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手绘 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

印象手绘 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攻克先生,赵帅,田玲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手绘
  • 设计手绘
  • 线稿
  • 素描
  • 绘画
  • 艺术设计
  • 建筑设计
  • 手绘技巧
  • 表现技法
  • 速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993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657
品牌:数艺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完善的知识体系:本书内容全面,知识体系的逻辑性较强,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从手绘的前期准备和线条的基础训练开始讲解,然后慢慢过渡到几何形体表现、配景与小品表现、建筑质感表现,以及透视与构图这些设计手绘表现必不可少的知识,接着是建筑设计风格分类与实例表现,是设计师进阶线稿,感悟大师的作品,提升设计师的设计能力。  贴心的教学方式:本书采用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来学习手绘,不论是基础的线条训练,还是大场景表现,都做到步步有截图,并配合详细的文字解释,还特别给案例的每个步骤添加了贴心的细节提示和绘制时间,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案例教学。  精致的视频教学:本书附赠视频教学资源下载,其内容是精心录制的学习建筑手绘的视频教学录像,共6大部分35集837分钟,知识体系完善,读者可以与图书相互结合来进行学习。  超值的学习套餐: 260页学习资料,4.28GB视频教学,当之无愧的超值学习套餐,是自学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技法的选择。  精美的赠送礼物:本书精选4张高难度建筑手绘线稿作品,制作成精美明信片,无论是收藏还是赠送给朋友,都是精美的礼物。

内容简介

  《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主要讲解与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相关的知识,注重设计与手绘表现相结合,希望大家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够解决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遇到的手绘表现问题,使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快捷、灵活、简单。本书结构清晰、思路明确,从线条的基础训练开始就穿插设计知识讲解,然后慢慢过渡到几何形体表现、配景与小品表现、建筑质感表现,以及透视与构图这些设计手绘表现必不可少的知识。接着介绍建筑设计风格分类与实例表现,展示设计师线稿作品,从而感悟和体会大师的作品,提升设计能力。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书中案例的每个步骤都配有细节分析和图片解析,同时将每个步骤所用的时间也都记录了下来,便于读者参考。随书附赠一套建筑设计手绘教学视频,读者可以配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在校学生、建筑设计公司的职员、手绘设计师及对手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同时也可作为培训机构的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代光钢(笔名:攻克先生)。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攻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景观设计、建筑与景观手绘表现工作。曾任深圳燊域环境艺术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师,现任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
  赵帅
,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攻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后到卓越手绘学习并任教,在跟随启蒙老师杜建、律吕谱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建筑、景观、室内手绘的独到见解和自己的绘画风格。效果图大气而不失细节,设计图严谨而不被约束。
  田玲,毕业于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景观设计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景观设计、景观手绘表现工作。现任岳阳建筑设计院景观设计师,曾参加过卓越手绘专业培训以及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年度论坛。

