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生存手册:创新设计思维 [Idea Generation]

设计师生存手册:创新设计思维 [Idea Gener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尼尔·伦纳德(Neil Leonard),[英] 加文·安布罗斯(Gavin Ambrose)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创新
  • 创意
  • 设计师
  • 设计方法
  • 灵感
  • 问题解决
  • 用户体验
  • 设计工具
  • 思维导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224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347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dea Gener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荷兰登贝设计(中国)的创意总监Joost Roozekrans先生总结了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应具备四种能力,一、对信息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二、设计执行能力;三、生成创意概念的能力;四、生成个人设计观的能力。作为设计师的你,具备几种?
  

  设计师不是设计出漂亮的字体、图案和版式就大功告成了,设计师存在的价值是要帮客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想要改变总是不停改稿的命运,设计师必须从设计的源头就有理有据,让客户对你的思路和方案心悦诚服。“设计师生存手册”系列图书的目的就是为设计师们提供科学理性的思路,指导设计师在创作前期如何调研、如何进行创新思维及如何在设计工作结束后进行提案。
  创新是所有伟大设计的核心。创新设计思维不仅是头脑风暴时的灵光一现,更不仅是与生俱来、秉授于天的智慧,而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习得的才能。本书结合众多国外著名平面设计师与工作室的经典案例,以简明并易于理解的方式,提出了诸多实用的启发、拓展及表达创新设计思维的方法与理论,以帮助你快速产生创意并将其有效地付诸于设计实践之中。
  还在为没有设计灵感而苦恼?快来读读这本书吧!
  

内容简介

  《设计师生存手册:创新设计思维》探索了让设计师产生创新设计思维的不同途径、理论和方法,旨在帮助设计师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书中包含了诸多来自著名设计师的案例和策略,以及工作室访谈和实践练习等,能指导读者在自己的项目中生发出具有革新力的、有效的创意。

作者简介

[英]尼尔·伦纳德,毕业于英国伦敦传媒学院,在印刷、插画和新媒体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现在是一名自由设计师和教育学家。

[英]加文·安布罗斯,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与他人合作出版过多本设计类书籍。其还从事商业项目的设计,客户包括艺术家、画廊、出版商、广告公司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清晰、简洁、全面,着重关注于设计的实践与练习,是对创意与横向思维方法的完美阐释。”

  ——格兰汉姆·琼斯 (Loose Collective)

目录

6 导言

8 第一章 创新设计思维的前期工作

10准备阶段:从设计简报开始的准备工作

22正式开始:如何利用蜘蛛图和思维导图

26 团队合作下的创意思维方式

38 工作室访谈:Hat-trick Design工作室

40 课后练习:绘制思维导图

42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

44 激发创新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62 创新思维方法的拓展知识

72 工作室访谈:萨姆·温斯顿

76 课后练习:制作拼贴画

78 第三章 了解受众的需求与设计的背景

80 明确受众的方法

88 分析客户及其竞争对手

94 选择适合的材料与工艺

102 工作室访谈:凯瑟琳·格里菲思

104 课后练习:随机选择姓氏、对象和色彩

106 第四章 构思创意的实用方法

108 在工作室内构思创意的方法

124 在户外构思创意的方法

132 工作室访谈:詹姆斯·卡佩

134 课后练习:创建导视设计

136 第五章 创意的整理与扩展

138 通过多种途径整理创意

142 利用综合的方法扩展创意

152 工作室访谈:Re-shape invent工作室

154 课后练习: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

156 第六章 创意的表达与应用

158 交流和表现创意

178 创意的应用阶段

182 工作室访谈:Salad Creative工作室

184 课后练习:绘制分类表

186 结语

188 参考文献

190 索引

192 鸣谢

精彩书摘

  好的设计来自好的创意,并能满足设计简报的要求。要想获得成功的可视性解决方案,必须具有绝妙的创意,还要做能为你提供多种设计方案的研究。这本书即讨论了设计师构思创意的多种方法。
  创意的产生有很多阶段,从宏观到微观,从头脑风暴到更有明确目标、更有选择性的策略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被开发的技能。本书探讨的各种方法、理论和策略,将帮助你开发创造性思维。
  多年以来,平面设计师一直在使用各种技术和战略构思各种新奇、创新的想法和设计解决方案。他们还会探索一些具有历史角度又与自己的设计作品有关的想法和设计解决方案。
  这本书还以一些伟大设计师的作品以及作家的作品为基础,介绍了批判性思维方式。它既涵盖了抽象的想法,又提供了一些实际例子、战略、案例研究和练习。
  创意是好设计的基础。生成、选择和开发好创意,是你作为一个职业平面设计师的基本技能。这本书将帮助你入门,并帮助你构思更多的创意和一系列有趣、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



