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丽萍,潘战生 等 编
图书标签:
  • 计算机基础
  • 应用基础
  • 计算机应用
  • 办公软件
  • 信息技术
  • 第二版
  • 教材
  • 计算机入门
  • 基础知识
  • 技能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3697
版次:2
商品编码:115495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含盖了课程考试大纲规定的9个部分的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网络基础、Inter的应用、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习题选用全国统一考试采用的单选题和操作题两个大类。

目录

第 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 2章 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第 3章 Word 2010文字编辑 69
3.1 简述
3.2 文档的基本操作
3.3 文档的排版 84
3.3.1 基础排版 84
3.3.2 文档的修饰 89
3.4 样式与模板 103
3.4.1 样式 104
3.4.2 模板 105
3.5 表格 108
3.5.1 创建表格 108
3.5.2 表格的编辑与修改 109
3.5.3 合并与拆分单元格 111
3.5.4 表格的拆分与合并 112
3.5.5 调整行高与列宽 113
3.5.6 绘制斜线表头 114
3.5.7 添加边框和底纹 115
3.5.8 文字与表格的互换 116
3.5.9 套用表格样式 118
3.6 在文档中插入对象119
3.6.1 插入图片 120
3.6.2 插入 SmartArt图形 123
3.6.3 插入文本框 125
3.6.4 插入艺术字 126
3.6.5 插入屏幕截图 127
3.6.6 插入形状 127
3.7 打印文档 129
3.7.1 打印预览 129
3.7.2 打印基本参数设置 130
3.7.3 打印输出 130
3.8 小结 131

第 4章 Excel 2010电子表格 132
4.1 Excel概述 132
4.1.1 Excel的基本功能 132
4.1.2 Excel 2010工作窗口简介 133
4.1.3 Excel 2010的基本概念 135
4.1.4 管理工作簿 136
4.2 建立工作表 139
4.2.1 单元格与单元格区域选择 139
4.2.2 使用模板 140
4.2.3 输入数据 142
4.2.4 提高数据输入效率的方法 145
4.2.5 数据有效性输入 148
4.3 编辑工作表 150
4.3.1 编辑单元格数据 150
4.3.2 剪切 151
4.3.3 复制 151
4.3.4 清除和删除单元格 153
4.3.5 插入单元格 154
4.3.6 查找和替换 155
4.4 格式化工作表 155
4.4.1 设置数字格式 155
4.4.2 设置文本和单元格格式 157
4.4.3 设置文本的对齐方式 158
4.4.4 边框线 159
4.4.5 设置单元格的底纹和图案 160
4.4.6 自动套用格式 161
4.4.7 条件格式 161
4.4.8 设置列宽和行高 162
4.4.9 工作表保护 163
4.4.10 隐藏行 165
4.4.11 隐藏列 166
4.4.12 添加背景图片 166
4.5 公式和函数 166
4.5.1 创建公式 166
4.5.2 单元格的引用 169
4.5.3 公式中的错误信息 171
4.5.4 名称的应用 171
4.5.5 使用函数 172
4.5.6 输入函数 185
4.5.7 编辑函数 185
4.6 图表的应用 186
4.6.1 图表的基本概念 186
4.6.2 图表的类型 187
4.6.3 创建图表?修改图表和美化图表 187
4.6.4 增加和删除图表数据 191
4.6.5 改变图表的类型 193
4.7 Excel 2010数据库应用 193
4.7.1 数据库的概念 193
4.7.2 建立数据清单 194
4.7.3 数据的排序 194
4.7.4 数据筛选 196
4.7.5 分类汇总
4.8 打印工作簿 201
4.8.1 设置打印区域
4.8.2 页面设置
4.8.3 打印和预览
4.9 小结

