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看美國》是作者初次去美國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親身遇到的,親自領教的,親筆記錄的時空碎片,讓你感受美國的社會、美國的傢庭、美國的教育、美國的城市、美國人的生活、美國人的倫理道德、美國人的人前身後、美國人的風俗人情……相信你讀後定對美國有更深的認識,定會悟齣更多的人生感想。“Follow me around to see America.”
作者用輕鬆愉快的步伐帶領我們,將他首次去美國的所經所曆、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清晰、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感受美國的社會、美國的傢庭、美國的教育、美國的城市、美國人的生活、美國人的倫理道德、美國人的人前身後、美國人的風俗人情……讀過之後我們定會對美國有更深的認識,定會悟齣更多的人生感想。
崔濟哲,學者、作傢、高級記者。“老三屆”畢業生,1968年赴山西插隊;“新三級”大學生,1982年78級大學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30餘年,曾任新華通訊社副社長,中國報業協會副主席、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第一步 走,去美國瞧瞧 001
003A. 一腳踏進美國大使館
011B. 星星眨眼,過美國海關
027C. 資本主義國傢沒“資本”
第二步 尋找美國精神 039
041A. 星條旗永不落
051B. 阿裏巴巴,“巨牛東東”
059C. 尋找芝加哥坐標
063D. 摩天大樓的鼻祖
第三步 邊走邊看,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 069
071A. 讀不懂的雕塑謝不完的情
080B. 殘疾人是“爺”
088C. 走近歌王,走過總統
099D. 看尼亞加拉大瀑布
103E. 西點軍校的感悟
第四步 邊走邊品味,咀嚼美國人的生活 111
113A. 艾德遜河上的月亮
115B. 美國人看野生動物
116C. 美國的電視真沒勁
121D. 紐約地鐵約等於喬傢大院
124E. 在美國釣魚釣蟹
129F. 在大衛傢過感恩節
143G. 美國的“好得很”與“好個屁”
145H. 誰是東傢誰做主
第五步 自由光照世界 151
153A. 兩位女神閱盡人間
156B. 浴血重生的女神
159C. 隻有自由能萬歲
162D. 左手緊握《獨立宣言》
第六步 感受紐約 167
169A. 擰成麻花的手槍
173B.“占領華爾街”
178C.“時報廣場”與“掃團”“看團”
182D.“攤爺”“闆爺”和“洋鬼子看戲”
188E. 中國“買辦”
第七步 跟蹤美國警察 195
197A.“警察牛”
199B. 橋下的女警察
201C. 女警察人美心更美
205D. 叢維熙看見過的美國警察
第八步 跟著感覺走,品味美國人 209
211A. 吃在美國
220B. 在美國教堂做彌撒
226C. 美國人請客
239D. 餐前請喝冰水
243E. 去美國酒吧瞧瞧
第九步 美國人的自由 255
257A.“我在城頭觀風景”
265B. 一步“上天堂”,一步“下地獄”
第十步 尋覓美國總統 275
277A.“白宮”不是“宮”
285B.“華爺”偉大,“林爺”不朽
第十一步 走近戰爭,窺視生命的祭颱 293
295A. 19個“美國鬼子”
299B. 越戰,永不愈閤的傷痕
302C. 把星條旗插上日本領土
304D. 尋找美國大兵
311E. 遠逝的安魂麯
第十二步 “我有一個夢想” 321
323A. 瞻仰馬丁路德金
330B.“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337C. 館裏乾坤大,館裏日月長
344D. 小事看公德
351E. 風雨未歸人
第十三步 那就是西海岸,那就是太平洋 355
357A. 穿越美國,看看美國西部
365B. 尤金無金有大學
371C. 南下,沿著太平洋海岸南下
375D. 舊金山不“舊”
380E. 到漁人碼頭一看二吃
第十四步 風景那邊也好 387
389A. 舊金山有“金”
404B. 美國人最喜歡,中國人最害怕
第十五步 美國的風,美國的雲 413
415A. 同性戀,同誌自由
421B. 體驗好萊塢
428C. 卻望並州是故鄉
439D. 啊,夏威夷
不是結束語,再來看美國 450
跟著我,去看美國
這個念頭不是由我萌發的。
幾位美國朋友來中國作客,曾深有感觸地說,中國太大瞭,來中國玩真辛苦。跑沒少跑,看沒少看,吃沒少吃,玩沒少玩,仍然是眼花繚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中國提供的資料都是中國人寫的,中西不對口,不對味,有時候常常“秀纔遇見兵,有口說不清”。如果有個美國人寫本《陌生人看中國》,那就齊全瞭。
美國人的“京片子”沒這麼地道,是我的一位朋友,即書中的姚博士翻譯的。他仿佛心有靈犀讓美國人一點通。說我們不能讓中國人逛美國,再受美國人逛中國的苦。不能讓中國人到美國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讓人傢說,中國人上車就睡覺,下車就拍照,一問什麼都不知道。那你何不寫一本書,讓初去美國的中國人跟著你,邊走邊看,邊看邊說。中國人說中國話,又熟悉又親切,該看什麼,拍什麼,說什麼,記什麼,迴來一講,滿口生香,頭頭是道,也沒白去一趟美國。
既然美國人沒有寫齣《陌生人看中國》,那咱們中國人就率先示之,寫齣《陌生人看美國》,用初次去美國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親身遇到的,親自領教的,親筆記錄的,讓你感受美國的社會,美國的傢庭,美國的教育,美國的城市,美國人的生活,美國人的倫理道德,美國人的人前身後,美國人的風俗人情……
《陌生人看美國》,跟我走,僅僅15步,讓你看看美國,現在就啓程。Follow me around to see America.
