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人访谈录(1)》是撷取近年来发表在中国考古网上的部分任务专访成书。《考古学人访谈录(Ⅰ)》选取了11位考古学家,纪录了老中青三代考古学人的治学经验和心得。其中既有当代考古学人提升中国考古地位的戮力同心;既有守望都城的千年记忆,也不乏扎根边疆的厚重责任。他们为开创中国考古学鞠躬尽瘁,为中国考古走向世界不懈努力,一代代考古学人在这一方田地间守望着我们的历史,逐渐揭开中华文明的面纱。本书既可管窥考古学人的心路历程,又能知晓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值得收藏。
董新林/一分耕坛,一分收获
何努/四千年前的都城记忆
刘庆柱/弘毅笃志,长乐未央
刘一曼/情迷天书,心醉考古
仇士华/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的始创者
佟柱臣/神州踏遍觅新知 史前边疆均立言
王仁湘/行色匆匆,味趣悠悠
王巍/探索中华文明源流 提升中国考古地位
王仲殊/专精汉唐考古学 兼通中日交通史
巫新华/从新疆来,到新疆去
张长寿/商周考古纵横谈
王睿:董老师您好!首先谢谢您接受中国考古网的采访!看到您的经历,感觉您从事的考古研究时间跨度挺大的。您最初学习的是商周考古,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有一段时间从事的是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8年以来,您主持了不少辽宋金元时期的考古发掘,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您所主持发掘的辽祖陵陵园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您还写出了《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这样的专著。这些转变您是如何完成的? 董新林:谈起我研究方向的转变,说起来有些机缘巧合。1993年我从北大毕业分配到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后,很幸运地遇到了两位先生,他们给我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并给了我很多具体的指点,我从中获益匪浅。其中第一位是内蒙古工作队队长刘晋祥先生。刘先生为人有口皆碑,他很注意提携后进。刚进内蒙古队不久,刘先生就安排我协助他编写敖汉赵宝沟考古发掘报告。刘先生放手让我自由发挥,使我有了一次难得的学术历练。本来《敖汉赵宝沟》专刊完成后,我计划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进行一系列青铜时代文化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但是,考古所当时决定要编写多卷本《中国考古学》,而我们研究室没有搞宋元考古的青年学者,所以《中国考古学·宋辽金元明卷》的主编孟凡人先生就安排我承担墓葬部分的撰写任务。这是我要感谢的第二位先生。孟先生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考古研究领域,一个全新的学术平台。
王睿:也就是说您从先秦时期的考古研究一下子转到了宋元时期的考古研究。这转变很大。感触很多吧? 董新林:是啊。起初我不想接这任务。一来觉得与自己的学术专长不搭界,跨度太大;二来觉得要重新学很多历史文献知识,难以胜任。实际上是有点畏难情绪了。一切从头开始是很难的。但在孟凡人和刘晋祥等先生的鼓励下,年轻人的血性起了作用,我硬着头皮踏上了新的研究征程。我从收集基础材料人手。在整理和消化材料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辽宋金元明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其中有很多的学术空白点,是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同时,我也意识到辽宋金元明时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难度很大,因为它要涉及历史文献、古建筑、佛教和瓷器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新领域,使我越来越有了探究的兴趣。这让我决心将自己的研究重心,从先秦时期主动转移到辽宋金元明时期。这应该是我学术生涯中一次很重要的抉择。
现在,回想起学术转型的头几年,仍然能回味到当时的研究苦楚。我记得,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主要精力都用于收集和熟悉辽宋金元明时期的考古材料,写不出新的研究文章,那种着急痛苦的感觉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或许是不服输的个性吧,当时尽管痛苦,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向年长学者虚心求学问道。所内外诸多老先生和学长都给予我很多指导和帮助,我一直铭记于心。他们一再叮嘱我,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是慢工出细活。所以,我一度不敢发表新论文。好在还有几篇先秦时期的考古旧稿陆续刊发。最晚的一篇先秦时期的考古论文,是2000年在《考古学报》发表的《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有时候放下重新开始,需要很大的勇气。
王睿: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您考古学道路的一个标志,此后您的研究文章多是宋元以后的内容了。
董新林:对,可以这样说。进入新世纪,我开始斗胆撰写辽宋金元明时期的考古学论著。迄今为止,出版了本书,发表了30余篇历史时期的文章,侧重于历史时期陵墓、城址和墓室壁画等方面的内容。学术转型的这段经历,对我个人的研究颇有裨益。我现在喜欢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进行考古学研究,对研究内容进行历时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更能清楚地了解其来龙去脉。
王睿:现在很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当工作内容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不一致时,很多人会有点茫然,您怎么看这样的问题? 董新林:这个问题不太好讲。对于考古所这样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科研机构来说,每一个年轻的研究人员都应该尽量做好两点: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重心。我想能来我们所的青年学者,特别是硕士或博士生,通常都会有自己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其次,工作需要与研究方向不一致时,要尽量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是很惬意的。
实际工作中,工作内容和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不一致的,做起来不是特别顺手,也是肯定的。若确实感到茫然,我觉得应该找相关领导及时解决自己的困惑。
否则,对自身和考古所都没有好处。说到这里,我想,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部门负责人,应该对每个人的特长有所了解,能知人善用,为年轻人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这样会有利于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年轻学者也要敢于挑战自我,多接触一些,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样或许更有益于自身的成长。就我们汉唐考古研究室来讲,不同的研究专题如都城、陵墓、窑址及瓷器、古建筑等,或许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但彼此互相借鉴,对于从事长期的学术研究是有益的。
