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冯绍霆编著的《细说明太祖》采取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首创的“细说体”写法。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世、生平和时代,展示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画卷。书中详细叙述了明朝建立后、封赏功臣、营建中都、制订律法等史实。同时也介绍了朱元璋的文臣、武将、后妃、子女以及他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凸现了这位佃农出身的皇帝能文善武、雄才大略的形象。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首创的“细说体”体例,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世、生平和时代,展示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画卷,详叙了明朝建立后分封藩王、封赏功臣、营建中都、制订律法等史实。同时也介绍了朱元璋的文臣武将刘伯温、李善长、常遇春等,以及他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元顺帝等。书中也介绍了这位佃农出身的皇帝能文善武、雄才大略和关心民间疾苦,也介绍了他的贤内助马皇后、太子朱标以及后宫嫔妃,极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冯绍霆,1946年生,1982年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进入上海市档案馆工作,长期从事有关上海历史的整理和研究。研究馆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博导、上海师大、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上海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参与《上海近代史》、《上海一百年》、《追忆--上海近代图史》等编著,整理《上海近代图史》等编著,整理《上海备界抗敌后援会》、《上海解放》等档案汇编,撰写《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上海城厢的变迁》、《档案中所见上海书业》、《李平书述略》、《上海近代史分期问题初探》(与人合作)、《上海银行家阶层的崛起》等论文。
目录
总序 自序 一 佃农家出了个皇帝 二 元末皇位的血腥争夺 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四 做了和尚 五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六 投奔红巾军 七 崭露头角 八 淮西集团 九 建立金陵根据地 一○ 东出南进 一一 尊崇儒学 一二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一三 先打陈友谅 一四 也与元朝交往 一五 大战鄱阳湖 一六 灭了陈友谅 一七 两个吴王 一八 夺取江北 一九 又灭了张士诚 二○ 方国珍也完了 二一 北征 二二 四面出击 二三 当上了开国皇帝 二四 攻下大都 二五 收晋秦 二六 战北疆 二七 征川蜀滇 二八 攻辽东 二九 贤内助马皇后 三○ 皇亲国戚与后宫妃嫔 三一 太子朱标 三二 分封藩王 三三 封赏功臣 三四 营建中都 三五 独揽了大权 三六 地方官制 三七 五军都督府 三八 黄册和鱼鳞册 三九 留心民间疾苦 四○ 劝农桑 四一 收罗人才 四二 制订大明律法 四三 锦衣卫 四四 胡惟庸案 四五 空印案和郭恒案 四六 蓝玉案 四七 功臣凋零 四八 文字狱 四九 儒家为本,释道相辅 五○ 能文善武 五一 辨音韵,作诗赋 五二 千秋功过
精彩书摘
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凭藉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从社会的底层登上皇帝高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另一个就是这本书里要介绍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属龙。
朱家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后来迁到句容(今江苏句容),族人聚居在朱家巷。朱元璋祖父朱初一为淘金户,身份低于平常人,按照元朝初年所定规矩,要按年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金子。他实在负担不起,没奈何逃离家乡,跑到盱眙(今江苏盱眙)垦荒。他与王氏夫妇二人生了好几个儿子,只有老二朱五一和老四朱五四成了家,有子嗣。朱元璋便是朱五四的儿子。
二房朱五一留在盱眙,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大有一个儿子。
老三有四个儿子,他们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都很早就死了。重五的妻子田氏,早就成了寡妇。这些人中间,朱元璋只对田氏有印象,说她有节行。至于二房里有没有女儿,嫁给谁,子嗣状况如何,史籍中了无记载。
四房朱五四这一系的情况,靠了朱元璋,现在知道得详细一点。
朱元璋父亲朱五四,史籍上称他名世珍,与妻子陈氏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朱元璋最小,上面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
大哥重四,学名兴隆,结婚后生了两个孩子。大的早死,小的叫朱文正,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二哥重六,学名兴盛,也有一个孩子,可惜夭折了。三哥重七,学名兴祖,当了上门女婿。大姐嫁给了王七一,夫妇二人死得很早。二姐的丈夫叫李贞。她本人年轻轻就死了,有个儿子,就是朱元璋手下大将李文忠。
朱元璋小名重八,学名兴宗。元璋的名字是后来才起的。
依照旧时习惯,像他这样有身份的人,还有字,叫国瑞。实在弄不清什么时候他叫什么名字,这本书里就统一将他称作朱元璋。
从朱初一八个孙子都用“重”字排行,而且顺序有交叉的情况看,至少朱元璋出生时他们还有联系。
