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玉米種植的緯度和海拔效應》由5章組成。第一章概述瞭玉米生長發育方麵的有關問題。包括生育期、生育階段以及對生長發育的主要生態影響因素分析。第二章是玉米種植的緯度和海拔效應。從第三章到第五章,依全國範同內的地域背景,分彆論述瞭高緯度地區玉米種植、中緯度地區玉米種植、低緯度地區玉米種植。在高緯度地區玉米種植一章中,以東北地區特彆是黑龍江省為例,論述瞭中國高緯度低海拔地區玉米種植;以新疆綠洲灌區為例,論述瞭高緯度高海拔灌區玉米種植;以旱地為例,論述瞭高緯度高海拔早地玉米種植。在中緯度地區玉米種植一章中,以黃淮海地區範圍為例,論述瞭中緯度低海拔地區玉米種植;仍以旱地為例,論述瞭巾緯度高海拔旱地玉米種植;以甘肅灌區為例,論述瞭中緯度高海拔灌區玉米種植;以地理位置處在中國南北過渡帶範圍的秦巴山區和漢中盆地為例,論述瞭其不同海拔範圍的玉米種植。在低緯度地區玉米種植一章中,分彆論述瞭低緯度低海拔地區玉米種植;低緯度中、高海拔地區玉米種植;雲南玉米種植。在高、中、低緯度範圍的不同海拔地區玉米種植的各節內容中,基本包括自然條件、種植製度、品種類型,體現緯度和海拔效應的種植技術特點等。全書覆蓋麵包括瞭傘圉玉米各個産區。
目錄
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二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全書統稿
精彩書摘
二、玉米栽培的有關技術特點 (一)選用適宜熟期類型的品種 冀西北高原屬於一熟製地區,無霜期短。為充分利用種植季節的自然資源,在玉米品種的熟期類型上,應因地製宜在早熟和中早熟範圍內選用。 據張旭(20()2)報道,冀西北壩上高寒地區平均海拔1400m。大於10℃的年積溫1700~2200℃·d。無霜期100d左右,初霜多於9月上旬齣現,終霜止於5月下旬,個彆地區6月上旬還會齣現短暫霜凍。年均降水量311mm,多集中於7月、8月份。由於雨熱條件不足,尤其是無霜期太短和苗期低溫,這裏長期以來被視為大麵積種植玉米的禁區。據趙明等(2002)報道,為瞭適應當地農牧業結構的調整,緩解草原超載過牧的壓力,2O0O年左右在當地進行瞭極早熟玉米的引育種工作,篩選齣一批能夠較好地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的玉米品種。韓發(1990)認為低溫條件下的充足光照,豐富的短波光,對植物的生理生化功能具有促進作用,錶現為乾物質積纍增加,營養體生長旺盛,雌穗發育加快。針對壩上的生態環境,選育早熟極早熟玉米組閤,同時,進行玉米組閤的生態適應性研究,以及特定條件下促早熟高産栽培技術研究,是在當地大麵積發展玉米種植的關鍵。 在品種用途類型上,多種植青貯玉米。據李世奎(1988)調查認為“南秸北飼”種草養奶牛一奶加工係統,可以促進冀西北高原地區農村經濟的全麵發展,特彆是二、三産業中以奶産品加工服務為對象的産業部門的發展。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問題是,隨著人們對秸稈價值的重新認識,平原農區的農民也開始重視秸稈的利用價值,並且秸稈原料的加工和運輸等費用是相當高的,這種建議在一定階段可能是可以實施的,但是在長遠來看,農牧交錯帶解決牧草的自給問題是必要的。據甄兆敏(2004)報道,冀西北高原地區調整種植業結構,把青飼玉米引入農田耕作係統,在管理上簡單,費用較低,種植及收獲利用時期比較靈活,播種時間可稍遲於糧食作物,收獲時間也可早可遲,一次收獲就可以獲得較高的飼料單位,適閤於該地區的農業技術水平,可以緩解農民群眾春播及鞦收的勞動強度,縮短糧食作物的播種及收獲時間,減少損失,提高種植效率。在農牧交錯帶生長的玉米籽粒難以成熟,但是可以全株收獲作為青貯飼料的良好原料,是解決農牧交錯帶草食傢畜飼草飼料的有效途徑。張旭(2002)認為飼用玉米以收獲生物産量為目的,播種量較大,容易捉苗,受晚霜凍的影響較小,從某種意義上講,等於提高瞭種植業的抗災能力。據左啓華(2007)多年的研究錶明,一年生的玉米生物産量明顯高於壩上地區主要作物(如筱麥、老芒麥、披堿草等)。飼用玉米,其稈高葉大,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生育期,生物産量特彆高,植株高大,株型緊湊,適宜密植,有較高的生物鮮重,畝産4000kg以上。加工調製成青貯後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是解決農牧交錯帶草食傢畜鼕春飼草飼料的有效途徑。因此飼用玉米在壩上越來越受青睞。 (二)留茬免耕與秸稈覆蓋 冀西北高原土壤風蝕現象較普遍。玉米收獲時留茬、秸稈順壟覆蓋、不耕,是控製土壤風蝕和保水保肥的簡易有效措施。 ……
前言/序言
玉米種植的緯度和海拔效應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玉米種植的緯度和海拔效應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