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 [China trade painting 1750s to 1880s]

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 [China trade painting 1750s to 1880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世莊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外銷畫
  • 中國藝術
  • 清代
  • 西方貿易
  • 廣州畫派
  • 貿易藝術
  • 視覺文化
  • 藝術史
  • 繪畫
  • 18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山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60503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9497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hina trade painting 1750s to 1880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8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英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外銷畫:1750s-1880s》是作者過去十年間在中國的外銷藝術研究之成果,本書廣泛使用瞭不少中外原始史料,搜羅瞭很多珍貴又從未發錶過的外銷藝術品,目的是為讀者展示中國外銷畫之重要性和影響,對中國藝術史的書寫彆具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中國外銷畫:1750s-1880s》的內容為藝術史研究成果,全書通過剖析學術界就中國外銷畫研究之種種問題,以及當前海內外就此研究的狀況,反映外銷畫是跟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有多重關係的藝術品。作者研究十八至十九世紀外銷畫的發展史,從側門展示瞭中國外銷話在藝術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響。本書對我們瞭解近現代外銷畫的發展和貿易有較大幫助,對從事近現代藝術史研究人員來說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作用。

作者簡介

  李世莊,香港大學藝術學係哲學博士,善於研究十八及十九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史、香港視覺藝術史,常以藝術史傢和藝術評論傢身份,在報刊雜誌發錶評論文章。著作包括《從現實到夢幻——陳福善的藝術》、《黃潮寬的繪畫》,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李世莊曾於香港大學藝術學係任教,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並為香港曆史研究會之副會長及創辦人之一。

目錄

Introduction
1 Current scholarships on the study of China trade painting
1.1 James Orange's The Chater Collection
1.2 Chinese Export Ar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y Margaret Jourdain
1.3 Carl Crossman's The China Trade
1.4 Craig Clunas's writings on Chinese export art
1.5 Major exhibition catalogues and research papers on Chinese export art

2 Moulding for the West
2.1 Chinqua——Early Chinese modellers working at Madras
2.2 Clay portraits of the Danes by Chinese modellers
2.3 Chitqua, "the modeller who steals likeness"

3 Adoption of Western media by Chinese trade painters
3.1 Reverse glass paintings in mid-eighteenth century Canton
3.2 Early Chinese reverse paintings collected in The Chinese Pavilion
3.3 Spoilum / Spillem——The earliest known trade painter in Canton

4 Desire for things Chinese
4.1 Pu-Qua's influence to Masons The Costume of China and other engravings
4.2 Representations of street characters
4.3 Duplicates of Pu-Qua's drawings
4.4 A New discovery on Mackson's Pu-Qua's drawings

5 Lamqua, the "Thomas Lawrence of China"
5.1 How many Lamquas?
5.2 "Ihe identity of Lamqua
5.3 Lamqua vs George Chinnery
5.4 Images of Lamqua with Western eyes
5.5 Beyond commerce——Lamqua's medical pictures

6 Oil portraits by Lamqua
6.1 Portraits of Westerners
6.2 Portraits of Chinese officials and merchants
6.3 Diplomatic exchange of portrait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
6.4 Lamqua's view and practice on western style portrait
6.5 Lamqua's painter studio——The secret of Chinese oil painting unveiled
6.6 Relocation of art business to Hong Kong

7 Flourish of China trade painting market since 1840s
7.1 Sunqua and his studio
7.2 Assorted views of China by Tingqua's studio
7.3 Implication of Samqua's drawings
7.4 Monumental landscapes by Youqua
7.5 Nam Cheong and views of Whampoa
7.6 Inspiration from and integration with photography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Pu-Qua's drawings in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Appendix 2 George Henry Mason's The Costume of China, 1800
Appendix 3 PEM/E83895A Drawings of Chinese traders
Appendix 4 PEM/E83942 Dessin de la Chine
Appendix 5 Drawings of Chinese traders in the Phillips Library
Appendix 6 Tinqua's album leaves, d. 1851
Appendix 7 Ink drawings by Samqua, d. before 1847
Colour Plates

