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发表于2025-01-20
论语印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建维先生曾师从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是目前国内具有国际化管理背景的《论语》专家。
《论语印心》遵循以经解经的思路,儒释道会通。
《论语印心》以孔子之言解释孔子之语,再现《论语》之乐,重拾中华文化自尊。
尹建维先生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践行于企业管理及个人修行成长中,是企业文化和转型,以及个人修行的推手。
《论语印心》是尹建维先生积数十年功力对《论语》的章句反复琢磨,加之职场的磨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体悟,因此读来不会索然无味,反而对《论语》有豁然开朗的明白乐趣。读者可作为研究《论语》参考,亦可作为寻求人生目标的生命之书展读。
《论语印心》一书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达,“钞”是用白话发挥“疏”,并且强调《论语》智慧的应用。
《论语印心》不作章句解释,因为解释章句的工具书太多,了解章句是每个要学习《论语》的人的基本功。《论语印心》只以前面说的三个宗旨,专注在经意上发挥,让读者更深入体会。
《论语印心》一书有三个特色:以经解经、孔老会通、时代应用。
《论语印心》以《论语》接人,视《论语》为立身、立世、开慧之善器。
尹建维,祖籍湖南,1951 年生于台湾,1973 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1978年赴美进修,得州理工大学电机硕士毕业后,加入得州仪器公司达拉斯总部,于2009 年初退休。
尹建维先生自幼即好思考,对精神文化甚有兴趣。于1976~1978年间,至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家塾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心得。几十年来,深入研习《论语》、《道德经》,用《四书》以经解经,将孔子思想完整呈现,连通孔子、老子,自正、反面互为表里、互相注释。近年来,尹建维先生频繁于内地、台湾的企业、高校进行演讲、授课,深受企业、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是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化管理背景的《论语》专家。尹建维先生深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应用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并且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理念, 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践行于企业管理及个人修行成长中,是企业文化和转型,以及个人修行最好的推手。
生命的导师----记我眼中的尹建维先生
有些中国人越看越像美国人;而他,一个华裔美国人,却越看越像传统的中国人。
当众多青年学子向往美国、希望在美国留学工作之时,他却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当许多国人崇尚、享受美式生活之时,他的生活方式,却像一个古代中国的苦行僧。
当大部分人退休之后,过上轻松的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之时;他却以近60高龄,开始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行业扬帆起航,重新创业。
当我们习惯了数字媒体:刷网页、微博、微信之时;他却时常叮嘱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先秦时诸子的书。
他是谁?他就是尹建维先生。有人称他先生、有人称他老板,我们这些跟随他的学生,更喜欢恭敬的称呼:尹老师。
我有幸认识老师五年有余,期间受老师恩惠颇多,老师对我的影响和帮助是巨大的,难以尽说,感恩!
如果你的人生有很多困惑?
如果你想要增长智慧和能力?
如果你想修习原汁原味、有师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你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我想尹老师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老师、长辈、智者!