前言/序言

  好的设计来自好的创意,并能满足设计简报的要求。要想获得成功的可视性解决方案,必须具有绝妙的创意,还要做能为你提供多种设计方案的研究。这本书即讨论了设计师构思创意的多种方法。
  创意的产生有很多阶段,从宏观到微观,从头脑风暴到更有明确目标、更有选择性的策略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被开发的技能。本书探讨的各种方法、理论和策略,将帮助你开发创造性思维。
  多年以来,平面设计师一直在使用各种技术和战略构思各种新奇、创新的想法和设计解决方案。他们还会探索一些具有历史角度又与自己的设计作品有关的想法和设计解决方案。
  这本书还以一些伟大设计师的作品以及作家的作品为基础,介绍了批判性思维方式。它既涵盖了抽象的想法,又提供了一些实际例子、战略、案例研究和练习。
  创意是好设计的基础。生成、选择和开发好创意,是你作为一个职业平面设计师的基本技能。这本书将帮助你入门,并帮助你构思更多的创意和一系列有趣、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设计师生存手册:创新设计思维 [Idea Generation]》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主题,而是聚焦于其他可能存在的图书内容领域: --- 《匠人之路:木工技艺的传承与未来》 图书简介 一、 凿刻时光:传统木工技艺的深度溯源 本书深入探索了世界各地具有悠久历史的木工技艺,追溯其起源、发展脉络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我们不仅仅是记录工具的使用方法,更是试图理解工匠精神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凝结成型。 内容将从最基础的木材特性识别开始,详细剖析不同树种的纹理、密度、湿度对成品结构和美学的影响。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手绘图稿,展示了从古代榫卯结构到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制作的演变过程。重点关注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技法,例如日本的“留接”技术、中国的传统胶合工艺,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的镶嵌细木(Marquetry)工艺。 二、 工具哲学:从手工到数字化的演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书将工具视为技艺的延伸,而非简单的辅助设备。前半部分专注于传统手工具的精髓——刨刀、凿子、锯子的选材、保养与使用哲学。我们探讨了优质钢材如何影响刀刃的锋利度和持久性,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打磨来赋予工具“生命”。 后半部分则将视角转向当代:CNC(计算机数控)技术、3D打印在木作中的应用。我们不预设立场,而是客观分析了数字制造如何解放了传统工艺在复杂几何形态上的限制,以及如何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保持对材料的尊重和对细节的关注。书中包含了对现代木工软件(如CAD/CAM系统)的入门指南,重点在于如何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物理指令,确保精度与效率的平衡。 三、 结构与形态:超越美学的工程学 木结构不仅仅是支撑重量,它是一种对物理定律的精妙回应。本书以严谨的工程学视角审视木制品的结构完整性。内容覆盖了静力学在桥梁、屋顶以及大型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我们详细解析了梁柱体系的应力分布、如何应对木材的各向异性变形(如收缩和膨胀),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连接件设计来吸收地震或长期荷载带来的疲劳。 形态学部分则侧重于功能与美感的统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包豪斯运动对功能主义的推崇,以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如何将简洁线条与人体工程学完美融合。内容将涵盖从基础的比例法则(如黄金分割在木制品中的应用)到复杂曲面建模的实现路径,指导读者如何设计出既符合结构安全又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四、 木材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性 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材料的可持续性成为匠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匠人之路》投入大量篇幅探讨负责任的木材采购与管理。这包括对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体系的深入解读,识别可持续林场的标志,以及了解不同木材的生长周期和再生能力。 我们提供了详尽的木材干燥、窑干与应力释放技术指南,帮助读者避免因含水率控制不当导致的开裂和变形。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木材的修复、再利用(Upcycling)和生命周期终结的环保处理方案。我们相信,真正的匠人不仅要关注创造,更要关注对自然的敬畏与回馈。 五、 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商业化实践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新一代的独立创作者。在技术传授之外,我们探讨了“匠人精神”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具体体现。这包括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如何定价高品质的手工制品、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理解其深层需求,以及如何在规模化生产的浪潮中坚守手工的价值。 内容涵盖了小型工作室的运营策略、知识产权保护(针对独特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社群媒体有效地展示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工艺细节。我们邀请了几位在当代木工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和面对挑战的心得体会,旨在激励读者将对技艺的热爱转化为可持续的事业。 目标读者: 传统工艺爱好者、木工专业学生、家具设计师、建筑结构工程师、以及所有追求材料本质和精湛技艺的创作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完全摆脱了学术论文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拗口辞藻,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变得过于口水化。它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对话感”——既有专业人士的精准和洞察力,又充满了邀请感,让人愿意放下身段去倾听。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和深刻的同理心,引导你探索自己思维的盲区。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的认知科学概念的阐释,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比喻,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瞬间变得清晰易懂,仿佛脑子里那些纠结的线团一下子被梳理开了。这种流畅的叙事节奏,使得我阅读的过程几乎没有“卡壳”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很久。对于那些因为阅读枯燥设计理论而感到疲惫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提供的阅读体验绝对是身心愉悦的。它证明了深刻的思考,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来表达。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非常怀疑的态度打开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打着“创新”旗号,实则内容空泛的“成功学”读物。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空谈那些虚无缥缈的“天赋论”或“灵感突现”,而是非常扎实地剖析了创意生成过程中的那些“看不见的陷阱”和“可复制的步骤”。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限制条件”的辩证处理——很多新手设计师害怕限制,认为限制是创意的枷锁,但这本书却精妙地阐述了如何将既定的资源、时间乃至预算压力,转化为激发独特解决方案的强大推力。这种务实到近乎冷峻的分析,让我感到踏实。它不是教你如何“想入非非”,而是教你如何“脚踏实地地想得更好”。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没有选择那些已经被过度神化的行业巨作,而是选取了一些更贴近日常工作场景的挑战,这些例子让读者能够立刻将书中的方法论代入到自己的项目中去验证和实践。这种即学即用的效能感,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尺,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

