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大学体育与健康概述
1.1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发展
1.2健康概念与体育功能
第2章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
2.1运动性腹痛
2.2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2.3肌肉痉挛
2.4肌肉酸痛
2.5过度紧张
2.6过度疲劳
2.7晕厥
2.8中暑
第3章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3.1运动损伤的原因
3.2运动损伤的预防
3.3运动损伤的处理原则
3.4易发运动损伤的处理
第4章球类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方法
4.1运动竞赛的种类
4.2组织与编排方法
第5章篮球运动
5.1基本技术和练习方法
5.2实战对抗
5.3篮球竞赛规则简介
5.4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6章排球运动
6.1基本技术和练习方法
6.2基本战术
6.3排球竞赛规则简介
6.4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7章气排球运动
7.1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
7.2实战对抗
7.3气排球竞赛规则简介
7.4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8章足球运动
8.1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
8.2基本战术
8.3竞赛规则简介
8.4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9章乒乓球运动
9.1基本知识
9.2基本技术和练习方法
9.3实战对抗
9.4竞赛规则简介
9.5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10章羽毛球运动
10.1羽毛球运动简介
10.2基本技术和练习方法
10.3基本战术
10.4竞赛规则简介
10.5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11章田径
11.1田径运动概述
11.2跑
11.3跳跃
11.4投掷
11.5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简介
11.6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第12章啦啦操
12.1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的意义
12.2啦啦操的基本动作
12.3啦啦操比赛简介
12.4啦啦操套路达标动作
12.5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13章体育舞蹈
13.1体育舞蹈概述
13.2体育舞蹈基本知识
13.3体育舞蹈基本舞步与组合
13.4体育舞蹈竞赛
13.5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14章瑜伽
14.1瑜伽概述
14.2瑜伽功能及其特点
14.3瑜伽练习注意事项
14.4瑜伽基本技术
14.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4.6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第15章民族传统体育
15.1跳绳
15.2毽球
15.3抛绣球
15.4三人板鞋竞速
15.5踩高跷
15.6跳竹竿
15.7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附录: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
参考文献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在众多教材中挑选中它的决定性因素。它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在课后或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评估和实践的工具。比如,书中附带的自我体适能测试流程和评分标准,让我第一次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这比模糊的感觉要科学得多。此外,针对不同身体状况(如久坐人群、肥胖倾向者等)的个性化运动处方设计思路,给予了读者极大的灵活性去调整和适应自己的需求。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如何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设计一套属于我自己的训练系统”。这种赋能感是很多教材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理论知识与个人健康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习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改善。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里面的内容编排得非常用心,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特别是关于体能训练那部分,讲解得极其细致,从基础的拉伸动作到进阶的专项训练,图文并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很多平时在健身房里模棱两可的概念,通过书中的阐述一下子就清晰明了了。比如,关于心肺功能的提升,作者不仅给出了具体的训练频率和强度建议,还解释了背后的生理学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的小知识,非常实用,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健康的深切关注。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私人教练,时刻在旁边指导着你,让人感觉充满动力去实践书中的一切建议。整体来说,无论是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还是仅仅想通过科学方法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能提供非常扎实的指导和深刻的启发。
评分拿到这本教材,我首先被它那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内容涵盖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远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健康指南”可比。尤其是在运动营养学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食物的卡路里,而是深入探讨了宏量营养素在运动前中后期的不同代谢路径和最佳配比策略,甚至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想要进行系统化体能储备和恢复的人来说,价值简直是无价的。文字风格偏向于学术论述,逻辑性极强,每一个论点都有充分的文献支撑,读起来需要集中精力,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积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运动心理学的探讨,它剖析了影响运动表现的内在因素,比如如何通过设定SMART目标来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应对比赛焦虑的技巧,这些软技能的训练,在很多体育教材中是常常被忽略的,但它们对最终的运动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一个有着一定运动基础的人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沉闷感,采用了更为现代和简洁的布局。大片的留白,清晰的字体选择,让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大大降低。重点信息的提取做得非常到位,经常会看到“知识角”或者“温馨提示”这样的模块,这些小小的插页往往包含了最关键的、最容易被忽略的实践技巧。我最喜欢的是它在介绍不同运动项目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描述,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关系到体能训练,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体育运动背后的人文光辉。这让学习过程变得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领域,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这种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对体育不太热衷的人,也会因为好奇心而被吸引着读下去。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规划教材”会是那种教条主义、枯燥乏味的范本,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章节设计非常人性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没有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有,也会在第一时间给出清晰易懂的解释和生活化的类比。例如,讲解柔韧性训练时,它不像其他书那样只是要求你“拉伸到位”,而是详细描述了不同肌肉群的最佳拉伸时机和保持时间,并且配上了可以清晰辨认的步骤图。更妙的是,书中非常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构建,它不仅仅关注运动场上的表现,更将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有效的微运动,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来优化身体的恢复效率。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健康”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理解,不再是“出汗才算运动”的狭隘概念。它提供的是一套可以长期坚持、融入血液的健康理念,而不是一套短期速成的训练计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