初接触老师,更多的是从他的文章、演讲中来认识,这样的了解,我觉得过于单调。我见到过老师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这一面真真切切、活活泼泼,整理成文,分享给有缘人。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是孔门学说的入门书籍,都是孔子教导弟子如何做好人世道理的方法,没有一句虚言,都是实际可以操作的。儒学以孝顺为基础,然后才开展出仁、智、勇、信、礼等德行的修炼。学长提出“孝者,夫子政治纲领、教育之本也。天下人皆孝,则上下和顺、大同而治矣”的见解,来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对于孝顺,建维学长就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心系父母”,将孝顺本意完全烘托出来。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都揪在一块了,是啊,就是心系父母,哪有其他可言?一个人只要心系父母,自然会做让父母高兴引以为荣的事情,那些败德害人的事情就不可能做。人不仅要有孝心,同时必须在行动中落实,因此学长写下:“要让自己从德性上、从灵性上提升,从而兼善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每个人的生命运势各有安排,唯有勇气才能活出生命的光彩,但这个勇不是暴虎冯河的匹夫之勇,而是仁智圆满的真勇。书中也举出孔子提到三达德的时候,勇都在仁智之后,从这些即可明白‘仁智勇’三者有层次关系,不是单蹦个儿独自存在。
话虽在理,要如何修呢?常言“仁者爱人”,但要如何爱,才是仁者?以前听老师说:“仁就是二人,心里有别人才能仁,我们说桃仁、杏仁,种子里的那个小芽就是仁,万物就从仁长出来。”学长则说:“不要连年征战,能造福老百姓,就是仁!”因此仁者不忧于私。智者不惑,老师说孔子四十而不惑,是不惑于“欲”,学长进一步阐释不惑为“不会因为情绪而左右一个人的判断”,并且提出不惑的方法:“要掌握自己的情欲与情绪,要多在反省、观照上下工夫。”至于如何修智,书中写道:“何以修智?读经看教,学、问、思、辨、行,如《中庸》所说。然读经之智,属‘经智’,尚需行道以修‘权智’。‘权智’力行中思、辨乃得。”
勇气是以负责担当来呈现,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追求与实践。仁是天生所有,只是被习气所蔽,回归本性就好;智需要靠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来养;勇则要因时而动,从实践中来获取。仁智从心中而来,勇则从行动中得到。学长不是死守经教不放,而是知经用权。当然他还不是圣贤,无法完全做到圣贤之言,但是,他在实事中实践守经用权的原则,因此也就自然写下“有了灰阶,才知道如何‘笃行’。”以及“人,一定要有立场。做事,一定要选边。这就是智慧的开始”的句子。
学长的言行一致是我打从心底佩服的,有次学生问了一个问题,他不假思索地说“这个我不懂”,听到这句话,心里头就浮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句子,书中的“不可解,不可解”以及“这一点,我需要取得大家的原谅。因为我也只是理论派而已”,即可见其真性情。有次他说得过了一些,自己先说“有伤德行”,但是还是为了学生说了,那时候脑海还真浮现孔子说的:“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画面。在书里,也特别为了对孔子有所批判唯恐年轻学子不辨黑白,因此写下:“年轻人若是看轻了孔子,也像我这么批判,就学不到太多东西。这是我的难处,也是我必须郑重地说明、强调的事情。圣人不是不能批判,要等都学得差不多了,再谈切磋琢磨,否则自误误人。在此剖心,祈求天宥!”
然而对于认定的事情,他却是勇往直前,至死不悔,例如对师父重要性的强调,不但上课时耳提面命,在书中也屡屡提及,仅举一二为例:“人生首要大事,在得师”、“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父也”、“一个人好学,又有师父,前途不可限量”、“设有一丝进益,皆师父之教也。师父之恩,昊天罔极!”除了师父,另外一个再三强调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可是天命是什么呢?孔子到五十才知天命,平庸如我者岂非要到七八十才能窥探一二?学长从孔子的言说及其一生行迹琢磨出天命的定义为:“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所谓圣凡的差别,就在是否能知天命、实天命,力行而不辍了。在还没找到天命的时候就努力学习,学习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天命,也是为了找到天命后,履行天命的准备。天命的探讨请看【2.4】以及【9.1】的疏钞。或许有人会觉得建维学长是否完全臣服于命说,不是的,他认为天命的目的从个人而言是让自己进步,从大体来说是让世界朝向善的方面前进。因此有“然命虽由天生,却由我使”之言。
学长一介平民,虽无经国济世之责但秉承读书人要有经国济世之志的师门教训,在书中提出“诚信复礼”作为整治现今社会浮夸紊乱的药方。礼,简单地说就是规矩,让人的行为处事有所遵循,借由规章礼节将人内心深处的优雅带出来。例如“揖让而升,下而饮”,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他也指出礼胜于法的地方:“礼,可以正面地造就框框里的和谐,法律不行。礼,可以引导人心悠游自在、优雅自得。”当今的社会以我为出发点,私心自重,自然仁心难现,此时建立诚信最重要,可是如何做到呢?就从言可复开始,社会上不管政府、企业、个人都说话算话,说到做到,没有彼此怀疑,社会自然就和谐。但建维学长紧守不在位不谋政,对于现今社会崇力不崇德的现象,也仅仅提出“‘力’为劣币,‘德’与‘宜’才是良币。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就不只是出问题”的警句,仅仅呈现冰山一角,希冀读者自省,盼用文字唤醒国人,继而恢复我华夏泱泱尊荣。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疏】
