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好权威促进孩子的成就,好伙伴呵护孩子的心灵,
好榜样看顾孩子的生活,好向导护航孩子的未来!
从"人是什么""人是怎么成长的""人的成长需要哪些外因与内因",我们可以推导出,在成年以前,家长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哪些支持。家长应该以孩子成长的需要为核心,配合孩子成长的需要来当家长,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己的想法为核心和主体,去"教育孩子"。
继《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告诉家长哪些言行可能对孩子造成长久伤害之后,积极心理治疗专家曲韵老师,在这本新书里给困惑的家长一个完整清晰的养育思路。在本书中,曲韵老师运用她独创的"家长角色"模型,告诉家长:只要平衡好权威、伙伴、向导、榜样四个角色,就能够成就孩子。具体到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在不同的养育环境下,面对不同的情境时,应该如何平衡家长的这四个角色,书中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与指导。
作者简介
曲韵,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门诊专家,积极心理治疗中心(中国)主任、首席专家,德国总部认证的积极心理治疗师。2010年独创的“家长角色”模型获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大会创新奖。
拥有近10年的家庭问题诊断治疗经验,一对一治愈率100%。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嘉宾、《嘉人》杂志心理访谈专家、《健康之友》特约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特邀专家。曾在中组部、外交部、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各类讲座、工作坊数百场。
精彩书评
★在我们生活所依附的岩石中,最重要的岩石是家庭。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教师和教练,是导师和生活角色的模范,是成功的榜样,亦是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美国总统奥巴马
目录
第一章孩子成长"长"什么
长身体
长得快等于长得好?
心情好个子高,心情坏个子矮?
大脑20多岁才能长好?
青春期叛逆是必然吗?
男孩儿女孩儿不一样?
●对孩子长身体时的一些提醒
长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更有效
不要忽视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的学习
社会大课堂,家长怎么讲?
●对孩子长知识的一些提醒
长本事
人生必备两本事:处事,也处人
处事:从他律到自律
处人:"事"后面的"情"更重要
交朋友:必须让孩子学会的社交能力
澄清两个"关系能力"中的误区
我与我: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同样是一种能力
●对孩子长本事的一些提醒
长脾气
人一出生就带着情绪
社会情绪的习得缘于后天
孩子要拥有的情绪能力
●对孩子长脾气的一些提醒
长思想
及时反馈,引导孩子主动客观地去想
有想法、主意大,好不好?
让孩子多问"为什么"
让孩子客观认识自我
●对孩子长思想的一些提醒
长大
我们的孩子长大、长好了吗?
第二章成就孩子,家长需要做好四个角色
成就孩子的"家长角色"模型
家长角色的平衡技巧
偏重权威角色
偏重伙伴角色
偏重向导角色
偏重榜样角色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平衡好不同的角色
0~3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3~6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6~8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9~11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12~18岁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19~23岁成年初显期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家长角色
第三章做孩子的顾问型权威
好权威的标准:孩子"信""服"的顾问
权威,父母推不掉的角色
磋商:从权威到顾问的唯一途径
不磋商:孩子身心冲突的种子
别用温柔的命令
如何有效制定规则
……
第四章成为与孩子成长互动的伙伴
生命需要乳汁,更需要温暖
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不同的依恋关系带来不同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
什么是依恋关系?
如何与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关系?
如果没有形成安全依恋关系怎么办?
爱,需要正确的表达
警惕"爱的残疾者"
爱有量的差别
爱有类的区分
爱不可以比较
爱的基础是尊重、信任和耐心
父母与孩子不是,也不应该是朋友
……
第五章当好孩子的人生向导
每个孩子都会自己寻找生命的答案
每个人都想问很多为什么
答案的生长取决于父母种下的种子
做孩子的人生向导是父母的责任所在
理想:助力孩子的激情之源
有理想与没有理想大不同
……
第六章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眼中的榜样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家长开始的
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
家长不能决定和掌控孩子学什么
父母的状态决定孩子的生活质量
应对问题和冲突
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
第七章父母四个角色的实践运用
孩子不愿意起床,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练琴,怎么办?