目录

第1章 手绘的前期准备7
1.1 建筑手绘线稿的作用与意义 8
1.2 材料与工具 8
1.2.1 绘图用笔 8
1.2.2 纸品和纸材 16
1.2.3 辅助工具 19
1.3 准确的姿势 23
1.3.1 握笔姿势 23
1.3.2 坐姿 24
第2 章 线条的基础训练25
2.1 各种线条的练习 26
2.1.1 直线 26
2.1.2 曲线 33
2.1.3 抖线 37
2.1.4 弧线 39
2.1.5 短线 41
2.1.6 自由线 43
2.1.7 乱线 45
2.2 线条的方向性 47
2.3 线条的表现纹理 48
2.3.1 不同线条的表现图案 48
2.3.2 不同线条的表现质感 51
2.3.3 用不同线条表现退晕与渐变 52
2.4 线条的层次感 53
2.4.1 平涂的表现层次 53
2.4.2 不同深浅的画法 54
2.5 用线条塑造建筑雏形 56
第3章 物体的立体感与几何形体的表现59
3.1 物体的立体感塑造 60
3.1.1 明暗的基本理论 60
3.1.2 明暗的表现 62
3.1.3 明暗关系的训练 62
3.1.4 巧妙利用轮廓线 64
3.1.5 利用光线塑造立体感 64
3.1.6 物体的投影 67
3.2 各种几何体的练习 70
3.2.1 正方体与长方体 70
3.2.2 圆柱体与圆柱斜剖体 74
3.2.3 三棱锥与圆锥体 78
3.2.4 球体与棱柱体 82
3.2.5 多面体 86
3.2.6 不同几何体的组合与穿插 90
第4章 建筑配景与小品的表现.95
4.1 植物的认识与地域性 96
4.1.1 树的认识 96
4.1.2 树的地域性 97
4.2 树木配景的画法 98
4.2.1 常绿乔木 98
4.2.2 落叶乔木 101
4.2.3 灌木 103
4.3 草地配景的画法 106
4.3.1 草坪的表现 106
4.3.2 草丛与花卉的表现 108
4.4 石头配景的画法 110
4.4.1 太湖石的表现 110
4.4.2 千层石的表现 114
4.4.3 泰山石的表现 117
4.4.4 置石的表现 118
4.5 水体配景的画法 119
4.5.1 静态水面的表现 119
4.5.2 动态水面的表现 123
4.5.3 喷泉的表现 125
4.6 人物配景的画法 126
4.7 交通工具配景的画法 131
4.7.1 机动车的画法 132
4.7.2 船舶的画法 .134
4.7.3 摩托车的画法 136
第5章 建筑质感的表现.137
5.1 木材质感的表现 138
5.1.1 原木的表现 138
5.1.2 防腐木的表现 139
5.2 石材质感的表现 140
5.2.1 天然石材的表现 140
5.2.2 人造石材的表现 156
5.3 混凝土质感的表现 160
5.4 玻璃质感的表现 162
5.4.1 平板玻璃的表现 162
5.4.2 钢化玻璃的表现 163
5.4.3 玻璃幕墙的表现 164
5.5 钢材质感的表现 165
5.6 瓦顶质感的表现 166
5.6.1 文化石瓦板的表现 166
5.6.2 琉璃瓦的表现 168
5.6.3 红瓦的表现 170
5.6.4 沥青瓦的表现 172
5.6.5 金属瓦的表现 174
5.7 用线条表现各种质感 176
5.7.1 光滑的质感 176
5.7.2 有纹理的质感 178
5.7.3 布料的质感 180
5.7.4 粗糙的质感 182
第6章 透视与构图.183
6.1 透视 184
6.1.1 透视的基本概念 184
6.1.2 透视的基本术语 185
6.1.3 一点透视 186
6.1.4 两点透视 189
6.1.5 三点透视 192
6.2 构图的法则 196
6.2.1 常见的构图方式 196
6.2.2 常见构图错误解析 204
6.3 画面配置 206
6.3.1 前景刻画 206
6.3.2 中景刻画 207
6.3.3 远景刻画 208
第7章 建筑风格的分类与案例
表现209
7.1 现代主义建筑 210
7.2 地中海建筑 213
7.3 新古典主义建筑 216
7.4 新中式建筑 219
7.5 意大利建筑 222
7.6 法式建筑 225
7.7 英式建筑 228
7.8 德式建筑 231
7.9 北美建筑 234
7.10 综合类建筑 238
第8章 建筑设计师进阶线稿.241
8.1 灵感类草图 242
8.1.1 大师作品草图模仿 243
8.1.2 写生类草图练习 247
8.2 图纸手绘草图的表达 253
8.2.1 平面图的表现 253
8.2.2 立面图的表现 256
8.2.3 临摹赏析作品 257
8.3 线稿风格 258
8.3.1 草图线稿 258
8.3.2 快速表现线稿 258
8.3.3 铅笔线稿 259
8.3.4 效果图线稿 260

