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 2014中文版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SolidWorks 2014中文版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罘,杨晓晋,刘玥 著
图书标签:
  • SolidWorks
  • 机械设计
  • CAD
  • 工程制图
  • 中文版
  • 入门
  • 教程
  • 2014
  • SolidWorks 2014
  • 机械制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45554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87314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5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SolidWorks是世界上第1套专门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的三维CAD软件,该软件以参数化特征造型为基础,具有功能强大、易学、易用等特点。
  《SolidWorks 2014中文版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系统地介绍了SolidWorks 2014中文版软件在草图绘制、三维建模、装配体设计、工程图设计和仿真分析等方面的功能。每章的前半部分介绍软件的基础知识,后半部分利用一个功能较全面的范例介绍具体功能的操作步骤,引导读者一步步完成模型的创建,使读者能够快速而深入地理解SolidWorks软件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功能。
  《SolidWorks 2014中文版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SolidWorks自学教程和参考书籍,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指导教材。《SolidWorks 2014中文版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所附光盘包含书中的实例文件、操作视频录像文件和每章的PPT演示文件。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1章 认识SolidWorks 1
1.1 SolidWorks概述 2
1.1.1 软件背景 2
1.1.2 软件主要特点 2
1.1.3 启动SolidWorks 3
1.1.4 界面功能介绍 3
1.1.5 Feature Manager设计树 8
1.2 SolidWorks的文件操作 10
1.2.1 新建文件 10
1.2.2 打开文件 11
1.2.3 保存文件 12
1.3 常用工具命令 13
1.3.1 标准工具栏 13
1.3.2 特征工具栏 14
1.3.3 草图工具栏 15
1.3.4 装配体工具栏 16
1.3.5 尺寸/几何关系工具栏 17
1.3.6 工程图工具栏 18
1.3.7 视图工具栏 18
1.3.8 插件工具栏 19
1.4 操作环境设置 20
1.4.1 工具栏的设置 20
1.4.2 鼠标常用方法 21
1.5 参考坐标系 22
1.5.1 原点 22
1.5.2 参考坐标系的属性设置 22
1.5.3 修改和显示参考坐标系 23
1.6 参考基准轴 23
1.6.1 临时轴 23
1.6.2 参考基准轴的属性设置 24
1.6.3 显示参考基准轴 24
1.7 参考基准面 24
1.8 参考点 25
1.9 范例 26
1.9.1 生成参考坐标系 26
1.9.2 生成参考基准轴 26
1.9.3 生成参考基准面 27
1.9.4 生成配合参考 27
1.9.5 生成网格系统 28
1.9.6 生成活动剖切面 29

第2章 草图绘制 31
2.1 基础知识 32
2.1.1 进入草图绘制状态 32
2.1.2 退出草图状态 33
2.1.3 光标 34
2.2 草图命令 34
2.2.1 绘制点 34
2.2.2 绘制直线 35
2.2.3 绘制中心线 36
2.2.4 绘制圆 36
2.2.5 绘制圆弧 38
2.2.4 绘制矩形 40
2.2.7 绘制多边形 40
2.2.8 绘制椭圆与部分椭圆 41
2.2.9 绘制抛物线 42
2.2.10 绘制草图文字 43
2.3 草图编辑 44
2.3.1 绘制圆角 44
2.3.2 绘制倒角 45
2.3.3 转折线 46
2.3.4 剪裁草图实体 47
2.3.5 延伸草图实体 48
2.3.6 分割草图实体 48
2.3.7 镜向草图实体 49
2.3.8 线性阵列草图实体 50
2.3.9 圆周阵列草图实体 52
2.3.10 等距实体 53
2.3.11 转换实体引用 54
2.4 3D草图 55
2.4.1 空间控标 55
2.4.2 3D直线 55
2.4.3 3D点 57
2.4.4 3D样条曲线 57
2.4.5 3D草图尺寸类型 59
2.5 尺寸标注 60
2.5.1 线性尺寸 60
2.5.2 角度尺寸 60
2.5.3 圆形尺寸 61
2.5.4 修改尺寸 61
2.6 几何关系 61
2.6.1 添加几何关系 62
2.6.2 显示/删除几何关系 63
2.7 范例 63
2.7.1 进入草图绘制状态 63
2.7.2 绘制草图基本图形 63
2.7.3 绘制圆及改变实体 65
2.7.4 缩放比例及改变实体 68
2.7.5 绘制槽口及草图阵列 72
2.7.6 绘制转折线、抛物线及圆锥 75
2.7.7 绘制基准面 79
2.7.8 绘制草图基本图形 79
2.7.9 绘制样条曲线和圆弧 80
2.7.10 绘制槽口及平行四边形 84