父母一方强势,另一方怎么做?
……
第八章特殊养育环境下,父母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离婚后单独抚养孩子,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权威角色
伙伴角色
向导角色
榜样角色
离婚后不抚养孩子,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孩子对离去的父亲的情绪
"我不管了"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
附录一积极心理治疗WIPPF表--威斯巴登心理与家庭问卷
附录二父母类型表
精彩书摘
不要忽视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的学习
一个人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俗话说的"能看得懂眉高眼低,人情世故"。
我女儿4岁多的时候,有一套绘本教孩子比较小、中、大,什么"我用小毛巾,妈妈用中毛巾,爸爸用大毛巾"等,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有一个周末全家人聚餐,大伯母好久没见她了,喜欢她,就和她坐在一起,我坐在她们对面。席间,不知她说了句什么话,大伯母宠爱地说她:"你这个小东西。"我女儿听了以后眨了眨眼,环顾四周,张嘴说道:"我是小东西,爸爸、妈妈、伯父、伯母是中东西……"我一听不好,可是还没等我来得及制止,她已经顺理成章地继续说道:"爷爷奶奶是老东西。"我们费了很大的劲儿跟她解释,说她"小东西"是爱意的表现,但绝不能说老人是老东西。估计她当时并没有弄明白,但弄明白这个也没什么难的,多听多看就行了。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尤其是家里人比较多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跟谁说什么样的话,家里谁能管住谁。比如,他想看电视,就知道跟爷爷说准行,跟妈妈说就不见得让看了。当妈妈责备他看电视而没有学习时,他会说:"爷爷同意了,爷爷让我看的。"他知道这样妈妈就没法反对了,至少不能发火。这是孩子自学到的知识。家里人多的时候,每个人的意见不可能尽都一致,就容易让孩子钻空子,但至少这也说明家里有规矩,有了互相的礼貌和尊重。可是如果家里有大的纷争或者激烈的矛盾,孩子不仅能深刻地认识到,还会无所适从,造成孩子的困扰和伤害。
有一个家庭,父亲长期出差在外,家里是妈妈、儿子和爷爷奶奶同住。妈妈的工作也很忙,只好依赖爷爷奶奶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和做饭、做家务。奶奶一向是说了算的人,妈妈的性子也比较急,两个人时有摩擦,互相背后看不上,表面上也只能做到尽量回避敏感话题,大多数时候爷爷做中间人。这个孩子的表现就是,妈妈一回家,他就跟着妈妈,或者自己在一边发呆,谁都不跟。妈妈问他一天里都发生了什么事,他绝口不提奶奶。妈妈有时特意问他跟奶奶玩得好不好,他说:"我不愿意跟奶奶玩儿。"在奶奶跟前同样,他绝口不提妈妈。也就是说,无论跟谁在一起,孩子都不能完全放松地想说什么说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他总要绷紧一根弦儿,以免说错话。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是不舒服、不快乐的。到孩子5岁的时候,妈妈发现他常常一个人发呆,不爱笑,不爱活动,在幼儿园也是这样,这才发觉到孩子的异常。
所以,不要以为家门外才是社会。家庭内,只要产生了一个生命个体与其他生__命个体的互动,就是"社会"了。家长要用心观察一下,你和孩子共处的社会给孩子呈现了哪些信息,孩子会怎样接受和处理这些信息。
孩子想暑期挣钱,我们怎么引导?
情境
孩子11岁的时候,暑假里想自己做些事挣钱。孩子最爱吃冰棍儿,就想卖冰棍儿。孩子是个天真活泼、好动的男孩,爱幻想、倔强。父母都不看好这个想法,因为以孩子的能力和当时的情况,肯定会失败。此时,父母应该怎样平衡好家长的角色呢?