前言/序言


《笔尖下的城市脉络:建筑表现艺术的叙事与实践》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手绘教程,它旨在深入探讨建筑表现艺术在设计流程中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通过精湛的笔触,将抽象的建筑理念转化为具象、引人入胜的视觉叙事。我们不在此一一拆解线条的粗细、阴影的明暗,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支撑起优秀建筑表现作品背后的思考、方法与情感。 第一章:从概念到线条——思维的预演与转化 在本章中,我们将卸下“如何画”的执念,转而探究“为何画”。建筑设计,其本质是解决问题与创造空间的艺术。手绘,作为最直接、最原始的设计沟通工具,它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画图”。我们认为,每一次下笔,都应是对设计概念的深度理解与再解读。 设计的“第一草稿”: 探讨手绘在设计初期,作为概念发酵、快速迭代的“思维草稿”的重要性。它不追求完美,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捕捉灵感,探索可能性。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自由的线条,记录转瞬即逝的构思,如何在无拘束的涂鸦中,发现设计的突破口。 意图的传递: 建筑师并非孤立的创作者,设计成果需要被理解、被认可。手绘,是建筑师与客户、团队、甚至公众之间建立共鸣的桥梁。本章将深入剖析,如何通过线条、构图、甚至是残缺的草图,精准地传递设计意图、空间感受、以及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文化寓意。我们将探讨,怎样的笔触更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策略性思考下的表现: 优秀的手绘表现,并非随机的艺术创作,而是服务于设计目标的策略性行为。在本章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审视那些经典的设计草图,思考作者在落笔之前,究竟在进行怎样的判断?是突出结构?是强调空间尺度?还是营造某种特定的氛围?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会为每一次“表现”设定明确的“目的”。 第二章:空间叙事的语言——线条的诗意与情感 如果说概念是建筑的骨骼,那么表现艺术则是赋予其血肉与灵魂。线条,作为建筑表现最基础的语言,绝非简单的几何描绘。它们承载着情感、叙事,甚至是对未来生活场景的预想。 线条的“情绪”: 粗犷有力的线条,可能象征着建筑的体量与力量;细腻轻柔的笔触,或许透露着精致的细节与人文关怀;流动的曲线,则可能暗示着空间的流动性与生命力。本章将尝试解析不同线条风格所蕴含的情感指向,引导读者探索,如何通过对线条粗细、质感、断续的运用,为画面注入生命。 构图的“呼吸”: 画面并非静止的图像,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场域”。构图,如同呼吸的节奏,决定了观众的视线流转,以及信息的传递效率。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层次感、以及引导性的空间布局。从黄金分割到视觉中心,从景深的处理到元素的疏密安排,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呼吸”与“叙事”。 光影的“表情”: 光影,是建筑表情最直接的体现。它不仅勾勒出建筑的形体,更赋予其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在本章中,我们将跳出“画阴影”的技巧层面,去理解光影对建筑精神的塑造作用。晨曦的柔光,正午的烈日,黄昏的余晖,不同的光线条件,赋予了同一建筑截然不同的“表情”与“故事”。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对光影的精准描绘,让画面“活”起来。 第三章:细节的力量——触感、温度与尺度 伟大的建筑,往往体现在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手绘,恰恰是捕捉和传达这些细节的有力武器。细节,不仅是材料的质感、构造的精巧,更是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与人性关怀。 材料的“低语”: 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玻璃,都拥有其独特的纹理与光泽。好的手绘表现,能够“画出”材料的质感,让观者仿佛能够触摸到粗糙的墙面,感受到冰凉的玻璃。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不同材质的特性,赋予建筑真实的“触感”。 构造的“智慧”: 建筑的魅力,往往隐藏在精巧的构造之中。梁柱的交接,屋檐的出挑,窗户的开启方式,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设计的智慧。我们将分析,如何在手绘中,巧妙地表现这些构造细节,让观者在欣赏建筑形态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内在的逻辑与精妙。 尺度的“感知”: 建筑的尺度,直接影响着人的空间体验。一张成功的建筑表现图,能够让观者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的宏伟或亲切。本章将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元素的衬托、人物的尺度、以及透视的运用,精准地传达建筑的实际尺度,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四章:情感的注入——人文关怀与场景营造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承载人类活动与情感的容器。优秀的手绘表现,能够将冰冷的建筑转化为富有温度、充满故事的场景。 “人”的尺度与故事: 画面中的人,绝非可有可无的摆件。他们是建筑的灵魂,是生活在其中的主角。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他们的姿态、他们的互动、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讲述建筑的故事,来表现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小小的背影,可能就道出了对宁静的向往;一群欢笑的人群,则传递着社区的活力。 氛围的“魔法”: 无论是宁静的居家场景,还是繁华的都市街区,亦或是庄重的文化殿堂,每一种建筑都应有其独特的氛围。手绘,是营造这种氛围的强大工具。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色彩的运用(即使是单线稿,通过线条的疏密也能暗示色彩)、光影的渲染、以及场景元素的点缀,来制造出或宁静、或热闹、或神秘、或庄严的情绪氛围。 记忆与想象的共振: 好的建筑表现,能够唤起观者心中对过往的记忆,也能激发对未来的想象。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让画面超越单纯的“写实”,而触及观者的情感深处,与他们的经验产生共振。当我们描绘一栋老宅,我们是否也描绘了其中流传的故事?当我们勾勒一座未来建筑,我们是否也描绘了其中可能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实践的深化——探索与融汇 理论的探讨最终需要回归到实践。本章并非提供一套固定的“公式”,而是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个人风格的融汇。 工具的“选择”与“驾驭”: 从铅笔、钢笔到马克笔、数码绘板,不同的工具会带来不同的表现效果。本章将鼓励读者理解各种工具的特性,并学会根据表现需求,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使用它们。重点在于“驾驭”,而非“依赖”。 风格的“形成”与“演进”: 优秀的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签名”。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个人风格是如何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源于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对设计理念的坚持,以及对艺术语言的独特理解。我们鼓励读者在学习他人优秀经验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表现语言。 设计与表现的“良性循环”: 本章将强调,设计与表现本应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优秀的手绘表现,可以反过来激发设计师的更多创意;而扎实的设计思考,则能让表现更具深度与力量。我们将展示,如何将手绘实践,融入到整个设计流程中,使其成为驱动设计前进的重要力量。 结语: 《笔尖下的城市脉络:建筑表现艺术的叙事与实践》并非终点,而是一场邀请。它邀请您一同走进建筑表现艺术的深层世界,去探索线条背后的思想,去感受空间的情感,去理解细节的力量。愿您的笔尖,不仅能描绘出城市的建筑,更能描绘出城市的故事,以及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梦想的美好愿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草图”概念的书。《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不仅仅是关于画图的技巧,更多的是关于如何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将一个设计想法在纸上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一直对那些看似随意的涂鸦,却能准确地捕捉到建筑的神韵感到不可思议。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让我明白,每一个线条、每一个阴影,都承载着设计师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了手绘的“印象”功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捕捉到建筑的核心特征,并将其有效地传达给他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材质表现的讲解,例如如何用线条的粗细和疏密来区分石材的坚硬、玻璃的通透,或者金属的光泽。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原本抽象的建筑模型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手绘在建筑设计流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评分