第 5章 PowerPoint 2010电子演示
第 6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 7章 Internet的应用
第 8章计算机安全 307
8.1 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 307
8.1.1 计算机安全的内容 307
8.1.2 信息安全的属性 308
8.1.3 计算机安全服务的主要技术 308
8.2 计算机病毒 309
8.2.1 病毒的定义和特征 309
8.2.2 预防计算机病毒 310
8.2.3 Windows 7的安全 312
8.3 常见防病毒软件的使用 317
8.3.1 个人计算机安全软件 317
8.3.2 MicrosoftSecurityEssentials 317
8.3.3 360安全卫士 321
8.3.4 其他技巧 322
8.4 网络道德 322
第 9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324
9.1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 324
9.1.1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324
9.1.2 多媒体设备的种类 324
9.1.3 常用数码设备的连接 324
9.2 多媒体基本应用工具的使用 325
9.2.1 画图工具基本使用 325
9.2.2 音频播放和视频播放 327
9.3 多媒体文件类别和格式 328
9.3.1 图片格式 328
9.3.2 音频格式 328
9.3.3 视频格式 328
9.4 数据压缩 329
9.4.1 数据压缩的概念 329
9.4.2 WinRAR的使用 329
9.4.3 处理 ZIP文件 331
附录 Windows 8简介 332
习题 334
参考文献 360