王睿:最开始您有一个规划吗?比如说一个十年的规划? 董新林:我自己的研究一般是有规划的。说十年有点长,五年规划还是有的。我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实习都是在辽宁从事先秦时期的考古学发掘和研究,所以我到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后,便计划继续深入探究燕山南北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格局和演变。
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考古所领导和研究室领导的支持。后因《中国考古学》课题的启动,没能实施。
开始从事辽宋金元明考古研究时,我也勾勒了大致的规划。从1996年开始,我担任了内蒙古工作队队长。自然我的田野发掘要立足内蒙古地区,辽代考古发掘工作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的首选。我设想通过对辽代陵墓、城址等的系列考古发掘和研究,来构建辽金考古学体系。于是,1998年我开始在内蒙古赤峰、通辽地区调查辽墓。从1999年起,在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中,我具体主持了内蒙古扎鲁特辽墓发掘和辽上京城皇城试掘等工作。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连接”的奇妙感受。它将我与那些生活在遥远过去的古人,以及那些在当下默默奉献的考古学家们,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我尤其被一位研究古代宗教信仰的学者所吸引。他分享了许多关于古代祭祀、神话传说以及宗教仪式的访谈内容。他讲述了古人如何通过这些方式来理解世界、祈求庇佑、表达对自然的敬畏。我仿佛看到了,在古老的篝火旁,人们虔诚地向上天祈祷,也看到了,在庄重的祭坛前,他们用尽全力去与神灵沟通。这种对人类普遍精神需求的探索,让我感受到,尽管时空阻隔,我们与古人之间,依然有着许多共通的情感和思考。同时,我也被当下这些考古学家们,那种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染。他们就像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文明”。在我过去的认知里,文明似乎是那些宏伟的建筑、辉煌的文字、伟大的思想。然而,《考古学人访谈录(1)》中的学者们,他们通过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器物、遗迹的解读,向我展示了更加生动、更加多元的文明图景。我尤其喜欢一位研究古代服饰的学者,他通过对出土布料、服饰配件的研究,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穿着打扮,以及这些服饰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他甚至能根据服饰的细节,推测出人们的职业和身份。这种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细节中解读文明的方式,让我觉得,文明并不仅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概念,更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每一个普通人共同创造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明的定义是如此宽广,而考古学,正是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未知的宝藏,每一次翻开,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我很少阅读关于历史类的书籍,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太沉重。《考古学人访谈录(1)》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书中的学者们,他们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讲述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考古发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代饮食文化的访谈,学者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时期人们的食物来源、烹饪方式,以及这些食物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结构。听着他讲,我仿佛能闻到古代市场上飘散的食物香味,看到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场景。这让我觉得,原来那些遥远的古代,也和我们现在一样,有着柴米油盐,有着对美食的追求,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看到了古人“人”的一面,而不仅仅是那些冰冷的年代和事件。我发现,原来考古学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在阅读访谈时,我常常能体会到,那些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们,是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一代代地传给年轻的学子们。他们不仅传授技艺,更传承着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和敬畏。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一辈的考古学家,在谈到他的学生时,眼中充满了欣慰和期许。他分享了自己当年如何从老师那里学习,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经历。这种师徒之间的情感,以及对学术事业的责任感,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离不开前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和发扬。这种“传承”的精神,让我对考古学这个行业,以及所有致力于知识传承的领域,都充满了敬意。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考古学人访谈录(1)》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被那些尘封的古老故事所吸引,反而是被作者那种近乎虔诚的求知欲和深入一线田野的勇气所打动。这本书并非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将那些常年奋战在考古一线、沉默而坚韧的学者们,从他们神秘的工作现场拉到了我们面前,让他们用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讲述那些关于“过去”的发现与思考。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考古工作艰辛的描述,那些在烈日下、在荒漠中、在潮湿的洞穴里,考古学家们是如何一点点剥离历史的尘埃,如何与时间赛跑,如何在一块破碎的陶片、一枚锈蚀的铜钱中,解读出一段失落的文明。书中采访的学者们,他们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有的是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者,他们对各自研究领域的痴迷,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在面对未知时的那种敬畏感,都让我深深地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考古学不仅仅是挖掘古物,更是一种追溯人类文明起源、理解我们从何而来的哲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位受访者又将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又将揭开怎样的历史迷雾。
