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 | |
| 出 版 社 | 明天出版社 |
|
| 书 系 | 信谊图画书奖系列 |
|
| 作、绘者 | 于云 |
|
| 出版日期 | 2014年11月 |
|
| 适读年龄 | 3-8岁 |
|
| 类 型 含开本尺寸、色彩及页数 | 250(H)*230 mm 12开、34页、彩色、精装 |
|
| ISBN | ISBN 978-7-5332-8209-7 |
|
| 中图号 | I287.8 |
|
| 定价 | 32.80元 |
|
推荐:
第二届信谊图画书奖图画书创作奖首奖。
一帧帧舒朗、雅致的拼贴画面,让人亲近自然和天地的壮美和清阔;一句句含蓄、隽永的抒情诗,用诗性文字流淌出一首生命传承的赞歌。
世间万物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位九千九百九岁的老奶奶,来提醒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不息绵延。
生命传承的礼赞
王林(儿童阅读研究者、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是第二届“信谊图画书奖”图画书创作奖的首奖作品。
读文字之前,可以先读读这些画。画面舒朗、轻逸、雅致,装饰感强。作者采用了纸拼贴加绘画的技法,营造出一派天清地阔的自然氛围。要达成这样的艺术效果,作者要熟悉各种特殊纸材,运用好纸材的天然纹理,构成图案和色彩,并让这些图案和色彩与文字协调一致,包括非常细部的艺术表现,都要首先考虑用纸材组合。
可以想见,这是一次工作量繁重的艺术创作,但作者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好。
或许,也可以全部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创作,但对于这本书的气质而言,目前这种技法更能达到艺术效果。“自找苦吃”、“不畏繁难”,是作品打动评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部作品是一首诗,或者说,它是诗性的。
每一粒种子,每一颗鱼卵,每一枚鸟蛋,每一只小鹿,每一个孩子,身体里都住着一位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九千九百九十九岁,是表示时间之久难以计算;老奶奶,则表示传承之长难以割断。由此可以联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明,都是由“老奶奶”们传承而来。这样的传承,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中。面对儿童,用图画书形式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主题,用极简的文字唱出了一首生命传承的赞歌。“举重若轻”、“风轻云淡”,是作品打动评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我对照了参赛作品和出版作品,画面和文字的改动都很到位,既保留了作品的原意和特质,又更加符合图画书的创作规律,符合孩子的阅读趣味。这本讲“传承”的图画书,在文图的合奏中,在作者和编者的合作中,终于以这样赏心悦目的模样面世了。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了复沓——图画书常见的叙事形式,讲述一个富有哲理性的主题;以蒲公英、鱼、鸟、鹿引出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在我们的身上住着一个老奶奶,她为我们刻下代代相承的印迹。每个生命都是千万年演化的结果,每一个个体体内都含有延续千万年的基因,生生不息……作者利用不同的纸张撕贴构架一个个优美而开阔的画面,诗意地传递给我们生命的意义。
作者介绍
文·图/于云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信息设计系。期间求学于绘本创作工作室,师从杨忠、熊亮、向华。出版插图及图画书作品有《重阳节》《十二生肖之马》。2011年毕业作品《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获得第二届“信谊图画书奖”图画书创作奖首奖。2012年10月赴法国留学,现在巴黎CESAN插画漫画学校继续深造。
个性腼腆,极其喜爱大自然,时常观察小动物们的表情,其乐无穷。喜欢的动物有狗、孤狸和乌鸦。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这部巨著,从浩渺的上古神话写起,仿佛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最初脉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深入地挖掘了那些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核心精神与社会结构。读着那些部落的迁徙、礼制的建立、思想的萌芽,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神秘与创造力的时代。他对于早期文献的解读,充满了现代史学的审慎与对古人智慧的敬畏,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那时的抉择与困境。特别是对于夏商周三代更迭中权力与信仰的微妙平衡的论述,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浮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个体生命的重量与意义。全书开篇便奠定了严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基调,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了解后续的演变。
评分接下来的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轴心时代”进行了极其深入的剖析,这一点,是我阅读诸多同类著作中最感震撼的部分之一。作者没有陷入百家争鸣的流派罗列,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社会剧变对思想产生的根本性驱动力。他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政治博弈与深邃的哲学思辨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清楚地看到,那些流芳百世的学说,是如何从现实的痛苦与对秩序的渴望中诞生的。那种对不同学派思想精髓的提炼,简洁却不失力度,譬如对法家“术”与道家“自然”之间张力的探讨,分析得入木三分。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于区域差异如何影响思想形态的描述,使得整个“战国”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舞台,而是多重文明的角力场,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理解。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激昂如金戈铁马,时而沉静如老子之言,读来酣畅淋漓。
评分秦汉大一统的建立及其巩固过程,往往是历史叙述中高歌猛进的段落,然而,这部作品却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来描绘这个庞大帝国的形成与初期的隐痛。作者着重探讨了中央集权制度在运行初期的巨大惯性与随之产生的社会张力,而非仅仅赞颂其功绩。他对郡县制如何自上而下地重塑地方社会结构,以及这种重塑过程中,个体与国家权力之间产生的结构性矛盾,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察。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汉代儒家独尊过程中,那种“选择性继承”和“实用性改造”的论述,这揭示了文化意识形态如何被权力工具化以维护统治的深刻机制。读完这部分,我不再认为大一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充满内在矛盾与巨大社会成本的强制性整合过程,这种深刻的反思性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当视线转向魏晋南北朝,许多作者会流于对士大夫的清谈和玄学的空泛描摹,但此书的叙述视角却显得格外“接地气”。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巨大的分裂、民族的大迁徙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底层结构的重组。他对佛教的传入、发展及其与本土思想的融合,进行了极为精妙的梳理,指出佛教如何成为在政权更迭不定的乱世中,支撑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文化重心的缓慢转移,作者用详实的史料描绘出一种“败退中的新生”的复杂图景。文风在此处变得略带苍凉,但又不失对生命力的肯定,笔墨之间透露出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深刻体悟。这种对“间歇期”的细致勾勒,使得整个历史长河的叙事更为立体和真实。
评分最后,关于近世(指宋元明清时期)的论述,展现了作者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他避开了传统史学中对某一个朝代“盛衰”的简单二元划分,而是着力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如火器的应用与商业革命的萌芽)与中央官僚体制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特别是对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以及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与专制程度加深的“悖论式”发展,分析得极其精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在此处转为了一种冷静的、侧重于结构分析的学术探讨,但依然保持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引导读者去理解中国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这种结构性的、动态的观察视角,为我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底色提供了极其坚实和多维的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