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1-08
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周国平老师在《各自的朝圣路》的序言中写到:“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他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在我心中,《各自的朝圣路》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凝练优美、思想深邃,形而上的沉思将生活与思考高度统一。
周国平老师在书中坚持的是:心中悬着的对象常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朝圣者依然存在。每个人正是靠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我们并不孤独。
《各自的朝圣路》作者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他将自己定位于“守望者”,并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以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书中倡导在淡漠中追求,于绚烂中归于平淡,让经过省察的人生充满价值。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
作者的话 001
自序 003
第一辑 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002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005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008
精神生活的哲学 010
孤独的价值 017
勇气证明信仰 025
第二辑 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030
被废黜的国王 033
在沉默中面对 035
有所敬畏 037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039
哲学的命运 042
名人和明星 045
读书的癖好 048
哲学与精神生活 051
都市里的外乡人 061
记住回家的路 063
愉快是基本标准 066
第三辑 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 070
小说的智慧 079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102
第四辑 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 127
给成人读的童话 130
也重读安徒生 134
临终的苏格拉底 137
《李白与杜甫》内外 140
回到世界名著 143
简洁的力量 146
世上本无奇迹 149
第五辑 爱者的反思
爱:从痴迷到依恋 153
婚姻反思录 156
嫉妒的权利 162
点与面 169
男子汉形象 176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178
关于好男人 184
生命中的无奈 186
婚姻中的爱情 189
人人都是孤儿 191
爱的反义词 193
情人节 196
第六辑 科学与人文
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 199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 201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206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208
人是地球的客人 212
我反对克隆人 216
医学的人文品格 219
第七辑 闲文或时文
五十自嘲 227
奢侈品的不便 230
侯家路 232
启蒙的契机 234
录音电话 237
朋友 239
小散文模式 242
报应 244
“己所欲,勿施于人” 246
不敢善良 248
生病与觉悟 250
老同学相聚 252
另一个韩愈 255
树下的老人 258
论自卑 261
人生话题 264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279
议论家 281
第八辑 序评无类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 284
心理史的写法 286
纯真的心性 288
自由的灵魂 291
纯粹的写作 294
都市生活与爱情 298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 301
不寻常的《遗弃》 305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309
散文这一种作物 313
为了孩子的平安 316
第九辑 准学术谈
圈外人的臆想 320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327
辩论与真理 333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337
第十辑 并非争鸣
作伪的逻辑 345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 349
——评《心香泪酒祭吴宓》
纪实、虚构和伪造 362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 364
第十一辑?自叙和访谈
自由的写作心态 368
一次采访的摘录 370
写作·童心·气质 373
——答《婚姻与家庭》杂志读者问
我的命运之作 376
——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 379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题节目
为孩子们写书 384
答《时代青年》杂志 386
我的北大岁月 388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392
哲学与时代 407
——在中央电视台答大学生问
第十二辑?精神的故乡
开场白 414
灵魂是一个游子 416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418
梦并不虚幻 421
精神栖身于茅屋 423
生命树上的果子 425
人所能及的神圣 428
信仰之光 430
谁是最智慧的人 433
智慧和童心 435
成为你自己 437
独处的充实 440
自己的园地 442
幸福是灵魂的事 445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448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450
面对苦难 453
真·善·美 456
怀念土地 459
读永恒的书 462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465
第十三辑?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469
世界究竟是什么? 471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473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475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478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480
时间之谜 483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485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88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490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493
什么是自由意志? 496
感觉可靠吗? 498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501
贝克莱的是与非 503
庄周梦蝶的故事 505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507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509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512
你的“自我”在哪里? 514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517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 519