崔濟哲
2014年6月於北京
不是結束語,再來看美國
我們的一位朋友,專程從奧剋蘭趕到夏威夷為我們送行。在奧剋蘭的華人圈裏,他有“美國通”之稱。
快要離開美國迴傢瞭,話題依然還是美國。
他說你們齣國首選美國極對、極高、極有眼光。他們有本事,幾句話就讓我們高高興興迴北京。
他說咱們中國有句名言:泰山歸來不看嶽,黃山歸去不看峰。美國歸來不看——,他笑笑、頓頓,美國歸來不用再看世界上的資本主義。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到美國,你怎麼知道資本主義的天有多高?帝國主義的地有多厚?鬍適先生在半個多世紀前就下過斷言:作學問要留在中國,研究問題要到美國。
鬍適先生到美國時,美國在中國人眼中還神神秘秘,他絕想不到,今天不盡華人滾滾來。現在一年到美國去的中國人早已超過一百萬人。
看不夠的美國,也是說不盡的美國。
他有一句高度概括美國的話:美國這地方,左手一指是太平洋,右手一指是大西洋。南方熱汗如雨,北方雪飄紛紛。
他送給我一件非常漂亮的工藝品,美國的國鳥白頭魚雕。托在手上看,真傳神、真俊美,形似神似,幾乎無可挑剔。我們開玩笑說,美國海關是否放行?把美國國鳥帶到中國是否需要美國總統批準?他輕輕地翻開底座,原來是中國福建製造。原來如此!中國在悄悄地改變著美國。
我們的那位朋友也是位“九段”侃爺。他說,來美國旅遊的華人分幾類,有的像孔子周遊列國,有的像莊子神遊山水,有的像老子齣關不迴,有的像曾子讀書忘歸。
我們都不像,我們像唐之賈島,“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眾皆大笑。在要求登機的廣播聲中,大傢高舉酒杯,共飲夏威夷土酒,這是一種當地的土製飲料,又酸又甜,又微苦又微澀,卻讓人迴味深長。我們共同低吟徐誌摩先生的《再彆康橋》:
輕輕的我走瞭,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彆西天的雲彩。
……
悄悄的我走瞭,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來,再走;再來,再看美國……
《陌生人看美國》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細水長流的,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上來就拋齣驚人的論斷,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我曾一度對美國人的“樂觀”精神感到有些不解,覺得這是否是一種逃避現實的粉飾。但書中作者的觀察,讓我有瞭新的理解。他並沒有鼓吹盲目的樂觀,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樂觀背後所蘊含的堅韌和創造力。他講述瞭許多普通美國人在麵對睏難時,是如何展現齣非凡的毅力和智慧的。比如,他采訪瞭一位經曆過經濟蕭條的老人,老人並沒有抱怨,而是平靜地講述瞭當時人們如何互相扶持,如何通過自己的雙手重建生活。這種樂觀,不是對現實的麻木,而是一種積極麵對、尋求解決方案的態度。它是一種文化基因,讓人們在逆境中不至於絕望,而是能夠看到希望,並為之努力。我也看到瞭這種樂觀如何在創新和創業精神中體現齣來,有多少美國人敢於嘗試,敢於冒險,即使失敗瞭,也能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樂觀並非天真,而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夠支撐起一個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
評分讀完《陌生人看美國》,我腦海中湧現的,是無數生動的畫麵,每一個畫麵都充滿瞭力量和溫度。作者在書中對美國人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的生活狀態進行瞭深入的觀察。我曾經以為,消費主義必然導緻人的異化和空虛,但書中的描寫,卻展現瞭另一種可能性。他看到瞭美國人如何在消費中尋找樂趣,如何在物質的豐富中追求精神的滿足。比如,他描寫瞭一位母親,如何在為孩子選購玩具時,不僅僅關注産品的價格和功能,更會考慮它是否能夠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還觀察瞭美國人如何對待自己購買的物品,從對品牌的追求,到對物品的保養和珍惜,都透露齣一種對“擁有”的理解。然而,他並沒有美化消費主義,而是客觀地展現瞭其中的利弊,以及人們如何在其中保持清醒。他引導讀者去思考,消費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在物質的洪流中保持自我,不被淹沒。這本書讓我明白,消費主義本身並非罪惡,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與之相處,如何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不迷失自我,不沉溺於物欲。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次深入的旅行,把我帶到瞭我從未真正去過的地方,即使我曾經到過美國,但《陌生人看美國》讓我看到瞭我肉眼無法捕捉到的風景。作者在書中對美國人的“幽默感”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部分內容讓我覺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確實在美劇中感受過那種獨特的笑點,而陌生的是,作者深入挖掘瞭這種幽默感背後的文化根源和哲學思考。他分析瞭美國人為何能夠如此輕鬆地自嘲,為何能夠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和衝突。他認為,這種幽默感並非淺薄的玩笑,而是一種智慧,一種麵對生活不確定性和荒誕性的豁達態度。我特彆喜歡他舉的例子,關於一次尷尬的社交場閤,大傢如何通過彼此的玩笑來緩解僵局,最終化解瞭潛在的緊張氣氛。這種幽默感,讓我看到瞭美國人強大的心理韌性,以及他們對於人際關係的巧妙處理。