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52-2013):農村民居雷電防護工程技術規範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r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52-2013):農村民居雷電防護工程技術規範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r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編
圖書標籤:
  • GB 50952-2013
  • 農村民居
  • 雷電防護
  • 技術規範
  • 國傢標準
  • 建築電氣
  • 安全規範
  • 防雷工程
  • 農村建設
  • 電氣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15802422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2067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r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52-2013):農村民居雷電防護工程技術規範》是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2011年工程建設標準規範製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11117號)的要求,由湖南省防雷中心和河北省防雷中心會同有關單位共同編製而成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52-2013):農村民居雷電防護工程技術規範》在編製過程中,編製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瞭國內農村民居防雷的實踐經驗,參考瞭國內外雷電防護技術標準規範,並廣泛徵求瞭意見,最後經審查定稿。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基本規定
3 設計要求
3.1 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的防雷設計
3.2 磚石、磚瓦和竹木等結構的防雷設計
4 施工要求
4.1 一般規定
4.2 接地裝置安裝
4.3 引下綫安裝
4.4 接閃器安裝
4.5 等電位連接和SPD安裝
附錄A 農村民居年預計雷擊次數的計算
附錄B 滾球法確定接閃器的保護範圍
附錄C 施工圖示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前言/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52-2013):農村民居雷電防護工程技術規範
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手冊:現代建築結構安全與節能設計 第一章 現代建築結構體係概述 本章深入探討瞭二十一世紀以來,建築結構技術所經曆的革命性變革。重點分析瞭高性能混凝土、鋼結構、新型復閤材料在大型和超高層建築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內容涵蓋瞭結構設計理論的最新進展,特彆是基於性能的設計方法(Performance-Based Design)在確保結構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和特殊災害(如大地震、強風)下的可靠性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詳細介紹瞭預應力技術在提升結構跨度和耐久性方麵的實踐案例與技術難點。章節中穿插瞭對不同結構體係(如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筒體結構)在抗震、抗風荷載作用下的動力響應分析方法,並結閤現行國內外主要設計規範(如AISC、Eurocode及相關國標)對結構構件的詳細設計要求進行瞭對比分析,旨在為結構工程師提供一個全麵的、與時俱進的知識框架。 第二章 結構荷載與作用分析 結構設計的基石在於準確可靠地確定作用在其上的各種荷載。本章係統梳理瞭恒載、活載、風荷載、雪荷載以及地震作用的確定方法。對於風荷載,深入講解瞭風洞試驗數據在非規則建築形體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基於CFD(計算流體力學)模擬的局部風壓分析技術。在地震作用分析方麵,重點闡述瞭反應譜法、時程分析法和基於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的適用條件和計算流程。此外,本手冊特彆關注瞭溫度、施工階段和地基變形等不利作用的模擬與控製,提供瞭針對復雜地質條件和環境溫度變化對結構影響的量化評估工具和處理策略。對現有規範中關於荷載組閤和摺減係數的最新修訂進行瞭細緻解讀。 第三章 基礎工程與地基處理技術 地基是上部結構安全的物質基礎。本章詳盡介紹瞭岩土工程勘察的現代技術手段,包括物探技術和原位測試(如靜力觸探、十字闆剪切試驗)的精確數據解釋。在基礎設計方麵,詳細論述瞭淺基礎、深基礎(樁基礎)的設計原則,特彆是針對軟弱土層和岩溶地貌地區的樁基承載力確定方法。內容拓展至特殊地基處理技術,如高壓噴射注漿、振衝密實、強夯等方法的適用範圍、施工工藝控製要點及後評價標準。對超大直徑轉塔式結構的基礎沉降控製和差異沉降預測模型進行瞭深入探討,強調瞭地基與基礎相互作用(SSI)分析在確保整體結構穩定中的關鍵作用。 第四章 建築物理性能:熱工與聲學設計 本章聚焦於提升居住和使用環境質量的關鍵技術——建築圍護結構的物理性能設計。在熱工設計方麵,詳細闡述瞭傳熱學原理在牆體、屋麵和門窗構造設計中的應用,重點解析瞭如何通過優化保溫層材料、減少熱橋效應來滿足近零能耗建築的要求。內容包括動態熱力學模擬工具的使用、夏熱鼕冷/寒冷地區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的選取。在建築聲學方麵,係統介紹瞭隔聲(空氣聲與撞擊聲隔離)和吸聲的設計原理與構造措施,包括不同功能空間(如劇院、醫院病房、普通住宅)的噪聲控製標準、聲橋的識彆與消除方法,並提供瞭優化室內混響時間的具體設計參數。 第五章 綠色建築與可持續性設計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現代工程的必然趨勢。本章係統介紹瞭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如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及LEED等國際標準)的核心要求與設計策略。內容涵蓋瞭節水技術(中水迴用、雨水收集利用)、可再生能源集成(光伏闆、地源熱泵係統)的建築一體化設計。重點探討瞭建築材料的生命周期評價(LCA),指導工程師選擇低環境影響、高可迴收性的建築材料。此外,還深入分析瞭建築能耗模擬在優化建築設計方案、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中的應用流程和軟件操作要點。 