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纳尼亚传奇》作者C.S.刘易斯经典散文作品,《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称其为自己真正最喜爱的作家。
2.在人类的生活中,最困扰我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路易斯带我们领略物爱、情爱、友爱、仁爱的特色和局限,不至于陷入怅惘。人只有回归大爱才可以找回自己。
3.灵魂洗礼之书。刘易斯的文字坚定而不专断,深邃而不晦涩,理智而不冷漠,温柔而不缠绵,旁征博引而又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而不呆板凝滞。懂得爱,才会成熟。
内容简介
一本洞彻人心的爱之经典,一部完美解读爱的文学名著!J.K.罗琳非常喜爱的作家——英国著名文学家c.s.刘易斯散文作品中脍炙人口的一本。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你我能彼此理解、包容和帮助的方式。在本书中,C. S. 刘易斯以丰富的人生经验、睿智的洞察力和厚重绝美的笔力深刻剖析了爱的种种美德与缺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全面挖掘了爱,揭示了爱的真谛。
作者简介
C.S.刘易斯(1898-1963),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长期任教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毕生研究文学、哲学,堪称英国文学的巨擘。他一生著书颇丰,代表作有《纳尼亚传奇》系列、《太空三部曲》、《最后一战》、《天路回归》、《地狱来鸿》、《四种爱》等。他的作品至今仍畅销不衰,《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称其为自己真正最喜爱的作家。
精彩书评
★读者热切的期盼总是伴随着C.S.刘易斯新书的诞生。实际上,没有哪一位现代作家能拥有C.S.刘易斯的非凡天赋:智慧、激情、理性与深邃。 ——华盛顿明星报
目录
序001第一章 引言003第二章 物爱012第三章 慈爱033第四章 友爱058第五章 情爱092第六章 仁爱117
精彩书摘
孩提时代,我们这代人的大多数,或许都曾因为说“爱”草莓而受到责备。英语中有“爱”与“喜欢”两个动词,法语中却只用“爱”(aimer)一个词来表达这两个概念,为此,一些人常常引以为豪。不过,法语里也有许多其他的表达方式,但它们其实是借用英语的实际用法。几乎所有的谈话者,不论他是迂腐的,抑或是虔诚的,每天都会说“爱”某一种食物、某一种娱乐,或者是某一种职业。实际上,人们对事物的最初喜好和对人的爱恋之间具有连续性。既然“没有最低者,最高者也无立足之地”,所以,我们最好从底层谈起,先从纯粹的喜欢谈起;既然“喜欢”任何事物意味着从中获得某种乐趣,我们就先来谈谈乐趣。 现在看来,其实人们早已发现,乐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指的是那些除非由于欲望,否则根本不能算作乐趣之乐趣;另一类指的是那些本身即为乐趣,无须此先决条件之乐趣。第一类乐趣可以以喝水为例。对于口渴的人来说,喝水是一种乐趣;对于口渴难耐的人来说,那将是极大的乐趣。不过,除非由于口渴或者是遵照医嘱,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仅仅是出于对此事的兴趣而为自己倒杯水喝。第二类乐趣以一种油然而生的、意想不到的香味为例。清晨,当你漫步在田间小路上,一股股清香从路边的豆田或者香豌豆丛中扑鼻而来,而在此之前,你早已心满意足,一无所求。此时的芳香对你来说,也许是极大的乐趣——一件送上门来的额外之礼。这里,为了阐释清晰,我举了些简单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如果你希望(并会满足于)喝到水,却拥有了咖啡或者啤酒,当然,你获得了第一种乐趣(消解了口渴),同时也获得了第二种乐趣(品尝了美味)。此外,上瘾,可能会将第二种乐趣变为第一种乐趣。对一个有节制的人来说,偶尔的杯中酒,即是一种享受,就像豆田里飘出的阵阵芳香。但是对于一个酗酒者来说,他的味觉和消化功能早已受损。酒,除了可以缓解他不堪忍受的渴求之苦外,不能给他带来任何乐趣。