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發表於2025-01-26
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分上、中、下篇和附篇。上篇全麵闡述瞭濕病的概述、病因病機、診斷、常見證候、治療及濕病的研究進展、濕病的預防與護理;中篇分內科、婦科、兒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等,集中介紹常見濕病證治;下篇為名傢論濕精粹,首先介紹瞭中醫名傢乾祖望、鄧鐵濤、硃良春、顔德馨、何任、張琪、李今庸、蕭熙、康良石、楊春波先生治療濕病的寶貴經驗,然後具體介紹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治療濕病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附篇介紹濕病常用中藥、濕病常用中成藥、方劑索引。第3版新增瞭濕地、霧霾的相關內容,強調瞭保護自然環境是人類健康之本的思想。
《國醫大師臨床研究》叢書序
第3版
徐序
佘序
顔序
歐陽序
自序
前言
編寫說明
上篇 濕病總論
第一章 濕病概述
第一節 人體的水液代謝
第二節 濕病的概念
第三節 濕病的源流
第四節 濕病的臨床錶現
第五節 濕病的範圍
第六節 濕病的特點
第二章 濕病的病因病機
第一節 濕病的病因
第二節 濕病的病機
第三章 濕病的診斷
第一節 濕病的臨床和時空特點
第二節 濕病的四診
第四章 濕病的常見證候
第一節 濕證
第二節 風濕證
第三節 寒濕證
第四節 暑濕證
第五節 濕熱證
第六節 痰濕證
第五章 濕病的治療
第一節 濕病的基本治法
第二節 濕病的輔助療法
第六章 濕病的研究進展
第一節 環境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第二節 中醫濕病的臨床研究
第三節 中醫濕病的實驗研究
第七章 濕病的預防與護理
第一節 濕病的預防
第二節 濕病的護理
參考文獻
中篇 常見濕病證治
第八章 外感濕病
第一節 傷濕感冒(暑濕感冒)
第二節 濕鬱發熱
第三節 瘴氣
第四節 暑溫
第五節 濕溫
第六節 濕阻
第七節 暑濕
第八節 疰夏
第九節 非典型肺炎
第十節 艾滋病
第十一節 濕霍亂
第九章 肺係濕病
第一節 咳嗽
第二節 痰證
第三節 飲證
第四節 哮病
第五節 喘證
第六節 肺脹
第十章 心腦濕病
第一節 眩暈
第二節 中風
第三節 失眠
第四節 心悸
第五節 胸痹心痛
第十一章 脾胃濕病
第一節 胃痛
第二節 腹痛
第三節 便秘
第四節 嘔吐
第五節 泄瀉
第六節 痢疾
第七節 便血
第八節 狐惑病
第十二章 肝膽濕病
第一節 黃疸
第二節 脅痛
第三節 膽脹
第四節 鼓脹
第五節 乙型肝炎
第六節 結石
第十三章 腎膀胱濕病證
第一節 水腫
第二節 淋證
第三節 癃閉
第四節 關格
第五節 遺精
第六節 陽痿
第十四章 氣血津液濕病
第一節 汗證
第二節 消渴病
第三節 厥證
第四節 輸液引起的濕病
第十五章 經絡肢體濕病
第一節 頭痛
第二節 痹病
第三節 濕痙
第四節 痛風
第五節 痿證
第十六章 婦科經帶濕病
第一節 月經先期
第二節 月經後期
第三節 月經先後不定期
第四節 經期延長
第五節 月經過多
第六節 月經過少
第七節 痛經
第八節 崩漏
第九節 閉經
第十節 經行頭痛
第十一節 經行泄瀉
第十二節 絕經前後諸癥
第十三節 帶下病
第十七章 婦科胎産及其他濕病
第一節 妊娠惡阻
第二節 子淋
第三節 子腫
第四節 産後痹
第五節 陰挺
第六節 陰癢
第七節 陰瘡
第十八章 兒科濕病
第一節 胎黃
第二節 驚風
第三節 解顱
第四節 水痘
第五節 厭食
第六節 鵝口瘡
第七節 小兒麻痹癥
第十九章 外科濕病
第一節 癤
第二節 足底疔
第三節 爛疔
第四節 癰
第五節 暑濕流注
第二十章 皮科濕病
第一節 丹毒
第二節 蛇串瘡(帶狀皰疹)
第三節 浸淫瘡(濕疹)
第四節 粉刺(痤瘡)
第五節 腳濕氣(足癬)
第二十一章 眼科濕病
第一節 胞生痰核
第二節 瞼弦赤爛
第三節 風赤瘡痍
第四節 胞虛如球
第五節 粟瘡
第六節 漏睛
第七節 聚星障
第八節 混睛障
第九節 疳積上目
第十節 瞳神緊小
第十一節 雲霧移睛
第十二節 視直如麯
下篇 名傢論濕精粹
第二十二章 著名中醫專傢診治濕病的經驗
第一節 乾祖望耳鼻喉口腔疾病的濕證和治驗
第二節 鄧鐵濤從濕治暑濕(乙型腦炎)驗案
第三節 硃良春風濕病從濕論治
第四節 顔德馨治濕十法
第五節 顔德馨談疰夏的防治
第六節 何任濕溫證治述要
第七節 張琪腎病與濕邪關係
第八節 李今庸外濕證治
第九節 蕭熙閩垣常見之濕與濕病
第十節 康良石談濕氣與肝病發生發展的關係
第十一節 楊春波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研究
第二十三章 路誌正治療濕病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
第一節 北方亦多濕續論
第二節 濕病的辨治
第三節 濕病常見證候和治療
第四節 治療濕病的宜忌和體會
第五節 路誌正濕病病案
第六節 路誌正重視濕阻學術思想
第七節 路誌正濕邪證治
第八節 辨治風濕病經驗
第九節 治痹病應注意的問題
第十節 風濕病醫案數則
第十一節 濕暈的辨證論治
第十二節 濕病醫話
附篇
附一 濕病常用方藥
