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50448-2015 [Technical Code For Application Of Cementitious Grout]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50448-2015 [Technical Code For Application Of Cementitious Grou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水泥基灌浆材料
  • 灌浆技术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混凝土工程
  • GB/T50448-2015
  • 施工规范
  • 结构加固
  • 地基处理
  • 工程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6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6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Application Of Cementitious Grou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50448-2015》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材料;5设计;6材料进场;7.施工,8验收。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50448-2015》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定义了截锥流动度,流锥流动度;2.按流动性测试方法划分,将流动度分为截锥流动度和流锥流动度;2修订了I类灌浆材料的试验方法和性能指标,扩大其工程设计适用范围;4.修订了Ⅳ类灌浆材料对流动度的要求,5删除原标准中对钢筋有无锈蚀作用的性能,增加了氯离子含量及其试验方法;6增加了预应力灌浆材料性能要求;7修订了混凝土柱外粘型钢法加同方式,8删除原标准巾按环境分类选择预应力灌浆材料的设计要求;9.增加了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或钢柱插入灌浆设汁及施工验收要求;l。增加预应力灌浆材料的施工准备工作。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材料
4.1 水泥基灌浆材料
4.2 试验方法

5 设计
5.1地脚螺栓锚同
5.2 二次灌浆
5.3 混凝土结构改造和加固
5.4 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或插人式柱脚灌浆

6 材料进场
6.1 进场检验
6.2 检验批与取样

7 施工
7.1施工准备
7.2 拌合
7.3 地脚螺栓锚同灌浆
7.4二次灌浆
7.5 混凝土结构改造和加固灌浆
7.6 预应力孔道灌浆
7.7 冬期及高温施工
7.8 养护