精彩書摘

  《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
  It is not surprising to know that Lamqua already gained his reputation in the 1830s ashis name appeared frequently in many contemporary Westerners travel journals anddescription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his fame is perhaps his legendary encounter withGeorge Chinnery, the celebrated British painter who has settled in the China coastsince the 1820s. Having sojourned in India for over twenty years, Chinnery went toMacao in September, 1825. Rumours about Chinnery's migration to the China coastwas prevalent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ar East,3~ his acquaintancewith Lamqua was also a common gossip to many visitors who were interested in theart and culture of Canton.
  How Lamqua got to know Chinnery is still unknown to u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saying from the Fearon family that these two painters knew each other in Macao, atthe house of the Fearons. Coloniel S.P. Fearon, a descendant of the amily recalled in1970s that
  My information on Chinnery is that when he arrived in China in 1825 he firstrented a house in Rua Ignacia Battista from James Bannerman, the head of theoffice of the E.I. Comapany; but that later, and for several years, he lived withthe Fearons. In 1837 he stood sponsor at the christening of Elizabeth's last child,my grandfather, Robert Inglis Fearon. It is also said in the family that Lam Qua,the Chinese artist, was a servant of the Fearon, and through his attendance onChinnery was introduced to painting.
  ……

前言/序言


《東方之眼:1750s-1880s 中國外銷畫的視覺敘事》 引言:畫布上的中西交融 1750年代至1880年代,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係在經濟、文化和政治層麵經曆瞭深刻的變遷。在這個由全球貿易驅動的世紀交匯點上,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中國外銷畫(China Trade Paintings),在廣州這座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唯一口岸,應運而生並蓬勃發展。這些畫作並非僅僅是異域風情的描繪,它們是兩國文化碰撞、交流與相互理解的生動載體,是當時中國社會圖景的鏡鑒,也是西方世界認識東方的第一扇視覺窗口。 本書《東方之眼:1750s-1880s 中國外銷畫的視覺敘事》,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究這一時期中國外銷畫的豐富內涵、藝術特色、創作背景及其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意義。我們將不僅僅關注畫作本身的美學價值,更將緻力於揭示隱藏在色彩與筆觸之下的曆史信息,理解藝術傢如何以“中國式”的視角,詮釋西方人的期待,以及這些作品如何在東西方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第一部分:時代浪潮下的藝術新生 1.1 開放的門戶:廣州與外銷畫的興起 18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貿易日益增長,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吸引瞭眾多商賈、水手和旅行者。廣州,作為清朝政府指定的對外貿易港口,成為瞭東西方交流的樞紐。為瞭滿足來華西方人的好奇心和購買需求,一群精明的中國畫師開始轉嚮創作符閤他們審美和需求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最初可能被視為一種“紀念品”,但很快便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品類,統稱為“外銷畫”。 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脈絡,分析其如何為外銷畫的齣現提供瞭土壤。我們將考察當時廣州獨特的貿易機製,如十三行體係,以及這些機構對外銷畫的創作和流通所産生的影響。瞭解這些宏觀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外銷畫會在此時此地,以如此獨特的麵貌呈現。 1.2 東西方的對話:需求與供給的互動 外銷畫的題材和風格並非完全由中國藝術傢自由創作,而是受到西方買傢需求的顯著影響。西方人對外銷畫的期待,往往源於他們對中國的刻闆印象、異域情調的渴望,以及對東方貿易商品的好奇。本書將深入分析當時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認知,以及這些認知如何轉化為對外銷畫的具體需求。 我們將從西方旅行者的遊記、商人的書信、收藏傢的記錄等一手資料中,發掘他們對外銷畫的購買動機、偏好題材以及對畫作風格的評價。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外銷畫在很大程度上是東西方文化“對話”的産物,是中國藝術傢對西方世界期望的迴應,也是西方人通過繪畫來理解和“擁有”遙遠中國的嘗試。 1.3 畫師的技藝:傳統與創新的融閤 盡管受到西方需求的影響,中國外銷畫的藝術傢們並非簡單地復製西方風格,而是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構圖方式與西方繪畫的寫實性、透視法相融閤。他們既保留瞭中國畫工筆的細膩、設色的雅緻,又藉鑒瞭西方繪畫的明暗對比、立體感錶現。這種融閤,造就瞭外銷畫獨特的美學魅力。 本書將詳細考察外銷畫中運用的主要繪畫技法,包括工筆、水彩、油畫等。我們將分析中國畫師如何學習和運用西方繪畫的透視原理,如何在設色上既保留中國畫的傳統韻味,又滿足西方人對色彩鮮艷度的需求。通過對具體畫作的技法分析,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高超技藝和創新精神。 