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周卫荣 等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08

商品介绍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3817
版次:01
商品编码:1172848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正文语种:中文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内容简介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所收文章皆是近10余年来作者(含主持课题)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有许多新视角和理论创新内容,并均已在相关刊物上经评审发表,并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布,其中铸钱工艺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全国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

目录

序一(刘庆柱)/i序二(王昌燧)/iii序三(梅建军)/v自序/ix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1叠铸工艺探源/7内蒙古“安阳、戈邑”布币铁范与钱范赝品/18布、布币与早期货币新论/26西汉石范铸钱原因初探/43中国古代石范铸钱模拟试验研究/53汉代铜范铸钱工艺及其模拟试验/60萧梁钱范原料的矿物组成及其处理技术初探/71萧梁钱范烧成温度的测试分析/77萧梁钱币铸造工艺与模拟实验/84“锡鑞”与六朝“白钱”/94六朝铸钱工艺的演变/98蚁鼻钱铸造工艺模拟实验研究/110古代蚁鼻钱与模拟铸造蚁鼻钱的相关科学分析/124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对传统铸造业发展的贡献/135技术史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149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及其实践/156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看技术的文化本质——以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为例/166商前期青铜斝铸造工艺分析与模拟实验研究/172中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185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195再论“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200失蜡工艺的起源与失蜡铸造的工艺特征——兼谈失蜡工艺问题研究的进展与意义/211中国古代失蜡工艺求真——兼述失蜡工艺特征与青铜器鉴定/223国外古代失蜡铸造工艺研究综述/230“失蜡失织法”商榷/239青铜时代透空青铜器的工艺特色——兼谈失蜡铸造问题/247翻砂工艺——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256翻砂工艺与中国近代工业化/260宣德炉:用料、成分与工艺/266中国早期黄铜冶炼工艺模拟实验研究/270“东方瑰宝”永宣佛像的合金成分及其解读/281中国古代银锭金属成分研究/292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305现代金银币腐蚀与防腐问题研究/324
Coin-castTechnologiesandTheirEvolutioninAncientChina/329TheOriginandInventionofZinc-smeltingTechnologyinChina/348NewResearchonLost-waxCastinginAncientChina/363BrassBeforeBronze?EarlyCopper-alloyMetallurgyinChina/373后记/383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一  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钱币之林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支,是东方钱币的代表,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始至终采用浇铸工艺而不用打制工艺,直至19世纪末西式机制币的传入,二是自始至终以铜钱为主流货币而不是金银或其他,这构成了中国古代钱币独特的内涵。  考古出土已经证实,我国至迟在公元前7~前6世纪(春秋中期)已正式铸造铜质货币或者说铜钱,山西侯马铸铜遗址不仅出土有早期空首布币,而且出土了大量空首布币的铸范和空首布芯,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也出土了不少铜币;河北燕下都遗址、中山国遗址,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等都发现了不少钱币铸造的遗物。但从整体来看,先秦仍是中国钱币的滥觞,各诸侯国的钱币不仅形制不一,而且铸造量也较少。秦统天下,货币统一;至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钱币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期。史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平帝元始年(公元1~5年)在不到120年的时期内,汉朝官铸钱达280万亿余。并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铅钱或铁钱,以补充铜钱之不足。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钱币铸造非常有限。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国钱币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期,通行了800余年的铢两钱体系改为通宝钱制;唐玄宗国力昌盛时期“天下炉九十九”,每岁铸钱达三十二万七千缗(327000000枚)。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中国钱币进入第三个大发展期,钱币铸造臻鼎盛,所铸铜钱不仅数量庞大、品种繁多,而且有成熟而严格的合金配比,技术含量较高。《宋史 食货志》记载,宋神宗时,每岁铸铜钱500余万贯,铁钱88万余贯。宋以后,由于纸币的兴起,钱币铸造由盛转衰,但铸币仍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直至清末为铜元所取代。  二  钱币研究在我国也出现较早。大约从公元5世纪起,我国已有学者从事古代钱币的研究,如南北朝萧梁时代(公元503~557年)的刘潜、顾煊,前者著有《钱志》、后者著有《钱谱》,可惜二书现均已遗失,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记述中略知一二。此后,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古钱币方面的著述。唐代的封演著有《续钱谱》,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有关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货币的发现及出土由来的记述及钱文辨识等方面的尝试。宋以后,随着出土实物的增多,古钱币研究者渐多,如董卣、洪遵、郑樵、罗泌等,都对古钱有过专门的研究,但由于古钱币文字难识,文献记述有限,又适逢神话传说盛行之时,所以,出现了诸如“黄帝货”“轩辕金”“神农泉”“葛天币”之类荒诞之说,并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入清以后,特别是乾嘉以后,随着考据学的蔚然成风,古钱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间的代表人物是初尚龄,他著有《吉金所见录》(嘉庆二十四年刊行),此书对古钱的鉴别和立说都采取了比较严谨的态度,“所收殊少伪品,持论亦多准确”,使古钱币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李佐贤对古钱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的名著《古泉汇》(同治三年刊行)与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堪称传统古钱学的经典,至今,仍不失为钱币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1938年,丁福保编印《古钱大辞典》,此书集传统钱币学之大成,在我国钱币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40年,上海成立泉币学社,出版双月刊《泉币》。