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医案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医家的诊治思想脉络和经验精髓,总结医家独特的诊疗观点,探析医家的辨证思路,剖析效验方药。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一书,是继陈可冀院士清官医案研究系列成果之后,第一部以“医家研究”为纲,选取“诊疗特色”新视角,提炼清太医院医家论病探微之见地,梳理医家辨证、遣方、用药之经验,揭示医家学术思想,凸显医家临床特色,汲取医家经验精华的著作。作者从脉案原件入手,挖掘清太医院医家这一特殊的杰出群体的诊疗特点。太医院医家们重视疗效,既力求“立竿见影”之速效,亦有治本缓图之调理,法宗仲景,辨从六经,用药和缓,量轻味简,但每遇急重难症,辄投峻剂。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还重点介绍了刘声芳、刘裕铎、力钧、陈莲舫、赵文魁等清太医院知名医家的诊疗经验,优选了较能呈现清太医院医家诊疗思想的脉案,值得当今临床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杨叔禹,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先后毕业于辽宁省中医班(五年制)、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班和福建中医药大学。1983年起在营口市中医院内科工作。1996年调往厦门工作。曾担任厦门市中医院院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曾获“中国医师奖”等荣誉。
目录
清代以前太医院考略
清代太医院及御医
名医辈出,御医难得
层层考核,御医难成
诊疗受制,御医难为
余脉解散,御医难再
第一章 清太医院医家诊疗特点
四诊难参,尤重脉诊
学宗仲景,辨从六经
法遵太素,理依藏象
首辨气血,兼分虚实
遣方和缓,用药轻平
急重难症,必投峻剂
非独补肾,尤重肝脾
临终救急,惯用生脉
常服药饵,以期延寿
生活调摄,未病先防
剂型多样,因病施用
服法用法,灵活切用
医籍盈累,医方齐备
药材丰富,道地质优
弃用针灸,规避风险
第二章 清太医院医家举要
刘声芳——方药和缓,平淡神奇
刘裕铎——第一好医官,《金鉴》总修纂
陈世官——法遵六经,并崇肝治
商景蔚——肝脾论治,兼调气血
张自兴——治病求本,善调脾胃
张永清——方遵医典,善疗妇疾
栾泰——随症缓施,善于治肝
冯钰——强调“瘟”邪,善论饮湿
陈秉钧——师古通今,详论病机
陆润庠——“状元御医”,用药轻灵
力钧——融会新知,洋为中用
全顺——治病求本,标本分治
张仲元——肝脾论治,同病异治
姚宝生——调肝有度,变化多端
施焕——疏理气机,燮理阴阳
佟文斌——调理气机,以肝论治
赵文魁——精通脉学,首论“饮热”
韩一斋——重视肝郁,善疗虚损
袁鹤侪——重视阴阳,调理气机
佟阔泉——“万病由肝”,肝灵活
第三章 清太医院医家治案及选议
罗衡、姜晟等治疗循嫔外感风凉兼饮热内停治案
张世良、曹宗岱治疗道光朝四阿哥外感风凉兼饮湿内停治案
鲁维淳、吕廷瑞等治疗嘉庆朝四阿哥外感风凉兼肺胃热盛治案
张铎、舒岱治疗嘉庆朝三阿哥停饮受热治案
曹宗岱治疗道光朝四阿哥福晋外感暑湿兼寒饮内停治案
赵文魁治疗宣统帝外感暑邪兼肺胃热盛治案
张鹤琴治疗佳贵人外感风温兼肺胃热盛治案
崔良玉治疗嘉庆朝三阿哥侧福晋风疹兼肺胃内热治案
郝进喜治疗道光朝曼常在风疹兼内热治案
陈嘉善、商景霨治疗嘉庆朝二阿哥下二格格午后潮热、懒食治案
郝进喜、曹进昇治疗道光朝珍嫔痛风治案
杨际和、范绍相治疗光绪帝乳核治案
庄守和治疗光绪朝四格格头晕治案
张仲元、戴家瑜等治疗李莲英腿膝疼痛治案
张仲元、李德源等治疗李莲英小便频数治案
张仲元、李德源等治疗李莲英咳嗽治案
张仲元、姚宝生治疗垣大奶奶胁痛治案
跋
太医院名著书影选登
精彩书摘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
清太医院设立于顺治元年(1644),最初沿用明太医院旧址(今北京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并加以修整。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被划归为俄国使馆,太医院暂借东安门内大街御医白文寿宅第为公所。此后不久,太医院又移址于北池子街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太医院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新建署第,三年竣工。民国时期此处改为北京两吉女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该处又易为北京三十二中学校办工厂。据考证,清末太医院遗址当包括今北京地安门东大街111号(北京三十二中工厂)、113号(文物局家属院)两个大院。