只要他还能品味出丝毫酒味,他就会厌恶之极。当然,这要比在痛苦中保持清醒好多了。通过种种转换和组合,两种乐趣之间的区别依然历历可辨。这两种乐趣,我们可以称之为需求之乐和欣赏之乐。 也许大家都会考虑这些需求之乐和我第一章所说的需求之爱的相似性。不过,大家也许记得,在那里我承认我曾不得不抑制一种倾向:诋毁需求之爱或者甚至去说那根本不是爱。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里可能存在着一种相反的倾向。我们很容易不遗余力地对需求之乐大为赞赏而对欣赏之乐紧皱眉头:前者是如此的自然(一个魔力四射之词),如此的必要,如此的凭借极其自然避开了过度;而后者,是不必要的,并且为形形色色的奢侈和邪恶洞开方便之门。关于这一主题,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素材,我们可以打开文学宝库的阀门,让斯多葛学派的作品奔涌而出,直到我们收获满满。但是,在整个搜索过程中,我们必须小心翼翼,一定不要贸然采取一种道德的或者评判的态度。人类的思维通常更执着于赞扬或者诋毁而不是描述和阐释,并且试图以价值来评判每一种差别。因此,那些无可救药的批评家们永远无法评判两个诗人的本质差别,除非把他们当作竞选某一奖项的候选人,再按照他们的个人喜好才能排出顺序。对于乐趣的分类我们切不可照搬套用。现实是纷繁复杂的。这一点,事实已经对我们发出了警告:欣赏之乐一旦(由于沉溺成瘾)产生质变,即沦为需求之乐。 不管怎样,对我们来说,这两种乐趣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示我们之“爱”(严格地说)的特征。 口干舌燥之人,刚喝完一杯水后会说:“哎呀,我刚才就想要 这个。 ”嗜酒成性的酒徒,“呷了一小口酒”之后,也许也会这样 说。那个清晨散步时路过香豌豆丛的人,很可能会说:“这味道 是多么香啊! ”品酒师在抿了第一小口名贵的红葡萄酒之后,也 许同样会说:“这真是好酒。”谈论需求之乐时,我们倾向于用过去时态来描述自我的感受;而谈论欣赏之乐时,我们倾向于用现在时态来表达对对象的反应。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莎士比亚曾以如下的诗句,来描述专横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情境: 猎之狂狂, 一朝得手, 又恨之狂狂。 不过,最单纯、最必须的需求之乐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当然,仅仅是某些而已。这些需求之乐一旦为我们所拥有,虽不会令我们产生憎恨,但是它们必然会极其出乎意料地全然“从我们身上消失”。当我们修剪完草坪,口干舌燥地走进屋子时,厨房里的水龙头以及水杯对我们是极具诱惑力的;不过六秒钟后它们的吸引力便荡然无存。早餐前和早餐后,煎炸食物的气味是迥然不同的。另外,请允许我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当我们一眼瞥到一扇门上写着个“男”字时,便会顿时喜出望外,高兴得几乎值得吟诗庆贺一番。我们大多数人不是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吗? 欣赏之乐是极其不同的。它们使我们感到,某种事物实际上不仅仅使我们感受到了满足,而且实际上要求我们正确地欣赏。品酒师不只是享受品酒时的乐趣,如他脚冷时可能享受到暖脚的乐趣。他觉得这是一种值得他去心神专注的酒。它说明:酿造过程中融入的所有传统工艺和技术,以及历经数年的训练使他具备了完全可以做出正确评判的鉴赏力。他的态度甚至还隐约闪烁着无私之光。他并非完全出于一己之力而期望这酒能完好无损地贮藏和保存,即使他是行将就木之人,今生再也与酒无缘,只要一想到这上好佳酿会被洒落、变质,甚至被对酒分不出优劣的土包子(就像我一样)喝掉,就会感到惊恐万状。那个路过香豌豆丛之人也是如此,他不仅仅是享受这香味,他觉得这种芳香莫名其妙地就值得去享受。要是他无动于衷、闷闷不乐地走过,就会责备自己,觉得自己愚蠢呆笨,麻木不仁,甚至觉得如此美妙之物如果浪费在自己的身上,将是件令人遗憾终生的事情。因此多年 之后,他依然会记得那美好的瞬间。而当他听说,曾经散步路过的花园,如今已被电影院、车库和新的小路挤占时,他会深感遗憾的。 科学地讲,这两种乐趣毫无疑问地都与我们的肌体有关。但是需求之乐明显地不仅与人体结构而且还与其瞬间的状态有关,除此以外,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和吸引力。