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套装共10册)》所收录的均为传世名碑,以所见初拓本或善本为主,同时选取海外藏稀见早期拓残片对底本进行了精心整理修复,弥补了部分缺憾。本丛书为首次将全碑整体修复,用高品质宣纸全彩精印,浓淡得宜,纤毫毕现,原寸原大,不仅再现了子口原貌,而且更可得见碑刻谋篇布局的宏伟气势。实为填补碑刻出版领域空白之作。
| 碑 名 | 石门颂 | 乙瑛碑 | 三老碑 | 史晨碑 | 曹全碑 |
| 成品尺寸(mm) | 2174*1969 | 2053*996 | 1020*590 | 碑阳:1816*926 碑阴:1816*926 | 碑阳:1971*966 碑阴:1356*1086 |
| 碑 名 | 张迁碑 | 景君碑 | 西狭颂 | 孔宙碑 | 礼器碑 |
| 成品尺寸(mm) | 碑阳:2361*841 碑阴:1356*1086 | 碑阳:2159*841 碑阴:1666*841 | 碑阳:1626*2106 碑阴:2160*1154 碑额:666*246 | 碑阳:1926*1066 碑阴:1781*1066 碑额阴:761*286 碑额阳:761*466 | 碑阳:1784*861 碑阴:1824*861 碑侧1:1776*306 碑侧2:1779*306 |
汉碑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历来为史学家和书法家所重视,在汉文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汉碑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东汉以来,书法皆备,篆、隶、楷、行,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尤其是以汉碑为代表的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高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其艺术成就至今尚无人跨越。习隶书者必习汉隶。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划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选录汉碑十通。《乙瑛碑》雄健中和,笔法精熟,开魏晋隶书之先河;《石门颂》结体洒落自然,意趣横生,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孔宙碑》(收录有碑阳、碑阴、碑额阳、碑额阴)端庄严谨;《史晨碑》(收录有碑阳、碑阴)工整细腻;《三老讳字忌日记》所成的点画藏头护尾,纵收得体,沉稳有力;《张迁碑》(收录有碑阳、碑阴);方整刚劲,于雄厚古茂中透出秀雅之气;《西狭颂》(收录有碑阳、碑阴、碑额)书法笔力道劲稳健,字体方正,结体严想而又古拙;用笔方圆并用,富有变化;《景君碑》(收录有碑阳、碑阴)用笔或方或圆,刚柔相济,寓巧于拙;《曹全碑》(收录有碑阳、碑阴)秀丽华美;《礼器碑》(收录有碑阳、碑阴、碑侧1、碑侧2)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俊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的经典之作。
王刘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编审,兼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界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字研究会理事。
李红,1969年出生,长期从事出版编辑、艺术品复制工作。现为郑州弘观文化公司总经理,河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郑州市政府命名优秀科技人才。
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碑刻资料。但实话讲,很多时候,看到的碑刻图片模糊不清,甚至断章取义,这给我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次看到《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关注的是这套书在碑刻内容的全面性和拓本质量上的表现。我翻阅了收录北魏碑刻的几册,比如《龙门二十品》中的一些作品。北魏时期的碑刻,字体风格变化多端,既有汉隶的遗风,又有北朝独有的质朴粗犷。而这套书的拓本,将这些字体的特点,那种“瘦劲”、“险峻”的美感,表现得非常到位。我能清楚地看到笔画的起伏,字体的结构,甚至那些因为岁月侵蚀而产生的自然破损。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北魏时期的书法风格演变,以及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都至关重要。这套书的出现,为我们这些年轻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平台。它让我们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去理解和解读这些历史的“活化石”,为我们的学术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曾经是一名美术学院的书法系学生,毕业后虽然离开了专业教学,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从未减退。对于碑刻,我一直认为它是书法艺术最纯粹、最直接的载体。这次《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的出现,给了我极大的惊喜。我主要关注了其中收录的楷书碑刻,比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这些楷书大家的作品,以其严谨的结构、秀丽的笔画,一直是我临摹学习的范本。而这套书的拓本,将这些字体的精髓,那种“方圆兼备”、“刚柔并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以及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这种高清、精良的拓印,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料。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大家书法的用笔之道和结构之法。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收藏品,更是我重拾书法之梦、继续深入学习的指路明灯。
评分作为一名在海外工作的华人,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希望能在家中找到一些能够代表中国古代艺术精粹的藏品。这次偶然发现了《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收到后,更是惊喜万分。这套书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的碑刻时期和代表作品。我翻阅了其中几册,特别是那些收录了古代文人书法大家作品的卷册,比如苏轼、黄庭坚等宋代名家的碑刻。他们的字体,或潇洒飘逸,或沉稳厚重,都充满了文人的气息。这套书的拓印质量非常高,字体的笔画、墨色的浓淡、纸张的质感,都给我一种非常真实、亲切的感觉,仿佛这些碑刻就在我眼前。这套书不仅仅是让我能够在家中欣赏到这些珍贵的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这套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连接故土、传承文化的桥梁。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代文字,特别是篆书和隶书有着特殊偏好的收藏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套真正能够代表这些字体最高艺术成就的碑刻拓本集。当《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摆在我面前时,我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内敛的奢华感所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收录秦汉篆隶的几册。秦代的《峄山碑》、汉代的《石门颂》等,这些我一直心仪的碑刻,在这套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呈现。篆书的线条圆润流畅,仿佛一条条游龙在纸上盘旋;隶书的笔画宽博厚重,又带着几分古朴的端庄。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个字的结构比例,笔画的起承转合,甚至那些因为刻工失误而产生的“错落”之美。这套书的拓印技术令人惊叹,墨色浓淡的层次感,以及纸张的质感,都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字的魅力。我打算将它作为我收藏中的镇馆之宝,并且会不时地拿出来细细品味,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买这套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一直被那些古老而庄重的碑刻所吸引,它们像是沉默的史书,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当这套《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摆在我面前时,我被它的规模和用心所震撼。