8 验收
附录A 水泥基灌浆材料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结构工程与材料应用技术丛书 导言 本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现代建筑结构工程领域中关键材料的性能、应用技术及工程实践。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建筑环境、对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对绿色、可持续施工技术的追求,本丛书力求提供前沿、严谨且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技术参考。 本丛书的定位是服务于结构工程师、材料研发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载体,更是将先进技术标准转化为现场可操作流程的桥梁。 --- 第一卷: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 核心内容概述: 本卷聚焦于现代土木工程中最核心的结构材料——混凝土。它超越了传统的基础配合比设计,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骨料优化、外加剂调控以及新型胶凝材料,来制造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自密实或抗渗透等特定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HPC)。 第一章:高性能混凝土的材料学基础 新型胶凝材料体系: 详细解析了高炉矿渣、粉煤灰、硅灰以及地质聚合物在提升混凝土耐久性和力学性能中的作用机理。重点讨论了钙矾石(AFt)和钙矾石(AFm)在微观层面的演化对长期强度的影响。 骨料级配优化与精细化: 探讨了基于级配曲线的优化算法,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粗骨料与砂的比例,减少拌合物中的空隙率,提高密实度。引入了级配对自密实混凝土(SCC)流动性和抗离析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高性能外加剂的应用原理: 深入分析了第二代、第三代高效减水剂(如聚羧酸醚类)的作用机理,包括空间位阻效应和静电斥力。论述了膨胀剂、引气剂和早强剂在特定工程环境(如低温施工、大体积浇筑)下的精确用量控制与配伍性试验。 第二章: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试配 性能导向的设计流程: 阐述了从目标性能(如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融等级)反推材料用量的设计思路。强调了基于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强度保证率设计方法。 试验室验证与参数标定: 详细介绍了判定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各项指标测试(如坍落度延伸率、V型漏斗流动时间、T500测试)。论述了不同龄期强度、抗压弹性模量及轴拉伸短试验的采集与分析。 特殊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 针对海洋环境下的抗海水侵蚀混凝土,以及超高层建筑所需的泵送性能混凝土,提供了具体的配合比调整策略和配制控制要点。 第三章: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控制与质量保证 拌合工艺与运输控制: 对大型预拌站的集中拌合、长距离运输中的粘度变化控制进行了规范。特别强调了对自密实混凝土搅拌速度与时间的精准控制,以避免过早坍塌或过度分散。 浇筑、振捣与养护技术: 讨论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大体积构件中的温控技术(如导管法、嵌入式测温系统),确保内外温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详述了薄层、叠浇法在复杂结构节点处的应用。 早期强度与耐久性评估: 介绍了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如回弹法、超声波回弹综合法、钻芯取样)在评估早期强度和最终质量中的应用。结合电化学法(如快速氯离子迁移试验 RCM)对结构耐久性的预测。 --- 第二卷:结构修补与加固技术 核心内容概述: 本卷聚焦于既有建筑结构的维护、性能提升与安全性恢复。内容涵盖了从结构损伤的诊断评估,到选择最合适的修补材料和加固技术,确保结构功能与使用寿命的延续。 第一章:结构病害的诊断与评估 无损检测技术(NDT)在评估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地质雷达(GPR)用于探测梁板内部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及空鼓情况;超声波法用于混凝土密实度和粘接质量的判断。 损伤类型识别与严重度分级: 区分了碳化、氯离子侵蚀、钢筋锈蚀、冻融破坏等主要病害的特征表现,并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对损伤进行量化分级,为后续的修补设计提供依据。 结构健康监测(SHM)初步: 探讨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片在长期监测结构应力状态和裂缝扩展速率中的应用。 第二章:结构修补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与基材的相容性原则: 强调修补材料必须满足与现有结构混凝土在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渗透性及电化学电位上的兼容性,避免产生二次应力集中或加速界面劣化。 修补砂浆与混凝土体系: 细致区分了薄层修补砂浆(高粘结力、低收缩)、厚层修复砂浆(高强度、自流平特性)和结构性修补混凝土(高抗渗、高强度)的配方特点。 表面防护与防水技术: 论述了渗透型憎水剂、反应型渗透树脂(如有机硅烷/硅氧烷)和高分子改性沥青类防水层在结构表面维护中的技术要求。 第三章:结构加固技术详解 粘钢与粘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 深入分析了粘钢加固中的界面处理技术(喷砂、拉毛)和锚固设计。CFRP加固中,重点阐述了“粘接层”的受剪性能、疲劳效应及抗剪包封技术的适用范围。 混凝土置换与外加层技术: 针对严重承载力不足的梁柱,介绍了高强度环氧树脂灌注法和型钢混凝土(SRC)外包法的施工要点。对于楼板加固,详细解析了后张预应力技术在恢复结构刚度和承载力中的应用。 锚固系统与连接件设计: 讨论了化学锚栓、种植钢筋在结构后植入中的承载力计算、抗拔试验及施工工艺控制,确保连接点的可靠性。 --- 第三卷:新型土木工程材料与绿色施工 核心内容概述: 本卷面向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介绍如何利用创新材料减少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保证工程质量。重点关注再生骨料的应用、轻质材料的开发以及低碳胶凝体系的工业化推广。 第一章: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的性能与应用 再生骨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详细介绍了解构旧混凝土、破碎、筛分和轻质分离技术对再生粗骨料(RCA)和再生细骨料(RSA)的性能影响。重点分析了附着在RCA上的“老浆层”对新拌合性能的影响。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 探讨了针对RCA吸水率高的特点,如何调整拌合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以维持目标工作性能。 工程应用限制与推广策略: 明确了RAC在抗震、高强度和耐久性要求严格结构中的应用限制,并介绍了在非承重构件和路面基层中的成功案例与经济效益分析。 第二章:轻质与超轻质结构材料 泡沫混凝土与膨胀珍珠岩混凝土: 分析了泡沫剂的类型和稳定技术在制备均匀孔隙结构中的作用。讨论了其作为保温隔热层和填芯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导热系数)的现场控制。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的应用: 介绍玄武岩纤维、碳纤维、聚丙烯纤维在混凝土中分散技术,以及它们对材料抗裂性、韧性提升的贡献。 第三章:可持续性施工与环境影响评估 低碳胶凝体系的推广: 深入研究了工业副产品(如粉煤灰、矿渣)最大化替代水泥的路径,并评估了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 施工过程中的节水与节材措施: 介绍了湿法作业与干法作业的对比,以及现场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在大型工程中的实施细则。 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体系: 探讨了建筑垃圾分类回收标准和不同等级材料的再利用路径,为构建循环经济型建筑工地提供技术指导。 ---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国家现行标准为基石,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与时俱进的建筑结构工程技术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跑工地的人来说,我对技术规范的实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时候,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总会有一道鸿沟。我翻阅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时,印象比较深的是它对于“特殊工况”的处理建议。比如在低温或者高湿环境下,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反应活性和凝结时间会发生显著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调整方案,而不是泛泛而谈。如果它能图文并茂地展示一些常见的施工缺陷及其纠正方法,那就更完美了。我注意到书中对设备维护和安全操作的篇幅也不少,这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的考量,非常周全。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优质的灌浆效果,是从材料的精准配比开始,到最后的养护环节,每一步都不能掉链子。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高标准的操作基准线。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克制”和严谨,几乎看不到任何夸张的形容词,完全是以一种陈述事实的口吻在推进。这对于需要精准引用的技术文件来说是优点,但也意味着初次接触的读者需要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去理解那些高度浓缩的技术术语。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标准化和权威性上。它统一了行业内的术语和标准,有效地减少了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工程事故。我特地查找了关于“灌浆材料的长期耐久性评估”那部分的内容,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百年大计”。书中对不同环境侵蚀(如硫酸盐、氯离子侵蚀)下灌浆层的性能衰减模型和试验方法,描述得一丝不苟。这让我感到安心,因为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关注眼前的施工质量,更着眼于结构的长期健康。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不时拿出来对照和学习的工具。