守望的角度
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啄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瞭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瞭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1995年4月
被废黜的国王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我不相信上帝,但我相信世上必定有神圣。如果没有神圣,就无法解释人的灵魂何以会有如此执拗的精神追求。用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完全不能概括人的灵魂生活,它们显然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真正所在地,在这里,每个人最内在深邃的“自我”直接面对永恒,追问有限生命的不朽意义。灵魂的追问总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不管现代哲学家们如何试图证明形而上学问题的虚假性,也永远不能平息人类灵魂的这种形而上追问。
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唯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
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语,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1995年4月
在沉默中面对
两位未曾晤面的朋友远道而来,因为读过我的论人生的书,要与我聊一聊人生。他们自己谈得很热烈,可是我却几乎一言不发,想必让他们失望了。我不是不愿说,而确实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应约谈论人生始终是一件使我狼狈的事。
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词的。对于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我们可以一般地谈论爱情、孤独、幸福、苦难、死亡等等,但是,倘若这些词眼确有意义,那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真正的意义始终在话语之外。我无法告诉别人我的爱情有多温柔,我的孤独有多绝望,我的幸福有多美丽,我的苦难有多沉重,我的死亡有多荒谬。我只能把这一切藏在心中。我所说出写出的东西只是思考的产物,而一切思考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逃避,从最个别的逃向最一般的,从命运逃向生活,从沉默的深渊逃向语言的岸。如果说它们尚未沦为纯粹的空洞观念,那也只是因为它们是从沉默中挣扎出来的,身上还散发着深渊里不可名状的事物的气息。
有的时候,我会忽然觉得一切观念、话语、文字都变得异常疏远和陌生,惶然不知它们为何物,一向信以为真的东西失去了根据,于是陷入可怕的迷茫之中。包括读我自己过去所写的文字时,也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这使我几乎丧失了再动笔的兴致和勇气,而我也确实很久没有认真地动笔了。之所以又拿起笔,实在是因为别无更好的办法,使我得以哪怕用一种极不可靠的方式保存沉默的收获,同时也摆脱沉默的压力。
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但我确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词。梅特林克说得好:沉默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人的灵魂的性质。在不能共享沉默的两个人之间,任何言词都无法使他们的灵魂发生沟通。对于未曾在沉默中面对过相同问题的人来说,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话。事实上,那些浅薄的读者的确分不清深刻的感悟和空洞的感叹,格言和套话,哲理和老生常谈,平淡和平庸,佛性和故弄玄虚的禅机,而且更经常地是把鱼目当作珍珠,搜集了一堆破烂。一个人对言词理解的深度取决于他对沉默理解的深度,归根结蒂取决于他的沉默亦即他的灵魂的深度。所以,在我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到他有了足够的孕育并因此感到不堪其重负时,一切语言之门便向他打开了,这时他不但理解了有限的言词,而且理解了言词背后沉默着的无限的存在。
1995年12月
有所敬畏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残忍相。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欺负、迫害乃至残杀无辜的弱者。盗匪之中,多这种愚昧兼无所敬畏之徒。一种消极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见死不救,如今这类事既频频发生在众多路人旁观歹徒行凶的现场,也频频发生在号称治病救人实则草菅人命的某些医院里。类似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种人总是极少数,并且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可是,当一个民族普遍丧失对神圣价值的信念时,这种人便可能相当多地滋生出来,成为触目惊心的颓败征兆。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爱他的女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副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儿,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1996年1月
作者的话
我的写作分两种情况。一种可称为专项写作,即围绕某个主题,写一个比较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是学术著作和纪实文学两类。另一种可称为日常写作,亦包括两类。
一类是散文。或有感而发,或应约而作,写一些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随时发表在报刊上,现在也发表在网络上。每隔若干年,文章积累到了一定数量,我就把它们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共有5个散文集,即《守望的距离》(?1996?)、《各自的朝圣路》(?1999?)、《安静》(?2002?)、《善良丰富高贵》(?2007?)、《生命的品质》(?2010;增补本,2012?)。
另一类是随感。突发的感触,飘忽的思绪,随手记在纸片上,后来则是记在电脑的一个专门文档上。这样的东西以前是不发表的,现在会在微博上选登一些,也是积累到一定数量,我就加工整理,把它们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共有4个随感集,即《人与永恒》(?1988?)、《风中的纸屑》(?2006?)、《碎句与短章》(?2006;后更名《内在的从容》,2009?)、《把心安顿好》(?2011?)。
其实,我最早出版的散文集是《只有一个人生》(?1992?),迄今已23年,其内容后来收在了《守望的距离》里。《人与永恒》的确是我出版的第一个随感集,迄今已27年。出最早的集子时,我何尝想到,它们会有后续,各带出了一个小小的系列。是的,小小的系列,20多年的日常写作,成绩不过如此,实在是应该惭愧的。
然而,更想不到的是,我的这些很平常的作品会受到读者如此热情的欢迎,20多年里不断地再版。其中,《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出了8版,《人与永恒》出了10版,当年的读者已经和我一同步入壮年乃至老年,而今天的年轻一代依然喜欢它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事了。当然,我清楚并不是我的作品有多么好,我能找到的唯一原因是,我所思考的人生问题和精神生活问题其实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时代变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显得更为迫切了。
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质量好,文字清晰,对得起这价格,挺喜欢的~
评分好书!
评分商家诚信,物流服务到位!
评分真得很不错。
评分京东物流美的说
评分质量很好 没有破损 很棒
评分好书,代买的,人家很喜欢
评分好书好作者,好快好商家
评分在朋友家看到这本书,读了几篇感觉周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好,就买来读读
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