那些提供欣赏之乐的事物给我们带来一种感觉——不管理智与否——即无论如何我们都应重视它,从而去品味它,注目它,赞美它。红酒专家会说:“给刘易斯上那样一种酒,是一种罪过。 ”我们也会问:“路过这个花园,你怎么会没有闻到那种香味呢? ”但是对于需求之乐,我们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永远不会因为不口渴,所以路过水井时没有喝水而责备自己或者是他人。 需求之乐如何预示着我们的需求之爱,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需求之爱中,从我们自身需求方面看待所爱之人,恰如口渴之人看到了厨房里的水龙头,或者是嗜酒之徒看到了那杯杜松子酒一样。需求之爱如需求之乐一样,不会比需求本身持续得更长久。令人庆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起始于需求之爱的情感都是转瞬即逝的。需求本身可能是恒久不变的或者是循环往复的,需求之爱可能嫁接了另一种爱,道德原则(夫妻的忠诚、子女的孝敬、感激之类的情感)可能会一生一世地维系这种关系。但是,一旦需求不再,需求之爱陷于无助的境地,我们就很难期待需求之爱不会“从我们身上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依然回荡着母亲以及遭受抛弃的情妇的声声抱怨,抱怨她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女对她们的忽视与冷落,抱怨她们的情人对自己的爱纯粹是一种需求——她们仅仅是满足了这种需求而已。我们对上帝的需求之爱处于不同的地位,因为我们对上帝的需求在这个 世界上或者是在任何其他的世界上都永远不会终止。不过,我们 需求的意识会丧失,那时,需求之爱也会随之消亡。“病魔缠身, 魔鬼也会变成僧侣。 ”有些人一旦从“危险,需求,或者苦难”中 解脱出来,他们的宗教信仰就会逐渐消失。把他们短暂的虔诚描述成虚伪,似乎并无道理。为什么他们就不该真诚呢?当时他们身陷绝境,放声呼救,彼情彼景,哪会不真诚呢? 欣赏之乐所预示的一切不会突然而至。 首先,它是我们对美的全部经验的起点。我们不可能画一条线,线下的乐趣标注为“感官的”,而线上的乐趣标注为“审美的”。红酒专家的丰富经验早已包含了专注、判断以及训练有素的洞察力这些元素,而它们都不是感官上的;音乐家的经验仍然包含有感官上的元素。对花园香味的感受以及对整个乡村(美)的享受之间,或者甚至与我们对画家和诗人描绘的美景的欣赏之间,并没有界限之分——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欣赏之乐,从一开始就投下了无私精神的阴影、曙光或者成为无私行为的诱因。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需求之乐,我们可能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者忘我无私,甚至是勇往直前,因此,需求之乐是一杯水,是受伤的锡德尼 舍己为人,奉献给奄奄一息的战友的生命之水。但是,那并不是我现在所意指的那种忘我无私。锡德尼之爱是邻人之爱。然而,在欣赏之乐中,即使是在最低程度,随着其日益发展成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充分欣赏,我们便获得了某种东西,我们忍不住称之为爱和对事物本身的无私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人不愿去毁坏一幅绘画杰作,即使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幸存之人并且行将死去;正是这种情感,使得我们对未被破坏的森林欣喜若狂,尽管我们从没有看见它们;也正是这种情感,使我们为花园或豆田理应存在下去而忧心忡忡。我们并不仅仅是喜爱那些事物,我们嘴里叨念着它们,我们甚至以上帝的口吻对它们说:“太好了。” ……
前言/序言
经典译文系列·四种爱 [The Four Loves]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经典译文系列·四种爱 [The Four Loves]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