尺寸、形状、间距、排列方式、以及荧光分子的性质(如荧光量子产率、发射光谱、偶极矩取向等)。我们将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模拟,展示这些参数如何协同作用,决定SEF的增强倍数和信号质量。 第二部分: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的制备与表征 为了实现高效的SEF,精确控制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的结构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介绍多种先进的制备技术。这包括湿化学法,如球形聚苯乙烯胶乳模板法、种子介导生长法、以及协同组装法等,用于制备尺寸均一、形状可控的纳米颗粒。同时,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化学化学方法(如表面偶联、分子束外延等)将这些纳米颗粒组装成具有特定排列方式的宏观或微观组装体,如纳米颗粒薄膜、纳米线阵列、三维网络结构等。 本书还将重点介绍先进的表征技术,以确保所制备的纳米贵金属组装体具有预期的光学和结构特性。这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分析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和形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暗场散射光谱(Dark-field scattering spectroscopy)用于表征LSPR峰的位置和强度;X射线衍射(XRD)用于分析晶体结构;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用于研究纳米组装体的表面形貌和三维结构。 第三部分: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增强机制与调控 理解SEF的增强机制是实现其潜力的关键。本书将深入剖析两种主要的SEF增强机制: 1. 电磁场增强机制(Electromagnetic Enhancement): 这是最主要的SEF增强机制。纳米贵金属组装体产生的局域增强电磁场能够提高荧光分子的激发速率和荧光出射速率。本书将通过计算电磁场强度分布,分析其与荧光分子偶极子跃迁的耦合强度,量化电磁场增强的贡献。 2. 化学增强机制(Chemical Enhancement): 尽管电磁场增强占主导地位,但在某些情况下,金属表面与荧光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或电荷转移也可能导致荧光增强。本书将讨论这种机制的发生条件,以及如何通过表面修饰来调控化学增强的效应。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和优化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的结构来主动调控SEF效应。例如,改变纳米颗粒的间距以优化“热点”(hot spots)的形成,这些热点区域是SEF效应最强的区域;利用多层纳米结构或不同尺寸的纳米颗粒构建复杂组装体,以实现宽谱或多波段的SEF;以及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材料或表面涂层来调节其与荧光分子的相互作用。 第四部分: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前沿应用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聚焦于SEF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示其作为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和传感平台的潜力。 生物传感与诊断: SEF在生物分子检测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用于痕量DNA、蛋白质、抗体、甚至单个细胞的检测。本书将介绍如何设计和制备用于特异性识别生物标志物的SEF传感器,以及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疾病早期诊断: SEF技术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生物标志物,这为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诊断提供了可能。本书将讨论如何利用SEF技术开发高灵敏度的癌症标志物检测平台。 单分子成像与探测: SEF的超高灵敏度使其能够实现对单个荧光分子的探测和成像,这有助于深入研究分子的动态行为、构象变化以及相互作用。 催化与光催化: SEF增强的局域电磁场不仅增强荧光,还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特别是在光催化领域,SEF可以促进光诱导的化学反应。 光学器件与光电子学: SEF技术还可以在发光二极管(LEDs)、激光器等光学器件中发挥作用,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 化学传感: SEF可以用于检测气体、离子、pH值等化学物质,构建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化学传感器。 在每个应用章节,本书都将详细介绍具体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技术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结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是一本集理论、实验、应用为一体的专业著作。它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深入理解SEF原理和技术的知识,也为从事纳米材料、光学、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为开发更先进的超灵敏传感技术和光电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个书名,如同一扇通往未知科学殿堂的大门,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它精准地概括了当代材料科学与光学领域的一个关键研究方向,让我立刻产生了深入探索的欲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以一种“乘法效应”般提升材料性能的微观结构设计感到着迷。贵金属纳米材料,特别是那些经过巧妙“组装”的结构,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一概念,更是将这种精妙的微观设计与一种令人惊叹的光学现象紧密联系起来,预示着一种能够让微弱光芒得以显著放大的神奇能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究竟是如何实现这种荧光增强的。是特定的几何形状,还是纳米颗粒间的精确距离,亦或是其独特的电子态,共同促成了这种效应?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物理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与荧光分子的激发和发射过程发生耦合?此外,关于如何设计和制备不同类型的纳米贵金属组装体,以优化其荧光增强性能,也将是我希望在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平台,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纳米光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并为我未来的科研探索注入新的灵感和动力。