第二部分:視覺敘事的多樣性 2.1 琳琅滿目的商品:貿易畫與經濟的縮影 作為以貿易為核心的時代背景下的産物,外銷畫中最具代錶性的題材之一便是錶現各種中國商品。從精美的瓷器、絲綢、茶葉,到香料、漆器、象牙雕刻,這些畫作詳細記錄瞭當時中國齣口到西方的各類商品。它們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更是瞭解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全球貿易的重要視覺文獻。 本書將重點分析貿易畫的特點,包括其寫實性、細節的豐富度以及構圖的商業化傾嚮。我們將探討這些畫作如何反映當時中西貿易的商品結構、貿易路綫以及貿易方式。通過對這些畫作的細緻解讀,讀者可以一窺當時世界經濟格局的一角,理解中國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2 繁華的港口:廣州風情與社會百態 廣州作為當時對外開放的唯一口岸,其獨特的城市景觀、繁忙的港口景象以及市民的生活圖景,在外銷畫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從威嚴的十三行建築群,到停泊著各式船隻的珠江,再到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這些畫作如同一部流動的紀錄片,為我們描繪瞭那個時代廣州的生機與活力。 本書將深入解讀錶現廣州城市風光和市民生活的畫作,分析其中描繪的建築風格、交通工具、服飾特點以及日常活動。我們將考察這些畫作如何反映當時廣州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以及文化習俗。通過這些圖像,讀者可以感受到一個真實而鮮活的18、19世紀的廣州。 2.3 異域的想象:士紳生活與文化符號 除瞭對貿易和城市景象的描繪,外銷畫也常常捕捉中國士紳階層的生活場景,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這些畫作試圖滿足西方人對中國文人雅士、哲學思想、傳統節慶等方麵的想象。 我們將分析錶現中國文人、官員、學者以及傢庭生活的畫作,探討這些畫作如何展現當時中國社會的等級製度、文化價值觀以及審美情趣。同時,我們也關注畫作中齣現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物品,如龍、鳳、祥雲、官帽等,解讀它們在東西方文化語境下的不同含義。 2.4 遠方的風景:異國風情與藝術藉鑒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銷畫並非隻描繪中國本土的景象,在某些時期,也齣現瞭反映西方社會風貌的作品,以及融閤瞭東西方繪畫元素的“混閤風格”畫作。這反映瞭中國畫師對外來文化的好奇和學習,以及在創作中進行的更大膽的嘗試。 本書將探討那些描繪西方場景、或將東西方元素進行創新的融閤的作品,分析其背後的文化交流機製和藝術創新。我們將考察這些畫作如何體現中國畫師對西方世界的理解和再創作,以及這種跨文化的美學實踐對中國繪畫藝術可能産生的潛在影響。 第三部分:曆史的迴聲與價值 3.1 曆史的鏡子:還原晚清社會圖景 1750s-1880s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期。外銷畫作為這一時期的視覺記錄,為我們提供瞭理解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狀況的寶貴資料。它們以直觀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當時的貿易模式、城市麵貌、生活習俗、服飾文化,甚至部分政治事件的側影。 本書將通過對大量外銷畫作品的深入研究,嘗試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晚清社會圖景。我們將結閤史料,對畫作中的細節進行考證,解讀其背後的曆史信息,從而為曆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證據。 3.2 文化交流的橋梁:東西方觀念的互動 中國外銷畫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文化交流的載體。它們將中國的形象、文化和生活方式傳播到西方世界,同時也讓中國藝術傢接觸到西方的繪畫技法和審美觀念。這種雙嚮的文化互動,深刻影響瞭東西方世界的相互認知。 本書將著重分析外銷畫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將考察這些畫作如何塑造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又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本土的藝術創作。通過對外銷畫的細緻梳理,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深遠意義。 3.3 藝術史的遺珠:被忽視的寶藏 長期以來,中國外銷畫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它們常常被視為一種“商品畫”而遭到學術界的忽視,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曆史內涵也鮮為人知。 本書的齣版,旨在填補這一學術空白,嚮公眾展現中國外銷畫的藝術魅力和曆史價值。我們將努力挖掘這些被忽視的藝術寶藏,揭示其在東西方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並呼籲更多人關注和研究這一重要的藝術門類。 結論:透過“東方之眼”,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東方之眼:1750s-1880s 中國外銷畫的視覺敘事》,旨在通過對這一時期中國外銷畫的深入解讀,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我們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些畫作,看見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世界——一個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充滿活力、機遇與挑戰的時代。這些畫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描繪,不僅記錄瞭曆史,也見證瞭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永恒主題。它們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理解當下世界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驚喜,還在於它展現瞭中國藝術傢在繪畫材料和技術上的創新與適應。在接觸“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之前,我曾以為中國畫一直沿用傳統的宣紙、墨、顔料等。然而,書中詳細描述瞭這些外銷畫在采用西洋油畫技法、使用油畫顔料、乃至於在紙張的選擇上所做的各種嘗試。這些嘗試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在藉鑒西方技術的同時,融入瞭中國傳統的繪畫理念和工藝。這種跨文化的技法融閤,産生瞭許多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它們既保留瞭中國畫的韻味,又具備瞭西方繪畫的寫實性和色彩錶現力。這種藝術實踐,為我們研究中西繪畫技法的交流和演變,提供瞭寶貴的實證。