第3章 实体建模 86
3.1 拉伸凸台/基体特征 87
3.1.1 拉伸凸台/基体特征的属性设置 87
3.1.2 生成拉伸凸台/基体特征的操作方法 88
3.2 拉伸切除特征 89
3.2.1 拉伸切除特征的属性设置 89
3.2.2 生成拉伸切除特征的操作方法 90
3.3 旋转凸台/基体特征 90
3.3.1 旋转凸台/基体特征的属性设置 90
3.3.2 生成旋转凸台/基体特征的操作方法 91
3.4 扫描特征 92
3.4.1 扫描特征的属性设置 92
3.4.2 生成扫描特征的操作方法 94
3.5 放样特征 95
3.5.1 放样特征的属性设置 95
3.5.2 生成放样特征的操作方法 97
3.6 筋特征 98
3.6.1 筋特征的属性设置 98
3.6.2 生成筋特征的操作方法 98
3.7 孔特征 99
3.7.1 孔特征的属性设置 99
3.7.2 生成孔特征的操作方法 101
3.8 范例 102
3.8.1 生成把手部分 103
3.8.2 生成其余部分 106

第4章 实体特征编辑 111
4.1 特征阵列 112
4.1.1 特征线性阵列 112
4.1.2 特征圆周阵列 114
4.1.3 表格驱动的阵列 115
4.1.4 草图驱动的阵列 116
4.1.5 曲线驱动的阵列 117
4.1.6 填充阵列 119
4.2 镜向 123
4.3 压凹特征 124
4.3.1 压凹特征的属性设置 124
4.3.2 生成压凹特征的操作方法 125
4.4 圆顶特征 125
4.4.1 圆顶特征的属性设置 125
4.4.2 生成圆顶特征的操作方法 126
4.5 变形特征 126
4.5.1 变形特征的属性设置 126
4.5.2 生成变形特征的操作方法 129
4.6 弯曲特征 130
4.6.1 弯曲特征的属性设置 130
4.6.2 生成弯曲特征的操作方法 132
4.7 边界凸台/基体特征 133
4.7.1 边界凸台/基体特征的属性设置 133
4.7.2 生成边界凸台/基体特征的操作方法 135
4.8 拔模特征 135
4.8.1 拔模特征的属性设置 136
4.8.2 生成拔模特征的操作方法 137
4.9 范例 138
4.9.1 建立基础部分 138
4.9.2 建立其余部分 140

第5章 曲线与曲面设计 147
5.1 生成曲线 148
5.1.1 分割线 148
5.1.2 投影曲线 151
5.1.3 组合曲线 154
5.1.4 通过XYZ点的曲线 155
5.1.5 通过参考点的曲线 157
5.1.6 螺旋线和涡状线 158
5.2 生成曲面 161
5.2.1 拉伸曲面 162
5.2.2 旋转曲面 165
5.2.3 扫描曲面 167
5.2.4 放样曲面 169
5.3 编辑曲面 171
5.3.1 等距曲面 171
5.3.2 延展曲面 172
5.3.3 圆角曲面 173
5.3.4 填充曲面 175
5.3.5 中面 177
5.3.6 延伸曲面 178
5.3.7 剪裁曲面 179
5.3.8 替换面 180
5.3.9 删除面 182
5.4 范例 183
5.4.1 生成轮毂部分 184
5.4.2 生成叶片部分 184

第6章 钣金设计 190
6.1 基础知识 191
6.1.1 折弯系数 191
6.1.2 K因子 191
6.1.3 折弯扣除 191
6.2 钣金生成特征 191
6.2.1 基体法兰 191
6.2.2 边线法兰 193
6.2.3 斜接法兰 195
6.2.4 绘制的折弯 197
6.2.5 断裂边角 198
6.2.6 褶边 199
6.2.7 转折 201
6.2.8 闭合角 203
6.3 钣金编辑特征 204
6.3.1 折叠 204
6.3.2 展开 205
6.3.3 放样折弯 206
6.3.4 切口 207
6.4 范例 208
6.4.1 生成基础部分 208
6.4.2 生成辅助部分 212