评分

刚看到《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个书名,脑海中就涌现出无数关于微观世界的奇妙设想。它似乎描绘了一个由微小粒子构成的精致迷宫,而在这个迷宫的表面,隐藏着能够放大微弱光芒的神奇力量。我一直对纳米科技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充满好奇,尤其是贵金属在其中的角色,总是那么引人注目。书中提到的“组装体”,让我联想到精密的工程学在微观世界的应用,如何将单个的纳米颗粒,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控制,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高级单元。而“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光学现象,它预示着在纳米贵金属的表面,原本微弱的荧光信号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放大,从而实现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强的信号反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一效应的物理机制,例如,表面等离激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组装体的形貌、尺寸、间隔等结构参数如何影响增强的强度和光谱特性。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纳米光学殿堂,去探索那些肉眼无法触及的奥秘,去理解光与物质在最微观尺度下的互动规律。

评分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个书名,首先给我一种极其专业和深入的感觉。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物理现象。我一直对纳米科学和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感到惊叹,而贵金属在其中的应用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当它们被巧妙地组织成“组装体”时,其潜在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更是将这种奇妙的材料特性与光学现象联系起来,听起来就像是在微观尺度上玩转光线,创造出非凡的视觉和检测效果。我迫切希望了解书中是如何解释纳米贵金属组装体形成背后的驱动力和控制机制的,例如,是什么样的化学或物理过程能够将离散的纳米颗粒精确地排列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贵金属的电子结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与光子相互作用,从而激发出表面等离激元的共振,最终导致荧光信号的显著增强?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应用场景,比如超灵敏的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生物分子;又或者新型的光学显示技术,能够呈现出更加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纳米世界奥秘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看似微不足道的纳米结构,却蕴含着如此强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个书名,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精密的科学图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术语组合,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的摘要,预示着对微观世界精妙调控的探索。我一直对纳米科技如何赋能传统科学领域,尤其是在光学和传感方面,感到由衷的钦佩。贵金属纳米材料,凭借其独一无二的等离激元特性,一直是科学界的研究热点。而“组装体”这一概念,则将这种潜力推向了新的高度,它暗示了通过对纳米颗粒进行有序排列和精细控制,可以构建出功能更加强大、性能更加卓越的材料体系。我尤为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背后的物理机制。究竟是什么样的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结构,能够如此有效地放大荧光信号?是纳米颗粒之间的近场耦合效应,还是特殊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亦或是其他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量子效应?书中对这些机制的详细解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优化组装体的结构参数来调控增强效果,无疑将为我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思路。这本书的出现,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纳米光学研究的迷人领域。

评分

这本《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书名乍一听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前沿的探索,让我充满了好奇。在如今科研成果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能够看到一本深入剖析某一特定现象的专著,实属难得。我对于“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这个概念本身就颇感兴趣,它触及了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重交叉领域,暗示着一个高度有序、结构精巧的微观世界。而“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微观尺度下才能捕捉到的、绚丽夺目的光影之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微观的实验室,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和精妙的实验设计,揭示出纳米贵金属组装体是如何在它们的表面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荧光增强现象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在光学、传感、生物成像等领域寻求突破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物理光学原理与具体的纳米材料结构联系起来的?是否会有关于不同贵金属(如金、银、铂等)在组装体中的作用差异的详细讨论?以及,这种增强效应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在新型荧光探针、高效发光材料等方面的潜力,又将如何被深入挖掘和阐述?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设想,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将是一场智识的盛宴,一次对未知领域探险的启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光与物质在纳米尺度下的奇妙互动,从而激发我自身的科研灵感和创新思维。

评分

初次看到《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个书名,就仿佛被一股强大的科学引力所吸引。它精确地指向了一个既前沿又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方向。我始终对如何利用微观世界的精巧结构来实现宏观功能的飞跃抱有极大的热情。贵金属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电子和光学性质,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组装体”这一概念,则意味着这些纳米材料不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结构和排列,从而展现出协同效应。这让我联想到,在一个高度有序的纳米尺度空间中,物理和化学过程会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被重塑。“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它揭示了一种能够大幅提升微弱信号、突破检测极限的可能性。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究竟是如何通过其表面特性,实现如此惊人的荧光放大效果的。书中对表面等离激元激发的原理,以及组装体结构(如尺寸、形状、间距、组成等)对荧光增强性能的影响,将会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深入理解纳米光学现象,并探索其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

