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收藏彩色图鉴系列:玺印收藏图鉴(套装上下册)》收录近年国内各大博物馆的传世精品、艺术品拍卖精品和大量流失海外各大博物馆的精品,系统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湛与美妙。由中国文物收藏名家点评收藏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本套丛书形式赏心悦目,博采众长,由业内专家倾心编辑,从知识性、通俗性、专业性等不同角度全面收藏与鉴赏的艺术魅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手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资讯。
《传世收藏彩色图鉴系列:玺印收藏图鉴(套装上下册)》集中国玺印篆刻之珍品,收录了著名博物馆玺印篆刻精华,用一千余幅图片,系统地诠释了中国玺印篆刻艺术风格,如先秦、西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玉玺、官印、私印、肖形印以及篆、隶、行、草等字体在篆刻艺术上的演变进程,从专业的角度,向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鉴别玺印篆刻艺术的要点,如用料、材质、钮印造型和图案纹饰等。这是一部收藏鉴别玺印篆刻的小百科。本书对每一方经典篆刻印在不同时期的篆法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诠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收藏者赏析学习。
张学,京城著名收藏家、学者,著有《中国唐青花研究》和《中国官窑研究》等。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客座教授。
★本套丛书形式赏心悦目,博采众长,由业内专家倾心编辑,从知识性、通俗性、专业性等不同角度全面体现收藏与鉴赏的艺术魅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资讯。
——罗哲文(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
古代玺印之源流
古印上的文字可以代表中国文字字体、字形的全部,自秦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字体,没有在古印中见不到的,如最古的鸟篆、龙文、大篆、小篆等。而且印文的书写和镌刻都出自名家之手,书写、雕刻都非常认真。
春秋战国玺印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迎来了“百家争鸣”。当时文书往来、货物流通的封检及器物制作的信用,多以玺印为凭证,并且成为等级身份的象征与行使职权的信物。玺印,则主要是根据各诸侯国的文字风格、印文字体独立形制而立论。
秦两汉玺印
秦统一文字为规范的小篆, 在玺印、官印、私印上采用“田字格”“日字格”均布四字为特征。秦汉时设立掌管符玺的官署。各种质料、钮式、印绶分别与“玺”“章”“印”三种称名相对应,作为等级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玺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章制度作为当时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被打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官印制作虽然仍基本延续了秦汉制度,但印文、形制等都比较粗犷。私印,仍是沿用汉印制,而少有变化,唯字体多采用当时流行的魏碑体、篆白文、朱文小篆、鸟虫文等。
隋唐五代玺印
隋唐时期,官印的制作和使用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印文内容由官员个人的官职名称转变为官署名称。唐代官印改由专人保管,官署印印面增大,钮式简化但增高增大,多用方形钮、长形圆钮,印文改用朱文小篆。印文布局对称,字体纤细端庄,有书法之感。
宋辽金元玺印
宋代的官印制度继承唐代官印制度并有所发展。钮式为橛钮,印文笔画变化曲折,形成“九叠篆”体,为辽、西夏、金、元时期官印所沿用。印的背面绝大多数刻有年款。宋代文人名号、斋室印和闲章也反映了都市经济的繁荣。
明朝玺印篆刻
明代印制,官印继承金元式样,印文、形制均有严格的规范,而完全成为信验的工具了。明代私印除使用小篆外,并以古文入印,文人篆刻流派兴起和繁盛在明中期。石质印章篆刻普及,便利了当时文人书画的空前发展,也推动了和书画创作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篆刻的兴起。
收藏文物和艺术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我国有关文物和艺术品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物艺术品,经过传世收藏汇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
我们站在视觉欣赏的角度,回望历史,看到的是由收藏家铭记的文明的足迹。如古玉的温润淳良,厚德载物;古瓷的精纹美饰,清釉脆响;奇石的千态百姿,令人玩味无穷;古家具的凝重典雅,造型堪称绝唱;珠宝的千种风情,具有琉璃色彩的剔透……艺术品鲜活灵动,散发着历史的醇香。接触艺术品、鉴赏艺术品、收藏艺术品,代表着一种生活追求,传承着历史与文明的高尚品质。中国人对文物、图书、艺术品的收集收藏,有一句古话称“盛世收藏”,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试想兵荒马乱之中只会使收藏珍品散失,哪里还能顾及收藏保存呢?我们今天正逢盛世,国富民强,艺术品的投资、鉴赏正合当下潮流。对艺术品热爱,又具有鉴赏眼光的收藏者,他们渴望提高艺术品鉴赏能力和收藏品位,这是必然之理。
本套丛书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突显了藏品的地域特色。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套丛书收录了近年国内各大博物馆的传世精品、艺术品拍卖精品和大量流失海外各大博物馆的精品,系统地诠释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湛与绝美。由中国文物收藏名家点评收藏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套丛书形式赏心悦目,博采众长,由业内权威专家倾心编辑,从知识性、通俗性、专业性等不同角度全面体现收藏与鉴赏的艺术魅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
提供了第一手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资讯。
六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从事文物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本人并不进行文物收藏活动。但我深知文物、艺术品的收藏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今天国家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以及保存在各相关单位、相关部门、私人手中的珍贵文物、艺术品,都是历代收藏家们苦心经营、历经劫难保护传承下来的成果。我十分感动,也很敬佩。因此,我积极支持社会各界及各种形式的收藏活动,为此,丛书的编者特嘱我作
序。于是写了以上几句简短感言和认识,请教读者高明,并借以祝贺此丛书之出版。
罗哲文
2012年于中国博物馆协会(柏林寺)