第一節 芳香化濕藥
第二節 苦溫燥濕藥
第三節 苦寒燥濕藥
第四節 清熱利濕藥
第五節 淡滲利濕藥
第六節 溫陽化濕藥
第七節 祛風除濕藥
第八節 解錶祛濕藥
第九節 化痰祛濕藥
第十節 導滯除濕藥
附二 濕病常用中成藥
第一節 濕病常用中成藥概覽
第二節 濕病常用中成藥詳解
附三 方劑索引
《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
第一章濕病概述
中醫學曆來對濕邪緻病極為重視,早在《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即有所闡述。《內經》對濕病的特點及其治則均有較係統的論述。濕病的發生、發展、證候錶現、治則、轉歸均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濕病理論在金元明清代有發展。
“濕”在中醫病因病機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濕邪緻病範圍廣泛,涉及人體五髒六腑和各組織器官,以及臨床各科許多疾病。在多數疾病中,幾乎都可見到濕證或夾濕的錶現。硃丹溪認為:“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葉天士也說:“吾吳濕邪害人最廣”。現代名老中醫路誌正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撰文提齣“北方亦多濕邪論”的見解。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改善,營養豐富,進食滋膩厚味、醇酒冷飲等,以及步行少、乘車多、運動少,日久則濕熱聚積體內,故濕病成為現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濕病普遍存在,在許多疾病的病變過程中又常齣現以“濕”為主的證候錶現,在疾病的危重階段,又往往會齣現關格、水腫、濕痙、水寒射肺、水氣淩心等濕證危候,因此濕病引起瞭中醫學傢的廣泛重視。近幾年來,他們在臨床各科濕病病種的診斷、治療方麵作瞭研究,如對濕溫、風濕病、腫瘤、消渴、關格等病的診治都有新的成就。在“濕”的實質探討方麵也作瞭不少研究。臨床研究發現外濕可降低細胞免疫功能,使T淋巴細胞異常;濕證患者免疫調節功能紊亂,機體抗病能力降低;脾陽不足者,水液代謝障礙;濕阻患者,能量代謝障礙;脾虛濕睏患者,空腹胃電減弱,進餐反應延緩,空腹胃動力低於正常;胃炎活動性炎癥的濕阻證候與幽門螺鏇杆菌感染有關;有人研究證實“痰”為高血脂、高脂蛋白的臨床病理體現,高脂血癥為痰濕之體的病理基礎。
近年來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冠心病、癌癥逐年增多,新發現的艾滋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都與中醫學中的濕熱、濕毒緻病有密切關係。
第一節人體的水液代謝
中醫學早在兩韆多年前對人體水液代謝就有瞭較詳細的記載,《素問·經脈彆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是對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的精闢闡述。津液是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是通過胃的受納腐熟,小腸受盛化物,泌彆清濁,以及脾的消化、吸收、運化轉輸作用,由水榖精微而生成。《靈樞·決氣》篇說:“腠理發泄,汗齣溱溱,是謂津”,“榖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靈樞·五癃津液彆》篇說:“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靈樞·邪客》篇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因此,古人早已認識到,津液有滋潤、濡養機體的作用。津液有潤澤皮膚肌腠,滋潤五官孔竅,滑利關節,濡養髒腑器官,充養血液骨骼、腦髓等功能。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素問集注·平人氣象論》說:“脾主灌溉,故曰濡。”小腸分泌清濁,其清者經脾運化,上輸到肺。《靈樞·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榖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肺主氣,氣可以化水,故“肺主行水”,經肺的宣發肅降功能,通調水道,將津液輸布周身。津液有的轉化為唾、涕、淚,從口、鼻、眼排齣。肺的肅降,使水液下歸於腎。《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髒,主津液。”津液通過腎陽的氣化而將濁中之清迴歸於肺,濁中之濁注入膀胱,以尿液排齣。《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其中小腸分泌濁中之濁,下傳大腸,大腸迴吸收部分水液,其餘濁者隨大便排齣體外。此外,水液代謝,還有賴於肝的疏泄作用,調暢氣機,通利水液和三焦的疏通水道。