分析
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会这样做:坚决不同意孩子的想法,给他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告诉孩子他还小,等以后长大了可以尝试。如果孩子继续争取,父母也许就要失去耐心,说孩子不懂事或者太任性。
这样的父母,在权威方面非常坚持原则,说一不二,不容商量。在伙伴方面,并没有很好地体察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向导方面,没有什么指引,但看得出来,对未来是不那么开放的,不愿意有不好的后果产生。家长树立的榜样就是,做事要考虑后果,我决定了的事不容更改,无论是好好地解释,还是打压、责备,我的决定是对的,必须照着我说的去做。如果条件、时机不成熟,例如年龄太小,那最好什么都不要尝试。在这样的"对待"下,孩子会变得更加固执;会感到自己被蔑视,没有得到信任和接纳;会让孩子不服气,寻找其他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并且为了避免父母打压,新的尝试都不告诉父母了,变得更加倔强、主意大。
还有的父母会让孩子去尝试。因为他们认为,不让他摔个跟头,他就不知道事情有多难,让他得点教训也好。于是答应孩子的请求,给他批发一箱冰棍,让他去试吧。事实最终证明,孩子的想法确实太天真了。这样的做法听起来很好,但父母在权威方面完全放权,没有要求,也没有指导。在伙伴方面有些纵容,没有接纳和陪伴。
在向导方面更谈不上了。这样做的榜样是:好吧,你既然不听我的,我就不合作了,由你去,让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在这样的"对待"下,孩子肯定会体验挫败,会懊悔自己的鲁莽、不听话,会失去信心和自信。孩子不但不会感谢父母给予的自由,反倒有可能觉得父母袖手旁观、幸灾乐祸。孩子会变得孤傲、冷漠、不合作。虽然心中并不服气,但又不再有勇气去冒险和尝试,内心极为冲突。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选择平衡的第三种做法。首先问孩子想卖冰棍儿的原因都有哪些。不要问"为什么想卖冰棍儿",这样提问有质疑的意思,也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只去给出理性的答案。若换个问法,问"原因有哪些",孩子会给出多个答案,而且不仅限于逻辑的和理性的考虑,也许除了"挣钱"外,你可能会得到诸如"好玩儿""想试试"等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听起来肯定都很幼稚,但是,我们要的并不是客观、冷静的回答,我们要的是这些答案后面的动机和需求。"挣钱"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想发挥自己的能力、好奇、尝试进入未知领域、得到回报、得到鼓励和夸奖、证明自己长大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些目的和需求是最基本的,它们可以通过卖冰棍儿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通过发明创造表现出来。在比尔·盖茨创业的背后,我们能找到这些需求、动机和目的;在胡适发起白话文运动的背后,也是这些需求和动机。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真正的动机和需求后,真正的伙伴是帮助和支持孩子去满足它们。成功了分享喜悦,失败了,安抚、鼓励。真正的权威是给出具体的方法、规则等指导孩子。真正的向导会指出孩子的真实目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肯定他的自主和尝试的精神,与他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为未来更好地工作做准备。真正的榜样是冷静、理智、客观地应对和处理这个难题,同时热情地关心、接纳和帮助孩子。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又给孩子留有余地,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由活动、承担责任。在这样的原则下,父母可以选择同意孩子去卖冰棍儿,但是可以商量,由一箱改为从10根开始。如果孩子愿意得到家长更多的帮助,还可以与他一起商量、演习广告、叫卖等事宜,甚至可以陪着他到楼下,或者在胡同口等着他(如果孩子要求陪伴的话)。无论冰棍儿卖完了还是没卖完,都与孩子一起总结、分享经验和教训,问问孩子在这个经历中感受如何?有哪些新体验和新发现?有哪些快乐的事和哪些沮丧、恐惧的时刻?是否还想继续卖冰棍儿?还是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和主意?如果孩子写日记或者家长给孩子写成长日记,把这件事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是孩子迈出人生新一步的开始,值得纪念。
自序
只有平衡好四个角色,
才能更好地配合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自己有一个女儿,我的时间与精力也是首先分配给"妈妈、妻子与女主人"这份"工作"的。所以,我写这本书,既有我当心理治疗师所获得的理论与经验,也有直接养育孩子的心得。
前一本书《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基本全是根据我的治疗案例写成的,书中所写都是父母不应该做的事。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那些父母的言行与状态一定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那本书写完之后,编辑约我再写一本父母应该怎样做的书。我当时感觉有些犯难:除了不应该做的事,父母做什么、怎么做,是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而不同的,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我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指点别人如何当父母,尤其是在不了解人家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而且,根据我自己当妈妈的经验,孩子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和需求,是因事因时而千变万化的,我怎么可以一言以蔽之地教人家怎么养育孩子、怎么与孩子互动呢?