第7章 焊件设计 220
7.1 结构件 221
7.2 剪裁/延伸 222
7.3 圆角焊缝 224
7.4 子焊件 225
7.5 自定义焊件轮廓 226
7.6 自定义属性 226
7.7 范例 227
7.7.1 生成一侧桁架 227
7.7.2 生成其他部分 236

第8章 模具设计 243
8.1 模具设计 244
8.1.1 基础知识 244
8.1.2 拔模分析功能 244
8.1.3 底切分析功能 245
8.1.4 分型线功能 245
8.1.5 关闭曲面功能 246
8.1.6 分型面功能 246
8.1.7 模具设计的一般步骤 247
8.2 范例 247
8.2.1 打开模型 248
8.2.2 插入装配凸台 248
8.2.3 检查拔模 250
8.2.4 添加拔模 251
8.2.5 添加比例缩放 252
8.2.6 生成分型线 253
8.2.7 创建分型面 253
8.2.8 准备切削分割 254
8.2.9 应用切削分割 255
8.2.10 将型心移离型腔 256
8.2.11 生成切削装配体 256

第9章 装配体设计 260
9.1 装配体概述 261
9.1.1 插入零部件 261
9.1.2 建立装配体的方法 262
9.2 建立配合 262
9.2.1 配合概述 262
9.2.2 【配合】属性管理器 262
9.2.3 【配合】分析标签 264
9.2.4 最佳配合方法 265
9.3 干涉检查 266
9.3.1 菜单命令启动 266
9.3.2 属性栏选项说明 266
9.3.3 干涉检查的操作方法 268
9.4 装配体统计 269
9.4.1 装配体统计的信息 269
9.4.2 生成装配体统计的操作方法 269
9.5 装配体中零部件的压缩状态 270
9.5.1 压缩状态的种类 270
9.5.2 压缩零件的方法 271
9.6 爆炸视图 271
9.6.1 爆炸视图命令启动 272
9.6.2 属性栏选项说明 272
9.6.3 生成爆炸视图的操作方法 273
9.7 轴测剖视图 274
9.7.1 菜单命令启动 274
9.7.2 属性栏选项说明 274
9.7.3 生成轴测视图的操作方法 274
9.8 范例 275
9.8.1 插入零件 276
9.8.2 设置配合 277
9.8.3 模拟运动 280

第10章 动画设计 283
10.1 运动算例简介 284
10.1.1 时间线 284
10.1.2 键码点和键码属性 285
10.2 装配体爆炸动画 286
10.3 旋转动画 287
10.4 视像属性动画 289
10.5 距离或者角度配合动画 290
10.6 物理模拟动画 291
10.6.1 引力 292
10.6.2 线性马达和旋转马达 293
10.6.3 线性弹簧 296
10.7 范例 297
10.7.1 创建装配体 298
10.7.2 添加配合 299
10.7.3 制作动画 302

第11章 线路设计 306
11.1 线路模块(Routing)概述 307
11.1.1 激活SolidWorks Routing 307
11.1.2 步路模板 307
11.1.3 配合参考 307
11.1.4 使用连接点 308
11.1.5 维护库文件 308
11.2 线路点和连接点 308
11.2.1 线路点(RoutePoint) 308
11.2.2 连接点 309
11.3 管筒线路设计范例 310
11.3.1 创建第一条电力管筒线路 310
11.3.2 创建第二条电力管筒线路 315
11.3.3 创建其余电力管筒线路 319
11.3.4 保存装配体及线路装配体 319
11.4 管道线路设计范例 319
11.4.1 创建第一条管道线路 320
11.4.2 创建第二条管道线路 325

