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
评分书嘛!一样的用!实用!!!!!!
评分可以可以。
评分还好。。。。。。
评分写的很简单,只能作为参考!
评分六镇故旧们对高欢的确忠心耿耿,可是忠心代替不了素质。与历朝历代的功臣相比,这群来自边荒的六镇豪杰们文化素质要低得多,对于治理国家一窍不通。当然高欢也知道自己这群弟兄的长处所在,出去砍杀,争抢地盘离不了他们,可舞文弄墨还得依靠文化水平高一点的汉人。 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高欢觉得已经到了该教训教训这群兄弟的时候了:再这么无法无天地折腾下去,整个天下都要被他们掏空了。当时之所以回绝杜弼的建议,是那时高欢雄心壮志,想一举消灭宇文泰,所以暂且纵容手下的弟兄,免得督查过紧,伤了和气。六七年的时光飞逝而去,但和西魏的战争却年复一年地还在进行 ――立马消灭宇文泰已是痴人说梦了。既然外患不能消除,内忧便亟待解决了。 还有更迫切的一点,这政权迟早得传给自己的儿子。在宇文泰的争斗中,高欢已经筋疲力尽,已从精力无限充沛的壮年走向了垂暮之年,当年的神勇已不复有。接班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再任由他们飞扬跋扈下去,自己儿子高澄定无立足之地。现在已到了给儿子树立权威的时候了。 为了唱好这场戏,高欢绞尽了脑汁。他自己继续坐镇晋阳,遥控朝政,却让高澄在邺城管治这些开国元勋。高澄身兼大将军、领中书监两职,文武赏罚之事全部由他一手决定。这是高欢的高明之处,他自己是个重情的人,对老部下磨不开脸面;而儿子和他们基本无亲无故,自然能放开手脚去澄清吏治,要随心所欲很多。 主角定好了,当然还得一批鼓吹手在旁边吆喝、帮忙才行。而高欢父子在这安排上也是老谋深算,他们选择了一些没落的汉族官员充当打手。这些官员多数已是家道没落,在地方上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也没有一呼百应的能力,无论如何青云直上,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只有高欢父子,几乎没有任何威胁。而相反,原先高、李这些豪杰出身的河北大族,他们暗藏的威胁却大得多,而这正是高氏父子摒弃他们的原因。 河北大族本是北魏末年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高欢起家时给予了他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但他们在这次改朝换代中却日益困窘。从高欢对官员的安排来看,朝中重臣里基本看不见他们的身影。高乾之死,让他们在政治上寸步难进;高敖曹之死,让他们在军事上变得无足轻重;而高仲密的叛逃,几乎让他们遭受灭顶之灾――高澄当时趁机想将和高仲密之间有关联的河北豪族连根拔起,全部剿灭。 除了高家三兄弟以悲剧告终,退出权力舞台外,河北大族中的另一重量级人物封隆之本身便是懦弱无能之辈,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而李元忠虽和高欢兄弟相称,可以放肆到当众摆弄高欢胡子的地步,但他却嗜酒如命,在鲜卑势力日益嚣张的局面中无所事事。高欢曾想提拔他担任仆射(级别与丞相相当)一职,却被高澄认为其贪酒过度难以胜任。他的儿子得到消息后,忙劝他戒酒。然而李元忠却丝毫不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非常潇洒地回答:“我言作仆射不胜饮酒乐,尔爱仆射,宜勿饮酒。” 与原先靠军功起家的河北大族不同,重新登上舞台的汉族势力――崔暹、崔季舒、陈元康、杨愔等人得重新寻觅自己的道路。刀枪的世界已经完全被鲜卑人控制,而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文、笔重新杀出一条血路。他们大多才高八斗,擅长舞文弄墨,熟悉吏治,而幕僚的角色最适合他们。他们直接依附在高欢父子身旁,借用他们的权力,以此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勋贵,扩张自己的势力。受到冲击的六镇鲜卑旧贵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们与汉族新势力之间更是势同水火,双方的争斗也自始至终贯穿东魏、北齐之间。
评分不错,挺好的,,,,,,,,
评分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长有你有我大家一起来,很好的宝贝。
评分不错,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