每一册都像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我打开其中一册,里面是关于佛教造像碑的内容,那些精美的佛像、菩萨像,以及围绕着它们的梵文、汉文题记,都清晰可见。我能看到佛像的衣纹、面部表情,感受到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虔诚的心。而那些碑文,虽然有些字迹模糊,但通过高质量的拓印,依然能够辨认出不少内容,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尤其喜欢那种,当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拓片上时,纸面上呈现出的那种淡淡的光泽,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体验是看照片、看电子版无法比拟的。这套书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它不仅仅是收藏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我打算将它们小心地陈列在书房里,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感受这份来自远古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刚收到这套《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这沉甸甸的重量和精美的装帧深深吸引。虽然我一直对历史文物颇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碑刻,但真正能如此系统、精良地呈现的,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硬壳精装,纸张厚实且有质感,印刷更是清晰锐利,连碑刻上那些细微的刀痕、剥蚀的痕迹都栩栩如生。我随手翻了几页,其中一册收录的是汉代的隶书碑刻,比如《曹全碑》、《乙瑛碑》等。我一直对隶书的端庄大气情有独钟,而这套书的拓本质量,真的是让人惊喜。字体的笔画粗细、转折顿挫,还有那些飘逸的飞白,都得到了完美的再现。我凑近了看,甚至能感受到刻工下凿时的力度和韵味。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复制,更是对历史书写方式、审美情趣的一次深度还原。作为一名普通的爱好者,能在家中拥有这样一套近乎“原件”的碑刻拓本,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它让我得以近距离地“对话”古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去揣摩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我打算慢慢地、逐一地去研读,去临摹,去体会每一方碑刻的独特魅力。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收藏属性,更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宝库之门。
评分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尤其喜欢研究碑刻中的行书和草书。在我的收藏中,一直缺少一套能够系统性地展示历代名碑行草的精品。这次《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的出现,简直是正中下怀。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收录行草书的几册,像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大家的作品,我之前也接触过不少字帖,但总觉得在细节上有所缺失,或者因为年代久远而失真。这套书的拓本,给我的感觉是,它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碑的神韵。特别是那些连绵的草书,笔画之间的牵丝带连,字与字之间的呼应,那种“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的动态感,在这套书中被完美地捕捉。我能看到笔尖在纸上飞驰时留下的痕迹,感受到书写者在那一刻的情感和节奏。这对于我们学习和临摹行草书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我尤其注意到,书中的拓本,对墨色的运用也十分讲究,浓淡干湿的变化,甚至能反映出毛笔的损耗程度,这种细致程度,足以证明编纂者的专业和用心。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书法艺术的盛宴,一次深入探究中国书法精神的机会。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碑刻除了文字本身,其石质、刻工、乃至碑身附着的装饰纹样,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套《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碑刻。我打开了一册收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的卷册,除了文字,我还仔细观察了碑额、碑侧的装饰图案。例如,一些碑刻上雕刻的祥禽瑞兽、几何纹样,甚至是当时的服饰图案,都清晰可见。这套书的拓印技术,在还原文字的同时,也将这些图案的精美细节保存了下来。这对于研究当时的工艺美术水平、审美情趣,乃至社会习俗,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能够通过这些拓本,感受到那个时代工匠们的巧思妙想,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它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生活方式的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文博单位的工作人员,我深知碑刻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因此,当我看到《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其学术价值和保存意义。这套书以“珍本”为名,确实名副其实。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碑文复制,而是经过精心遴选、高清拓印,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碑刻的原貌。我翻阅了其中几册,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各个时期,其中不乏一些极为珍贵的、甚至可能是“首次以如此精良方式呈现”的碑刻。例如,我看到几册收录了宋代书法大家的碑刻,他们的字体遒劲有力,又带有文人的雅致。而这套书的拓本,将这些字体的筋骨脉络,那种“铁画银钩”的质感,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对于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可以直接利用这些高质量的资料,进行碑刻的断代、释文、考证等工作,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这些濒临失传的珍贵碑刻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传播,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守护和弘扬。这套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阅读”,而是上升到了“保护”和“传承”的高度。
评分我是一名研究古代石刻的学者,对于碑刻的拓片质量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这次有幸接触到《中国历代碑刻整拓珍本·第一辑》,必须说,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清流。我最看重的是拓本的“真”与“全”。“真”,指的是拓本是否忠实于原碑,是否经过过度修饰或人为加工;“全”,则是指是否能够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碑刻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边饰、款识、甚至碑身损坏的部分。这套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我重点翻阅了几幅唐代碑刻的拓本,例如《颜真卿多宝塔碑》等。大家知道,颜体的雄浑壮阔,尤其体现在其严谨的结构和饱满的笔画上。而这套书的拓本,将颜体那种“堂堂正正”的气势,那种“骨力遒劲”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墨色深浅的过渡自然,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入笔、行笔、收笔的细微差别,甚至连一些字帖中不易辨认的细节,在这些拓本上都一目了然。对于我们学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直接在这些高质量的拓本上进行学术研究,减少了因拓本质量不高而带来的信息损失和解读偏差。更何况,这套书的编排也考虑到了研究的便利性,标注清晰,分类明确。这不仅仅是一套“珍本”,更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工具书”,其价值不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