第12章 工程图设计 330
12.1 基本设置 331
12.1.1 图纸格式的设置 331
12.1.2 线型设置 333
12.1.3 图层设置 333
12.1.4 激活图纸 335
12.1.5 删除图纸 335
12.2 建立视图 335
12.2.1 标准三视图 335
12.2.2 投影视图 336
12.2.3 剖面视图 338
12.2.4 辅助视图 340
12.2.5 剪裁视图 341
12.2.6 局部视图 342
12.2.7 旋转剖视图 344
12.2.8 断裂视图 344
12.3 标注尺寸 346
12.3.1 绘制草图尺寸 346
12.3.2 添加尺寸标注的操作方法 347
12.4 添加注释 348
12.4.1 注释的属性设置 348
12.4.2 添加注释的操作方法 350
12.5 零件图范例 351
12.5.1 建立工程图前的准备工作 351
12.5.2 插入视图 353
12.5.3 绘制剖面图 354
12.5.4 绘制剖切视图 357
12.5.5 标注零件图尺寸 358
12.5.6 标注零件图的粗糙度 363
12.5.7 加注注释文字 364
12.5.8 保存 364
12.6 装配图范例 365
12.6.1 设置图纸格式 366
12.6.2 添加主视图 367
12.6.3 添加左视图和俯视图 368
12.6.4 添加各视图中心线 369
12.6.5 添加断开的剖视图 370
12.6.6 标注尺寸 373
12.6.7 添加零件序号 377
12.6.8 添加技术要求 378
12.6.9 添加材料明细表 379

第13章 配置与系列零件表 384
13.1 配置项目 385
13.1.1 零件的配置项目 385
13.1.2 装配体的配置项目 385
13.2 设置配置 386
13.2.1 手动生成配置 386
13.2.2 激活配置 387
13.2.3 编辑配置 387
13.2.4 删除配置 388
13.3 零件设计表 388
13.3.1 插入设计表 388
13.3.2 插入外部Microsoft Excel文件为设计表 390
13.3.3 编辑设计表 390
13.3.4 保存设计表 390
13.4 范例 390
13.4.1 创建表格 391
13.4.2 插入设计表 392

第14章 仿真分析 395
14.1 公差分析(TolAnalyst) 396
14.1.1 测量目标面 396
14.1.2 装配体顺序 396
14.1.3 装配体约束 396
14.1.4 分析结果 397
14.1.5 公差分析范例 398
14.2 有限元分析(SimulationXpress) 402
14.2.1 添加夹具 403
14.2.2 施加载荷 403
14.2.3 定义材质 405
14.2.4 运行分析 405
14.2.5 查看结果 406
14.2.6 有限元分析范例 406
14.3 流体分析(FloXpress) 411
14.3.1 检查几何体 412
14.3.2 选择流体 412
14.3.3 设定边界条件 412
14.3.4 求解模型 413
14.3.5 查看结果 414
14.3.6 流体分析范例 414
14.4 数控加工(DFMXpress) 418
14.4.1 规则说明 418
14.4.2 配置规则 419
14.4.3 数控加工范例 419
14.5 注塑模分析(Plastics) 421
14.5.1 SolidWorks Plastics简介 421
14.5.2 SolidWorks Plastics组成 421
14.5.3 注塑模分析实例 422

第15章 标准零件库 437
15.1 SolidWorks Toolbox概述 438
15.1.1 Toolbox概述 438
15.1.2 SolidWorks Toolbox管理 438
15.1.3 安装Toolbox 439
15.1.4 配置Toolbox 439
15.1.5 生成零件 441
15.1.6 将零件添加到装配体 441
15.1.7 管理员操纵 Toolbox 441
15.1.8 能够自动调整大小的Toolbox零部件(智能零件) 442
15.2 凹槽 443
15.2.1 生成凹槽 443
15.2.2 O-环凹槽属性设置 444
15.2.3 固定环凹槽属性设置 445
15.3 凸轮 445
15.3.1 生成凸轮 446
15.3.2 凸轮属性的设置 446
15.3.3 凸轮运动的设置 449
15.3.4 凸轮生成的设置 450
15.3.5 收藏凸轮 452
15.4 其他工具 453
15.4.1 钢梁计算器 453
15.4.2 轴承计算器 454
15.4.3 结构钢 456
15.5 范例 457
15.5.1 设置配合参考 457
15.5.2 添加配置 458
15.5.3 制作智能零部件 462
15.5.4 应用智能零部件 464

第16章 特征识别 467
16.1 FeatureWorks选项设置 468
16.1.1 FeatureWorks选项 468
16.1.2 特征识别的步骤 469
16.1.3 中级阶段属性管理器 470
16.2 FeatureWorks识别类型 470
16.2.1 自动/交互的特征识别 471
16.2.2 交互特征识别类型 471
16.2.3 逐步识别 475
16.3 识别不同实体 475
16.3.1 放样特征识别 475
16.3.2 阵列特征识别 476
16.3.3 扫描特征识别 478
16.4 诊断错误信息 478
16.4.1 拉伸的错误诊断 479
16.4.2 旋转的错误诊断 480
16.4.3 倒角的错误诊断 480
16.4.4 圆角的错误诊断 482
16.5 范例 483
16.5.1 识别特征前的准备工作 483
16.5.2 交互特征识别 486