精彩书摘

  第 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各代计算机的特点
   了解计算机的分类
   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及用途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原理,理解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概念
   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理解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及十六进制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了解 ASCII字符以及中文字符编码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 CPU、内存、主板、总线及常用外部设备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具有极快的处理速度、很强的存储能力、精确的计算和逻辑判断能力,由程序自动控制操作过程的电子装置。
  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1 计算机的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于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取名为
  “电子数值积分器及计算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简称 ENIAC。它是为美国军方的弹道研究实验室(Ballistic Research Laboratory)进行火炮的“射击图表 ” (artillery firing tables)计算而设计的,是第一台通用的、可编程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ENIAC 的设计及建造由美国军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资助,合同于 1943年 6月 5日签署,具体工作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Moore电子工程学院秘密进行,机器于 1946年 2月 14日完成并向外界公布,整个研究项目花费约 50万美元。 ENIAC共用了 18000个电子管,重约 30吨,占地约 150平方米,耗电 150kW,如图 1-1所示。
  ENIAC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照机
  电系统设计的,要计算一个新的题目,就得将
  线路重新搭接一次。 ENIAC的运算速度是每
  秒进行 5000次加法运算,功能远不如今天昀
  普通的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
  的绝对冠军,并且其运算的精度和准确度也是
  史无前例的。 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
  展基础,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它的问世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从 ENIAC诞生至今已有 60多年的历史,图 1-1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计算机也有了飞速的发展,根据其基本构成元件的不同,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4个发展时代。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46~1957年)使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电子器件;用穿孔卡片机作为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和磁鼓;外存储器采用磁带机;使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其主要特点是体积大、重量大、性能低、能耗大、成本高,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领域。这一代的计算机的重要标志如下:
   形成了以“冯?诺依曼原理”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确定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采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首次采用
  CRT作为计算机的输出显示。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使用晶体管作为主要电子器件;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开始使用硬盘。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相对较小、功能强、可靠性高 ,除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外,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标志如下:
   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
   开始有了系统软件,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
   程序设计开始使用高级语言,如 ALGOL、FORTRAN等。
   开始使用鼠标(1963年)作为输入设备。
   开始有了通用机和专用机之分。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1965~1970年)使用小规模集成电路( Small Scale Integration,SSI)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Medium Scale Integration,MSI)作为主要电子器件,主存储器开始使用半导体器件,存储容量进一步增大,而体积、重量、功耗则大幅降低。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辅助设计制造等多个领域。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标志如下:
  运算速度高达几百万次。
  出现分时操作系统。
  出现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使程序设计功能增强。
  根据其性能将机器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1970年至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 Large Scale Integration,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作为主要电子器件,使得计算机更加小型化、微型化。其主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中央处理器( CPU)高度集成化;外存储器进一步向容量大、体积小方向发展。在这期间, 1971年美国 Intel 公司研制成功 Intel 4004微处理器,并在此基础上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MCS-4;1981年,IBM 公司推出的 16位 IBM PC微型计算机,使得微型计算机开始大量进入家庭,也使得 PC成了个人计算机的代名词。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标志如下:
  操作系统不断完善,应用软件的开发成为现代工业的一部分。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更多的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以网络为特征的时代。
  1.1.2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分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分
