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作为“纪念版”,它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那些原本在老版本中模糊不清的古代地理图谱,在这里都得到了高清的重制和精准的标注,这对理解西汉郡县的边界变迁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几篇“专题研究小品”,它们像是为主要章节准备的美味甜点。比如,其中一篇专门探讨了汉武帝时期河西走廊的人口拓殖与后勤保障体系的相互关系,这个角度非常刁钻,也极其重要。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有多少人去了那里”,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维持在那里的人口生存和战斗力”,这涉及到了水源、盐场和军事屯田的地理学布局。阅读这些小品,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历史的幽微之处,那些教科书上被一笔带过的地名,此刻都鲜活了起来,有了具体的地理和人口故事。
评分这本《西汉人口地理(纪念版)》实在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构建历史版图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人口数字的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地理因素融入其中,描绘出了一幅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古代社会图景。我尤其欣赏其在解释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时的细腻笔触。例如,书中对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与相对贫瘠的西北边疆地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承载力差异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通过精细的地图和图表分析,你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王朝的兴衰、每一次重大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影响到数以万计百姓的迁徙与定居。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汉代郡县设置背后的深层逻辑,理解了为何某些战略要地会长期保持高密度的人口聚集。这种将宏观历史事件与微观地理约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西汉社会结构理解的维度,远非一般通史著作所能比拟,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全新的层次,简直是历史地理学的饕餮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看时会被其庞大的数据和略显古奥的学术术语所震慑,但一旦你抓住其核心逻辑——即地理区位决定了人口的潜力和韧性——就会豁然开朗。它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它教会了读者如何“阅读”一张历史地图。作者并非是简单地把人口数据“贴”在地图上,而是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资源梯度如何形塑了古代的社会等级和经济联系。例如,书中对“九江郡”等长江中下游关键区域的人口结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揭示了当地土著与中原移民融合过程中的人口流动趋势。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扩散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理学支撑。它迫使我跳出“朝代更迭”的线性思维,转而思考历史的“空间惯性”和“地理制约”,受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纪念版”时,我还有些疑虑,担心它不过是旧作的简单翻印,缺乏新意。然而,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和对新史料的整合,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成功地挑战了过去一些将西汉人口波动简单归因于政治事件的传统观点,转而深入挖掘了气候波动、瘟疫传播路径乃至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人口密度的潜移默化影响。其中关于“郡国并行制”下,人口在中央直辖区和封国领地间流动差异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妙。作者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汉书》中的记载,还结合了考古发现的聚落遗址数据,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验证体系。这种严谨的交叉验证,让结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研究视野。这哪里是简单的“人口研究”,这分明是一部用数字和地图重塑的西汉社会动力学模型,值得所有严肃的历史爱好者珍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初始预期,它成功地将枯燥的人口统计学转化成了一门引人入胜的叙事艺术。它不仅仅是研究西汉的人口,它实际上是在描绘一张西汉“权力”与“资源”的地理分布图。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如高原、盆地、沿海平原)人口密度与生业结构变化的对比分析,构建了一套可量化的“区域发展模型”。这使得我们可以用更科学的眼光去审视汉代边疆政策的得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精确的标尺,去衡量历史变迁中的“尺度感”。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重新认识了西汉,更对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决定论”与“人文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博弈,有了更为辩证和深刻的理解,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人口代表一个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水平
评分秦时已经有了全国的户口资料,由汉政权接管并加以利用。刘邦入咸阳时,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使刘邦能“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①,以后在楚汉之争中,萧何在“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②,刘邦查问曲逆县的户口时,能得到秦时和当时的具体数字③,都是明证。西汉时有一套严密的户口统计制度,每年中央政府都能掌握各郡国及所属县、道、邑、侯国的户口数④。应该说,从秦末至整个西汉的户口资料本来是很完备的。
评分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评分绿波桥下,曾照惊鸿。桃花依旧,含笑春风。杖藜重到,鹤发成翁。香销梦断,逝水匆匆。红酥忆手,把酒情浓。玉人一别,倩影难逢。卷葹不死,魂魄可通。天荒地老,此恨无穷。
评分青山不见人,何必频回顾。返景照林花,开落凭谁语。 闲云自在行,出岫迷归处。千载翠微心,一霎纤纤雨。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可是在《汉书》中,汉初的户口数毫无提及,甚至对几十年前西汉末年的户口数也已语焉不详。《地理志》中以平帝时户口为“汉极盛矣”,而《食货志》中却说哀帝时“天下户口最盛”。两者虽差不了几年,但如果每年户口数齐全的话,完全可以讲清究竟哪一年是最盛。《地理志》的行政区划以元始年间为断,而侯国却以成帝元延年间为断⑤。有的诸侯王国也没有反映元始年间的实际情况,如梁国,据《汉书·文三王传》,武帝元朔中,梁国被削五县,“梁尚余有八城”,成帝鸿嘉中又削了几次,“或千户,或五百户”,元延中又削五县,则元始时最多只剩三县①,但《地理志》所载仍为八县。而且,各郡国人口数相加实际是57671401,而总数是59594974,县道邑侯国总数是1587,实际相加为1577,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资料。一千五百多个县、道、邑、侯国中,只有五县有户、口数,五县有户数。这些都说明,西汉的户口资料在东汉初年已经残缺不全。
评分一既然找不到任何现成的确切数字,我们只能根据西汉末元始二年的户口数进行推算。这里先讨论一下这项数字的有关问题。
评分秦时已经有了全国的户口资料,由汉政权接管并加以利用。刘邦入咸阳时,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使刘邦能“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①,以后在楚汉之争中,萧何在“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②,刘邦查问曲逆县的户口时,能得到秦时和当时的具体数字③,都是明证。西汉时有一套严密的户口统计制度,每年中央政府都能掌握各郡国及所属县、道、邑、侯国的户口数④。应该说,从秦末至整个西汉的户口资料本来是很完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