第17章 二次开发 492
17.1 SolidWorks二次开发概述 493
17.1.1 SolidWorks二次开发体系 493
17.1.2 SolidWorks二次开发接口 494
17.1.3 SolidWorks API函数 494
17.1.4 SolidWorks二次开发方法 495
17.1.5 SolidWorks二次开发工具 495
17.2 范例 495
17.2.1 建立基础模型 496
17.2.2 VB.NET二次开发界面 496
17.2.3 VB.NET应用程序代码 498

第18章 渲染输出 503
18.1 布景 504
18.2 光源 505
18.2.1 线光源 505
18.2.2 点光源 506
18.2.3 聚光源 507
18.3 外观 508
18.4 贴图 510
18.5 输出图像 511
18.5.1 PhotoView整合预览 511
18.5.2 PhotoView预览窗口 512
18.5.3 PhotoView选项 512
18.6 范例 513
18.6.1 启动插件 514
18.6.2 设置模型外观 515
18.6.3 设置外部环境 516
18.6.4 设置贴图 517
18.6.5 输出图像 518

前言/序言


《机械设计原理与实践:从概念到成品》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机械设计学习体验,从最基础的机械设计理念出发,逐步引导学习者掌握现代机械设计过程的关键要素和高级技巧。我们关注的不是特定软件版本的使用,而是机械设计的核心思维、工程原理、方法论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最终实现从概念到成品的全流程掌控。 第一部分: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思维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机械设计的本质,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与思维导图。 机械设计的重要性与学科定位: 探讨机械设计在现代工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其与其他工程学科(如材料科学、制造工艺、电子技术等)的交叉融合。 设计思维与创新方法: 介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创新思维工具,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工程伦理与可持续设计: 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社会责任、安全规范、环保法规以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原则。 从需求分析到方案构思: 详细阐述如何准确理解和提炼用户需求,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生成多个初步设计方案。 第二章:机械零件的分类、功能与基本结构。 通用机械零件: 深入介绍螺纹件(螺栓、螺母、螺钉、螺柱)、连接件(销、键、花键)、联轴器、齿轮、轴、轴承、弹簧等基本零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选型原则和应用场景。 特种机械零件: 探讨气动元件、液压元件、密封件、减震器等功能性零件的设计考量,以及其在特定系统中的作用。 零件的失效模式与可靠性分析: 讲解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如疲劳、磨损、腐蚀、塑性变形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提高零件的可靠性。 零件的标准化与系列化: 介绍标准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标准化设计简化设计流程、降低制造成本和提高产品互换性。 第三章:材料力学与强度分析。 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讲解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硬度、韧性、疲劳极限等关键参数,并介绍不同材料(金属、塑料、陶瓷、复合材料)的特性。 应力、应变与应力-应变曲线: 深入理解应力集中、应变分析的概念,以及如何解读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来评估材料的承载能力。 材料的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 讲解如何根据材料性能、载荷性质和工作条件来确定零件的许用应力,以及安全系数的选择原则。 强度校核与刚度校核: 学习如何运用理论公式和工程经验对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进行校核,确保零件在预期的载荷下不会发生破坏或过度变形。 疲劳设计基础: 介绍疲劳失效的机理,以及在设计中如何考虑应力幅、应力比、表面处理等因素来提高零件的抗疲劳性能。 第二部分: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与流程 本部分将引导学习者掌握当前先进的机械设计方法和完整的工程流程。 第四章:二维与三维建模技术基础。 草图绘制与约束: 学习创建精确、符合工程要求的二维草图,掌握几何约束(如重合、平行、垂直、对称、相等)和尺寸约束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参数化草图进行设计修改。 三维实体建模: 掌握基于草图的拉伸、旋转、扫描、抽壳、倒角、圆角等基本建模命令,以及如何通过组合这些操作构建复杂的实体模型。 曲面建模与混合建模: 介绍曲面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工具(如放样、边界混合、扫描曲面),以及如何将曲面与实体进行混合,以创建更加自由和复杂的设计。 装配设计与约束: 学习如何将独立的零件模型组合成完整的装配体,掌握配合关系(如同心、共面、重合、距离、角度)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干涉检测和碰撞检测。 工程图生成与标注: 学习如何从三维模型生成符合标准的二维工程图,包括视图(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剖视图、局部放大图)、尺寸标注、公差标注、形位公差标注、粗糙度标注等。 第五章:仿真分析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有限元分析(FEA)基础: 介绍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如何将复杂结构离散化为有限单元,以及如何建立和求解控制方程。 应力分析与变形分析: 学习如何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零件或装配体进行静态应力分析,预测在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变形量和应力集中区域,从而验证设计的强度和刚度。 模态分析与振动特性: 讲解模态分析的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如何避免共振引起的潜在问题。 热分析与传热学: 介绍温度场分析,如何评估零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应力和热膨胀,以及如何优化散热设计。 拓扑优化与参数化优化: 探讨如何利用仿真工具进行拓扑优化,实现材料的最优分布,以及如何进行参数化优化,找到最佳的设计参数组合。 仿真结果的解读与设计优化: 强调仿真结果并非最终答案,而是指导设计的有力工具,学习如何正确解读仿真报告,找出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第六章:机械设计流程的规范化与项目管理。 产品开发流程(PDP): 梳理从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原型制作、测试验证到批量生产的完整产品开发周期。 设计评审与质量控制: 介绍各种设计评审(如概念评审、技术评审、制造评审)的关键环节和评审要点,以及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文档管理与版本控制: 强调设计文档(如设计说明书、零件图、装配图、BOM表、测试报告)的规范化管理,以及如何使用版本控制系统来追踪设计变更。 