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前半期,历代学者和收藏家在古钱币研究上作过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研究大多出于收藏的目的,带有浓重的鉴赏性质,并没有重视古钱所蕴涵的历史信息,所以,钱币研究在这1500余年间一直没有迈出传统金石学的范畴。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的考古发掘为钱币研究注入了活力,它不仅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出土实物,而且大开了古钱家的眼界,使一些难以明断的古钱得到了考古验证。至此,钱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考古学而发展,因此,也可以说是考古钱币学的发展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学术研究的复兴,中国钱币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82年成立中国钱币学会,次年,《中国钱币》杂志创刊。据统计,至今为止钱币专业领域正式与非正式的刊物已不下50余种,出版的钱币专业图书数以百部。这一时期钱币研究的飞速发展,主要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田野考古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动的田野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为钱币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出土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新发现的古代铸钱遗址有几十处,古钱实物数以百万斤计。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引入,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钱币领域的研究最突出的变革。  三  从合金成分入手研究古代钱币在国际上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最早对中国古代钱币作理化分析的是日本大阪造币局的甲贺宜政博士,1910年,他分析了113枚东亚国家的古钱币,其中有中国古钱59枚。甲贺博士是大阪造币局的技师,分析古代钱币的金属成分,是为了借鉴古代合金的数据,作为现行货币制造的参考,虽然他不是古钱币的专门研究者,但开了东方古钱币合金成分分析的先河。  20世纪20年代初,科学家章鸿钊和王琎从冶金史的角度对古钱币的合金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不少建设性的成果。章鸿钊依据宋钱和莽钱中锌元素的含量,对中国古代用锌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成为后来冶金史界长期关注的焦点。王琎是最早提议用古钱的合金成分来探讨历史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所作的论文《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鑞考》,成为我国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研究历史问题的成功典范,不仅实验分析严谨,引用文献确凿,论证也步步有据,所论鑞与铅锡的关系和对古钱中锌含量变化的解释,至今依然可信。与此同时,日本的近重真澄博士,在利用古钱币的金属成分来探讨中国早期货币方面也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学者加藤繁和道野鹤松合作,在钱币合金的研究方面深入了一步,不仅对古钱币作了化学成分分析,而且作了金相分析;在利用钱币合金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等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研究角度和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及所据资料的局限,有些观点和结论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两位化学界的人士吴承洛、沈熊庆作过古钱币的成分分析工作。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少,除了一些零星的分析数据外,只有王琎发表过两篇用古钱币的合金成分来研究我国古代有色金属冶炼史方面的文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学分析仪器的发展,一些无需取样(即所谓的无损分析)或少取样、微取样的分析仪器被用于古钱币合金成分的分析,如电子探针(EPMA)、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荧光分析(XRF)、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AAS)、中子活化分析(NAA)等,这些新兴的实验分析手段大大推动了古钱币合金成分检测工作的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际科技考古(archaeometry)界和科技史界发表了大批古钱币合金成分方面的分析数据,其中,中国古钱币有数百例之多(主要由日本文物考古界人士所做)。但是,中国古代钱币是浇铸制品,并且大都是高合金铸造,内在组织很不均匀,用这类仪器分析的数据,往往不够准确,其研究价值很受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科技考古虽已涉及中国古钱币领域,但只是在少数科学家之间进行,尚未在中国钱币学界引起重视,更没有成为钱币学研究的一项内容,因此,其研究的范围和成果都有很大的局限。进入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戴志强、赵匡华、华觉明率先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宋代钱币的合金成分作了探索性研究,改变了钱币界对古钱币成色和合金质量的传统看法,在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其后,周卫荣从古钱币合金入手,对中国古代黄铜史和炼锌史作了系列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冶金史和古钱币合金研究的结合。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文博界、科技考古界还是钱币界和冶金史界,都对古钱币合金的研究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各地经常有关于古钱币合金成分的数据报告发表;据统计,至1989年年底,各地正式和非正式公布的古钱币合金成分的分析数据累计达800余枚,极大地推动了古钱币合金成分研究工作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分析古钱币的合金成分普遍采用了化学定量法,分析数据准确度好、可信度高,给古钱币合金成分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古钱币科技考古研究在我国有了新的飞跃,其关键在于,古钱币的研究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采用科技手段,而是进一步在研究思路上引入科学的方法。凡是取样分析的古钱,先由钱币学家作出鉴定,确认其真伪和铸行的时代,再做检测分析,然后再用科学分析的数据来验证实物。在此基础上,把古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考据、冶金史研究、钱币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历史文献研究古代合金,通过成分分析验证文献记载,再从冶金史、货币史和钱币学角度作综合考察,从而使其研究内容不再囿于某个领域,而是贯穿于钱币学、冶金史等多个学科,取得更具广泛意义的成果。因此,这一时期,古钱币的科技考古解决了一系列钱币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例如,对青铜称量货币的认识。过去,金属称量货币在中国只是一个理论性的命题,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么一个时期,概念是模糊的。我们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冶铸史研究的手段,对历年来江苏宁镇地区和浙北地区出土的大量青铜块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青铜块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经作为原始货币流通过,也就是说,我国历史上在青铜铸币诞生前,曾有过青铜称量货币阶段。又如对黄铜钱、白铜钱的认识,以往古钱界有一种误解,把铜色发黄的铜钱称黄铜钱,所谓“黄铜半两”“黄铜开元”“黄铜宋钱”;把铜色发白的铜钱称白铜钱,所谓“白铜开元”“白铜崇宁”“白铜大定”等。这种不科学的称谓在国内外学术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

前言/序言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