评分《考古学人访谈录(1)》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窥探“人性”的窗户。在那些关于古代社会、古代文明的访谈中,我不仅仅看到了器物的演变、技术的进步,更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他们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研究古代墓葬文化的学者,他娓娓道来,讲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对于来世的期盼,以及如何通过墓葬的形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者的警示。那些精美的随葬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折射。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精心布置亲人陵墓时的那种庄重与虔诚,也能感受到,他们在面对生死时的那种思考与探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考古学并不仅仅是研究“物”,更是研究“人”,研究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这些访谈,我仿佛与这些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喜怒哀乐,理解了他们曾经的困惑与追求。这种对人类共同情感的体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考古学人访谈录(1)》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细节”的深刻体会。我发现,在考古学家的眼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我记得有一段访谈,讲述了一位学者如何从一块陶器的纹饰,一块石器的磨损痕迹,甚至是一粒古老的种子中,解读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细节、技术水平,甚至社会风俗。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如何通过这些“微观”的证据,来推演出“宏观”的历史图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意识到,在任何领域,真正的深刻都来自于对细节的把握。我常常会想起,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位考古学家,用审视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去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无限细节的巨大宝藏。
评分《考古学人访谈录(1)》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关于“未知”的奇妙大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考古学家们在面对未知情况时的那种探索欲和求知欲所吸引。我记得有一段访谈,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考古学家在一次意外的发现中,如何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墓葬群。他描述了当时内心的激动、忐忑,以及如何凭借着专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一步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他提到,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颠覆我们固有的认知,都可能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新的理解。这种“未知”带来的挑战和惊喜,让我觉得考古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不断突破、不断探索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永远都只是冰山一角,总有无数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这种对未知的渴望,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领域里,也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评分阅读《考古学人访谈录(1)》的过程,体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漫游”。我一直以为考古学是关于“挖掘”的,是关于将埋在地下的东西挖出来,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考古学更是一种“解读”,是一种将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碎片,重新组合,赋予生命,让它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一位受访者,他们都像是一位位技艺精湛的侦探,从微小的线索中抽丝剥茧,推演出宏大的历史图景。我特别被一位研究古代冶炼技术的学者所吸引,他详细地介绍了当时人们如何掌握火候、如何提炼金属,以及这些技术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他的讲述,让我不再仅仅看到那些冰冷的金属器物,而是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着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个没有现代工业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用双手和智慧,一点点改变着世界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历史概念,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具体的考古发现,变得触手可及。它让我感受到,我们脚下的土地,不仅仅是现在的土地,更是承载着无数先辈生命轨迹的古老画卷。
评分《考古学人访谈录(1)》这本书,是一次关于“时间”的深度体验。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那样,罗列一堆年代和事件,而是通过考古学家的眼睛,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变迁。我记得一位研究古代城市规划的学者,他描述了不同朝代城市布局的演变,从最初简单的聚落,到后来的规整有序,再到后来的宏伟壮丽。他通过介绍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城墙、宫殿、街道,让我们看到了时间的脚步是如何在城市中留下痕迹的。我甚至能想象到,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而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悲欢离合,也都随着时间湮灭。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终将成为历史,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也将会被未来的考古学家们所解读。这种对“时间”的敬畏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对未来充满好奇。
评分考古学的经典作品,美不胜收
评分考古学的经典作品,美不胜收
评分书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价格便宜,平时可以读着玩
评分价格便宜,平时可以读着玩
评分考古学的经典作品,美不胜收
评分挺喜欢的,还没开始看
评分京东快递一如既往的神速和给力,书都完好,满减叠加券折扣感人。买书一直都在京东,不二之选!
评分载有董新林、何努、刘庆柱、刘一曼、仇士华、佟柱臣、王仁湘、王巍、王仲殊、袁靖、张长寿等11位学者的访谈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