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

中国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
  • 通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古代史
  • 近代史
  • 现代史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1788
商品编码:11598210766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书    名

《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

出 版 社

明天出版社

 

书    系

信谊图画书奖系列

 

作、绘者

于云

 

出版日期

2014年11月

 

适读年龄

3-8岁

 

类    型

含开本尺寸、色彩及页数

250(H)*230 mm

12开、34页、彩色、精装

 

ISBN

ISBN 978-7-5332-8209-7

 

中图号

I287.8

 

定价

32.80元

 

推荐:

 第二届信谊图画书奖图画书创作奖首奖。

一帧帧舒朗、雅致的拼贴画面,让人亲近自然和天地的壮美和清阔;一句句含蓄、隽永的抒情诗,用诗性文字流淌出一首生命传承的赞歌。

世间万物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位九千九百九岁的老奶奶,来提醒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不息绵延。

 

生命传承的礼赞

王林(儿童阅读研究者、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是第二届“信谊图画书奖”图画书创作奖的首奖作品。

读文字之前,可以先读读这些画。画面舒朗、轻逸、雅致,装饰感强。作者采用了纸拼贴加绘画的技法,营造出一派天清地阔的自然氛围。要达成这样的艺术效果,作者要熟悉各种特殊纸材,运用好纸材的天然纹理,构成图案和色彩,并让这些图案和色彩与文字协调一致,包括非常细部的艺术表现,都要首先考虑用纸材组合。

    可以想见,这是一次工作量繁重的艺术创作,但作者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好。

    或许,也可以全部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创作,但对于这本书的气质而言,目前这种技法更能达到艺术效果。“自找苦吃”、“不畏繁难”,是作品打动评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部作品是一首诗,或者说,它是诗性的。

    每一粒种子,每一颗鱼卵,每一枚鸟蛋,每一只小鹿,每一个孩子,身体里都住着一位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九千九百九十九岁,是表示时间之久难以计算;老奶奶,则表示传承之长难以割断。由此可以联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明,都是由“老奶奶”们传承而来。这样的传承,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中。面对儿童,用图画书形式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主题,用极简的文字唱出了一首生命传承的赞歌。“举重若轻”、“风轻云淡”,是作品打动评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我对照了参赛作品和出版作品,画面和文字的改动都很到位,既保留了作品的原意和特质,又更加符合图画书的创作规律,符合孩子的阅读趣味。这本讲“传承”的图画书,在文图的合奏中,在作者和编者的合作中,终于以这样赏心悦目的模样面世了。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了复沓——图画书常见的叙事形式,讲述一个富有哲理性的主题;以蒲公英、鱼、鸟、鹿引出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在我们的身上住着一个老奶奶,她为我们刻下代代相承的印迹。每个生命都是千万年演化的结果,每一个个体体内都含有延续千万年的基因,生生不息……作者利用不同的纸张撕贴构架一个个优美而开阔的画面,诗意地传递给我们生命的意义。

 

作者介绍

文·图/于云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信息设计系。期间求学于绘本创作工作室,师从杨忠、熊亮、向华。出版插图及图画书作品有《重阳节》《十二生肖之马》。2011年毕业作品《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获得第二届“信谊图画书奖”图画书创作奖首奖。2012年10月赴法国留学,现在巴黎CESAN插画漫画学校继续深造。