关于清太医院官阶,《太医院志》曰:“日院使,日院判,日御医,日吏目,此国初之制也。”可见顺治初年,清太医院医官中仅有院使、院判、御医和吏目。顺治朝时,太医院满汉御医官阶有所不同。康熙初年改归划一,院使为正五品,左、右院判为六品,御医为八品,吏目为从九品。因“是年题准考满已停,御医吏目升转无期”,故康熙帝下谕,准许御医服用六品冠带,但俸禄仍按原品给予。医士在太医院没有官阶,“医士本是学位,顺治初年又特简,入直者给予八品笔帖式冠带,谓之冠带医士。特简医士给予八品冠带,奉旨随同吏目入直,谓之冠带吏目……雍正八年(1730),奉旨以实授吏目为八品吏目,预授吏目为九品吏目。”雍正七年(1729),御医被授为正七品,并准服用正六品冠带、貂皮挂数珠;雍正八年(1730),实授吏目为八品吏目,预授吏目为九品吏目。宣统元年(1909),经时任院使张仲元奏请,内阁会议政务处奏准,太医院医官分别官加一品,院使为正四品,院判为正五品,御医为正六品,八品吏目升为七品吏目,九品吏目升为八品吏目,医士为九品,实缺官。除管理大臣为满族官员外,其余均为汉员。
就人数而言,除太医院院使、院判人数较为固定外,御医、吏目、医士人数,历朝添裁不定,如《大清会典·康熙朝》载:“院使一员,左右院判各一员,吏目二十员,初设三十员,顺治十八年(1661)裁二十员,康熙九年(1670)复增二十员,四十年(1701)裁十员”。《太医院志》亦载:“太医院院使中汉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御医十五人,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医士四十人……又有效力医生,无定员,掌炮制之法,院使考其术而进退之。”乾隆五十八年(1793)又特简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领院务。光绪年间,御医十三人,吏目二十六人,医士二十人,医生三十人。
清太医院既是负责皇室养生保健、诊病除疾的医疗机构,又是国家医学教育和医政管理机构。《钦定大清会典》载:“(太医院)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共医事;掌九科之法以治疾,掌炙制之法以治药;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之事。”
首先,清太医院负责皇室医疗事务。据《大清会典·雍正朝》、《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记载,太医院的具体职掌包括侍值、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侍值又分为宫直和六直,其中宫直为御医在御药房和各宫外班房侍值;六直则有不同说法,一说为在外值房侍值2,一说为在帝后居住的宁寿宫、慈宁宫、乾清宫、钟粹宫、寿康宫、寿安宫六处宫殿侍值。据任锡庚《太医院志》所载,道光六年(1826)后,六直又指御医为总管太监、御前太监、嬷嬷、女子、祭神房女官、异平署太监六类人诊治疾病。进御指御医同太监一道,或御医监视太监为皇室患者煎制药物。扈从指御医伴随圣驾出行,以负责皇帝健康之需。奉差指御医承蒙派遣,出宫为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外藩公主、额驸等人治病。储药,指太医院下设有生药库,太医院委派两位御医任生药库库使,典守库务,储存各省每年额解的药材。祭先医,指顺治元年(1644),定于每年二月、十一月上甲日,遣礼部堂官一员于太医院景惠壁两庑祭祀三皇,并遣太医院医官二员分献。诊视狱囚指御医为牢中囚犯治病。所谓施药,先是顺治十一年(1654)在景山东门外盖三间药房,差遣御医向满汉军民施药,救助民众;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又在京城设厂十五处,差佥都御史连同五城御史发帑币,并令医官施药。
其次,清太医院负责国家医学教育。清初没有设立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院志》载:“旧制从御医、吏目中选取学识素著者二员,令居东药房教习御医房太监读书。”乾隆初年,太医院设立教习厅,负责医学人才的培养,“乾隆二年(1737)奉旨裁撤本院,以设有教习厅,于御医、吏目内择品学兼优者各二员充任,常川驻教习肄业诸生,并批阅未授职医士月课,凡医官子弟均准保送教习厅,课其诵读。”道光年间(1821-1850),由于先后有张格尔叛乱、洪秀全起义,太医院教习厅“三十年不闻书声”。
……
前言/序言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