这套《故宫博物院珍藏系列:青铜器图录》真是一部让人大开眼界的珍品!我原本以为青铜器这种主题可能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首先,图片的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色彩还原度极高,每一个铭文的细节、每一处锈蚀的纹理都清晰可见,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那些钟鼎彝器,器型之规整、纹饰之繁缛,仅仅通过这高清的图片,就已经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工匠们鬼斧神工的技艺。书中对每件文物的介绍也非常专业且深入,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形制标注,更有对其历史背景、铸造工艺乃至社会文化意义的深入剖析。比如,对商周时期礼器制度的梳理,让我对“礼”在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对器物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比如如何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纹饰变化,来推断王权的更迭与审美风尚的演变。对于历史爱好者和艺术研究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将原本只能在深宫中供人瞻仰的国宝,以一种最直观、最精美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和震撼。
评分我对《宋代瓷器工艺与审美》这份图录的喜爱,源于它对“雅致”二字的完美诠释。宋瓷,那种内敛而温润的气质,很难仅仅通过一张平面照片来完全捕捉,但这本书的影像技术几乎达到了极致。那些汝窑的淡天青色,雨过天青的釉色变化,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层次感,配合着书中对窑口温度、胎土配方的科学分析,让读者对宋人那种近乎宗教般对完美的追求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它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不同名窑的代表性进行了重点阐述,例如对定窑的覆烧法和飞白现象的细致剖析,既有技术层面的硬核知识,又不乏对宋人遗世独立的审美情趣的感性描述。我特别喜欢它探讨宋人如何将自然意象融入器物造型中,那些莲花、水波纹,是如何从自然中提炼、又如何超越自然,达到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这本书是送给所有热爱宋代文化、痴迷于陶瓷艺术的朋友的最佳礼物,它让“宋韵”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被清晰感知的美学范式。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明清家具大观》这本书,它简直是我打开明清时期生活美学的一扇窗户。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妙,不只是罗列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式家具,更有大量关于文人书房用具、闺房陈设的图录,这让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贴近生活。我特别欣赏它在“格物致知”方面的深度挖掘。比如,对于一件黄花梨圈椅的解析,作者不仅描述了其“一木成型”的极致工艺,还细致探讨了其弯度设计如何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天圆地方”的理念,以及靠背板上的镂空花纹所蕴含的吉祥寓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木材特性的介绍,从海南黄花梨的“鬼脸”到紫檀的“牛毛纹”,图文并茂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材料在古代被尊为“木中之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大量留白的设计使得原本复杂的家具结构图显得疏朗有致,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家具图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古代材料学、人体工学与审美哲学的综合性著作,让我对“家具”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是凝固的诗歌,是历史的载体。
评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史论》这本书,是那种需要慢慢品读、反复咀咏的学术佳作。它完全跳脱了那种肤浅的“美人配华服”的图解模式,而是从社会结构、礼仪规范、纺织技术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幅完整而严谨的服饰演变图谱。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深衣”制度的论述,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文献和出土实物的交叉印证,详细考证了古代服饰如何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来区分等级、维护秩序的。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探案般的乐趣。比如,书中对“襕衫”和“道袍”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士人群体中的流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且,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非常详尽,为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它教会了我如何“看”一件古代的衣裳,不再是只看到面料和颜色,而是能解读出其背后的权力、身份与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是一部真正有骨气的史学著作,严肃而不失洞察力。
评分这份《中国古代玉器文化探源》资料集,简直是一部穿越了数千年的史诗,它将中华民族对“美石”的崇拜与敬畏,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时间跨度极大,从红山、良渚的史前玉器,一直追溯到清代的陈设玉器,展现了玉文化如何与政治、宗教、祭祀体系紧密结合的历程。最让我震撼的是对“礼玉”制度的梳理,书中用大量的图例展示了璧、琮、圭、璋这些礼器在不同时期的形制演变和象征意义的转移,清晰地揭示了玉器如何从一种简单的工具或装饰,一步步蜕变为权力的图腾。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能够将繁复的考古报告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关于早期玉琮上神人兽面纹的解读,那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推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此外,书中对玉料产地、玉器加工技术的讨论也极其严谨,对比了不同玉材的硬度和韧性对雕刻风格的影响。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著作,它不仅仅展示了玉的物理形态,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理解了玉在中国文化基因中那种“温润以泽”、“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层精神内核。
评分书很好,我很喜欢,内容丰富,印刷清晰。
评分全2册,精装本,品质好,值得收藏。
评分全2册,精装本,品质好,值得收藏。
评分很快很好,价格也不错
评分不错,正在使用中。
评分好高大上,塑封缎面,具收藏性又实用!
评分很不错
评分非常好,感谢京东快递!!!!非常好,感谢京东快递!!!!
评分好高大上,塑封缎面,具收藏性又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