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音乐 体育 美术》以新中国60多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以时间发展为脉络,动态的、系统的、实证的阐明1949年至今教科书编辑出版的时代背景、编审制度、主要机构、编撰群体、内容概要、形式体例等方面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教科书发展的特点,形成有关教科书研究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视野,探求中国当代教科书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创建有中国特色教科书制度的自信心。《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音乐 体育 美术》是基于作者多年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学与研究、长期的关于新中国教科书学术思考及系列研究论文、大量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个人收藏的基础上撰写的,既是研究新中国教科书史的系列学术专著,也可用作教育史、学术史、知识史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和高校公共课教材。同时,《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音乐 体育 美术》系对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各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奠定了该项研究的文献基础。
石鸥,男,1956年生于湖南新宁,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及教育学博士后导师、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主持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发研究学科方向带头人、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主任、湖南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省首批1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师范大学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并完成课题20多项,先后获得省级奖励5项,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11本,主编教材20多本(包括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8本),其中2本列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教育教材,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第一篇 音乐
概述
第一章 歌唱与颂扬——新中国成立17年音乐教科书的多样发展(1949-1966)
第一节 音乐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49-1956)
一、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规定
二、苏联音乐教学理论的影响
三、各地编写的音乐教科书
第二节 音乐教科书的基本统一(1957-1966)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颁布
二、音乐课程计划的变动
三、统编的音乐教科书
四、地方音乐教科书
第二章 疯狂的呐喊——“文革”十年音乐教科书的混乱与停滞(1966-1976)
第一节 音乐教科书的极端异化(1966-1971)
一、“语录歌”等革命歌曲大行其道
二、“革命文艺”课程全新登场
三、各类“红色”音乐教科书的出现
第二节 音乐教科书的动荡起伏(1972-1976)
一、音乐教育的波折起伏
二、动荡时期的音乐教科书
第三章 飞扬的歌声——改革开放30年音乐教科书的蓬勃发展(1976-2011)
第一节 音乐教科书的拨乱反正(1976-1981)
一、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二、中小学教学计划和音乐教学大纲颁布
三、临时过渡性的音乐教科书
四、十年制中小学试用课本《音乐》
第二节 音乐教科书的全新发展(1981-1990)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颁布
二、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重新确立
三、各地音乐教科书大量编撰出版
四、审定中小学音乐教科书
五、其他音乐教科书
第三节 音乐教科书的探索改革(1990-2000)
一、“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颁布
二、高中开设音乐课
三、音乐教科书多元发展
四、普通高中课本(实验本)《音乐欣赏》
第四节 音乐教科书的繁荣兴盛(2001-2011)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艺术课程出现
二、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及音乐(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
三、修订教学大纲的音乐教科书
四、课程标准音乐及艺术教科书
五、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教材的修订
第五节 音乐乡土教科书
一、国家对乡土教材的重视
二、各地乡土音乐教材简介
第二篇 美术
概述
第四章 欢腾的画卷——新中国成立17年美术教科书的探索(1949-1966)
第一节 美术教科书的纷繁多样(1949-1955)
一、《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颁布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名称与计划不断变化
三、苏联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四、名目繁多的美术教科书
五、美术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节 美术教科书的初步规范(1956-1966)
一、“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
二、美术课程计划的调整
三、美术教科书的规范与发展
第五章 红色的渲染——“文革”十年美术教科书的模式化(1966-1976)
第一节 美术教科书的裂变(1966-1972)
一、红卫兵美术运动及其美术创作
二、美术教科书的变化
第二节 美术教科书的整顿(1972-1976)
一、美术教学中基础知识的逐渐恢复
二、“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
三、美术教科书的整顿与变化
第六章 多彩的图像——改革开放30年美术教科书的繁荣(1976-2011)
第一节 美术教科书的新生与发展(1976-1989)
一、“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颁布
二、美术教育的重视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出现
三、美术教科书的过渡
四、第一套统编美术教科书
五、六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
六、普及版美术教科书
第二节 美术教科书的全面普及(1990-2000)
一、“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颁布
二、普通高级中学首开美术欣赏课
三、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的发展
四、高中美术教科书
第三节 美术教科书的繁荣(2001-2011)
一、修订“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
三、新课程改革美术教科书概述
四、试用修订版教学大纲的美术教科书
五、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第四节 乡土美术教科书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及意义
二、国家对乡土教材的重视
三、部分乡土美术教材简介
第三篇 体育
概述
第七章 卫国强体——新中国成立17年之体育教科书(1949-1966)
第一节 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体育教科书(1949-1955)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
二、《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的颁布
三、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引进与学习
四、各地编写的体育教科书和教学资料
第二节 体育教科书的规范(1956-1966)
一、“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的推行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
三、“大跃进”对体育课程及体育教科书的影响
四、“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改革
五、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体育教材
六、其他体育教科书
第八章 军事演练——“文化大革命”时期之体育教科书(1966-1976)
第一节 体育教科书的畸变(1966-1971)
一、体育教科书名称的改变——《学军》、《军体》
二、体育教科书的全面军事化
第二节 体育教科书的整顿(1972-1976)
一、教育“回潮”与“反回潮”及其对教科书的影响
二、各地的体育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
第九章 健康第一——改革开放时期之体育教科书(1976-2011)
第一节 体育教科书的重构(1976-1982)
一、体育课程的恢复和重视
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体育教科书
第二节 体育教科书的迅猛发展(1983-1991)
一、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讨论会召开
二、《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十二年制)颁布
三、体育课学生用书的开端
四、各省市大量学生用体育教科书出现
五、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及各地体育教科书
第三节 体育教科书的多元(1992-2000)
一、各类教学大纲的颁布
二、学生用体育教科书规定的变化
三、体育教科书审定制度建立
四、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科书多样发展
五、普通高中体育教科书
六、乡土体育教科书
第四节 体育教科书的繁荣(2001-2011)
一、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
二、各类修订大纲及实验教科书
三、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充满人情味的温度。它没有把过去的教育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在特定资源和环境下,教育工作者们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比如,在讲述物资匮乏时期体育课如何开展活动时,那种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创造力,读来让人肃然起敬。它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本质,超越了课程内容本身,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对下一代的期盼。这种对历史的温情回顾,不仅是对过去教学者的致敬,也为当下我们反思教育的未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读完之后,心中充满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教育事业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色彩搭配,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时代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光是翻阅扉页时,那种纸张特有的微弱的油墨香气,就足以勾起许多关于学生时代的回忆。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排版布局,信息组织得很有条理,即便是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显得清晰易懂。看得出来,在编辑和设计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显得非常考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愉悦的心情。从整体视觉效果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信服,尽管内容聚焦于中小学教育,但其资料引用的扎实程度,让人感到作者在幕后做了海量的案头工作。我注意到,许多章节都配有大量的原始文献截图或者当年的教学参考资料,这些一手证据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使得这本书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构建的知识体系。对于研究教育史或者社会文化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贵资源,其详实程度足以支撑起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记录方法,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社会背景与课程内容的演变穿插叙述,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娓娓道来。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教学理念转变的描述,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时代印记,比如某个时期体育活动对增强国民体质的口号式宣传,或者美术课上对某种绘画风格的推崇与摒弃。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当年教室里的光影和学生们充满朝气的面孔,代入感极强,让人读罢不觉疲惫。
评分对于那些对特定时期文化变迁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教什么”,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为什么教”以及“如何影响一代人”。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探讨,它细致地梳理了从传统民歌到引进的西方古典乐章,在不同政策导向下的地位起伏,这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这种深度的文化剖析,远超出了教科书本身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定社会脉络的独特切口。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理解角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可以说是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