第六章 現代建築施工管理與質量控製 工程設計的成功最終依賴於精益的施工實施。本章側重於介紹先進的施工技術和過程控製方法。內容覆蓋瞭高精度模闆工程、大型預製構件的吊裝與連接技術、復雜深基坑的支護與降水方案。詳細闡述瞭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在施工進度模擬、資源優化配置和現場質量管控中的集成應用。質量控製部分,強調瞭無損檢測技術(NDT)在關鍵結構節點處的應用,以及對混凝土澆築、養護、鋼筋隱蔽工程的規範化檢查流程,確保施工質量滿足設計要求和規範標準,特彆是針對超高層建築施工過程中的結構監測與預警體係的建立與維護。 第七章 結構可靠性評估與既有結構改造 隨著建築使用年限的增加,對既有建築進行安全評估和必要的加固改造變得日益重要。本章提供瞭係統的結構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基於概率的可靠度評估。詳細介紹瞭對既有結構進行無損檢測(超聲波、鋼筋掃描)和有損取樣的程序,用以確定現有材料強度和結構構件的劣化程度。在結構改造方麵,重點講解瞭碳縴維布加固、粘鋼加固、外包混凝土加固等技術的適用條件、設計計算要點及施工細節。本章還討論瞭提升老舊建築抗震能力(如增設抗震牆、減隔震措施)的工程實踐與經濟性分析。 附錄:結構設計常用軟件與標準規範索引 附錄收錄瞭當前行業內主流的結構分析軟件(如SAP2000, ETABS, Midas Gen等)的基本操作指南和分析模塊的適用性對比。同時,提供瞭一份詳盡的中國現行有效結構、岩土、節能及施工技術標準規範的索引列錶,方便讀者快速檢索和查閱最新條文。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特彆是那種希望快速掌握核心要點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索引係統和術語錶是極其關鍵的輔助工具。如果直接從頭讀到尾,絕對是一種煎熬,專業性太強瞭。我發現自己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本“速查手冊”來使用。當我需要確定特定材料的最小厚度或特定海拔地區的雷擊密度校正係數時,我必須依賴其嚴謹的章節目錄和頁碼定位。然而,或許是標準化的緣故,它在跨章節引用時,雖然有編號提示,但有時仍然需要讀者在不同章節之間來迴翻閱定位,纔能拼湊齣完整的技術要求鏈條。總而言之,它是一部權威、嚴謹,但對非專業讀者極不友好的技術寶典,其價值完全體現在它作為行業強製性指導文件的功能性上,而不是閱讀愉悅度上。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隻能用“惜墨如金”來形容,幾乎每一個句子都是一個明確的指令或嚴格的限定條件,沒有一句廢話,也沒有任何文學色彩的潤飾。它不是用來“講故事”的,而是用來“指導行動”的。比如,在描述接地網的埋設深度和間距時,給齣的參數都是精確到厘米或歐姆值的,這種確定性在工程實踐中是極為寶貴的。我嘗試著去尋找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圖示來輔助理解那些復雜的數學公式,但很快發現,規範本身提供的圖例非常抽象和概念化,更多的是標準化的截麵圖,而不是生動的現場照片。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解碼”過程,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工程背景知識纔能真正將文字描述轉化為可操作的施工步驟。它要求讀者帶著已有的知識儲備來閱讀,而不是作為入門教材來學習。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體會是它對於“風險評估”和“分級保護”的強調是貫穿始終的核心思想。標準並沒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根據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居住密度以及被保護對象(如糧倉、生活用房)的重要性,設定瞭不同的防護等級。這種分層級的要求,體現瞭國傢標準在推行過程中必須考慮的經濟可行性和技術閤理性的平衡點。例如,在某些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簡易民居,它允許采用相對簡化但滿足基本安全要求的措施,而不是強製套用最高等級的城市高標準。這種務實精神,纔是這個規範真正體現其“服務於農村”宗旨的地方。查閱到關於防雷引下綫間距的規定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標準試圖在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安全可靠性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樸實得讓人印象深刻,那種感覺就像是直接從一個政府機構的檔案室裏拿齣來的,沒有花哨的色彩,也沒有時髦的排版,全都是那種嚴謹的、一看就讓人覺得“這是官方文件”的風格。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厚度震瞭一下,沉甸甸的,感覺裏麵肯定塞滿瞭各種技術細節和規範條文。書脊上的字體是標準的宋體加黑,清晰地標明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和那一串數字編號,讓人肅然起敬。我原本期待能有點設計感,至少在排版上能照顧一下非專業人士的閱讀體驗,但顯然,這本書的定位完全是麵嚮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內頁紙張是那種略帶米黃色的,可能是為瞭減少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吧,不過印刷質量倒是無可挑剔,字跡銳利,圖錶清晰,這對於查閱規範來說至關重要。總的來說,從外觀到觸感,它散發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讀起來就像是在閱讀一份法律條文,而不是一本普及讀物,這倒是符閤其“技術規範”的本質定位。

評分

當我真正翻開正文開始閱讀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專業術語密度,簡直讓人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突然被扔進高精度物理實驗室的文科生。章節劃分極其係統化,從總則、術語和符號開始,層層遞進到設計的基本原則、不同結構材料的防護要求,再到具體的施工安裝工藝和最後的驗收標準。這種結構雖然邏輯嚴密,但對於初次接觸雷電防護領域的讀者來說,門檻未免太高瞭。裏麵頻繁齣現的諸如“等電位連接”、“法拉第籠效應”、“衝擊阻抗”這類概念,如果不藉助外部資料反復查閱理解,真的很難順暢地往下讀。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於農村不同建築類型的區分非常細緻,比如針對磚混結構、木結構以及簡易棚捨,給齣的防護等級和措施都有詳盡的量化指標,這體現瞭編製者對實際應用場景的深刻理解,畢竟農村的建築材料和環境條件與城市鋼筋混凝土高樓大廈有著天壤之彆,必須做到“對癥下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