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齣焉。”《靈樞·癰疽》篇記載:“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類經》說:“心主血,汗則血之餘”。又心主神,有調節汗液排泄的作用,心氣充足,血運正常,亦參與津液的輸布與排泄。上述津液循環往復,維持著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人體水液代謝的全過程,是靠各髒腑功能共同協作而完成的。其中肺的宣發肅降、脾的運化轉輸、腎陽的溫熙氣化作用更為重要。氣可以行水,腎陽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人體各髒腑功能起著溫煦、生化作用。腎陽的氣化對肺的宣發肅降、脾的運化轉輸、膀胱的開閤、三焦的疏通水道均起促進作用,因此腎對調節水液代謝的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水液代謝,是維持人體體液平衡的主要環節。在臨床上,如果胃失其腐熟,脾虛失其運化,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腎氣(或腎陽)虧虛,失其蒸化水液,肝失疏泄,三焦失其決瀆,心氣虛則血液(含津液)不能正常運行,小腸失其分清泌濁,膀胱失其開閤,其中任何一髒腑功能失常,都會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使體液代謝發生障礙。若津液生成不足,或損失過多,輕者傷津,重者傷陰。若津液環流障礙,則産生水腫、小便不利、痰飲、泄瀉、嘔吐或關節痹痛腫脹、帶下等水濕瀦留,而成涉及各科的濕證病變,甚至齣現水氣射肺淩心,痰濕中髒,痰厥等危重證候。正如《中藏經·論水腫脈證虛實候第四十三》所說:“人中百病,難療者莫過於水也,水者,腎之製也,腎者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於海,腎氣虛則水散於皮,又三焦壅塞,榮衛閉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所以自古以來,中醫就很重視人體水液代謝及其病變,在這些方麵,古人給我們留下瞭豐富理論和寶貴經驗,至今對臨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值得我們去繼承、發揚和創新。
西醫學認為,人體內的體液約占人體體重的60%,是人體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體液中主要成分是水,其中含有許多有機物和中間代謝産物以及代謝廢物。水是許多物質的溶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川流不息地循行於全身,保持細胞內外體液量及物質的濃度、酸堿度、溫度、滲透壓等條件的相對穩定,任何病理狀態均可影響或導緻水液代謝紊亂,水液代謝紊亂又可影響許多髒器功能,若處理不當有時可能轉化為主要矛盾,所以西醫學亦很重視水液的代謝。
第二節濕病的概念
凡因濕邪侵襲人體,或人體髒腑功能失調,而緻水濕瀦留體內,所錶現水濕停滯的病證,稱為濕病。
濕病有錶裏之分,寒熱之彆,虛實之辨。一般而言,以病因而分,六淫中之濕邪而緻病者,稱外濕,多實證,病變亦有因實緻虛者;因髒腑功能失調,水濕停聚而緻病者,稱內濕,多虛證,病變亦有因虛緻實者,或虛實兼夾者;若濕與寒相挾襲人緻病者,稱寒濕;濕與熱閤犯人者,稱濕熱,亦有寒熱錯雜者。以臨床證候辨彆而言,有因人體質陽盛,濕從熱化而偏濕熱者;有因人體質陰盛,濕從寒化而偏寒濕者。無論外濕或內濕緻病,其基本病機皆為水濕停滯,氣機失常。
第三節濕病的源流
中醫對濕病的認識,來源於《五十二病方》、《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發展於金元,完善於明清民國,成熟於當代。為此,作一簡要的整理,以溯本求源,洞悉其脈絡,對濕病今後研究,有著重要的傳承和促進作用。
一、濕病理論源於《內經》、《難經》
濕邪緻病,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嬰兒索痙》,“索痙者,如産時居濕地久”所緻,認為是婦女在分娩時居處潮濕太久,嬰兒受到濕邪的侵襲,而引起口噤、項強、筋脈攣急、搐搦的痙病。《內經》則以人與自然、陰陽五行、藏象學說、五運六氣等理論,對濕氣、濕邪的産生及濕病的病因病機、癥狀錶現、治則等已有較詳盡的論述,為濕病的發展奠定瞭理論基礎。
在正常情況下,濕為自然界的六氣之一,稱為濕氣,又稱為正濕,為萬物滋潤,生長繁茂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素問·五常政大論》指齣:“備化之紀其令濕”,王冰注雲:“此乃德化之常也”。《素問·五運行大論》說:“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藏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誌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明確指齣瞭自然界的濕與人體髒腑、精神情誌等的緊密相關性和辨證性。正常的濕氣對萬物有益而無害,但如濕氣太過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則為濕邪。由濕邪所引起的疾病則稱之為濕病。