  (1)数字计算机:参与运算的数值用断续(不连续)的数字量表示,其运算过程按数字位进行计算,速度快、精确度高。现代计算机一般就是指数字计算机。
  (2)模拟计算机:参与运算的数值由不间断的连续量表示,其运算过程是连续的。模拟计算机由于受元器件质量影响,计算精度较低,应用范围较窄,目前已很少生产。
  (3)数模混合计算机:既可以接收、处理和输出模拟量,也可以接收、处理和输出数字量。
  2.按计算机使用范围分
  (1)通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适应性很强,应用面很广,但其运行效率、速度和经济性依据不同的应用对象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专用计算机:针对某类问题能体现出昀有效、昀快速和昀经济的特性,但它的适应性较差,不适用于其他方面的应用。一般在导弹和火箭上使用的计算机很多是专用计算机。
  3.按计算机规模分
  (1)巨型机:巨型计算机是一种超大型电子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主要特点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种外部和外围设备及丰富的、高功能的软件系统,主要用于大型科学与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著名的机器有美国的 CM-Z、CM-5、nCUBE等机器。中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也属于此类。
  (2)大中型机:大中型机具有很高的运算速度和很大的存储容量,主要应用于大中型企业、计算中心和计算机网络。
  (3)小型机:一般是指介于 PC服务器和大型机( Mainframe)之间、拥有 8路~32路处理器能力的服务器产品。小型机是封闭专用的计算机系统,一般每个厂家的小型机的处理器、 I/O总线、网卡、显示卡、 SCSI卡和软件都是特别设计的,并有各个厂家的专利技术 ,所以一般不能通用。
  (4)微型机:一般来说,微型计算机是使用微处理器作为 CPU的计算机。这类计算机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占用很少的空间。桌面计算机、游戏机、笔记本电脑、Tablet PC,以及种类众多的手持设备都属于微型计算机。
  (5)工作站:工作站是介于微机和小型机之间的高档微型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比微型机快,配备有大容量存储器和大屏幕显示器,具有较强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及较强的通信功能,主要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1.1.3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
  2.高速运算的能力
  现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昀高可达每秒几万亿次,远远高于人类手工的运算速度。
  3.强大的记忆能力
  计算机可以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完成预定任务。
  计算机拥有容量很大的存储设备(内存和外存),不但可以存储程序,也可以存储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进行各种分析处理,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4.计算精度高
  计算机的计算精度与 CPU的字长有关,字长越长,计算机能处理的有效数字越多,计算精度也就越高。目前,微型计算机的 CPU 字长已经达到 64位,通过运用计算技巧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千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甚至更高的精度。
  5.逻辑判断能力
  计算机可以依靠软件的功能进行逻辑判断,因此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6.通用性
  计算机能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这主要体现在软件上,只要安装(或使用)不同的软件,就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1.1.4 计算机的主要用途
  1.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是指应用计算机处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所遇到的数学计算。应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如人造卫星轨道的计算、航天飞机飞行、天气预报、地质勘探和建筑设计等,可为问题求解带来极高的速度,需要几百名专家几周、几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使用计算机只要很短的时间就可得到正确结果。
  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选择、存储、制表、检索、输出等加工的过程。信息处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如自动阅卷、图书检索、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医疗诊断、编辑排版、情报分析等。
  3.实时控制
  实时控制是指及时搜集检测数据,按昀佳值对事务进行的调节控制,如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利用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既可提高自动化水平,保证产品质量,也可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
  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可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等。
  5.人工智能
  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力活动,以替代人类部分脑力活动,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方向。第五代计算机的开发将成为智能模拟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学习、推理和联想”能力的机器人的不断出现,正是智能模拟研究工作取得进展的标志。智能计算机作为人类智能的辅助工具,将被越来越多地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6.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使计算机从独立的单机进入了相互连接的网络化时代,实现了所连接的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网络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机的功能,网络中应用的多样化使计算机的使用更加广泛。
  7.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的技术,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现代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游戏、教育、档案、图书、娱乐、艺术、股票债券、金融交易、建筑设计、家庭、通信等。
  1.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虽然计算机的种类繁多,在规模、价格、复杂程度及设计技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但各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于 1946年提出了 3个计算机设计的基本思想(冯?诺依曼原理):
  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计算机的指令和数据。