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又曰:“己欲立,而立人。”再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可知所谓“立”者,立于道,能知道而起行也。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可知,“不惑”者,不因情欲而乱其理、乱其心、乱其行也。
夫子五十之前自修、教学,原无意仕途,观“子奚不为政”可知。五十知天命而后,乃出而为官用事,继而周游列国十四年。夫子生命,五十而始;夫子生命精华,五十以后也;故“知天命”者,知人生之意义与目的也。
“耳顺”者,听音知止。无论人声、天籁,皆有所以,一闻便知,是为耳顺。
【钞】
任何看得起自己的人都应该志向远大。年轻的时候,不容易有明确的目标,就应该先以学习、进步为最重要的目标,这也就是孔子少年时候的志向。
学习,若是能根据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来学习,建立起整个体系了,再学其他系统就容易了。否则,支离破碎,难有体系,也就难有“所立”。孔子三十而立,他到三十岁,所学就有了系统了,也知道他那辈子该做什么事情。
孔子是到了四十岁才有不被情欲左右的自制力,能公平地就事论事。有不少人聪明、也有智慧,甚至也有能力,但是不能掌握自己的情欲,因此仍然会经常做错事情。智慧、能力虽然重要,一个人的性格与纪律,更是他成就功业最重要的条件。要掌握自己的情欲与情绪,要多在反省、观照上下功夫。
“天命”这两个字,孔子从来只有感叹,没有讲清楚过。但是从孔子一生的行迹,从他的感叹,我认为“天命”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
我认为,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应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能违逆社会,但是也不能全盘地接受社会教育而不审查。生命的意义绝不会是只为了个人的生存与富贵。只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如果能生存了,就为了
为政第二 025
更多的荣耀与富贵奋斗,也是浪费生命,因为“广厦千间,只宿一床;金银满堂,黄土一抔”。争得了个人富贵,却赔上了生命,十分不智。“天命”就是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在未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之前,所有的生命,只是为这个答案做准备。找到了这个答案以后,所有的生命就是在实践这个天命。因此,每个人的生命就是在寻找、发现、实践、完满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每个人生命的意义大致差不多,但是每个人实践其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一旦知天命、行天命、圆天命了,个人境界会层层进升,“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会是难事,还会有各式各样其他的体会与境界。
2.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疏】
有善心,无善行,虽有还无。有善心,动之以行为,行为不当,不可谓真善。有孝心,有孝行,方可谓孝。孝行不当,亦非真孝。礼也者,行为准则也,惜乎丧之今日。
【钞】
有心的人多,能有行动的少。有行动的也有,能有效的少。孝顺,是心意,也是行动。要行动恰当,才完善、完美。否则,粗鲁的言行,不恰当的对待,甚至不合宜的礼仪,虽心里想孝顺,可能适得其反。像葬礼,事关死后灵魂的对待。我们可能不相信死后的灵魂等等,但生命不因为我们的不相信而改变,父母的灵魂可能因为我们的不相信而不安。依据圣人所制作的礼仪,比我们一厢情愿的做法会恰当很多。
3.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疏】
故“礼宁俭,丧宁戚。”
天下事,简约则易从、易行,较能有功。“易”之三义,简易乃用“易”之理,行天下之理。
【钞】
保守一点,不容易失败。但是,这就是千百年来,许多人对儒家的误会。认为儒家注重德行、要人少说话、要人谦虚等,都是保守心态,都是往后退的。这是天大的错误。毛泽东保不保守?不保守。毛泽东对干部训话,讲在敌后作战,要深入后方,让国民党军队跟着跑。等到时机有利,才迎头痛击。什么才是有利的时机?只有五成把握,当然不打。有八成把握,毛泽东还是说别打,起码要有九成的把握以后再打。毛泽东难道是保守的人吗?毛泽东说过:“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是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孔子也说一样。对人生、对生命、对世界,有个远大的目标,大到一般人不敢想。但是在行动上,孔子扎扎实实、步步为营。
