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童年生活、求学经历、学术活动、创作活动、科研活动、教书育人等诸多方面,用洋洋30余万字的篇幅,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霍松林先生崇尚文化、倾心学术、追求真理的人生情怀。
透过《松林回忆录》,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国家民族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感受到霍松林先生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无限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忠诚坚守,可以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崇高而质朴的人生情怀。
霍松林先生是中华诗词届的巨擘,其诗歌艺术成就及作品数量,世人所注目。书中首次系统地、生动地还原并再现了其大量诗作的创作背景及过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诗歌园地,对中华诗词的创作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霍松林,1921年9月生,甘肃天水人,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著名文艺理论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书法家。现任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导,中国古文论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世界汉诗学会名誉会长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著作有《文艺学概论》《历代好诗诠评》等四十多种。1988年应聘任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会长,获颁“终身学术成就”金像奖。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中国作协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获颁“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陕西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和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09年被评为陕西首届社科名家,2010年获陕西“十二五”科学发展思想驱动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缅怀童年
第二章 小学、初中、高中
第三章 任教玉泉听雨巴山
第四章 游学金陵
第五章 流寓广州讲学南泉
第六章 天师半载师院六年
第七章 从“反右”至“四人帮”垮台
第八章 南游北上以文会友
第九章 培养首届硕士阐扬形象思维
第十章 研讨唐诗编写教材
第十一章 遍游五岳
第十二章 浙游记胜
第十三章 兰州敦煌南京扬州
第十四章 两赴东瀛弘扬国学
第十五章 澳门讲学常德评诗
第十六章 弘扬祖德拓新宇
第十七章 创建学会弘扬杜诗
第十八章 为振兴中华诗词效力
第十九章 屐痕遍长安
第二十章 致力学科建设培育华夏英才
第二十一章 终生写字 养性怡情
后记
精彩书摘
在广州期间,我写信给暂住重庆女儿家的陈匪石老师,其中讲到家贫亲老,亟想回家奉养,打算先到重庆看望老师,然后经由兰渝公路返里。半月后接到回信,还附有专门为我作的词《满庭芳》:怀霍松林羊城笼柳堤烟,过墙淮月,寄情今古悠悠。径开三益,松菊几番秋。琴趣无弦有会,新声播、山晚青留。烟波外,连绵不断,天北是神州。
云浮。游子意,秦关万里,终日凝眸。溯书光藜杖,机影灯篝。无恙春晖寸草,归期阻、清渭东流。桄榔下、鹩枝偶托,重赋仲宣楼。
“山晚青留”下有双行夹注云:“君曾手录拙稿,所造亦日进千里,故以山村、蜕岩为比。”这是匪石师的精心之作,情真词雅,感人肺腑。
我的粗浅体会是:一、二两句对起,熔炼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及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句,写其金陵寓宅环境。而景中含情,故接以第三句,今昔之感已跃然纸上。四、五两句从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诸句化出,而其请老弃官及余常趋谒求教,俱蕴含其中,自然拍到题上。六、七两句以山村自比而以蜕岩比我,既点师承关系,又隐喻其风操志趣,而自注中所说“君尝手录拙稿,所造亦日进千里”之意,亦曲曲传出。其善于“以少总多”的艺术功力,令人叹服。仇远,字仁近,号山村,宋末元初著名词人,著有《金渊集》六卷、《无弦琴谱》二卷。其门人张翥,字仲举,学者称蜕岩先生,元代著名词人,著有《蜕庵集》五卷、《蜕岩词》二卷。匪石师盖以《无弦琴谱》比自著《倦鹤近体乐府》,而以张翥名篇《多丽·晚山青》比余之习作也。期许之殷,见于言外。“烟波外”以下,写余当时之行踪心境,怀念之情亦洋溢于字里行间。