前言/序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这本教材,旨在为初学者系统地构建计算机知识的坚实根基。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扇通往数字世界大门的钥匙,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一、 基础概念的清晰阐释:打开认知之门 本书的开篇,便如同为读者铺就一条平坦的学习之路。我们首先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让读者了解这项伟大发明如何从笨重的机器演变为如今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从而培养对计算机科学的初步敬畏感和探索欲。 接着,教材会详细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从中央处理器(CPU)作为“大脑”,到内存(RAM)和外存(硬盘、固态硬盘)的协同工作,再到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和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如何实现人机交互,每一个组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都会被清晰地梳理。我们不会止步于罗列名词,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硬件部件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完成复杂的计算任务。例如,我们会将CPU比作流水线上高效工作的工人,将内存比作工人手边的临时工作台,将硬盘比作仓库,以此来形象地解释它们的功能和效率差异。 在软件层面,本书会深入浅出地剖析操作系统的作用,它是连接硬件与应用程序的桥梁。读者将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如Windows、macOS、Linux),以及它们如何管理计算机资源、提供用户界面、运行各类应用程序。我们还会讲解文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管理、存储和检索,这是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础。 网络基础知识也是本书的重点。从互联网的由来和发展,到TCP/IP协议族的基本概念,再到IP地址、域名解析(DNS)等核心组成部分,都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读者将学习到如何连接网络,如何理解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如宽带、Wi-Fi),以及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沟通模式。 二、 核心技能的实操演练:掌握操作之道 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是本书的核心目标之一。教材为读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练习和案例,引导读者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文字处理是计算机应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一款主流的文字处理软件(例如,Microsoft Word 或 WPS Office),从文档的创建、编辑、排版,到格式设置、插入图片、表格,再到长文档的导航和审阅功能,每一个步骤都会有详尽的图文教程和操作指导。读者将学会如何制作出专业、美观的报告、论文、简历等各类文档,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 电子表格的应用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至关重要。本书将以一款主流的电子表格软件(例如,Microsoft Excel 或 WPS表格)为例,教授读者如何创建、编辑和管理表格数据。从基础的单元格操作、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如求和、平均值、条件判断等),到图表的创建和美化,再到数据的排序、筛选和透视表分析,都将一一讲解。读者将能够运用电子表格进行财务报表制作、数据统计分析、项目进度跟踪等,将繁杂的数据变得井井有条。 演示文稿制作是信息传达和沟通的有效工具。本书将引导读者掌握一款演示文稿软件(例如,Microsoft PowerPoint 或 WPS演示),学习如何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幻灯片,包括文本、图片、图表、多媒体元素的添加与组合,动画和切换效果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演示和放映。读者将能够制作出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演示文稿,在会议、讲座、答辩等场合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数据库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例如表、记录、字段、主键等,并可能演示如何使用一款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例如,Access 或 SQLite),学习如何创建数据库、设计数据表、进行数据的录入、查询和基本管理。这有助于读者理解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方式,为后续更复杂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 跨领域应用的拓展:感受数字的力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不仅关注计算机本身的运作,更注重展示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 在信息检索与管理方面,本书会教授读者如何利用搜索引擎高效地查找所需信息,如何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如笔记软件、云存储)进行个人信息的整理和备份。这对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 在多媒体技术方面,本书将简要介绍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多媒体文件的格式和处理方法,可能涉及一些基础的图片编辑或视频剪辑软件的入门介绍,让读者了解如何处理和创作简单的多媒体内容。 在计算机安全方面,本书会强调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教授读者如何设置强密码,如何识别和防范网络钓鱼、病毒和恶意软件,如何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以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这不仅是技术技能,更是数字公民的必备素养。 此外,教材还会触及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介绍电子邮件的规范使用,以及一些常见的在线协作工具。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将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工作流程中,提升整体效率。 四、 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未来展望:持续成长的动力 本书的编写风格注重循序渐进,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习题和思考题,鼓励读者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更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并非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本书的结尾会简要展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不仅让读者掌握一套实用的计算机技能,更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数字时代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于一体的教材。它致力于为每一位初学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易学的学习平台,让他们能够自信地驾驭计算机,感受数字技术的无限可能,并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对“学习”这件事的看法。我一直觉得技术类的书籍都应该像冷冰冰的说明书,充斥着我看不懂的术语和晦涩的公式。然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却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它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带领我一步步探索计算机的奥秘。我从未想过,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电脑,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精妙的设计和逻辑。书里对于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的讲解,我更是读得津津有味,仿佛亲眼目睹了指令如何被执行,文件如何被存储和检索。而且,它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计算机发展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技术,更是在了解一个不断进步的领域。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对那些复杂的计算机操作感到畏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趣。我甚至开始主动去了解一些我之前从未触及过的领域,比如编程和数据分析,这都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意外收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从“门外汉”变成“半个内行”的神奇读物。我之前对计算机的认知,仅限于开关机、浏览网页和使用Office软件。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为我揭示了计算机世界的广阔与深邃。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我脑海中零散的关于计算机的概念串联了起来。从最基础的二进制运算,到复杂的网络协议,再到各种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它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操作系统时,将各种进程和线程比作“流水线上的工人”,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践性的建议,让我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科技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满意的一本。我一直以为计算机知识离我生活很遥远,以为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计算机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拆解成了一个个易于理解的部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每一个概念的阐释都十分到位,不会让你觉得遗漏了什么,也不会让你觉得信息过载。从硬件的组成到软件的运作,再到信息安全和网络技术,每一个章节都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我曾经对网络攻击和病毒防护一直感到恐惧,读完相关的章节后,我才明白它们是如何运作的,也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这种知己知彼的感觉,真的让人非常有安全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棒,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充满了乐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计算机世界的新认知!我一直以为计算机就是个“会算数”的机器,顶多再玩玩游戏上上网。可翻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我才发现自己有多么“井底之蛙”。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一点点剥开了计算机的神秘面纱。从最基础的硬件构成,到操作系统如何管理一切,再到各种软件应用的原理,它都讲得有条不紊,而且充满了启发性。我尤其喜欢它举的那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用“厨房”来比喻CPU,用“书架”来形容内存,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他总能在我困惑的地方及时点醒,让我恍然大悟。特别是关于网络安全的那部分,讲得既深入浅出又实用,我感觉自己以后上网都会更小心谨慎了。总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工具,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让我对这个数字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领域抱有一丝疏离感,总觉得那是属于少数“技术宅”的领域,与我等普通人无关。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片面。这本书并没有使用那些高高在上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贴近生活的方式,阐述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讲解,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电脑上操作的速度会有差异,为什么文件会占用不同的空间。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小故事,让我对这个领域的演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不再是被动地灌输知识,而是积极地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平时的使用习惯。这本书让我明白,计算机并非高不可攀,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理解它,也并非难事。

评分

可以 还不错 没什么缺点

评分

书挺好的,应该是正版,满意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纸张很好,配送及时.

评分

呵呵哒,新书就这b样,二手的?

评分

书挺好的,应该是正版,满意

评分

纸张很好,配送及时.

评分

书挺好的,应该是正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