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麵地總結評述瞭王國維的思想學術成就。 對羅王關係、王國維之死等有爭議問題進行瞭細化研究。 書中運用大量第一手材料並首次刊齣《人間詞話》手稿。
內容簡介
《王國維評傳》在中國文化轉型的近代,王國維作為書香世傢的後代,從一位感情濃烈的詩人和西方學術文化的介紹者,天纔的成長為現代中國詩學、中國戲麯史、甲骨學、敦煌學、古器物學、古文字學、中國上古史、西北曆史地理和濛古史、元史等眾多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從而成為獲得廣泛國際聲譽的一代學術宗師。本書重在總結王國維貫中西、兼通古今的特點,闡明其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不迴避有爭議的問題,真實的展現他的友朋交往與生活情趣。
作者簡介
劉烜,男,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現為北京大學教授。著有《聞一多評傳》、《文藝創造心理學》等。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英文提要/001第1章 尋找新路/0011.1 錢塘江邊/0011.2 不再走科舉之路/0051.3 “體素羸弱,性復憂鬱”/0081.4 憂患意識/0091.5 編輯《教育世界》雜誌/0111.6 第一篇文章:《哲學辨惑》/0131.7 獨學的時代/0141.8 從哲學轉嚮文學/019第2章 早期美學思想/0212.1 美育思想/0222.2 美的本質和文學的起源/0302.3 天纔和美的創造/0342.4 古雅美/0372.5 喜劇觀/0432.6 中國的天纔作傢/045第3章 《紅樓夢評論》/0483.1 叔本華哲學與《紅樓夢》的價值/0493.2 《紅樓夢》的美學價值/0503.3 《紅樓夢》的倫理學價值/0533.4 批判舊“紅學”,建設新紅學/0553.5 學術論文新文體的創造/0573.6 《紅樓夢評論》的不足之處/059第4章 《靜庵詩稿》與《人間詞》/0624.1 《靜庵詩稿》/0624.2 《人間詞》/065第5章 《人間詞話》/0745.1 《人間詞話》的發錶和版本/0755.2 選自《人間詞話》/0795.3 《人間詞話》的結構/0815.4 “境界”討論中提齣的問題/0845.5 《人間詞話》中“境界”的涵義/0885.6 “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0935.7 “隔”與“不隔”/0965.8 “自然”與“理想”/1005.9 民族文化本位的觀念/1035.10 從西方文化中汲取創造的動力/1105.11 以境界衡詞/116第6章 中國戲麯史研究/1226.1 中國戲麯史研究的拓荒者/1226.2 中國戲麯史的發展綫索/1266.3 元雜劇的美學價值/128第7章 從京都迴到上海/1307.1 京都生活/1307.2 從提倡西方哲學到“學無中西”/1327.3 《壬癸集》與《頤和園詞》/1357.4 《二牖軒隨錄》/1397.5 《東山雜記》/1407.6 《丙辰日記》/1427.7 所謂“倉聖明智大學”/1457.8 教子傢書/1507.9 北京大學通訊導師/156第8章 所謂“南書房行走”/1638.1 皇命與恩寵/1638.2 勾心鬥角/167第9章 與國內外學者的交往/1749.1 與吳昌綬的交往/1749.2 與瀋曾植的交往/1769.3 與張爾田的交往/1839.4 與馬衡的交往/1879.5 與蔣汝藻的交往/1929.6 與藤田豐八的交往/1979.7 與內藤虎次郎的交往/2019.8 與鈴木虎雄的交往/2039.9 與狩野直喜的交往/2049.10 與神田喜一郎的交往/206第10章 清華園的教授生活/21010.1 遷入清華園/21010.2 研究院導師/21310.3 生活情趣/21710.4 教學風采/21910.5 喪子之痛與摯友之絕/222第11章 國學研究的曆史性貢獻/22811.1 《流沙墜簡》/22811.2 甲骨文、金文研究/23211.3 敦煌學研究/24411.4 《魏石經考》/24911.5 古器物研究/25211.6 開創新史學/25711.7 濛古史、元史研究/268第12章 學術研究的方法/27512.1 學術上的微觀研究與整體視野/27512.2 重視發現新材料,由此研究新學問/27712.3 “闕疑”的精神/27912.4 積極參與國外漢學研究的學術交流/28112.5 繼承清代學術傳統,開拓新的學科視野/28512.6 以學術為性命/289第13章 以身殉學術/29213.1 訣彆師生,從容自沉/29213.2 遺書/29413.3 所謂“殉清”的鬧劇/29513.4 學者的哀悼與思考/29713.5 陳寅恪、吳宓受托處理後事/30613.6 新發現的王國維的落花詩/31013.7 “殉清”“屍諫”的新發展/31313.8 抉擇:以身殉學術/32013.9 石碑與口碑/326結束語:王國維—中國廿世紀的文化巨人/329附錄 王國維學術行年簡錶/335後記/339再版後記/344附:人間詞話手跡/346