它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生存智慧,一種能夠讓他們在復雜的社會中遊刃有餘的工具。通過對幽默感的解讀,我仿佛窺見瞭美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樂觀和豁達,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評分讀《陌生人看美國》,最讓我著迷的部分,莫過於作者對美國社會中“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微妙平衡的描繪。我一直以為美國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天堂,人人隻顧自己。但書中的敘述,打破瞭我這種刻闆印象。他展示瞭,即使在美國這樣一個強調個人獨立和自我實現的社會裏,人們同樣會為瞭集體的利益而付齣努力,同樣會對社區的福祉而感到關心。我記得他采訪瞭一位參與社區環保活動的誌願者,這位誌願者並非為瞭獲得什麼迴報,而是發自內心地希望能夠為自己生活的環境做齣貢獻。這種“集體主義”的錶現,不是強製性的,而是滲透在個人的價值觀之中,是個人主義的延伸和升華。作者也深入探討瞭,正是因為有強大的個人主義作為基礎,這種集體行動纔顯得更加珍貴和有力量。人們是齣於自願,而非被迫,因此他們的參與纔更加真誠和持久。這種對於個人自由和集體責任的辯證統一,讓我對美國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看到瞭,所謂的“個人主義”並非就是自私自利,而是可以與社會責任感和諧共存。
評分我一直對美國社會中的“契約精神”和“規則意識”很好奇,總覺得這是一種既有力量又有些冰冷的東西。讀瞭《陌生人看美國》,我纔算真正領略到其中的奧妙。書中有一章,詳細描寫瞭美國人如何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各種“協議”,無論是口頭的承諾,還是書麵的閤同,都力求清晰、公平,並且嚴格遵守。這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約束,更是一種根植於文化中的行為準則。我記得作者舉瞭一個例子,關於鄰裏之間的小事,比如藉用工具、幫忙照看寵物,都會在之前進行明確的溝通,事後也會有相應的感謝和迴報,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循環。這種“契約精神”,讓社會運作更加高效和有序,也減少瞭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和糾紛。同時,他也探討瞭這種規則意識如何在社會各個層麵得到體現,從交通規則到商業往來,都有一套清晰的運作模式。然而,他並沒有將這種規則描繪成束縛人性的枷鎖,而是強調,正是有瞭這些共同遵守的規則,個人纔能獲得更大的自由和安全。這讓我對“自由”和“規則”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的思考,也明白瞭,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兩者之間的平衡。
評分《陌生人看美國》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讓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記錄者,將他所看到、所聽到、所感受到的,一點一滴地呈現齣來。我記得其中一段,他描寫瞭美國人對於“時間”的態度。我原以為他們會像電影裏那樣,總是匆匆忙忙,但實際上,他在書中展現瞭不同層次和人群對時間的理解。有的人確實生活節奏很快,但也有些人,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慢時光。他觀察瞭人們在不同場閤下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無論是工作、休閑還是傢庭生活,都透露齣一種對效率和品質的追求。他沒有簡單地將美國人的時間觀定義為“快”或“慢”,而是通過具體的例子,展現瞭這種時間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 nuanced 的觀察,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個社會,都不是鐵闆一塊,都有著豐富的層次和內在的張力。這本書讓我學會用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也提醒我,在評價一個社會時,不能僅憑片麵的印象,而需要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體察。
評分《陌生人看美國》這本書,讓我對“美國夢”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美國夢”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口號,是一種隻存在於少數成功人士身上的傳說。但書中作者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美國夢”在普通人生活中的真實體現。他並沒有迴避“美國夢”背後存在的挑戰和不公,但他更側重於展現,即使在睏難重重的情況下,依然有人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鬥。他采訪瞭許多不同背景的人,有白手起傢的創業者,有追求藝術夢想的藝術傢,也有努力嚮上、希望給孩子更好生活的普通傢庭。這些人所追求的“夢”,可能並不都是功成名就,也可能是擁有一個安穩的傢,能夠過上體麵的生活,或者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作者用樸實的語言,記錄瞭他們的辛勤付齣,他們的堅持不懈,以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喜悅和失落。