評分

作為一名對18世紀到19世紀全球貿易史有著濃厚興趣的學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具體展現這種貿易如何影響文化和藝術的著作。“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恰好完美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史著作,更是一部生動的經濟史和文化史文獻。書中大量精美的插圖,配以作者嚴謹詳實的文字考證,生動地再現瞭廣州、澳門等地作為中西貿易重要樞紐時的繁華景象。從商貿活動、港口風光,到中國的民俗、生活場景,甚至是當時的植物、動物,都被這些畫作一一記錄下來,並以一種西方人能夠理解和欣賞的方式呈現。這種跨文化的視覺記錄,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世界貿易格局、東西方審美觀念的互動,提供瞭無可比擬的直觀證據。

評分

我一直對19世紀歐洲的東方主義藝術情有獨鍾,但總覺得這種視角多少有些隔閡,帶著一種“他者”的審視。直到我讀到“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我纔真正體會到,原來從中國本土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曆史,是多麼的富有啓發性。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畫作,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畫作的創作背景、市場需求、技法創新以及在當時中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畫坊、不同畫師的細緻考據所吸引,他們如何在西方審美和中國傳統技藝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捕捉西方商人對中國生活、工業、自然風光的興趣,並將這些轉化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這種“落地”的敘述方式,讓我感覺不再是隔岸觀火,而是真正走進瞭那個時代,感受到瞭中國藝術傢們在那一特定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創造力和市場敏感度。

評分

在閱讀“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之前,我對“外銷畫”這個概念的理解,多少有些模糊,甚至帶有一點負麵色彩,覺得它們是“不純粹”的、為瞭迎閤外國人纔創作的作品。但這本書的齣版,徹底改變瞭我對這一藝術類型的看法。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嚴謹的研究,將外銷畫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曆史和藝術高度。他揭示瞭這些畫作背後所蘊含的中國藝術傢們的智慧、創造力和市場運作能力,以及它們在中國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藝術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創作的初衷,更在於其在曆史進程中的生命力,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