儒家不是保守,是战术上谨慎。儒家非常恢宏大度,是战略上远大。
4.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疏】
此为逻辑与智慧、价值观之异。冉有以功利着眼、以逻辑断事,度其不成则不为。以价值观、以智慧论事,虽难,仍义无反顾。
【钞】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章。年轻的时候,我读这一章也没什么感觉。现在常常引用这一章来表达能力跟智慧的基本差异。
能力,经常表现在逻辑清楚、算计精明;智慧,则经常表现在有价值观、做对的事情。能力,是知道怎样把事情做好;智慧,则是知道去做对的事情。冉求很有能力,尤其有理财的能力。他对老师说,他不是不喜欢老师讲的道理,只是做不到。问题是,冉求想想做不到,就不做了。孔子整个考虑事情的方式就不一样。他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做不到,也要努力去做。譬如说,孝顺父母,是无法跟父母讲:“我能力不行,只好让你们由政府去养、去管了。”自己再怎么差,奉养父母是责无旁贷的。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几个月,全中国突然之间变得非常可爱。大家每天晚上回家,总看看电视,看到一些感人事迹,会流眼泪,自己能捐一点,就尽量捐一点。为什么当时整个氛围不一样?因为“不抛弃、不放弃”。这“不抛弃、不放弃”完全不是以逻辑考量。地震七天以后还挖?按照统计、分析等,人几乎是没有存活的可能,为什么还做这件劳民伤财的事?因为生命的珍贵,因为是自己的同胞,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因为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因为这是该做的事情。“不抛弃、不放弃”是个价值观,是做对的事情,是“智慧”的决定。怎么有效地挖掘、怎样有效地安置受伤人员、怎样有效地使用捐款等,就是能力的属性。
是价值观让人有价值。能力像钱一样,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人要学习智慧,就是要建立起价值观。社会要和谐,就要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观。一个有智慧的政府,能够在全国有效地建立起统一而和谐的价值观。
前面我个人解释“三思而行”、“再,斯可矣”就是以这个角度:先用智慧考虑这事情对不对、该不该做,然后再考虑怎么做。
……
自序一
《论语》成书至今两千五百年矣。始为一家之言,至于天下通论,进而至天下士人必读,“五四”时期则视为洪水猛兽,然循至今日国人犹以为智慧之书,读之者渐众,西人研究亦多。“易”者,简易、变易、不易。历千年变异、历中外变易而《论语》不变如斯,不有极简易、极平易、动人至深、至人心之根处,难以至此。《论语》非《易》之证耶?
吾自十余岁始读《论语》,初以为不过自然之理,进而好奇,进而敬重,进而讲述,进而有疑,进而钦佩,更进而“喟然而叹”。五十年余,颠扑不破,终至心悦诚服。宋儒朱熹以《四书》为经,令天下人皆读,甚具法眼,有功于千秋。吾今亦以《论语》接人,视《论语》为立身、立世、开慧之善器。
每闻学子不知如何自修《论语》,虽读译文,粗解章句,却不知其所以然,难以持续,终至弃舍。顾己之学,因读明末僧人蕅益大师《四书蕅益解》以经解经,方大悟夫子思想脉络。因是体知,两千余年读《论语》者仅得朱熹《四书集注》之助,虽知章句、义理,然尚缺贯通夫子思想脉络之器。《四书蕅益解》虽善,然大师以《论语》解佛,非学佛者、非于佛旨有所得者,难于理会。毓老师(即爱新觉罗·毓鋆)亦曾再三言,古人学问须“以经解经”方可,仿《蕅益解》作《论语疏》之念由是而起。
庚寅年(2010)作《论语疏》,因有传世之念,故以文言为文。成书之夜,与子相聚,欢言所成,然子漠然,以为无人阅读。吾亦思及倘未能帮助于当世,而曰来世,有盗名、自欺之嫌,尤非圣人益人之教。故再以白话书写一过,谓之“钞”。然《论语》意丰,钞非文言疏之译本,乃独立新篇。夫子之教分内圣及外王,内圣无心不成,外王亦因礼义以正心。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贯者,心也。贯之者,亦心也。虚心学夫子心法,以夫子之心印证吾人之心,以心传心,故名此书《论语印心疏钞》(出版时更名为《论语印心》)。
人谓夫子有为,老子无为。然吾多年玩味《老子》,知老子甚有为,老子说无为,正欲人之无所不为,正欲有为耳。吾读《老子》,时见《论语》之影,故此疏钞时有孔老会通之言。
儒、释、道三家,同源不同流。同源者,皆指人心。不同流者,乃教化、强调、接引不同耳。吾多年学佛,于儒、释、道会通处,常不自觉而言,欲罢不能。此疏钞虽刻意避谈佛法,然多有不自禁之处。稍留些许,亦作儒、释、道三家同源之证。
毓老师常言,学问未能实用、济世则非真。圣人经教历数千年不坠,已证其实用于千秋万代,此疏钞亦试言今世之用。
要言之,此《论语印心疏钞》宗旨有三:以经解经、孔老会通、时代应用。
虽云以经解经,难免个人心证发挥,如夫子“天命”之说。言及义理,必及个人体悟,倘非如此,则纯为器具,纯则纯矣,难于深入,亦难有味。虽曰吾不揣简陋,然于人世及岁月长河,何陋可藏?若真简陋,则不示人矣。但能益人,直心而已。《乡党》乃夫子生活杂记,少及义理,《疏钞》略而无文。间或有数章未
有心得,亦从缺,不做无病呻吟。
此《论语印心疏钞》稿成三年。重读旧作,已见其旧。旧见不错,但无如今见深入。倘若改之,他年亦必再改,无有止期。且先付梓,以为年轻学子之器。抛砖引玉,或得高明方家出现,亦未可知。愿继朱熹后,予世人学《论语》另一器具也!
