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慢性咳嗽中西医诊治:名老中医王会仍临床经验》以论述名老中医对慢性咳嗽的治疗经验为主要内容,对慢性咳嗽的概况、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分类、危险因素,以及历代中医学家对本病的精辟论述和治疗方药进行了编写,同时重点论述了引起咳嗽的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结核及支气管结核、肺癌、肺结节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泡蛋白沉着症、肺泡微结石症、支气管肺泡淀粉样变、药物性咳嗽等相关疾病的诊治内容。同时增添了王老对咳嗽及其相关疾病的论治特色。编写时,在每个疾病之下均各按其病因病机、症状、中西医治疗等进行详细介绍,并各附方解、典型病例,以资验证。所选用方剂,均为王老常用且有效之经验方。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家名老中医王会仍教授对慢性咳嗽及其相关疾病的学术特色和临床经验进行编写。《慢性咳嗽中西医诊治:名老中医王会仍临床经验》旨在突出名老中医诊治经验,讲究临床实用,注重创新,内容丰富,同时并适当介绍西医的诊治方法及历代医家的精辟论述,力求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西医走近中医,中医走近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内容简介
《慢性咳嗽中西医诊治:名老中医王会仍临床经验》以国家名老中医王会仍教授的学术特色和临床经验为主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慢性咳嗽及其相关疾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增添了现代医学的新进展,体现了专病专治的特色和优势,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
《慢性咳嗽中西医诊治:名老中医王会仍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格式新颖,科学实用,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参考书,可供广大中西医临床医务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王会仍(1938- ),男,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历任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浙江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浙江省第二、三、四、五届侨联委员及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中医临床与保健》和《现代应用药学》等杂志的特约编委、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对中西医结台舫治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尤为擅长,对胆道及胃肠道等疾病也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上主张中西医优化选择的原则,治疗肺部疾病多遵循“气血”学说,并提出治“肺”先治“气”的理论,深受同行专家的好评。
先后在《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浙江中医杂志》《新中医》等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及综述70余篇;参编《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中医内科临床手册》《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等书中呼吸病篇的编写以及《健康之路从肺开始——名老中医王会仍养生经验》书籍的编写。
目录
第一章 慢性咳嗽概述
一、慢性咳嗽的定义
二、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
三、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学
四、慢性咳嗽的危害
第二章 慢性咳嗽的诊断程序
一、重视病史和查体
二、辅助检查
第三章 慢性咳嗽的辅助检查
第一节 影像学检查
一、概述
二、正常X线胸片
三、正常胸部CT
四、引起慢性咳嗽的典型疾病
第二节 肺功能检查
一、概述
二、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肺功能检查的内容
四、通气功能
五、换气功能
六、小气道功能
七、呼吸力学
八、气道反应性测定
九、肺功能测验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动脉血气分析
一、常用血气分析测定指标
二、酸碱失衡的判断
三、各型酸碱失衡的判断
第四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一、概述
二、应用范围
三、应用禁忌
四、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
五、结果判读
六、慢性咳嗽相关疾病及临床应用
第五节 诱导痰检查
一、概述
二、检查方法
第六节 食管pH值检测
一、概述
二、方法
三、判断标准
四、适应证
五、注意事项
第七节 咳嗽敏感性试验(辣椒素试验)
一、概述
二、方法
三、影响因素
四、临床应用
第八节 实验室检查
……
第四章 中医对慢性咳嗽的论述
第五章 急性和亚急性咳嗽的常见疾病
第六章 慢性咳嗽的常见疾病
第七章 慢性咳嗽较少见的疾病
精彩书摘
刘完素乃金元四大家之首,倡导“六气皆从火化”“五志化火”,对《内经》病机十九条有精辟阐发,临证用药多主寒凉,创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法,乃开寒凉一派。刘完素论治咳嗽的特色集中体现于著作《河间六书·咳嗽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中,其认为:“寒暑燥湿气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其对咳嗽的病名病机进行分别,并进一步指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刘完素认为无痰不作咳,痰湿是咳嗽的主要病因,此思想对于后世影响较大。此外,他还对痰做了分类:“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关于治痰的方法,刘完素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燥湿化痰,一是降气除痰,“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对于痰涌较多者,以白术、茯苓等健脾化痰;痰热口渴者,以黄连、黄芩、石膏等清热化痰;面白恶寒者,加官桂;气上逆者,加苦葶苈。
张从正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论点。《儒门事亲》日:“嗽与咳,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咳为阴,亦无考据。”金元以前,人们多遵《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形寒饮冷则伤肺,上逆为咳”的观点。认为咳嗽主要由寒、湿邪引发。张氏受刘完素“五运主病”“六气为病”的影响,提出“嗽分六气,毋拘以寒”的观点,并进一步对风咳、暑咳、火咳、燥咳、寒咳、湿咳做了详细描述。治疗咳嗽,主要是以寒凉攻下为基本大法。如风咳治以通圣散加半夏、人参半夏丸;暑咳治以白虎汤、洗心散、凉膈散;火咳治以黄连解毒汤、洗心散、三黄丸;湿咳治以五苓散、桂苓甘露散、白术丸。
李杲认为脾胃乃人生气血之源、升降之枢纽,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乃生”的论点,他治疗咳嗽,主要着眼于内伤。他根据《内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观点,指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此为东垣论“土不生金”之咳,首度提出“补土生金”之法,如用补中益气汤补脾肺、升脾气来治疗咳嗽。
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相火论”,注重滋阴降火、开郁化痰。他认为“咳嗽有风寒、痰饮、火郁、劳嗽、肺胀”五类,并在《脉因证治·逆痰嗽》中对各自的病因、病机做了详细描述,如“火之嗽,病因火盛生痰,铄肺金也,遂成郁遏胀满,甚则十嗽无痰,或唾血痰”“劳而咳嗽,皆好色肾虚,则子能令母虚,气血俱虚,阴虚则生火,肺金耗败,而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者,碍清气升降,滞气而不行,遂成诸咳嗽之证”。丹溪治疗咳嗽十分强调因时制宜,主张根据季节、时间用药,“春作是春升之气,用清凉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气炎上,最重用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以药发散之后,用半夏逐痰,必不再来”。“上半夜嗽多者,属胃中有火。贝母、石膏能降胃火”“午后嗽多者,此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先降其火”“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候,流人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为咳嗽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内容。
五、明清时期
明清医家对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明·程充辑《丹溪心法·咳嗽》将咳嗽分为风寒、痰饮、火郁、肺胀、劳嗽五种。明代李梃《医学入门》首先出现外感、内伤分类。明·张介宾认为“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景岳全书·咳嗽》中云:“咳嗽之要,止为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明确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提出了“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的见解。张氏认为“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多因寒邪为主,治宜辛温;“内伤之嗽,宜补宜和”,多以阴虚为主,治宜滋阴。但见虚寒而咳嗽不已又当补阳,对后世治疗咳嗽起了很大指导作用。
……
前言/序言
慢性咳嗽中西医诊治:名老中医王会仍临床经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慢性咳嗽中西医诊治:名老中医王会仍临床经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