評分

在接觸“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之前,我對18、19世紀的中國與世界互動,其藝術層麵的連接知之甚少。我曾以為,那段曆史中,中國藝術的發展更多是相對獨立的,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可能僅僅是零星的、錶麵的。然而,這本書如同一場及時雨,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研究視野。它以翔實的資料和精闢的分析,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國外銷畫在1750s至1880s這一特定時期,作為連接中西方藝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所發揮的作用。我被書中關於這些畫作如何被創作、如何被市場接納、以及它們如何在東西方審美標準之間進行協商和演變的論述所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對一係列藝術品的呈現,更是對一個時代、一個文化互動過程的深度挖掘。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本身就體現瞭對藝術品的尊重。當翻開“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色彩飽滿、細節清晰的畫作。每一個筆觸,每一處色彩的渲染,都得到瞭忠實的呈現。這種高品質的印刷,使得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也能最大程度地欣賞到畫作的原貌。這對於一本以視覺材料為主的藝術史書籍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作者的文字敘述,與畫作圖像相得益彰,共同構建瞭一個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我常常會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幅畫,並對照作者的解讀,從中獲得更多的啓示。

評分

我對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一直很感興趣,但缺乏直觀的視覺資料。“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這本書,恰好為我提供瞭這樣的一個窗口。它所描繪的畫麵,從士大夫的居所、庭院,到市井的交易、生活,再到各種手工業的生産場景,都以一種細膩寫實的方式呈現。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當時中國服飾、傢具、器皿、交通工具等細節的描繪,這些都為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生活習俗提供瞭珍貴的圖像學資料。通過這些畫作,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中國,瞭解那裏的人們是如何生活、工作和娛樂的。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長久以來對中國藝術史研究中一個特殊空白的渴求。在接觸到“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之前,我對那個時期中國藝術的認知,更多地停留在傳統文人畫、宮廷畫等相對“內嚮”的範疇。然而,當我翻開這本厚重的著作時,仿佛被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一個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但又極其重要的角落。它展現的不僅僅是繪畫技法和風格的演變,更是一幅跨越東西方文化碰撞、經濟交流以及社會變遷的壯麗畫捲。作者的敘述,從一開始就以一種極為沉靜而又充滿洞察力的筆觸,引導讀者進入那個充滿異域風情和時代氣息的場景。對於那些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史、對全球化早期進程、抑或是對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研究視角和豐富的視覺素材。

評分

許多關於中國傳統藝術的書籍,往往將焦點集中在文人畫的意境和士大夫的雅趣上,而“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則將目光投嚮瞭另一片廣闊的天地——為商業目的而創作的繪畫。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藝術的生命力並非隻存在於“陽春白雪”,同樣也體現在“下裏巴人”的商業實踐中。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野,將這些看似“迎閤”西方口味的畫作,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他不僅僅關注畫作本身的美學價值,更深入探討瞭它們在當時經濟體係中的流通、價值的實現,以及藝術傢群體在這種體係中的生存狀態。這種對藝術與商業、藝術與經濟之間關係的深刻揭示,讓我對“藝術”的定義有瞭更全麵的理解。

評分

我曾以為,在中國藝術史上,1750s到1880s這個時期,在風格和主題上會相對單一,缺乏足夠的突破。但“中國外銷畫 1750s-1880s”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一認知。它所呈現的外銷畫,展現瞭驚人的多樣性和演變性。從早期受歐洲版畫影響的青綠山水,到後期對西洋油畫技法的藉鑒,再到對中國傳統工筆、水墨的創新運用,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藝術傢的探索和嘗試。書中對這些風格演變的梳理,以及對不同時期市場需求變化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國藝術傢在麵對外來文化衝擊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適應性。這種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遊走的能力,以及為滿足特定市場需求而進行的藝術實踐,是這段時期中國藝術最令人著迷的特質之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