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音乐教师研究文丛: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述要》提出:所谓调,就是一个充分大的乐种使用的自然音阶以及这个自然音阶所在的音高位置。一提起“自然音阶”人们总是习惯地把它和大音阶固定在一起,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抽象的泛称。所谓“自然音阶”实际上是一个充分大的乐种在律的基础上对乐音材料所做的约定俗成式的选择。以采用十二律的乐种为例,这些乐种在具体的乐音作品中往往不会把十二律全部用上(十二音音乐例外),实际上大部分乐器也不可能奏全十二律,所以,通常总是从十二律中选出几律作为基本材料,构成由几个基本音程组成的音高关系,以“若干度若干音”的音列形式固定下来,这个音列便是一个充分大的乐种的“自然音阶”。西方音乐作为一个充分大的乐种,选取了七律作为其基本材料,以“八度七音列”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这个音列也就称为西方音乐的自然音列。自然音列作为乐种个性的本源之一,对乐种有3个方面的服务与规范的意义。其一,乐种一般只使用自然音阶中的乐音以及由这些乐音所构成的音程材料;其二,自然音阶中各音间构成的音程关系限定了乐种的音乐语言组织和旋法模式;其三,自然音阶中的各音在具体作品中是作为绝对音高使用的,需要用“调号”作明确规定,调号的作用也就是维护自然音阶的格式在各音高位置上的贯彻。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区别于西方音乐的一个充分大的乐种,其本质规定性之一就在于它选择了自己的“自然音阶”,并将这个自然音阶在各个音高位置上使用。
作者简介
田耀农,文学博士,教授。曾就读于皖西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得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安徽省霍山师范学校、韶关教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任职;任浙江省高校音乐及表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早年较注重作曲实践,现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学和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担任“中西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等本科课程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
第一章 音乐的本质
第一节 音乐生于物使心动
一、心动与物动
二、人欲与天理
三、人乐与天乐
第二节 音乐生于度量,本于太
一、度量——音乐的本质在于数的比例和量的规定
二、太一——音乐的本质在于体现宇宙万物的结构状态和运行规律
第三节 音乐存在的方式
一、声——以主观方式存在的音乐
二、音——以客观方式存在的音乐
三、乐——有确定的内容、以综合性表演方式存在的音乐
第二章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
第一节 德成而上
第二节 尽美尽善
第三节 放郑声
一、雅乐与俗乐
二、郑声的形式与内容
三、“放郑声”的原因
第四节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一、音乐的“心”、“体”两个层面构成
二、音乐的“心”、“体”背离与统
三、听“声”容易听“心”难
第三章 音乐的审美
第一节 以和为美
一、儒家的“中和”之美
二、《吕氏春秋》的“适和”之美
三、阮籍的“平和”之美
四、周敦颐的“淡和”之美
第二节 大音希声
一、“大音希声”的本义所指
二、“大音希声”的阐释分歧
三、“大音希声”命题的发展轨迹
四、“大音希声”命题的现代阐释
第二单元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理论
第一章 声乐表演理论
第一节 以“声”为旨趣的上古时期声乐技术理论
第二节 以“情”为旨趣的中古时期声乐技术理论
第三节 以“义”为审美旨趣的近古时期声乐技术理论
第二章 器乐表演理论
第一节 古琴是中国众多乐器的代表
一、古琴是使用历史最悠久、历数千年从未中断的乐器
二、古琴主要是文人阶层使用、由文人雅士直接操演的乐器
三、古琴是雅俗共赏的乐器
第二节 融作曲与演奏为一体的古琴音乐创作
第三节 情感和意蕴是古琴演奏技术的最高追求
一、古琴演奏与情感表达
二、古琴演奏与内容表现
三、古琴演奏中“韵”与“声”的关系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音乐乐律学理论
第一章 律学理论
第一节 标准音与黄钟音高
……
第四单元 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理论
第五单元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
精彩书摘
五、宫调
通过“声”、“宫”、“均”、“调”等概念的分析,可见所谓“官调”远不是一般认为的调高和调式的综合关系,也不是简单的调与调性的问题。宫调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均”与“宫”在西方艺术音乐中没有对应概念,而西方音乐的“调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同样没有对应的概念。于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宫调”究竟是否包含调式概念成为问题的关键,迄今为止的宫调问题研究不仅把调式概念包含在内,而且还把调式作为核心概念构建这个理论体系,180调及黄翔鹏先生的《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就是这个体系的集中表述。然而,180调的宫调体系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却遇到了一些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标明的宫调名与实际调式不符的问题,“八十四调”和“二十八调”的解释问题等等。
关于八十四调,《中国音乐词典》作了概括式的解释:八十四调是“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以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先见于《隋书》的《万宝常传》以及《音乐志》开皇七年乐议中郑译的话。另一说以为起于梁武帝《五代史》张昭乐议;郭沫若以为此说史实无据。八十四调在非平均律的律制中很难解决旋宫实践问题;用全七调(调式)也缺少实践根据。北宋《景祐乐髓新径》、南宋张炎《词源》重提‘八十四调’,至少在整理宫调系统的理论上仍有价值。如宋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元、明诸种宫调,都凭借八十四调的相互关系而明确了它们在十二律宫调体系中的确切音位”。
八十四调至今难以论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七种调式”,宫、商、角、徵、羽分别作为调式主音构成5种调式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二变”(变徵、变宫)和“二清”(清角、清羽)中的任何两个音作为调式主音所形成的调式不仅无法找到实例证据,其形态甚至都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跳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本来就比较淡化的“调式”概念的思维定势,再去分析宫调问题,思考八十四调的问题,或许复杂的问题反到比较明了了。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宫调就是均、宫关系构成的乐音体系在12个音高位置上的使用方法,而无关调式问题。明清时期的“民间工尺七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宫调理论的具体使用。如果把“均”,当做一支筒音固定的笛子,“民间工尺七调”就是“一笛七调”,七调的调名分别是:正宫调、六字调、凡字调、小工调、尺字调、上字调、乙字调。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高等院校音乐教师研究文丛: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述要》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另一本相关的学术著作,并力求内容充实、具有专业性。 --- 书籍简介:《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潮与实践转型研究(1900-1949)》 导言:百年激荡中的教育脉络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1900年至1949年),一个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音乐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与本土传统势能的拉扯之下,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尤其是在现代学堂、师范院校以及民间教育机构中——经历了从依附传统向学习西方、再到寻求中西融通的复杂探索过程。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关键阶段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制度构建的艰难起步,以及其实践形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投射。 本书区别于单纯的音乐史或音乐理论梳理,它将音乐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置于新文化运动、教育改革、民族主义高涨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力图还原彼时教育家、音乐家们面对“如何教,教什么”这一世纪难题时的思想挣扎与实践努力,尤其关注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动荡的环境中,为构建一套适应现代国家需求的音乐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第一部分:思想源流与理论基础的重塑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如何被构建和重塑的。 一、传统教育观的消解与现代化诉求: 清末民初,以“教化”为核心的传统音乐教育观念(如“礼乐教化”)受到严峻挑战。本书详细梳理了对传统雅乐体系和民间音乐教育模式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引入“科学”“审美”“实用”等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分析了早期留日学生和留欧学生如何将西方的音乐教学法(如固定唱名法、视唱练耳训练)视为开启民智、强健国民体魄的工具。 二、西方音乐理论的移植与本土化尝试: 这一时期,西方和声学、曲式学、音乐史等学科知识大量涌入。本书深入分析了早期音乐教科书中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阐释方式。重点考察了早期音乐理论家如何在没有成熟的中文学术语境下,创造性地翻译和本土化西方音乐术语,以及他们如何在教授西方理论的同时,试图建立一套能解释中国音乐现象的分析框架。这包括对“五声音阶分析法”的早期探索,以及如何尝试将西方记谱法应用于中国传统乐曲。 三、教育哲学与音乐地位的争夺: 音乐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从“非必需品”到“素质教育”的讨论贯穿始终。本部分详述了早期教育家如何论证音乐教育在培养国民人格、审美情趣及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独特价值,并详细考察了不同学派(如实用主义、柏拉图主义影响下的教育观)对音乐教育目标设定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育体系的制度化与实践路径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音乐教育在制度层面和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落地过程。 一、师范教育:现代音乐师资的摇篮: 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是现代音乐教育思想传播的核心阵地。本书详尽梳理了这些机构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师资培养模式。我们不仅关注课程内容的“西化”程度,更关注培养出的音乐教师如何带着新的理念回到中小学进行实践,以及他们在面对传统学校文化时的适应与冲突。 二、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构与推广: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承载民族音乐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战场。本书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考察了国家意志如何影响音乐教育的内容取舍。探讨了歌谣采集、国歌创作、集体歌咏活动等如何成为构建现代国民音乐身份的重要实践手段。特别是对合唱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及其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进行了专题研究。 三、专业音乐院校的早期探索: 考察了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中央大学音乐系等早期高等音乐院校的建立过程。分析了它们在声乐、器乐(特别是钢琴、提琴的普及)教学中采用的精细化、专业化训练体系,以及它们在培养第一代职业音乐家和教育家方面的历史贡献与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文化互动与音乐教育的未来分野 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了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声音与文化张力。 一、中西乐器教学的并存与张力: 探讨了在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琴、二胡)教学体系中,如何被动或主动地引入西方记谱法、乐理概念。分析了如赵元任、萧友梅等前辈学者在试图平衡“保存”与“发展”时所做的努力,以及民间私塾和传统乐社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存状态。 二、音乐教育的地域差异与社会阶层渗透: 研究了教会学校、公立学校以及城市精英教育与广大乡村教育在音乐接受度上的巨大鸿沟。揭示了现代音乐教育在初期主要服务于城市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对未来音乐普及的深远影响。 三、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 本书选取了数位关键教育家(如王洛宾、黄自、李元庆等)的教育实践片段,通过个案研究,具体展现了理论如何转化为教学活动,以及他们在不同教育机构中所扮演的“建筑师”角色。 总结与价值 《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潮与实践转型研究(1900-1949)》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细致且富有历史纵深的框架,用以理解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原点”——即如何从一个以“礼乐”为核心的传统体系,过渡为一个以“科学”和“审美”为目标,并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艰难成型的现代教育体系。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再将1949年后的成熟体系视为凭空出现,而是追溯了过去半个世纪中,无数教育家在理论创新、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留下的宝贵遗产。本书为理解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结构、教材选择及学科定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参照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