个性腼腆,极其喜爱大自然,时常观察小动物们的表情,其乐无穷。喜欢的动物有狗、孤狸和乌鸦。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环球风云:近代全球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一部跨越世纪、立足全球视野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复杂脉络与关键转折点。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国家内部的兴衰更迭,而是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全球舞台,细致描摹自启蒙运动曙光乍现,至冷战格局定型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国际社会所经历的结构性重塑。我们旨在描绘一幅多线程、多视角的全球历史图景,探究驱动世界从前现代向现代过渡的深层动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权力转移、思想碰撞与技术革命的连锁反应。 第一部分:启蒙的余晖与旧秩序的松动 (约1750-1830) 本部分着重考察欧洲思想的输出及其对全球政治版图的冲击。我们将从洛克、卢梭的政治哲学如何转化为美洲大陆的独立宣言开始,详细解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背景,及其对欧洲殖民体系构成的首个实质性挑战。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法国大革命如何从一个地区性事件演变为席卷欧洲大陆的意识形态风暴。重点分析拿破仑战争对外传播的法律观念(如《拿破仑法典》)与对传统王权体系的瓦解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卷将目光延伸至殖民地腹地。我们不会仅关注宗主国的行动,而是细致梳理海地革命的独特性及其对奴隶制存续的道德与经济压力。同时,本书将探讨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伊比利亚半岛动荡期间,其广阔美洲殖民地如何被卷入独立洪流,分析拉丁美洲建国过程中的共同挑战——例如军事强人(Caudillos)的崛起与中央集权难以实现的困境。 第二部分:工业引擎的轰鸣与全球经济的重构 (约1830-1880) 工业革命不再被视为单纯的技术进步史,而是被视为一种重塑全球贸易、人口流动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的经济革命。本部分详尽比较了英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独特条件(煤炭、资本积累、政治稳定),以及其他国家(如比利时、法国、德意志邦国)追赶的路径差异。 重点分析蒸汽动力和铁路网络的出现如何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形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考察自由贸易理念的兴起,以及它如何成为大英帝国扩张的理论基石。本书特别关注非西方世界对这场工业浪潮的反应:例如,奥斯曼帝国的坦志麦特改革的努力与局限,以及日本在幕末时期所感受到的外部压力如何促成明治维新。我们将用相当篇幅剖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贸易体系的痛苦过程,但视角将置于“全球市场对既有经济体的强制整合”这一更宏观的框架下。 第三部分:帝国主义的狂热与“被分割的世界” (约1880-1914) 这一部分是全球体系从权力均衡走向系统性冲突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深入剖析“新帝国主义”的驱动力,这不仅仅是获取原材料,更是资本输出、民族主义竞争和“科学种族主义”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将详细分析“瓜分非洲”的俾斯麦体系如何建立,及其对非洲社会结构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创伤。在亚洲,本书重点考察英俄在“大博弈”中对中亚和波斯地区的角力,以及欧洲列强对清朝的持续渗透与蚕食。 同时,本书将系统梳理欧洲内部的权力集团化:从德意志统一带来的欧洲大陆均势打破,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我们分析了军备竞赛的逻辑、民族主义情绪的极端化,以及各国政治精英在面对危机时,如何倾向于选择军事冒险而非外交妥协的深层心理动因。我们将研究一系列局部冲突——如巴尔干战争——如何成为牵动全球强权政治的导火索。 第四部分:两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回响与权力真空 (约1914-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置于“全球体系的首次整体性崩溃”这一视角来审视。我们将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从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中东新秩序的建立,到亚洲殖民地民族主义的觉醒(如印度甘地运动的全球影响)。巴黎和会将权力在战胜国之间重新分配的尝试,如何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伏笔。 我们将探讨二战的全球性质:它不仅是欧洲的冲突,更是日本在东亚的扩张野心与美国全球力量投射的直接碰撞。本书详细分析了轴心国在不同战区(如北非、太平洋岛链)的战略目标及其相互关联性。特别关注了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作为士兵和劳动力被卷入战争,却在战后要求平等的权利。 第五部分:冷战的黎明与新权力结构的诞生 (约1945-1962) 本书的终结部分聚焦于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将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如何利用意识形态差异迅速填补了欧洲和亚洲的权力真空。重点解析冷战如何通过代理人战争、军备竞赛和科技竞争(如太空竞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非仅仅局限于柏林或古巴。 我们将分析非殖民化浪潮的兴起,探讨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埃及)在冷战夹缝中寻求不结盟道路的努力。本书将探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建立,及其在维护表面和平的同时,如何成为大国博弈的另一竞技场。通过对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分析,我们揭示了核武器时代下,全球冲突的极限与制约。 结论:现代世界的奠基石 本书总结了近两百年间,全球体系从多元竞争向两极对峙转变的复杂历程,强调了技术进步、经济驱动力与政治意识形态如何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格局。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挑战的坚实历史基础,避免了对特定区域的过度聚焦,确保了叙事的广度和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巨著,从浩渺的上古神话写起,仿佛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最初脉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深入地挖掘了那些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核心精神与社会结构。读着那些部落的迁徙、礼制的建立、思想的萌芽,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神秘与创造力的时代。他对于早期文献的解读,充满了现代史学的审慎与对古人智慧的敬畏,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那时的抉择与困境。特别是对于夏商周三代更迭中权力与信仰的微妙平衡的论述,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浮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个体生命的重量与意义。全书开篇便奠定了严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基调,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了解后续的演变。

评分

接下来的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轴心时代”进行了极其深入的剖析,这一点,是我阅读诸多同类著作中最感震撼的部分之一。作者没有陷入百家争鸣的流派罗列,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社会剧变对思想产生的根本性驱动力。他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政治博弈与深邃的哲学思辨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清楚地看到,那些流芳百世的学说,是如何从现实的痛苦与对秩序的渴望中诞生的。那种对不同学派思想精髓的提炼,简洁却不失力度,譬如对法家“术”与道家“自然”之间张力的探讨,分析得入木三分。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于区域差异如何影响思想形态的描述,使得整个“战国”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舞台,而是多重文明的角力场,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理解。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激昂如金戈铁马,时而沉静如老子之言,读来酣畅淋漓。

评分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及其巩固过程,往往是历史叙述中高歌猛进的段落,然而,这部作品却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来描绘这个庞大帝国的形成与初期的隐痛。作者着重探讨了中央集权制度在运行初期的巨大惯性与随之产生的社会张力,而非仅仅赞颂其功绩。他对郡县制如何自上而下地重塑地方社会结构,以及这种重塑过程中,个体与国家权力之间产生的结构性矛盾,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察。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汉代儒家独尊过程中,那种“选择性继承”和“实用性改造”的论述,这揭示了文化意识形态如何被权力工具化以维护统治的深刻机制。读完这部分,我不再认为大一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充满内在矛盾与巨大社会成本的强制性整合过程,这种深刻的反思性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当视线转向魏晋南北朝,许多作者会流于对士大夫的清谈和玄学的空泛描摹,但此书的叙述视角却显得格外“接地气”。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巨大的分裂、民族的大迁徙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底层结构的重组。他对佛教的传入、发展及其与本土思想的融合,进行了极为精妙的梳理,指出佛教如何成为在政权更迭不定的乱世中,支撑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文化重心的缓慢转移,作者用详实的史料描绘出一种“败退中的新生”的复杂图景。文风在此处变得略带苍凉,但又不失对生命力的肯定,笔墨之间透露出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深刻体悟。这种对“间歇期”的细致勾勒,使得整个历史长河的叙事更为立体和真实。

评分

最后,关于近世(指宋元明清时期)的论述,展现了作者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他避开了传统史学中对某一个朝代“盛衰”的简单二元划分,而是着力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如火器的应用与商业革命的萌芽)与中央官僚体制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特别是对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以及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与专制程度加深的“悖论式”发展,分析得极其精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在此处转为了一种冷静的、侧重于结构分析的学术探讨,但依然保持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引导读者去理解中国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这种结构性的、动态的观察视角,为我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底色提供了极其坚实和多维的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