每读此词前半篇,便想起当年在陈老师的住宅里求教,听他畅谈词学的情景。那住宅,记得在长乐路附近一个很幽静的巷子里,我每次从文昌桥出发,都经过夫子庙和秦淮河,再向南走,不久便到了。陈老师有一首《鹧鸪天》写这个住宅,小序云:“赁庑南冈,为故友郑仲期所筑。抚中庭卉木,忆曩昔唱酬,余怀怆然矣。”院子虽小,却十分幽雅。坐北朝南的几间平房里,插架堆案,都是善本书。我每次都去得比较早,为的是好赶回学校吃午饭。但陈老师一谈到词,便兴会淋漓,滔滔不绝。
当他觉察到我急于告辞的时候,便吩咐三女儿陈莲做饭,坚决留我吃。瓢儿菜的香味,至今想起来还口馋。
我在上高中时就开始填词,大半是学苏、辛的。
给陈老师看,他认为流于粗豪,未得苏、辛精髓。有一首《莺啼序》,是学梦窗的,陈老师在后面写了很好的评语。他教我按《宋词举》的顺序学,由南宋上溯北宋,着重由梦窗上溯清真。两家的名篇,特别是四声长调,都应该和作,从而研练揣摩。学其他各家,也应该先和名篇。这功夫似乎很笨,其实最易入门。入乎其里,才能出乎其外,有所创新。我听老师的话,作了好些和清真、和梦窗的词,都受到鼓励,获得好评。
匪石师曾说:句句四声有定,还要和韵,这当然很难、很苦。
但正因为难,就不至于像填二声调那样由于感到容易而掉以轻心。
深思熟虑,灵感忽来,往往能得佳句。这样,便又得到极大的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深感老师的话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
陈老师不仅要求填四声调严守词律,就是填二声调,对特定该讲四声的字句,也从不马虎。比如《八声甘州》,我以为只讲平仄就行了,于是按柳永的那一首填,填好后请陈老师指正。他指出上下片倒数第三句的倒数第三字,都要用入声字,柳词“苒苒物华休”“天际识归舟”可证。连类而及,他还讲了句首、句中或句尾限用去上的几个例子及其他例子。
诗词不像散文,人家作成一篇请你改,你即使一眼就看出很多毛病,却实在不好改。我请陈老师改词,他也只加评语,不改字句,而是指出毛病让我自己去改。那毛病,有四声方面的,有句法方面的,有意义方面的,也有章法结构方面的。
就句法方面说,听过陈老师讲课,当然已经知道:在不同的词牌里和不同的位置上,三字句有上二下一和上一下二之别,四字句有一领三和上二下二之别,五字句有一领四、上二下三和上三下二之别,六字句有上二下四、上四下二与上三下三之别,九字句有上三下六、上六下三、上二下七、上四下五和上五下四之别。——然而还不仅如此。我填《八声甘州》,倒数第二句参照东坡《寄参寥子》的“不应回首”,作上二下二。陈老师指出这个四字句仍应以屯田“倚阑干处”为准,中间两字相连。梦窗《灵岩陪庾幕诸公游》作“上琴台去”,玉田《饯沈尧道并寄赵学舟》作“有斜阳处”,可以互证。同时,还指出屯田《木兰花慢》中的“尽寻胜去”“对佳丽地”,也是中间两字相连的,不应忽略。
我在广州一住三个月,老想由重庆回家看望父母,却无法成行。到了8月上旬,忽然接到陈老师的信,说他应南林文法学院院长之邀,任中文系主任,要我去讲课。我拿信给于先生看,他同意我去,并帮助我解决了交通工具问题。我便于8月13日飞抵重庆,在陈苣师姊家里见到了陈老师。
……
前言/序言
《静默的河谷》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自然哲学的深度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在远离尘嚣的群山深处,对生命本质的细致观察与沉思。 第一部分:山脉的呼吸——对亘古之物的凝视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名为“灰烬谷”的隐秘地带。这个地方,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见证了无数次季节的更迭与文明的兴衰。作者并非以探险家的姿态出现,而更像一位谦卑的学徒,试图解码那些无声的自然文本。 第一章:岩石的低语 我们常常忽略脚下的世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岗岩的纹理,那些裂缝、苔藓和渗出的矿物质,都被赋予了生命和叙事性。这些岩石不仅仅是地质学上的构造,它们是时间的容器。作者通过对比人类短暂的生命与岩石亿万年的存在,引发了关于“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探讨。书中详述了作者如何花上数月时间,仅仅观察一块巨石在不同光照下的颜色变化——从清晨的冷灰到日暮时的暖橙,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微小的宇宙事件。 第二章:古老的树与断裂的年轮 本书的焦点转移到了森林的生命。作者深入考察了被称为“哨兵”的几棵千年红杉。他们不仅仅是树木,而是活着的历史博物馆。书中详尽记载了对树木年轮的观察方法,以及如何从年轮的稀疏与肥厚中推断出特定年份的气候灾难、火灾或丰沛的雨季。其中有一段关于一棵在雷击中幸存的古树的描述尤为动人:树干上那道灼烧的伤疤,被新的木质层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象征着生命对创伤的接纳与超越。这不是对自然灾物的浪漫化,而是一种对“韧性”的冷静剖析。 