从一个资深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是其内在的“人文关怀”。在充斥着效率至上的设计行业里,这本书却花了不少篇幅去讨论“慢思考”的价值,以及如何保护设计师的内在热情和好奇心不被日常的琐碎工作所磨灭。它没有鼓励我们成为无情的“问题解决机器”,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来源于对生活、对用户深层次情感的体察和共鸣。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意是说,伟大的设计,首先是对世界的温柔提问。这一下子将我从纯粹的技术讨论中拉了出来,重新审视了设计的本质意义。这本书在传授硬技能的同时,更是在滋养设计师的“软实力”——那种敏感度、同理心以及面对未知时的勇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在技能上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对这个职业重新燃起了那种初入行时的激情和使命感,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沉稳中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能量。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那种厚实的纸张质感所吸引,每一次翻页都能听到纸张摩擦的清脆声,这是多少年未有的阅读体验了。内容上,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但光是目录的编排就让人眼前一亮,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设计书籍常见的僵硬分类法,而是像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线,从最初的灵感碰撞到最终的落地实施,每一步都循序渐进,充满逻辑性和启发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跨界思维”的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打破专业壁垒,鼓励读者从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中寻找创意的火花。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固定框架内思考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给人的感觉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身边,用最真诚的语言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独家秘诀。我确信,这本书不只是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放在任何设计师的书架上反复摩挲和品味。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具匠心,它不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实践-总结”的线性结构来组织内容,而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都会立即伴随着几个不同维度的应用实例,然后紧接着是让你停下来思考的“自省练习”。这种不断地输入、内化、再输出的循环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留存率。我试着在阅读完关于“信息结构化”的一章后,立刻拿起笔记本,尝试用书中的框架去重新梳理我手上一个已经陷入僵局的项目,结果出乎意料地高效。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为你提供了一套可以应对任何未知问题的“思维操作系统”。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巧妙地融入了对新兴技术(比如某种AI辅助设计工具)如何影响传统创意思维的探讨,这让这本书的生命力显得非常持久,不会因为技术的迭代而迅速过时。它关注的是底层的人类认知规律,而非表层的工具使用技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 值得推荐 物廉价美

评分

有可以借鉴的方式方法

评分

好用好用好用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好用好用好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