项目管理基础: 介绍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等基本项目管理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甘特图、关键路径法等工具进行项目进度管理。 人机工程学与用户体验设计: 讲解如何将人机工程学原理应用于机械设计,确保产品的易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提升用户满意度。 第三部分:高级设计技巧与工程实践 本部分将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设计能力,并将其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第七章:复杂机构设计与运动仿真。 自由度分析与机构综合: 介绍自由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如何根据功能需求设计和组合连杆、齿轮、凸轮等构件来构成具有特定运动功能的机构。 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 学习如何进行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分析机构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以及如何进行动力学仿真,考虑惯性力、外力等因素,计算驱动力矩和应力。 凸轮机构、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设计: 深入研究各种常见传动机构的设计要点、选型原则、效率计算和优化方法。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考虑: 探讨在涉及人机交互的机械设计中,如何考虑操作界面布局、按钮设计、显示信息等,以提升用户体验。 第八章:制造工艺的集成与可制造性设计(DFM/DFA)。 金属切削加工工艺: 介绍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基本切削加工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零件的形状、精度要求和材料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 铸造、锻造、焊接工艺: 讲解这些成形工艺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工艺特征。 注塑成型与冲压成型: 介绍塑料零件和金属薄板零件的常见成形方法,以及相应的可设计性要求。 可制造性设计(DFM): 强调在设计初期就考虑零件的制造难度和成本,学习如何简化零件结构、减少加工工序、避免难以加工的特征,以提高产品的可制造性。 可装配性设计(DFA): 讲解如何设计易于装配的零件,减少装配工时,降低装配错误,提高装配效率。 公差分析与配合: 学习如何进行尺寸链分析,合理分配公差,确保装配体能够满足功能要求,并讨论不同配合(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的选型。 第九章: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设计优化。 案例一:某小型泵的设计与改进。 从需求分析、原理设计、零件设计、装配设计到仿真分析,全程展示一个实际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并重点讲解如何根据测试反馈进行优化。 案例二:自动化生产线关键部件的设计。 结合自动化生产线的特点,分析其对机械设计的特殊要求,例如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等,并展示相应部件的设计思路。 案例三:面向特定行业的定制化设备设计。 选取一个特定行业(如食品加工、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的典型产品,分析其行业特性对设计的影响,并展示如何进行定制化设计。 设计优化策略: 总结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的设计优化方法,包括参数优化、结构优化、材料选择优化、工艺流程优化等,并强调迭代式设计的理念。 知识产权与技术文档的撰写: 介绍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如何撰写清晰、完整的技术文档,为后续的专利申请、生产制造和技术支持奠定基础。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讲解了机械设计的核心理论,又提供了大量贴合实际工程的实践案例和方法。 注重设计思维: 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伦理意识。 面向未来: 涵盖了现代机械设计中常用的仿真分析技术、可制造性设计等前沿内容。 系统性强: 按照从基础到高级的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普适性高: 学习内容不依赖于特定软件版本,掌握原理和方法后,可灵活应用于各类主流CAD/CAE软件。 本书适合机械设计初学者、在校大学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对机械设计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机械设计领域获得长足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抱着很大的期望买的。毕竟 SolidWorks 2014 中文版,这名字听起来就够唬人,而且“从入门到精通”,这跨度也够大。我本来以为至少能在软件操作的细节上,比如那些隐藏的快捷键、各种模式下的精确控制,甚至是参数化建模的深层逻辑上找到一些“灵感”。我一直觉得,真正的高手,不在于知道有多少功能,而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功能,将设计意图完美地转化为数字模型。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明白为什么同一个指令,高手用起来就那么行云流水,而我却卡得不行。我想知道,比如在创建复杂的曲面时,应该如何预判和控制曲面的连续性,以及如何利用草图的约束来避免模型失效。我也希望能在模型重建和修改方面,学到一些更高级的技巧,而不是每次修改都得从头再来。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挺吸引人的,那种金属质感和科技感,让我觉得里面的内容一定是很扎实的。总之,我期待的是一次深入的、能够提升我实际设计能力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SolidWorks 2014中文版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在我手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尝试着用它来解决一些我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关于高级装配和运动仿真的部分,因为在我的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大型装配体,如何高效地管理它们,以及如何进行动态分析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一直是我学习的重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巧妙的约束关系来简化大型装配体的管理,以及在进行运动仿真时,如何有效地设置载荷和边界条件,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我还对书中关于“精通”部分的解读非常感兴趣,比如如何优化模型以提高渲染速度,或者如何为后续的制造流程(如CNC加工)生成优化好的模型。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诀窍”,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事半功倍,做出更合理、更具创新性的设计。这本书的篇幅也挺厚的,让我觉得内容应该很充实,希望能找到我一直想了解的那些“高阶”技巧。