《內經》對濕邪的特殊性和緻病特點有係統論述,認識到既有外濕內濕之分,又有清濁之殊,上受下起之異,即“清邪中上,濁邪中下”是也。所謂清邪,係指地下上升之輕清霧、露、霜、冰雹和雨雪,自上而下,感其氣者,上先受之,則見頭腦昏濛,蔽聰塞明,沉重痠楚。《內經》所謂:“因於濕,首如裹”是也。濁邪是指地下泥水汙穢之氣,暑月淫雨,離照當空,天熱下逼,濕濁之氣蒸騰,觸其氣者,下先受之,多見足跗重著腫脹,關節痠痛。《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濕邪中人,多因其人正氣不足,濕邪纔能乘虛而入,故《靈樞·百病始生》指齣:“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清楚說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濕邪中人的內在條件。濕邪對人體髒腑有特殊的親和性,其癥狀錶現具有一定的規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濕勝則濡瀉”,“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素問·生氣通天論》:“鞦傷於濕,鼕生咳嗽”。《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素問·痹論》:“濕氣盛者為著痹也”。肺主氣,司呼吸,霧露清濕之邪則易通過口鼻而襲肺;脾屬土,司運化,惡濕,故濕邪極易停滯,影響氣機升降。故濕邪損傷脾肺,多見鼻塞不利,咳嗽上氣,胸膈憋悶,胃脘痞滿,四肢不舉,體重痠楚,飲食不化,嘔惡噯氣,唾吐清涎,發為咳喘、濡瀉、跗腫、黃疸、痙病、痹病、痿厥等諸多疾患。《素問·氣交變大論》指齣:“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酸”。此外,濕邪與運氣的勝復,在引起濕病的發生方麵,亦緊密相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民病積飲,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飲發於中,咳喘有聲”等病證。
《內經》對濕邪中人,與地域、工作及居住環境潮濕等因素有所認識。《素問·異法方宜論》:“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之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素問·痿論》:“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是對所處地域、工作種類、環境潮濕可緻肉痿的闡述。在《素問·奇病論》中,對過食肥甘,脾蘊濕熱而成“脾癉”、“消渴”,亦進行瞭討論。原文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同時,濕邪又多與它邪相兼為病。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風濕相薄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不收,濡瀉血溢”,“溽暑濕熱相薄民病黃疸而為胕腫”。《素問·生氣通天論》:“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調經論》亦雲:“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明確指齣瞭外濕多侵害皮、肉、筋、脈、關節而緻痹病,由濕熱蘊結日久,易成痿病。
關於濕病的治療,《內經》提齣瞭較完備的治療原則,成為後世治療濕病的圭臬。概括起來有苦溫燥濕、淡滲利濕、疏風勝濕、清熱祛濕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等大法,對指導臨床辨治濕病,起到瞭重要作用,奠定瞭良好的理論基礎。所創製的13方中,其中澤瀉飲、蘭草湯、半夏秫米湯,亦可用於治療濕病。《難經·四十九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有中濕”。《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濕溫”,“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提齣瞭濕溫的病名
……
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買迴來學習學習
評分書不錯,專業,到貨也很及時,準備細細研讀
評分書很好,一直想要的。
評分正品,好書,價有點高!
評分看瞭養生堂的節目纔買的這本書,不錯!
評分買迴來學習學習
評分內容不錯值得購買,我推薦。
評分有用收瞭
評分大師的經驗,值得好好學習!
國醫大師臨床研究:中醫濕病證治學(第3版)/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