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那场大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增长,失业率高企,房价下跌,财政赤字连年出现,欧洲危机深重。陈腐的解决方案徘徊在“紧缩”与“刺激”两个极端之间。很多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属于“常态”,只不过被问题重重的20世纪70年代短暂干扰。从这个视角来看,2008年那场大危机也不过是一次由拙劣的政策或拙劣的人物造成的干扰。很多人认为如果引起这场危机的因素得到纠正,那么经济依然能完全恢复常态。本书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作者将这场危机放到了大环境下去考察,追溯了全球经济历史,指出了标志着“常态终结”的四个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资源的成本不断高涨;军事力量对于经济发展已经失去了促进作用;数字技术革命大幅节约了劳动力;法律和伦理在金融领域崩溃。作者认为,2008年那场危机应被视为一个转折点,是经济形势日趋失稳敲响的警钟,是理解危机时代生计多艰的范式。
序 言 争鸣:单一主调的危机解读/ III
第一部分 乐观主义者的花园/ 001第一章 当前与永恒的经济增长/ 003第二章 长达十年的理论争鸣/ 021第三章 大幻觉/ 037第四章 经济学派别的异同/ 049第五章 预言家/ 067第二部分 毁灭经济增长的四大因素/ 083第六章 能源与经济:项圈效应/ 085第七章 武力的无用/ 103第八章 数字风暴/ 119第九章 金融诈骗的后果/ 139第三部分 常态不会回归/ 161第十章 破裂的基线和失败的预测/ 163第十一章 政府干预的是是非非/ 183第十二章 中枢论、财政悬崖与违约边缘/ 201第十三章 欧洲会有危机吗?/ 219第十四章 超yue乐观与悲观/ 231后 记 如果荷马归来/ 249詹姆斯·K. 加尔布雷斯(James K. Galbraith),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林登·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小劳埃德·本特森政府/工商关系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之子。小加尔布雷斯和他父亲一样致力于经济学研究并将之应用于分析美国的各种经济问题,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政策建议。他是民主党的顾问,也在美国国会任职,曾出任联合经济委员会执行主任。另外,他主持得克萨斯大学不平等研究项目,这是林登·约翰逊学院的一个非正式研究团体。他是征税经济学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也是和平与安全经济学家协会主席。
加尔布雷斯把他的悲观情绪转变成了一个引人入胜、合理可信的理论框架。他的论点值得所有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值得财经官员的认真思考。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有力的论述,明显具有挑衅性的建议……作者对经济学这个学科的巨人发出了无所畏惧的指责,将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作者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新常态进行了洞若观火的分析。——《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我们的经济和政治领导人曾经觉得非常合理而且令人很有信心的政策如今却无法促进宏观经济增长了,很多人在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如何会这样。在这一点上,加尔布雷斯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里,发人深思。要重新找回这种信心,加尔布雷斯提出了一个大胆、明智的计划。——《书籍论坛》(Book Forum)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一种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图景,悄然吸引了我的目光。 “正常的终结”——这几个字,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瞬间激发了我对内容的好奇。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对“正常”的定义似乎也在不断被刷新,而这本书的标题,则直接点出了这种颠覆性的主题。中信出版社的标识,如同品质的保证,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一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种种不确定性之后,更加渴望能够获得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前瞻的理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新常态”的确切描绘,它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的波动,更可能是一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的变革。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从哪些维度来剖析这一转变?是全球化格局的重塑,科技进步的加速,还是宏观政策的调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当前经济现象背后的复杂逻辑。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深奥的经济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洞察,从而真正帮助我把握世界经济的脉搏。
评分拿起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种信息载体的厚重感,预示着其中蕴含着值得细细品味的深度内容。中信出版社的品牌效应,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有了天然的信任。我一直认为,对于世界经济的走向,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道和零散的观点之中,而是需要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框架来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正常的终结”几个字,极具冲击力,它暗示着我们所熟知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甚至是一种颠覆。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个“终结”的,又是如何勾勒出“新常态”的具体特征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经济数据或者理论,而是能提供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解读世界经济现象的“钥匙”。我希望作者能够挑战一些传统的经济学认知,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并用扎实的论据来支撑。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并从中找到应对之道。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简洁而富有寓意,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变革与重塑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封面上的文字,尤其是“正常的终结”这几个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脑子里立刻蹦出了很多问号:我们一直以为的“正常”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终结”?这个“新常态”又会是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书。中信出版社的名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关注着国际经济形势,但总觉得信息碎片化,缺乏一个能将所有现象联系起来的宏观视角。这本书的名字,恰好戳中了我的痛点,似乎承诺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解框架。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论证“正常的终结”?是全球化进程的逆转,还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颠覆,亦或是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证据,来阐述“新常态”的内涵,并且能够解释这种新常态对我们普通人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不太喜欢读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能够更具可读性,能够吸引我去深入思考,而不是望而生畏。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包装得很严实,感觉很专业。翻开第一页,就一股墨香扑鼻而来,这种纸质和印刷的质感,让人觉得很舒服,也更能让人沉下心来去阅读。我一直对经济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很多理论都停留在书本上,或者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正常的终结”几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关于经济形势的讨论,有乐观的,有悲观的,但总感觉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来理解我们究竟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环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视角,来帮助我梳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尤其是“新常态”这个概念,它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过去的经验不再适用,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认知框架吗?我期待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宏观的经济概念。我不太喜欢那种满篇都是晦涩术语,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字典的书,所以我很看重作者的表述能力。这本书能被中信出版社引进,想必在内容上是有其独到之处的,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真正能够指导我理解当下经济形势,甚至是未来发展趋势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似乎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坚毅的力量。封面上“正常的终结”这几个字,带着些许的悬念和冲击力,让人不禁思考,究竟什么是“正常”?我们所习惯的世界经济运行模式,是否已经悄然走向了终点?而“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副标题,又像是一盏指路明灯,承诺着为我们揭示迷雾,指引方向。中信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带有一种品质的保证,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个“新常态”的轮廓,它与我们熟悉的旧常态在哪些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经济图景,或许是过去十年中我们所经历的某些周期性的波动,比如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或是某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然而,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暗示着,我们所见的并不仅仅是周期的反复,而是某种结构性的、更为深远的转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从哪些宏观的视角切入,去剖析这些转变背后的驱动力,是技术革新,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还是气候变化等长期因素的影响?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型,或是某个行业的颠覆性变革,来佐证其关于“新常态”的论点。总而言之,在翻开书页之前,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对经济现象背后更深层次逻辑的追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