评分

对于《SolidWorks 2014中文版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的讲解。我的工作经常需要设计一些具有复杂结构的部件,比如减速器、泵类产品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结构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合理地进行零部件的划分,如何确定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进行受力分析来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优化结构设计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改变形状来减轻重量,或者如何通过调整材料来提高性能。我一直认为,好的结构设计是产品成功的基石,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性能,还关系到产品的成本和可靠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更系统、更科学的结构设计思维,提升我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稳重的感觉,让我觉得它应该包含了很多扎实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快速掌握 SolidWorks 2014 中文版在钣金设计方面的应用。我的工作涉及很多需要制作金属件的产品,而钣金设计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流程,比如折弯系数的计算、零件的展开以及特殊形状的处理。我期待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演示如何从零开始设计一个复杂的钣金件,并能顺利地进行展开和切割。我还希望书中能够讲解一些在钣金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折弯处如何避免出现干涉,或者在零件展开时如何处理边角料。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钣金设计,不仅要美观,更要实用,要考虑到后续的加工成本和效率。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些方面给我一些指导,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钣金设计。看到“精通”这两个字,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

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 SolidWorks 2014 中文版在模具设计方面的应用。我从事的行业需要大量使用注塑模具,而模具设计是一个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工作。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模具分型、冷却水道设计、顶出机构设计等关键环节。我特别想知道,如何利用 SolidWorks 的强大功能来优化模具的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制造成本。比如,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关于如何快速进行模具分型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冷却水道布局来提高注塑的均匀性和效率。我还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处理拔模斜度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在模具设计中出现常见的错误。这本书的“精通”二字,让我对它在模具设计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好奇,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模具设计工作中的一本得力助手。

评分

看起来像盗版的,连个鉴别真伪的标志都没有,真心不值这个价

评分

还没怎么看,应该不错,相信自己的眼光。

评分

书刚看了开头部分,感觉还可以

评分

还不错,就是没有软件可用

评分

物美价廉,快捷方便!

评分

比在书店买便宜很多!正品!还会继续支持,京东物流真心的不错!

评分

初来学习!!!!!!!!!!!!

评分

还行,正在学习中.......

评分

书还不错,比较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