翻开这本《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我首先被它厚重的纸质和封面传达出的沉静艺术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建筑充满着朦胧的向往,尤其是在那些古老城镇中穿梭时,那些历经风雨却依然巍峨挺立的建筑,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常常在想,这些宏伟的结构是如何从一张张纸上,一步步变为现实的呢?而本书的封面,恰恰是一种对这种过程的暗示,那流畅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设计者最初的构思和对空间的初步探索。虽然我并非专业的设计师,但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用简单的线条去勾勒事物。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离那个我曾经幻想过的建筑世界又近了一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那些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的线稿,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思考和技巧。我希望它能带我领略建筑从无到有,从概念到实体的壮丽旅程,让我感受到设计师们对每一个细节的匠心独运。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用线条去表达建筑的形态、肌理,甚至是光影的变化,让那些静止的建筑在我的想象中“活”过来。

评分

我对《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的初步印象,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我一直觉得,建筑设计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科,而手绘,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辅助工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手绘提升到了艺术表达的高度,让我看到了线条的无限可能。我常常会好奇,那些伟大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在最初的构思阶段,就用如此简洁而充满力量的线条,勾勒出他们脑海中的宏伟蓝图。这本书用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不同风格、不同尺度的建筑,如何通过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线稿,传达出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空间韵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光影处理的描绘,即使是简单的黑白线条,也能通过疏密、粗细的变化,营造出真实的光影效果,让建筑仿佛有了生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手绘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思考,一种与建筑对话的方式,一种将抽象概念视觉化的神奇力量。

