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试图尽可能多地给出一些工程案例和工程数据。从实际数据出发,搜集案例,剖析案例,在更多的数据和案例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城镇供暖问题给出更清晰的认识,做出更科学的判断。然而,根据目前的大量工程实践分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提出的我国北方城镇供热事业的发展方向应该不会变化。这就是以热电联产和工业余热为基础,配之以燃气调峰,形成大区域协调的新型供热网络,热、电、气协同,实现高效率、低污染、高可靠性、低成本的供热模式。
目录
第1篇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第1章 中国建筑能耗基本现状
1.1 中国建筑能耗基本现状
1.2 中国建筑节能工作新进展
1.3 由措施控制转为总量控制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篇 北方城镇供暖节能专题
第2章 北方城镇建筑供暖用能现状分析
2.1 北方地区供暖现状
2.2 供暖耗热量现状
2.3 集中供热热网现状
2.4 集中供热热源现状
2.5 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北方城镇供暖节能理念与发展模式思辨
3.1 供热与环境
3.2 我国北方城市供热的模式创新
3.3 供热模式创新的应用与实践
第4章 北方城镇供暖节能技术讨论
4.1 燃煤热电联产乏汽余热利用技术
4.2 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利用技术
4.3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技术
4.4 热电协同供热技术
4.5 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技术
4.6 渣水取热技术
4.7 楼宇式换热站应用技术
4.8 降低回水温度的串级换热技术
4.9 热力站吸收式末端
4.10 实现楼宇式热力站的立式吸收式换热器技术
4.11 降低回水温度的末端电热泵技术
4.12 长距离输送技术
4.13 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
4.14 太阳能加吸收式热泵供暖技术
4.15 被动房技术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北方城镇供暖管理体制改革
5.1 北欧集中供热管理体制
5.2 热力站承包制改革
5.3 分栋计量与分户分摊
5.4 热费计价机制改革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北方城镇供暖节能最佳实践案例
6.1 云冈热电厂余热回收项目
6.2 十里泉电厂高背压改造项目
6.3 集中供暖系统二次网低温回水项目
6.4 赤峰金剑铜厂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示范项目
6.5 燃气锅炉余热回收项目
6.6 降低二次网循环泵电耗示范项目
6.7 赤峰楼宇混水技术供热项目
6.8 沈阳阳光100污水源项目
6.9 北京密云司马台新村冬季采暖项目
附录 中国建筑面积计算方法的说明
精彩书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
(1)从增加生产到减少消耗,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
二战以后,各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均是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化石能源的挖掘与使用,试图降低能源成本,得到和使用更多的化石能源,来推动战后各国工业的发展。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暴露了各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使得保障能源安全成了各国能源战略最主要的矛盾。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在这个阶段,各国的能源政策均是强化供应安全,加强能源储备的目标。但与此同时,艾默里·洛文斯的“硬性”与“软性”政策也作为一种新的观点,为能源政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硬性的能源政策是指继续促进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其速度要等于或高于经济增长,并依赖特别像是煤炭一类的矿物燃料,以及使用核能作为补充。而软性的能源政策则使能源消耗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鼓励节能,强调分散能源生产等。
1986年以后,由于国际油价暴跌、内部市场的启动以及环境运动的高涨,全球能源政策的观点开始有了明显转变,能源使用引起的环境和安全问题首次被纳入各国政府决策的考虑范围内,并开始有了相关的减少能源消耗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相关的政策,例如:美国于1975年颁布了《能源政策和能源节约法》,一方面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另一方面也建立了第一个汽车能效标准。1977年,美国开展了能源部组织行动(DepartmentofEnergyOrganizationAct),建立了联邦能源部。次年,国家能源法案(NationalEnergyAct)颁布,节能行动开始从交通领域推广到建筑领域,在该法案中鼓励了住宅、学校和公共建筑的节能。
(2)从供应侧到需求侧
1997年《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生效和《京都议定书》的签定,为各国节能政策的可持续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提高各领域能源效率以及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仅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
前言/序言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