后来我还是决定写这本书,一来是因为我所学习和运用的疗法是从"人是什么"入手而创建的,不是从"病是什么"开始的。因此,我们的理论中包含了"人是怎么成长的"以及"人的成长需要哪些内因与外因"等内容。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在成年以前,家长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哪些支持。我的"家长角色"模型就是以此推论并建立起来的,我也因提出这个模型而获得了第五届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大会创新奖。
第二个原因是,这些理论指导着我自己如何当妈妈,也在我这些年来开设的家长课堂等讲座和工作坊中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和追捧。它们被证明是有效果的。《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这本书更多地给父母指出了我们常见的一些错误行为、这些行为对孩子的长久影响,以及相应的指导建议。而第二本书《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则给困惑中的父母一个完整的养育思路。父母如果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所应承担的不同角色,并科学熟练地平衡四个角色,那么真正成就孩子就不在话下了。所以两本书其实是一破一立的关系,缺一不可。
《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这本书的内容大致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呈现:第一部分,孩子成长"长"什么?根据这部分内容,您可以对照自己孩子的表现,看到孩子哪些方面成长得不错,哪些尚有缺失。
第二部分,家长的四个角色,从讲解到非常具体的运用。这部分包括:
1.权威。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最强壮、最有智慧的人,他们期待着父母给予具体的指导与传授。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做才能令孩子主动地对父母信从。
2.伙伴。作为最早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人,父母与孩子是一生的陪伴,亲子间的情感互动既是孩子在家庭外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社会性的一部分。父母也需要来自孩子的真诚情感。因此,如何与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接纳的关系是主要议题。
3.向导。父母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注,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对孩子的信念信仰信条的建立必须有意识地、正向地进行。虽然孩子最终会自己去探索,但早期家长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
4.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均落入孩子眼中,并且孩子自己会去解释、评价、喜欢或者不喜欢进而模仿或者不模仿。所以,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我们如何生活等等,带给孩子的影响比我们有意给予孩子的教诲还要重要。
总之,在这本书中,我把自己所学的系统的和零散的理论、知识、案例等加以整理,以孩子成长的需要为核心,来决定我们家长如何配合孩子的成长需要去当家长,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以我们的想法为核心和主体,去"教育孩子"。只有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综合家长的四个角色去制定您的养育方式,才能全面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很不喜欢"教育孩子"这种说法。"教育"一词,指出了主体与客体、施与受、高与下以及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非常程式化的东西。而我们与孩子,是亲密的一家人,是互相的给予与接纳,是互相的包容与促进,是互相的陪伴与扶持,没有主客、没有高低、没有教条的目标与方法。
只有我们共同的成长。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将来,如果我的女儿有被公众和社会认可的成就,有她自己认为满意、幸福、有成就的人生,我会为她感到开心、骄傲,而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本事与功劳。因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父母所能做的,是给孩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余的,要靠孩子自己了。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您一些关于成长的知识,展示给您一个不同的视角,揭示家长角色的本质,在您自己的灵活运用中,为您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
前言/序言
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