父亲和兄弟几个名字里都有数字,在今天看来很奇怪,在当时也就是一种习惯而已。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小名就叫九四。
大概平民百姓不识字的居多,起名字挑最方便记忆的,所以才有这么些数字。就像以前好多人小名阿狗阿猫一样。
朱元璋兄弟几个的名字连起来,就是“隆盛祖宗”,肚子里没有些墨水,要想出这样既有意思又大气的语汇,是很难的。很可能,兄弟几个的名字,甚至他父亲的名字,都是朱元璋发达以后才重新起的。
朱五四夫妇很刻苦,辛辛苦苦几十年,年轻时跟着长辈,然后又是拖儿带女走了不少地方。他们在盱眙时已经有了一群子女,却不顾安土重迁的古训,先是搬到灵壁(今安徽灵壁),又搬到虹县(今安徽泗县),再迁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乡,住了十年,又迁西乡,过了四年,最后落脚在孤庄村。这么频繁地搬家,只因为家里穷,借用一句中国古代常用的话,叫做“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没有土地,就只能佃种田主的地。一年到头播种、耕耘、收割,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好年成,田主倒要拿去一半以上,碰上歉收更日子难过。于是,一家人也就注定了要过漂泊不定的日子。一个地方呆不了几年,就要搬走。
中国历史上,遇着乱世,就会有大量流民。为着生存,他们顽强地挣扎着,与命运抗争。不幸的,倒在路旁田边,恰如灰飞烟灭。幸运的,则存活了下来。元代的朱家,就是如此。当然,像朱元璋那样从农民爬上皇帝宝座的,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他和刘邦两例。实际上汉高祖刘邦还是个亭长,算是百姓中的头。
他还能在地方上走动,与官府打交道,与县里小吏能攀上关系,与朱家纯是佃户的情况不一样。
朱元璋的母系,外祖父姓陈,朱元璋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明史·外戚传》称他陈公,扬州人。他是宋朝大将张世杰部下的亲兵。元军南下,张世杰保护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实际是一个小孩子,以及一些大臣,一直退到南海边。最后在崖山(在今广东新会)被元军逼得无路可走,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宋朝最终灭亡。乱军中,张世杰乘船出海逃亡,淹死海中。
南宋灭亡的一幕,为陈公所亲历。
败军将士,溺死海中的居多,陈公侥幸逃脱死亡,又托庇于已经投降元军的一位旧日统领的保护,坐了船先是回到通州(今江苏南通),又回归故乡,不想再当兵了,脱下战袍,最终定居在盱眙县津里镇。他会巫术,靠画符念咒度日。他与王氏婚后生了两个女儿,长女适季氏,小女儿就是朱元璋母亲。
朱元璋的母亲不知听她父亲说了多少遍身世,也不知把这番话对小朱元璋讲了多少遍。
前言/序言
朱元璋这位农民天子的传纪,最有名的当然莫过于明史专家吴晗写的《朱元璋传》。时至今日,仍很难有入超过他的水平。
在吴晗笔下,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复杂性格,尤其是猜忌性重、残忍的一面,揭露得十分充分。这与吴晗生活的时代有关,因为该书初版发行时,正当国民党专制统治,特务横行,故而作者对朱元璋类似的行为着墨尤多。一代人所观察到的历史,总是与他们生活的社会密不可分,由于这个缘故,总会有新的史著不断出现。这是自己敢于写这本朱元璋传纪的第一个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开始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以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的眼光去看待600多年前的这位明朝开国皇帝。
我一向对朱元璋以及与他相似的刘邦、刘秀几位同样来自民间的皇帝很感兴趣。在大学里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就写过有关他们的文章。后来,又应朋友之约写过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的文章,收进了《中国古代十大战役》一书。这当然得益于我的师长们,他们教导我如何观察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如何处置史料,让我有了一些史学方面的基本训练。这,或许是敢于写这本书的又一个原因吧。
至于第三个原因,大概起于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黎先生依据相当枯燥的正史记载,在这套书里将一朝一代的历史娓娓道来,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桩桩历史事件,再有那些典章制度,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历史居然还可以这样读、这样写,这不禁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崔美明女士组织编写“细说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帝王系列”时,自己便爽快地接下了《细说明太祖》的写作任务。
但感觉是一回事,写书又是另一回事。一旦写上手,就发现满不是那回事。正应了一句俗语,看人挑担不吃力,轮到自己就弄不像样了。只是话已出口,收不回来,硬着头皮一段一段啃。
诚惶诚恐之下,可以说是边补习边写作,稍有空,就打开《明史》、《元史》认真研读,历尽艰辛,才得终篇。敢于向读者交出这本书,恐怕只有一点还可取,那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忠于史实的,知之为知之,没有根据的话不敢乱说。实在想说的带有猜度成分的话,都不忘加上“估计”、“大概”之类的或然性的词语,以期避免误导。
写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字,不禁长长地吁了口气,总算完成了这件吃力的工作,回想当初,答应写这本书,真是太孟浪了。
但是,也要感谢崔女士,是她给了我这次机会,没有她的提议和督促,这本书是不可能写成的。
谨序。
细说明太祖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细说明太祖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