评分

读完《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线条构筑的建筑世界。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技法的传授,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了“手绘”这个词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认为,技术固然重要,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考。而这本书,恰恰让我看到了设计师们在绘制线稿时所投入的心血和智慧。那些看似粗犷的线条,却能勾勒出建筑的灵魂;那些简约的笔触,却能传达出空间的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建筑风格表现手法的探讨,无论是古典的庄重,还是现代的灵动,都能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从中学习到,手绘不仅仅是为了准确地还原,更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一种对建筑的理解和热爱。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明白,即使是简单的线条,也能承载丰富的意义,也能触动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对“速写”力量的重新认知。我一直认为,速写只是为了快速记录,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将一个建筑的核心特征和空间感受,在短暂的时间内清晰而生动地捕捉下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环境元素的表现,例如如何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树木的姿态、人群的动态,以及它们如何与建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建筑不仅仅是孤立的形态,而是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之中,更显其生命力。我从书中学习到,优秀的手绘线稿,不仅在于对建筑形态的准确描绘,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氛围、情绪和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随意的几笔,也能承载丰富的意义,并引发观者的联想。

评分

《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这本书,让我对“线”这个最基础的绘画元素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线条只是用来勾勒轮廓的工具,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才发现,线条可以如此丰富多姿,可以承载如此多的信息。它不仅可以定义形状,还可以表达情绪,可以描绘质感,甚至可以暗示光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线条属性的解析,例如粗线条的厚重感,细线条的精致感,以及断续线条的节奏感。这些细微之处,却是成就一幅优秀手绘作品的关键。我从书中看到了,那些看似简单的线稿,其实是设计师对建筑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的体现。它们是设计理念的载体,是空间关系的表达,也是建筑灵魂的初步呈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手绘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简洁和直接,在于它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将设计师的意图传达给他人。

评分

对于一个对建筑设计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我一直觉得,建筑设计是一个非常抽象和复杂的领域,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手绘线稿”这个相对具象的切入点,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建筑设计世界的大门。我从书中看到了,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是如何承载着设计师的构思、对空间形态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气质的塑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材料质感表现的解析,如何通过线条的疏密、粗细、断续来区分混凝土的粗犷、玻璃的通透、或是木材的温润。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深刻体会到手绘在传达建筑细节方面的强大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手绘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设计师与建筑进行深度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表达对空间理解和审美追求的独特语言。

评分

当我翻阅《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灵感的工作室。我一直以来都对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离专业领域太过遥远。而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这个迷人的世界。我尤其被书中那些线条所传递出的情感所打动。它们不是冰冷的机械线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表现力,仿佛每一笔都凝聚着设计师对建筑的理解和热爱。我常常会惊叹于,如何能够通过简单的黑白线条,将建筑的体量、空间、光影以及材质的特点,如此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地表现出来。书中对不同尺度和类型的建筑的案例分析,让我对建筑设计的手绘表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从中学习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线稿,也蕴含着丰富的视觉信息和设计语言,能够有效地沟通设计理念,并激发观者的想象。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一本好的设计类书籍,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否有效地拉近读者与复杂专业知识之间的距离,而《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作者试图将深奥的建筑手绘理论,以一种易于理解且充满视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赞赏书中那些对基础线条运用、透视原理的讲解,它们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清晰的图例,展示了不同线条组合如何塑造出建筑的体量感、空间感,乃至材质的质感。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手绘作品,分析其中每一笔的力度、走向,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传达出建筑的情绪和氛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导师,它不会强迫你掌握高深的技巧,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认识到手绘的魅力,以及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培养出一种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建筑的元素,并尝试用自己的双手去记录和表现它们,哪怕只是简单的速写,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评分

《印象手绘: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表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启迪。我一直认为,设计是一项高度理性的工作,而手绘,似乎更多地偏向于感性。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理性和感性融为一体。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对建筑基本形态和结构的精准把握,来运用线条进行有表现力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建筑“表情”的塑造,如何通过线条的转折、阴影的对比,来赋予建筑独特的个性和气质。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深刻体会到,手绘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再创作,是一种对建筑灵魂的挖掘和表达。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面对宏伟的建筑,也可以通过简洁的线条,捕捉到其最核心的魅力,并将其传达给他人。它让我看到了手绘在建筑设计中的巨大潜力,以及它作为一种沟通工具的独特价值。

评分

技能提升不少

评分

好評

评分

!!!!!!!

评分

书是到了,可是似乎少了些什么!随书配套资源没有,手绘线稿明信片也少一张!什么原因?

评分

书是到了,可是似乎少了些什么!随书配套资源没有,手绘线稿明信片也少一张!什么原因?

评分

没看,还不知道 质量不错

评分

书内容很详细

评分

评分

还行,讲的比较细致,适合初学者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