自序二
《论语》是一本很奇妙的书。千年来的中国人都读《论语》,但似乎总读不尽。不同年纪的人读《论语》,有不同的体会,但也总是意味盎然,总读不透,意犹未尽,读了再读。有趣的是,不同时代的人读《论语》却又似乎都体会相近,可以互相交流。现在不仅是中国人读《论语》,外国人也读《论语》,也都读之不尽、取之不竭。这必然要能触动人心最基本的频率,同时具有智能上的深度,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个人从十几岁开始读《论语》,二十几岁开始跟毓老师学《论语》,到三十多岁开始跟人讨论《论语》,一直到现在还跟年轻人讨论《论语》,也是越琢磨,越觉得好。常常发生一件事情,突然之间才体会到,原来那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意思。又有一层新的体味,一层新的进步。
最近,跟年轻人接触多些、深入些,发现大部分的年轻人只有逻辑,但没有架构。就像是会算数,但不知道该算些什么事情。年轻人经常很苦,心中一团混乱,连问题都搞不清楚,遑论解答了。这么多年下来,我知道是因为现代的教育,只偏重知识传授,另外,除了一些基本的教条,几乎就没有教学生建立一套有系统的“价值观”。本来嘛,要有一套完整、有系统、高明的价值观
哪是容易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四书》的伟大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可以连绵不断,虽然疆域代代不同,朝廷主人族类不同,但一直是一个整体,是同一种文字,是同一个文化,是一个连绵不
论语印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论语印心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论语印心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论语印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支持尹老师的书…呵呵,慢慢看
评分好
评分ok
评分还未读,很值得期待……
评分好书,好快!好书,好快!好书,好快!
评分111111
评分经典书籍,阅藏两宜,价廉物美
评分经典书籍,阅藏两宜,价廉物美
评分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 唐 韩愈 《与李翱书》:“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夫鸟兽杂处,角力以养生。” 2.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 文惠君 曰:‘善哉!吾闻 庖丁 之言,得养生焉。’” 宋 陆游 《斋居纪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同年 储梅夫 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3.畜养生物。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 赵阅道 为人清素,好养生,知 成都 ,独与一道人及大龟偕行。” 4.谓驻扎在物产丰富、便于生活之处。《孙子·行军》:“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张预 注:“养生,谓就善水草放牧也;处实,谓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5.生育。《史记·日者列传》:“而以义置数十百钱,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妇或以养生:此之为德,岂直数十百钱哉!”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养生’得太多了,就有人满之患。” 6.指奉养父母。《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焦循 正义:“孝子事亲致养,未足以为大事,送终加礼,则为能奉大事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圣人知之,故多其爱而少严,厚养生而谨送终,就天之制也。”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送死养生,立后继绝。[1] ” 2文献编辑通论类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食养类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肾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炼丹类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3道家养生编辑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论语印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