评分

当我偶然翻阅到《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本书的简介时,一股强烈的学术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标题直击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将“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这一精巧的微观结构与“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一迷人的光学现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常常在想,那些隐藏在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里,各种物质是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性质的?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窥探的窗口。我尤其对“组装体”这个词感到着迷,它暗示了一种人为设计和精确控制下的结构形成过程,这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实验技艺。而“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则更加令人神往,它意味着在纳米贵金属的界面上,微弱的荧光信号能够被显著地放大,这对于提高检测灵敏度、开发新型光学器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构成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的基本原理,例如它们是如何通过自组装、模板引导或其他方法形成的,以及不同构型(如纳米颗粒、纳米棒、纳米线等)对增强荧光效应的影响。此外,书中对“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等关键概念的解读,以及如何通过调控组装体的尺寸、形状、间距来优化增强效果,也是我非常渴望了解的内容。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将能够对纳米光学这一领域有一个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并为我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评分

当我瞥见《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个书名时,我的学术雷达立刻被激活了。它以一种极其专业和精准的方式,指出了纳米科学与光学交叉领域的一个核心研究课题。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来调控物质的光学性质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贵金属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在光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组装体”这个词,则暗示了这些纳米单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组织成具有特定排列和间距的集合体,这种集体效应必将带来与单个纳米颗粒截然不同的性能表现。更令我兴奋的是“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一关键描述。这让我联想到,在这些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的表面,存在着某种强大的物理机制,能够极大地放大来自附近分子的荧光信号,从而使得原本难以检测的微弱荧光变得清晰可见。我非常渴望深入了解书中是如何阐释这一效应的根本原理,例如,表面等离激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组装体的形貌、尺寸、间隔等结构参数如何影响增强的强度和光谱特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纳米光学现象及其应用潜力的高质量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微观世界的光影魔术。

评分

《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一书名,立即勾起了我对前沿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它精准地指向了纳米材料科学和应用光学交叉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我始终对如何通过精巧的微观结构设计来调控宏观性质充满着好奇。贵金属,尤其是金和银,在纳米尺度下展现出的独特光学特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组装体”这个词,更是暗示了这些纳米单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组织成具有特定排列和间距的集合体,这种集体效应必然会带来与单个纳米颗粒截然不同的物理表现。更引人入胜的是“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一关键描述。这让我联想到,在这些纳米贵金属组装体的表面,存在着某种特殊的物理机制,能够极大地放大来自附近分子的荧光信号,从而使得原本难以检测的微弱荧光变得清晰可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一效应的根本原理,例如,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是如何被组装体的几何结构所激发的,以及这种局部电场增强是如何有效地传递到荧光分子并影响其辐射过程的。此外,书中对不同组装体结构(如颗粒链、二维阵列、三维网络等)如何影响增强效果的对比分析,以及相关的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方法,都将是我渴望深入了解的内容。这本专著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纳米光学现象及其应用潜力的高质量窗口。

评分

初次见到《纳米贵金属组装体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个书名,我便被其严谨而富有吸引力的学术气息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学术语的堆砌,更像是一幅描绘微观世界精密运作的画卷。我一直以来都对纳米科学领域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特别是贵金属纳米材料,其独特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使得它们在光学、催化、传感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组装体”这个概念,则将这种潜力进一步提升,暗示着通过精确控制纳米颗粒的排列方式和间距,可以构建出具有特定光学响应的复杂结构。最让我着迷的是“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这一核心内容,它直接点明了这本书所要探讨的物理现象。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释这些纳米贵金属组装体是如何在它们的表面激发出如此强大的荧光增强效应的。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表面等离激元是如何与荧光分子耦合,从而实现信号放大的?组装体的形貌、尺寸、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又会如何影响这种增强效果?我设想,本书的阅读过程,将是一次穿越微观世界的奇妙旅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光与物质在纳米尺度下的互动机制,并为我探索新的纳米光学器件和应用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