第三章:河流的记忆与泥沙的哲学 河流是流动的历史。作者在一条名为“无名溪”的源头进行了长期的驻守。他记录了溪水的流速变化、水温的细微波动,以及水流携带的泥沙如何塑造了河床的形态。泥沙,这些被冲刷、磨圆的微小颗粒,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物质世界循环不息的隐喻。他探讨了“失去”与“重构”的关系:河流不断带走旧的物质,同时沉积新的基础。这种动态的平衡,被用来反思人类社会中关于进步与毁灭的辩证关系。 --- 第二部分:寂静中的回响——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寻 在与自然的深度共处中,作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人类自身,试图在自然的宏大背景下,重新定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章:牧羊人的口音与遗忘的语言 在山谷的边缘,生活着一个世代相传的小型社群。作者并未对其进行人类学式的研究,而是专注于倾听他们日常的交流——那些夹杂着方言、口音和谚语的对话。他发现,这些语言的结构和词汇的选择,都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例如,他们对“雪”的命名有着二十多种区分,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积雪厚度、融化速度或潜在的危险。本书详述了作者如何努力学习这些“被现代文明遗弃”的语言碎片,以期捕捉到一种更直接、更不经修饰的生存智慧。 第五章:工具的尊严与手工的温度 本章聚焦于山谷中遗留下来的手工工具。作者搜集并修复了一些旧的木匠斧、石匠凿子和纺织用的梭子。他仔细研究了这些工具的磨损痕迹——握把上被汗水浸蚀出的包浆,刀刃上历经无数次打磨留下的细微凹痕。这些痕迹,是使用者的生命痕迹的物化。作者认为,现代工业的批量生产消除了这种“人与物之间的对话”。一把手工打造的工具,承载着制造者的意图与使用者的汗水,因此拥有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尊严”。 第六章:日出与日落之间的空白 现代生活被时间表和待办事项填满,而山谷的生活则充满了“空白”。作者记录了他如何适应这种节奏的转变。他详细描述了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长时间的静止——没有电话铃声,没有截止日期,只有光影的移动。这种空白并非虚无,而是为更深层次的内省腾出了空间。他通过冥想和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了大脑在没有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内部景观”,即那些在城市生活中被噪音压抑住的、关于童年、失落和未完成梦想的碎片记忆。 --- 第三部分:边界的消融——回归与重塑 在与自然的长期对话之后,作者开始尝试将他在山谷中获得的洞察,映射回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中。 第七章:苔藓的拓扑学与复杂系统的简化 作者运用数学和生物学的视角,分析了苔藓的生长模式。苔藓的覆盖率、颜色分布以及它们对水分的截留能力,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然而,从远处看,它又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简洁美。作者以此为例,探讨了如何从宏观的、系统性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结构、信息流的拥堵以及环境的崩溃。他主张,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或许不是增加更多的干预,而是找到并尊重系统本身的“自然拓扑结构”。 第八章:信件的重量与数字的轻盈 在山谷中,通讯是稀疏而郑重的。作者收到和寄出了一些实体信件,这些信件的纸张的质地、墨水的渗透、邮票的印记,都赋予了信息以物理上的“重量”。他将此与现代的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进行对比,探讨了信息载体对信息意义的影响。信息量的不变性,并不意味着意义的等同。当交流变得“轻盈”时,是否也意味着责任和承诺的轻微流失? 终章:归途的影子 本书以作者准备离开山谷,重返城市生活为尾声。这不是一个关于“回归田园”的简单颂歌,而是一个关于“携带”的记录。作者审视了自己带走的物品——一块被溪水冲刷得光滑的鹅卵石,一小瓶从山涧采集的泥土样本,以及一把老旧的指南针。他思考的重点在于,这些自然之物在城市环境中的新意义:它们不再是环境的一部分,而成为了保持内在稳定性的“锚点”。 《静默的河谷》是一本献给那些愿意停下来,倾听世界而非仅仅是观看世界的人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注意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支撑起我们存在的、静默而宏大的基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