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美國夢”的多元化和復雜性,也讓我明白瞭,它並非是成功的唯一標準,而是一種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精神。這本書讓我相信,無論在哪個國傢,隻要敢於夢想,並為之努力,都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評分《陌生人看美國》這本書,就像一本耐人尋味的相冊,每一頁都記錄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在書中對美國人的“創新精神”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一直對矽榖的科技創新感到震撼,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創新不僅僅存在於科技領域,它滲透在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他采訪瞭許多普通人,他們可能不是科技巨頭,卻在自己的領域裏,以獨特的方式進行著創新。比如,他描寫瞭一位小鎮的餐館老闆,如何通過改良菜品、優化服務,為當地居民提供獨特的用餐體驗;他還記錄瞭一位藝術傢,如何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閤,創作齣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這些例子,讓我看到瞭創新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源於對現狀的不滿足,源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源於敢於嘗試和打破常規的勇氣。這本書讓我明白,創新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它能夠讓一個社會保持活力,不斷進步。它也鼓勵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保持好奇心,敢於挑戰,勇於嘗試,纔能不斷發現新的可能。
評分這本《陌生人看美國》就像一扇窗,透過它,我看到瞭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我一直對美國文化充滿好奇,但碎片化的信息,比如電影、歌麯、新聞報道,往往隻能勾勒齣模糊的輪廓。這本書則不同,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深入到瞭美國社會的肌理之中。我記得其中一段描寫,作者講述瞭他在一個美國小鎮經曆的一次社區聚會。那場景,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鄰裏之間那種無需太多客套的親切,大傢帶來的傢常菜,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嬉鬧,空氣中彌漫著烤肉的香氣和輕鬆的笑聲。作者沒有迴避美國社會存在的矛盾和復雜性,比如關於種族、貧富差距的討論,但他的視角始終保持著一份觀察者的冷靜和一種對人性共通之處的體察。他並沒有強加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細節,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我特彆喜歡他對美國人“獨立”精神的描繪,這種獨立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更體現在一種精神上的自主,一種敢於錶達自我、堅持自己想法的勇氣。這種精神的背後,似乎有一種深厚的文化土壤在支撐著。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對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有瞭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不再是刻闆印象的集閤,而是有瞭血有肉的個體。
評分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不能隻看錶麵的繁華或者新聞裏的焦點。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帶領我深入到美國社會最日常、最平凡的角落。有一個章節,作者深入探討瞭美國人的“社區”意識。我原以為“社區”隻是一個地理概念,但讀完纔知道,它在美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他描繪瞭不同類型的社區,有那種精心規劃、外觀統一的郊區社區,也有那種充滿曆史韻味、多元文化交融的老城區。他觀察瞭社區裏的各種活動,從鄰裏之間的互助,到社區組織的各種公益活動,再到為爭奪社區公共設施而進行的各種討論和投票。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一個看似鬆散的社會,其實內部有著強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並非來自強製,而是源於一種自覺的參與和對共同利益的維護。我特彆印象深刻的是,他描述瞭美國人對於“公共空間”的珍視,以及他們在維護和改善這些空間時所錶現齣的積極性。這種對於共同體生活的投入,讓我反思自己對“社區”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下,人們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和人際關係。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必須從理解它的人民,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入手,而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絕佳的嚮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