精彩書摘
我們在評述王國維的美育思想時,已經涉及美的本質,這裏再集中敘述王國維對美的本質的哲學上的思考,即王國維常用的形而上學之意義。他講文學的起源,也是以此論證美的本質的。 關於美的本質,王國維的中心觀點是:美是超利害的;美在形式。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說:“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雖物之美者,有時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視為美時,決不計其可利用之點。”①王國維講美的本質的時候,他的研究對象不是現實世界,而是人對世界的認識功能,人的心理的功能。他對美的性質的分析,實際是人的審美判斷在什麼條件下纔成立。其中關鍵處,是不計實際利害時纔成立,纔達到美的領域。他講述美的本質是從這個角度講的。從這個角度齣發,他講到藝術美的定義是:“故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於自然之美者,全存於使人易忘物我之關係也。”前半句可以說是齣發點。藝術之所以為藝術者,有利害觀點的人不可能去達到純粹的審美靜觀,隻有排除瞭欲念的人纔能達到純粹的審美靜觀。 既然審美判斷的成立在於“觀者不欲”,就不會首先涉及內容,於是接著的就是認為美是直觀,美在形式。王國維指齣:“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術之種類言之,則建築、雕刻、音樂之美之存在於形式固不俟論,即圖畫、詩歌之美之兼存於材質之意義者,亦以此等材質適於喚起美情故,故亦得視為一種之形式焉。”①王國維這裏的觀點主要是介紹和發揮康德的看法。康德的哲學體係體現在他的三大批判中。他的齣發點是:研究對象不是現實世界,而是人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功能和實踐功能,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意識。第三部《判斷力批判》,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尋求人的心理結構在什麼條件之下纔感覺事物是美的。在康德看來,人對客觀世界的判斷是有明顯區彆的。從情感上感覺到事物形式符閤我們的認識功能,這就是審美判斷;從概念上認識到事物形式符閤它們自己的目的,因而顯得是“完善”的,這就是審目的判斷。審美判斷不是概念的,而是直觀的。 審美無利害的論點,是美學史上爭論的一個大的問題。康德對這個問題的係統論述是有意義的。分清什麼是審美經驗什麼是非審美經驗,這是美學取得獨立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當代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迴答,甚至可以說分清瞭美學的古代與現代的界限。 對康德看法的批評早就有瞭。比如最早有居約(J.M.Guyan)1884年齣版《審美靜觀問題》中提齣瞭異議。他認為審美經驗本身就有一定的好處,好處即利益,怎麼能說是無利害呢?錶麵看起來康德的理論有矛盾,其實,對這個論點的理解,我們已經涉及過瞭。比如既然認為提倡美育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必不可少的,那麼,為什麼又說美是無利害呢?這裏涉及兩個問題:一個問題講的是效果,就審美的效果而言,它是有好處的;另一個問題是審美活動的心理過程、審美活動形成的條件,要求審美主體在他的審美活動中具有非關功利的態度,以便使審美活動得以正常的展開。這兩個問題互相關聯,但是有區彆。當然,從概念上說,最好將無利害關係(disinterested)改成不關利害的關係(nondisinterested),但是,這隻是概念上的區彆,把握康德美學的實質是更為重要的。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王國維評傳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王國維評傳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