评分

说实话,我刚翻开这本规范的时候,有点被它那种条分缕析的结构给“震慑”住了。它不像那种市场上的畅销书那样,会用很多生动的案例或者故事来吸引你,而是直接进入了技术的核心地带。目录部分就清晰地展示了它的体系性,从术语定义到材料性能指标,再到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灌浆压力和速度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决定灌浆效果成败的关键。书中对不同地质条件和结构缺陷下的参数建议,看起来非常详尽和审慎,似乎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结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工程经验。这种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如何做”的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为什么这么做”的理论支撑库。对于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理论学习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

评分

拿到这本规范,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闭环”的解决方案。从前期材料的进场复检、到配制的精确度控制,再到现场的灌注技术参数设定,直至最后的质量检测与记录归档,它似乎为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了明确的“关卡”。我注意到规范中对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的描述非常细致,这对于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对浆体流动度、凝结时间、抗压强度等指标的测试流程,都有详细的步骤说明。这避免了以往工作中常见的“凭经验”操作,而是用科学数据说话。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仿佛在引导你完成一个标准化的、可重复验证的工程流程。对于那些追求零失误和高精度的工程项目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建议,而是必须遵循的“准则”。它有效地提升了整个行业在水泥基灌浆应用领域的技术门槛和作业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深蓝色的背景,配上清晰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所吸引,感觉这绝对是一本干货满满的技术手册。尽管书名听起来有点“硬核”,但我相信对于从事建筑、土木工程领域的朋友来说,这本规范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从书名就能看出,它聚焦于“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应用技术”,这在工程实践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涉及到结构加固、裂缝修复等多个方面,应用范围广且要求极高。我期待这本书能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详尽的指导,比如材料的选择标准、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以及验收规范等,希望它能成为我们团队在项目执行中的“定海神针”。毕竟,规范的制定就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这本书如果能把那些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操作指南,那价值就太大了。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